?

日本通識教育的嬗變

2014-04-29 00:44廖霞朱平
中國電力教育 2014年36期
關鍵詞:通識教育日本文化

廖霞?朱平

摘要:日本通識教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前,經由教養教育發展到一般教育,日本通識教育的理念在變化,其內涵和特點也不盡相同。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傳統文明支撐下的精英教育的失落,啟示人們思考通識教育推行過程中的兩大沖突及解決之道。

關鍵詞:日本;通識教育;文化;精英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36-0010-02

每一個國家都有其源遠流長的一種教育,從最初寥寥的杰出人物所推行,到后世滿天下的桃李受益其中,它能“為文明續命,為傳統開新”。這種教育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和特點,但在人類現存各大文明的歷史演進中從未離開,參與著文明的歷史進程,具有思想史的意義。在美國它被稱為“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和“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中國稱之為“通識教育”,而在日本稱做“教養教育”和“一般教育”。

一、日本通識教育的源頭

國內有學者認為“日本大學的通識教育起源于二戰后的美國占領時期”,[1]如果說通識教育是對西方普通教育的一種引進和模仿,那么這種說法也就有其合理之處。然而,如果將通識教育視為一種教育,這種教育旨在培養能夠傳承和革新本國文明的健全人格的民眾,以培育學生道德、人格和智慧為教育目的,那對于任何國家和文明來說,它都不是舶來品。

1.從修養主義到教養教育

日本稱通識教育為教養教育,而“日本教養教育的源頭實際上應該更向前一步追溯到維新前夜的幕府末期……明治維新前夜,吉田松陰(1830-1859)一人執教的松下村塾成就了一個開啟國家現代化的精英教育傳奇?!盵2]因而,學者陸一認為吉田松陰的事跡是日本通識教育的原點。但是吉田松陰的教育思想稱之為“修養主義”會更合適。吉田松陰本人雖然也長期研習西洋的知識,但其思想體系主要是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其推行的教育也主要以漢文儒學經典為內容,傳播中國傳統儒學的修身治國之道?!巴ㄟ^講讀經典把學生引向一個更宏大的歷史視野,并由此樹立起一個共同的、超越個人生命的志向”,[2]這就是吉田松陰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吉田松陰的這種教育思想,讓他個人支撐的松下村塾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時間英才輩出,培養出了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杰出人物,開啟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之后,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引入,日本教育思想從修養主義過渡到教養主義?!半S著維新帶來的西方文化和全面的現代化潮流,日本知識精英將東西方的思想、學問全面整合,并堅信這就是日本精英教育的現代化道路。于是‘修養主義被包含了更多西方哲學思想與文化的‘教養主義替代?!盵2]教養主義在日本現代學校體系中正規化,就形成了日本所稱的教養教育。因而,臺灣學者楊永良也認為日本通識教育始于明治初期。[3]

2.教養教育的特點

(1)教養教育的文化基礎。自古以來,日本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巨大,其文化傳統里留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明治維新之后,新政府為了國家獨立和富強,“一面大刀闊斧地改革封建制度,一面如饑似渴地引進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4]在東西文化的沖撞過程中,日本有識之士又提出“和魂洋才”的育人和文化應對之策?!白钤缃咏谶@個認識的是幕末思想家佐久間象山(1811-1864)。1854年,他在《省諐錄》中率先把‘東洋之道德、西洋之藝(技)術比照提出,認為兩者病句便可‘精粗無遺,表里兼該,兩者并用便能纏上出‘澤民物,報國恩的強國富民的效果?!盵5]日本的“和魂洋才”不同于近代中國“中體西用”的地方在于,在對待外來文化上采取的是兼收并蓄的態度。不是只學習西方的技術,而是以開放的態度,一并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政治制度?!八D融合東西方思想,并不特別強調日本傳統文化的有限和主體地位?!盵6]1890年頒布的影響了日本教育半個多世紀的《教育敕語》,體現了“和魂洋才”之“和魂”,其借用大量儒家教化語詞,對學生進行道德和愛國教育,旨在讓學生樹立高遠的理想信仰和深刻的民族認同。而在學校的教養教育中,各種外語學習不僅僅是語言的訓練,而是讓學生們大量接觸西方歷史和文明??傊?,日本對于東西方文化都極其重視,并且都試圖囊括在高校對于下一代的教養教育實施中。

日本舊制高校中,寄宿制度是實施德育的一大關鍵。在寄宿制中推行的學生自治管理方法,一方面踐行了西方民主,另一方面又容納儒家“慎獨”傳統,兩者都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學生通過自治管理,不僅達到自治的目的,更通過這種方式練習自主、民主的組織運營方式。學生在自治過程中,學習如何通過自己的活動推動某項決議通過,了解如何在尊重個人的同時調和集體、進行決策,通過自治實現自己學習生活上的福利改善,而不是由學校集權統治式管理,這些活動本身都是有效的民主主義訓練。[7]對于教養教育,日本教育家河合榮治郎提出,教養是對自我的教育,它的主體和客體都是自我,是由自我意志來決定使現實的自我努力成為理想的自我。[8]這種自我教育中也包含著儒家的個人修身和治國政治觀,高等學校中的“修身”科目以中國經典《論語》入門,同時漢文課也學習中國古代經典。

總的來說,日本教養教育一方面融合了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仍然扎根于受中國古典文化影響的傳統文化之中,這可以說是教養教育的文化靈魂。

(2)教養教育的精英主義傾向。教養教育是一種典型的精英教育,其教育理念是傳統的精英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廣闊視野的國家精英。儒家的修身和治國之道,用來培養精英的道德和使命意識,西方的自由民主的自治文化用來培養學生革新創造意識。讓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志向,培養他們深刻的民族認同感,提升學生貫通東西的學識素養,這些都無一不是培養精英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舊制高校的教育理念中,不僅重視學生德育和智育培養,體育也受到相當重視,高等學校是日本現代運動的搖籃?!叭绻f德育和智育是學習對自我頭腦和品性的掌控,那么體育就是學習對自我身體、心性和意志的控制。通識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必然不能缺少體育這一環節?!盵2]這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教養教育的確是一種培養堅強意志力和精神力的精英的教育。

作為一種精英教育,教養教育的產生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適應的。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政治上開始廢舊立新,需要能夠反思和創新的精英人才,用智慧和膽識肩負起時代的重任。從高等教育發展的階段論來看,這種旨在塑造政治領袖的精英教育出現在當時的日本高等教育中,也是一種必然。但教養教育作為一種精英教育,還在于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并不是所有的學生能夠達到教養教育的理想目標。高遠的志向,完整的人格,超群的智慧和見識,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卓越的判斷力和創造力等等這些教養教育的目標,決定了它必然是一種精英教育。

二、日本通識教育的改造

隨著二戰中日本的戰敗,美國為首的占領軍介入日本教育體系的重建和改造,日本的通識教育從教養教育轉向一般教育。

1.從教養教育到一般教育

美國以民主主義的思想為日本高等教育開路,自上而下改造日本教育,推廣一般教育。先后派出教育使節團“在占領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的全力支持下推行其所謂建議和勸告來‘幫助日本重建教育,”[2]為日本構建美國式的民主教育體系。這些建議和勸告包含教育理念、制度和方法等各方面的內容,充滿民主和自由的氣息。從觀念轉變到制度改革,再到一般教育的具體實施并行推進,加上日本教育界自由民主派當權專家學者、有聲望的知識精英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推行,美國式的民主教育改革在日本全面進行,美國式的一般教育也在日本生根發芽。

當然,大學的“一般教育”問題,在日本戰后教育改革議題中也是最艱巨的問題。理念上,當時西方有“普通教育”和“博雅教育”之爭,加上日本原有的“教養教育”,這些不同價值取向和文化傳統的概念如何在日本新制大學中定位、扎根,對于改革者來說實在是個難題,因此在一般教育之前,還有“一般教養教育”的稱呼。

2.一般教育的特點

日本一般教育的推行,是在以美國為首的占領軍的介入下,對美國普通教育的學習與模仿。這與明治時期教養教育對西方民主思想的學習不同,明治時期學習西方是以日本的主體性為前提,主動自覺地融合東西方文化,而戰后日本民主主義教育的建構,卻不是完全自發。這種主體性的喪失,導致對原有的教養教育反思不夠,而新的一般教育也缺乏本國文化的支撐。

(1)成功的公民教育。關于一般教育的定位,按照東大總長矢內原忠雄的理念,教養學部的教育包括專業的基礎教育、全面的公民教育以及求學求真的精神。在美國有關部門如“公民知識與教育部門”和相關專家的指導下,日本的一般教育基本上實現了公民教育的目標,補充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為日本戰后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通過大學教育各界共同努力,一般教育對職業人的公民教育十分成功,使日本公民的素養、道德品性、職業操守等都保持在較高的水準,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穩定發展。

(2)失落的精英教育。隨著學制的改革,舊制高校并入新制大學中,新制高校與原來高校的性質完全不同。原來的高校是精英的殿堂,只有少數精英能入學。改革后,復線式的教育變革成單線式教育,踐行“機會均等”的民主理念,新制高校教育內容也不再注重舊制高校的教養主義。日本一般教育之前的教養教育,是一種依據中國的經典和中華文明傳統方式來培養精英的教育。但是戰后的一般教育,并沒有充分反思教養教育,對西方的普通教育的學習也沒有學到其精英教育部分?!叭毡舅茴I會、沿用的是美國培養一般職業教育和公民教育的部分,不可能照搬其精英教育的部分?!盵2]

值得一提的是,學者陸一認為,日本之所以學不到美國普通教育中的精英教育部分,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缺乏本民族整全的文明思想體系。西方普通教育并不缺乏精英教育,一流大學中實施的普通教育是通過讓學生大量閱讀經典,從而養成對西方文明的深刻認同,樹立起能夠在西方文明語境中討論問題的心智,汲取本文明積淀下來的智慧。而日本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西方文明的演進,也沒有本文明足夠養分的經典可讀,因而日本的一般教育只能培養出良好公民,卻培養不出國家精英。[2]

三、啟示

日本通識教育從最初的修養主義演變到戰后的一般教育,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西方文明支撐下的公民教育的成功和傳統文明支撐下的精英教育的失落。公民教育的成功值得借鑒,精英教育的失落同樣值得反思。

1.通識教育的兩大沖突

從對日本通識教育發展的歷史梳理中能夠發現,推行通識教育過程中的兩大沖突:一是文化上,是以本國固有傳統文化為根基,還是以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為基準,支撐通識教育。二是通識教育的推行實際中,應該怎樣合理處理精英教育和一般公民教育的關系。同時,日本通識教育的變化還啟示這看似相互獨立的兩大矛盾,卻有著緊密的聯系。日本通識教育由傳統的培養精英人才的教養教育變到戰后培養合格公民的一般教育,正是通識教育背后的支撐文化發生了驟變——傳統儒家文化的缺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簡單拿來主義。而當今中國,要推行好通識教育,同樣也面臨著這兩個沖突。

(1)通識教育的文化土壤。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旨在培養能夠傳承和革新本國文明、擁有健全人格的民眾教育,以培育學生道德、人格和智慧為教育目的,離不開深厚、系統的文化。而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的傳播也跨越大洋國界,本國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的差異不可避免地導致沖突。推行通識教育,究竟以什么文化來培養學生的人格與智慧?是不是不同文明的直接疊加就可以?還是只有本國文明才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汲取智慧?如何對待中外文化才能真正“為文明續命,為傳統開新”?這些都是通識教育面臨的直接而根本的問題。

(2)通識教育中的公民教育與精英教育。通識教育的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健全人格的人,培養他們的高尚道德、高貴人格和高深智慧。每一個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都有發展自身潛能的平等權利。這意味著通識教育是一種公民教育,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自由公民。同時,也承認每一個人的天資稟賦不同,在教育中發展潛力的程度各異。因而,通識教育也必然要允許精英教育的存在,最大限度地發展優秀者的潛質。如何平衡教育資源分配中的公平與效率,處理好公民教育與精英教育的關系,也是通識教育面對的問題。

2.應對通識教育的兩大沖突

本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突,精英教育與一般公民教育的沖突,這兩大問題其實并不陌生??死恕た藸栐缭?0世紀就陸續發表過相關的論述,在《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歷史》一書中,他集中探討了世界范圍內高等教育的普遍沖突,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沖突,以及優秀與平等的沖突??藸栔赋?,這兩對沖突并非不可調和。在對待文化方面,克爾指出“現在文明是全球化的,學習也是全球范圍的?!盵9]他主持全球教育研究委員會時提出課程建議《教育中的全球觀點》中,主張學生應該了解世界文明的歷史變遷和發展知識,學習全世界的文化體系,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價值觀和文化模式。在精英教育問題上,克爾肯定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精英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精英高等教育是社會所需要和對社會有用的;甚至在一個羅爾斯式的具有比較完美的公正的世界,情況也將是這樣”,[9]他主張發展一個有效的功能分化制度來保存大眾化時代的精英教育。

我國是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文明國家,具有本民族引以為豪的文明傳統。建立本文明下的通識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基礎。日本二戰后一般教育的教訓啟示我們,忽視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通識教育會與實際格格不入,難以達到最大限度發展每個人的通識教育之目標。臺灣學者黃俊杰同樣指出,亞洲大學公民教育所傳授的與“公民資格”有關的很多價值理念,由于源于近代西方社會,常與本土文化和現實社會形成落差?!巴黄乒窠逃龁栴}的方法,雖然可以多元多樣,但是,厚植學生的本土文化資源,并在公民教育的教學實務中,融入更多的本土關懷,當是有效的策略?!盵10]因而,堅持在理解本文明的基礎上,了解西方文明的歷史變遷以及西方文化的價值觀,以更大的視野來汲取智慧的養分,發展自己的文明,應該成為推行通識教育的文化取向。

隨著現代高等教育的普及,通識教育的內涵也應該更加豐富,其目標應有高低層次之分,不同層次的高校所承擔的通識教育目標也應有不同。所有高校都有培養合格公民的責任,然而,不論是學生資質、師資力量還是教育投入這些條件,都決定了不是所有高校都能擔負起培養精英的責任。各個層次的學校樹立自己的辦學特色,圍繞學校特色和學生特點,開展通識教育,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潛質,培養高素質公民,這應該是通識教育中關于精英教育和公民教育共存問題的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1]張云輝,沈瀅.日本通識教育改革對我們的啟示[J].教育研究,2006,(7):119-121.

[2]陸一.教養與文明:日本通識教育小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3]楊永良.日本大學的通識教育[J].通識教育季刊,1994,1(1):65-74.

[4]賀國慶,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國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72.

[5]武安隆.從“和魂漢才”到“和魂洋才”——兼說“和魂洋才”和“中體西用”的異同[J].日本研究,1995,(1):61-66.

[6]楊東平.艱難的日出:中國現代教育的20世紀[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23.

[7]宮坂廣作.舊制高校史的研究:一高自治的成立與開展[M].東京:信山出版社,2001:21.

[8]渡辺かよ子.近現代日本的教養論[M].京都:行路社,1997,83.

[9]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歷史——21世紀的問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黃俊杰.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孫晴)

猜你喜歡
通識教育日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探尋日本
《黃金時代》日本版
誰遠誰近?
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認證模式T的人才培養模式
應用型本科院?!巴ㄗR教育”的教務管理及對策分析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