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特小說《他》的語言風格與情節布局

2014-07-12 15:06賈軼群
短篇小說 2014年9期
關鍵詞:惠普波特男孩

賈軼群

波特小說《他》的語言風格與情節布局

賈軼群

凱瑟琳·安·波特是20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南方女作家。她長于短篇小說創作,一生僅有一部長篇作品問世。波特的短篇作品取材豐富,構思精當。其筆下人物通常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作家善于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瑣事細膩地展現出人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物復雜多變的精神世界。波特富庶的南方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家道中落后的波折生活和20世紀迅疾變化的時代背景都為作家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和創作靈感。與同時代和地域的作家相比,波特既與他們有著許多相同的共性,也有著觀察、體悟世界和表達思想的獨特視角與方式。

《他》是能夠集中體現波特文學作品審美特質的短篇小說。這篇作品以一個美國南方貧苦家庭的日常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位母親與智障兒子之間的故事。波特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在匱乏的物質條件、冷漠的生活環境、虛榮心與母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痛苦掙扎著的小人物的悲哀。人性中的冷與暖、真與偽、愛與惡在字里行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真實的展現。本文從語言風格與情節布局兩方面探討波特在短篇小說《他》中對復雜人性的揭示及其批判現實主義立場。

一、獨特的語言風格

每一個作家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風格,如海明威的短句子、亨利·詹姆斯刻意的冗長、馬克·吐溫的幽默、契佛的反諷等。語言風格是作家最具個性化的標識,也是讀者閱讀一部作品時最直接的體驗。波特的作品的語言風格似乎不那么明顯,她的許多小說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是簡單和質樸。

波特的短篇小說通常從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開始,或是開門見山對主人公進行一個大致的描述,抑或是開篇便提出故事的主要矛盾。隨后,事情自然而然地發生,又在恰當的時候結束。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它們曾確鑿地發生過,感受到生活仍在繼續的腳步。這種樸素的真實雖然不會在小說開始便抓住人心,但這種卻能夠實現一種 “漸入佳境”和 “回味悠長”的閱讀效果。在 《他》中,作者開篇便指出惠普爾兩口子的日子因貧困而過得困難。對于女主人公,作者也沒有進行詳細的描述,而是通過她與丈夫的對話直白地闡明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當丈夫在哀嘆 “我們永遠交不上好運了,不會有松口氣的機會了”時,惠普爾太太一方面表達了自信的立場,一方面又擔憂地強調 “千萬別讓哪一個人聽到我們在抱怨”??梢?,在惠普爾太太的眼里,貧窮雖然令人沮喪,但也不及被人嘲笑更痛苦。人物的這一性格特征既是推動小說情節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波特所著力揭示的人性弱點。波特總是會將這些重要的信息不留痕跡地安排在小說特定的某處,看似不經意,實則獨具匠心。

在 《他》這篇小說中,波特還根據要表現的主題和寫作目的恰當地選擇了語言形式,使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結合。[1]小說中 “他”這個字眼的運用無疑是最為醒目的。小說雖然以 “他”命題,并在文中多次出現了這個詞,但實際上作者所著力描述的是惠普爾太太。因此,就這個題目本身來說,作者是有著深刻用意的。在談及這個人物時,作者寫道:“惠普爾太太愛她的二兒子,那個呆子,超過她對其他兩個孩子加在一起的愛?!钡谛≌f中,“他”卻自始至終沒有名字。與其他兩個孩子相比,“他”顯然是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而一個母親總是以這樣的第三人稱去稱呼自己的孩子,她那所謂的愛也就令人懷疑?!八边@一關鍵詞表明了實際上這個智障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家庭的邊緣地帶,并沒有得到一個母親的真正承認。同時,這也闡明了惠普爾太太對二兒子的真實感受,她想愛他,但卻總是把他推得遠遠的。母子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個難以逾越的距離,使親情成為一種表面現象。因為男孩的智障讓面子重于一切的母親覺得蒙羞。因此,小說的題目和行文中不斷重復的 “他”是以惠普爾太太立場所審視的結果,它揭示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對闡釋小說的主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波特在這篇小說中用語的又一特色是反諷。如上所述,這個 “他”的運用便是一個典型的反諷修辭。一方面,小說中這個詞匯不斷出現;另一方面,惠普爾太太不斷強調自己對二兒子的愛。有趣的是,這兩方面在小說中總是 “成對”出現,構成的反差感也是極其強烈的。

并且,作者也巧妙地將惠普爾太太的 “說”和“做”之間構成對比,其反諷的效果也是很鮮明的,如惠普爾太太總是強調他 “什么都干得了,而且一點兒皮也不蹭破”。隨后,作者寫道:“‘他’確實長大了,而且 ‘他’從來沒受過傷?!别B雞室的板子砸在他的腦袋上,他看上去沒有絲毫感覺,只是把之前學會的幾個字給忘掉了?!啊坪鯊膩聿辉诤趵洹?。因此,惠普爾太太把他床上的被子抽出來,蓋在流鼻涕的埃姆莉身上。但孩子最后還是病倒了。這表明正是由于父母的漠視才使男孩逐漸虛弱下去,最后被家庭所遺棄。而惠普爾太太總是將他當做正常人,甚至宣傳他很多方面比正常人還要出色,也只是對其自身行為的一種自我慰藉和心理補償而已。波特巧妙地運用了反諷修辭,將人物的虛偽與真實、清醒與自欺、冷漠與不安刻畫得細致入微。

此外,在波特運用反諷修辭時,其語言是自然、平淡和輕松的,有時甚至給讀者的感覺是一筆帶過。但當讀者在完成整篇小說的閱讀后,卻會發現這些地方是如此醒目和沉重。如此前提到的 “‘他’確實長大了,而且 ‘他’從來沒受過傷”“‘他’似乎從來不在乎冷”。這種措辭看上去像是一種客觀判斷,但實際上卻是犀利的反語。與男孩最后的命運對照起來,作者蘊涵于其中的尖銳的諷刺和批判態度一目了然。讀者了解到這一措辭的用意后,對小說的理解無疑會更深,其閱讀審美快感也無疑會更強烈。

二、精巧的情節布局

精巧的情節布局是 《他》的又一創作特色。小說沒有曲折離奇的事件,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情節的展開完全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為根本驅動力。波特對這篇文章的情節安排也與她所運用的語言一樣,看不出精雕細琢的痕跡,而更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在自然之中,矛盾逐漸上升,直至爆發。正如愛倫·坡所指出的,“在短篇小說的表面下,持續地奔騰著一股暗示的潛流?!保?]

惠普爾太太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個人的虛榮。這是導致男孩悲劇的根本原因。為了不遭受鄰居們的憐憫和鄙視,她先是不斷地宣稱他是多么正常,甚至荒謬地指出他有很多地方是超越普通孩子的。于是,惠普爾太太對孩子的危險行為聽之任之。在男孩長大后,她更是以這種自欺的方式一點點剝奪了兒子理應得到的關愛?;萜諣柼_始抽去他的一床被子;不給男孩買棉衣,讓他干活時靠油布雨衣御寒;她自己對牛怕得要命,卻讓沒有危險意識的男孩去放牛;男孩大病初愈,便下地干活……他一點點走向了命運的悲劇。這種情節上的層層遞進與矛盾沖突的逐步深化實現了完美的統一。隨著閱讀活動的展開,讀者對惠普爾太太的了解也越發深入,對 “他”最終的悲劇命運也自然做出了定論。

此外,小說結尾的安排,無論是節奏還是情緒氛圍,都與一直以來平淡、舒緩的敘事方式大相徑庭。這使整篇小說結構變得立體和富有層次感。同時,小說的結尾實際上是整個矛盾激化和情感的迸發點。這種處理方式也帶動觀眾的情緒與認知達到頂點。隨著男孩 “眼里涌出大顆大顆的淚珠”,小說的節奏突然加快?;萜諣柼吹竭@一場面內心被極大地觸動了,隨之而來的震撼和負疚可想而知。她的腦海中飛速地閃過一個又一個場景。她的冷漠自私對孩子造成肉體和精神上的永久傷害。在此之前,她一直以各種理由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借口和心理安慰。她在人前對他滿是溢美之詞與母愛,但實際上卻一直認為自己的兒子是個 “呆子”。男孩最后的眼淚證明了他并不是沒感覺和沒感情的 “呆子”,只是他沒有辦法去表達自我的感受和要求。母親竭力地讓人們相信她的愛和犧牲,但她的傻兒子卻看到了母親真實的靈魂。這對于惠普爾太太來說,無疑是一個最徹底的失敗和最深重的羞辱。

人們從這對母子的哭泣當中不但看到了一個虛偽的母親、可憐的兒子,也看到了被貧窮生活壓榨和摧殘下的扭曲的愛。這正是貧苦小人物的悲哀。他們勤勞,對生活寄予希望,追求有尊嚴的生活,但現實卻總是無情地剝奪。雖然在兒子的眼淚中獲得了靈魂的頓悟,但這位母親仍無力改變,只能向生活妥協。在小說的結尾波特著墨不多,并在高潮處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的思考空間是極其廣闊的。

綜上所述,波特的 《他》這篇小說質樸的語言、考究的文體風格、獨具匠心的情節架構、細膩的心理描寫等都給讀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人們能從這些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中,從他們的喜怒哀樂中,讀出復雜的生活和人性。這些文字感染人心,也充滿寓意,令人深思。

[1]張弘.凱瑟琳·安·波特小說《他》的文體風格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02).

[2][美]瑪麗·羅爾伯格.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的短篇小說[J].王孝源,譯.當代文壇,1984(06).

賈軼群(1981— ),女,河北承德人,承德醫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惠普波特男孩
男孩的『自信缺失癥』
哈利·波特在中國的20年
惠普CEO辭任
親愛的“老男孩”
值得安利 ZUKZ2 Pro
波特的兒子
波特的兒子
瓶中妖怪
男孩Joh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