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2014-04-29 15:39夏勇
中國電力教育 2014年36期
關鍵詞:培養模式

夏勇

摘要:當前,我國正面臨著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鏈的升級改造,如何培養新工業環境下的高技能高素質且具備一定創新潛力的人才是是職業院校發展的一大主題,而與該主題相適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職教領域研究的一大熱點。在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逐漸探索出“一中心,四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人才培養模式內容、課程體系、師資配置、校企合作等方面。實踐證明,該模式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36-0071-03

技能型人才,通常是指接受過一定教育并擁有一定技術和技能的實用人才。他們是生產分工中的重要階層,是聯系研發技術和產品生產的紐帶。技能型人才處于社會總體勞動鏈環的終端,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直接創造者,是社會運行過程的具體操作者。當前,我國正面臨著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鏈的升級改造,如何培養新工業環境下的高技能高素質且具備一定創新潛力的人才是職業院校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工程的基本途徑和方法,為適應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需求,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項目組教師通過走訪行業企業,了解發電廠及電力系統人才需求市場,根據調研情況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新形勢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社會在進步,技術在發展,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不斷探索、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方面。按照對發電廠及電力系統人才需求市場的調研情況和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總結了新形勢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按照“緊跟就業市場,突出崗位需求,拓展職業遠景”的原則,緊密圍繞本專業就業主要方向——發電廠和變電站電氣設備運行維護及檢修崗位群,根據崗位群主要工作過程對知識、技能和關鍵能力的要求,突出教學過程與生產實踐深度融合,將企業的實際過程、職業活動的真實場景引入到教學內容中來,注重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過程的一致性。以電氣設備運行維護及檢修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能力要求為基礎,參照職業技能鑒定標準、行業資格標準、企業培訓與考核標準,基于工作過程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建設符合行業要求的高職專業教學標準,形成工學結合、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依托行業,服務行業;對接企業,提升企業”的辦學定位,培養適應電力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針對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群以及各職業崗位能力進行分析,并對各崗位知識與技能進行整合,確定了以工作項目、任務驅動的基于崗位能力分析的課程體系。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與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相結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校企專家合作開發為紐帶,以與行業企業共建教學環境為條件,以校內雙師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形成理論-實踐-應用一體化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利用學院與企業共建共享的實訓基地,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教學內容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加強實驗、實訓、實習三個環節,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確保頂崗實習的有效性,增強學生職業能力,實現學院教學與崗位需求的有效對接。結合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實踐性強、技術和安全要求高的職業特點,建立真實的工作環境,營造職業氛圍,改革教學組織和管理方式,按照電力行業電氣設備安裝、運行及檢修崗位的崗位能力要求開展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的實訓。實踐與理論教學課時比為50:50。

推行“雙證書”制度,學生畢業時不僅要獲得學歷證,還要求學生獲得進網作業電工證、相關崗位的職業技能鑒定證(電氣值班員、變電站值班員、電機裝配工、繼電保護工等)。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實行校企共建、校企同步、標準一致。本專業聘請了具有豐富現場經驗的專業技術專家參與技能培訓;采用與現場崗位人員同步的職業技能鑒定培訓資料庫、試題庫;實行與現場崗位人員一致的職業資格證考評方式。

二、“一中心、四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內容

“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和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按照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專業特點,通過多年沉淀與總結摸索,逐步形成該模式的雛形并不斷得到完善。所謂“一中心、四融合”是指: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理論教學與技能培養相融合,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融合,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相融合,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融合。

1.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

根據本專業學生的現實基礎和今后發展,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是就業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根據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愛好、結合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規格有目的地實施階段式教學,重點通過生產性的實踐教學、頂崗實習等環節,加強學生專項技能培養或按需培養學生的崗位綜合能力,使其成為從事電氣設備安裝、調試、檢修、運行與管理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2.理論教學與技能培養相融合

加強理論教學與技能培養相融合,采用分段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法,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第1、2學期從基本技能培養到專業技能培養,第3、4學期從單一技能培養到綜合技能培養,第5、6學期從實訓室訓練到生產性實訓的培養。

3.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融合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陸水水力發電廠、丹江口水力發電廠、陸水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青山熱電廠、武漢綠色能源環保有限公司等12家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精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堅持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融合,突出“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過程。

4.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相融合

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在課程教學中,使“電工技能與訓練”、“電機技術”、“電氣設備”、“電工儀表裝配與維修”、“電氣運行”等課程的能力考核分別與維修電工、電機裝配工、電氣值班員、電工儀表裝配工等職業資格認證以及電工進網作業操作證的技能鑒定相融合,使畢業生的雙證書獲取率達到100%。

5.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融合

本專業緊緊依托水利電力行業,堅持“依托行業,服務行業;對接企業,提升企業”的專業定位,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現場崗位要求緊密結合,實現教學與實際現場的零距離對接,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融合。

三、突出職業技能培養的課程體系

按照“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特點構建課程體系。一是課程內涵?!爸R”是以校內教育為主,按照教學計劃組織教學,使學生完成教學計劃所要求的基本素質、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就業的普遍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技能”是根據學生對本專業的自身興趣愛好、結合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規格,有目的地組織模塊式教學,重點通過生產性的實踐教學、頂崗實習等環節加強學生專項技能培養或按需培養學生的崗位綜合能力,使其在電力工程施工現場從事電氣設備安裝和電氣設備施工組織與管理工作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長。二是突出課程特色。新模式突出課程設置、實踐訓練、頂崗實習等環節,不但強調了學生適應崗位的基本能力培養,更加突出了對該專業學生“電氣設備安裝、電力工程識圖與電氣CAD、電氣設備檢修、電氣設備運行與維護、電力工程設計”五種核心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教學與生產的零距離接軌、專業核心能力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接軌、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接軌”的思路。三是全面發展?!爸R+技能”模式不是簡單的教學過程疊加,而是兩者相互滲透和相互交融,將用人單位的需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尤其是要注重社會對人才的職業道德和文化素質的綜合要求,突出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獻身水利電力行業的遠大理想。

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與企業共同制訂基于工作過程的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的職業能力標準。在培養方案中嵌入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證書的要求,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其他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提高學生就業上崗和職業發展的適應能力。在廣泛的就業調查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以職業能力為課程設置基礎,按照生產流程,根據崗位與職業能力采用逆向倒推的方式構建課程體系。

根據發放發電廠及電力系統人才需求問卷調查,電話隨訪及電力企事業單位的實訪,根據學校調研情況,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面向的崗位(群)及職業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針對發電廠電氣運行與維護、變電站電氣運行與維護、電氣設備安裝與檢修、電力生產自動化生產線運行與維護崗位(群),以培養崗位工作職業能力為主線,按照職業能力成長規律和職業能力所能完成的任務,歸類、整合、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由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行動領域。參照職業標準,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把生產項目與課程融為一體,實現項目、課程一體化,實現課崗合一,按照技能生長規律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系統化課程體系。

四、“一中心、四融合”模式下的師資配置

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一關鍵性環節。技能型人才結構特點注定了課程模式應該以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以高精實踐為特色。課程模式主體呈現出項目化、課題化、技能綜合化特點。課程特點要求師資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對一線實際問題具有豐富的實踐經歷和過硬的操作技能。課程結構特點對師資水平提出了挑戰。在此過程中,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采取措施達到了較好的師資配置。

一是資水平優勢互補,專業骨干教師幫扶的策略。學校定期開展青年教師“拜師結對”的活動,拜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為師,在導師的指導下按照崗位的要求認真加強教學實踐環節的培養提高,熟悉教學過程及各個教學環節,在實踐中學習教育教學的經驗。舉辦專業技能競賽等教學研究活動,從而形成全校教師長期學習與精益求精的氛圍,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結構合理、專業水平互補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二是通過與高水平的企業對接,聘請企業專家能手擔任校外專業帶頭人,形成校企聯手的“雙名師”專業帶頭人,讓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承擔學生課題導師,繼而形成高水平的“雙師”隊伍。

五、高質量高水平的校企合作體系

校企合作是實現工學交替、工學結合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高質量的校企合作可以使技能人才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緊跟實踐需求,在學習過程中做到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并且能夠通過企業一線的訓練建立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綜合素質,同時也能促進學生自我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深入鉆研的積極性,從而培養推進自主創新的基礎和潛力。通過高質量的校企合作更能促進專業科研實踐,從而達到學校企業雙贏的效果。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先后與武漢市、赤壁市等電力企業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出優良的促進和帶動作用,在技能人才的培養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六、“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效果

1.工學結合見成效

學院依托湖北水利電力行業,堅持“依托行業,服務行業;對接企業,提升企業”的辦學定位,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現場崗位要求緊密結合,實現教學與實際現場的零距離對接。通過校企合作組建了由行業專家、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的“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就人才培養目標、職業能力特征、培養方式、考核標準、教學計劃等進行研究和論證,現場專家全程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優化、課程開發及課程建設。

2.畢業生就業質量高

本專業大部分畢業生應聘到水利電力企業就業,學院也因此在水利電力系統內和社會贏得了良好的信譽與口碑。2011年至今,本專業的學生協議就業率達96﹪,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率達90﹪,優秀率達到35%,畢業生供不應求。

“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打破了實訓內容與企業真實生產不一致的局面,打破了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局面,是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具體體現,能更好地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完成職業知識、技能素質的逐步提升,實現了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策略,以更好地為企業與行業培養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呂鑫祥.新形勢下對技能型人才的重新審視[J].職業技術教育(理論版),2003,(31).

[2]朱斌.試論高技能型人才素質培養的三個層次[J].教育與職業,2006,(36).

[3]朱宏.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教育管理,

2008,(3):6-11.

[4]唐高平.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再探索[J].教育評論,

2011,(1):24-26.

(責任編輯:王祝萍)

猜你喜歡
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探索與實踐
實踐創新驅動的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體系的軟件產業人才培養探究
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高職會計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體系的重構
服務地鐵工學結合
電子信息類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模式探析
青年農民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工科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