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后現代主義與漢語“純潔性”

2014-08-15 00:43
關鍵詞:純潔性后現代主義漢語

姚 瑩

(江蘇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鎮江212000)

最近,語言純潔性這個話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21世紀以來,尤其對于數字化日漸普及的今天,微博微信等網絡聊天通訊平臺逐漸取代了過去的電話或信息,人們通過社交工具暢所欲言。而此時學者們把目光放在了“語言純潔性”這個話題上是有深刻的內涵的,本文試圖以后現代主義的一些觀點為視角,研究當今漢語純潔性的現實條件和社會發展狀況。后現代主義的一個顯著特性是意義的不確定性,網絡時代就是一個新事物層出不窮舊事物不斷淘汰的時代。人們被包圍在一個多語言環境中,網絡社交使得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人們能夠更加自由地溝通與交流,也使得語言變得更加復雜。

一、后現代主義的相關理論與語言

(一)新興語言的產生

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和傳遞信息時使用的最重要的工具,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要求標新立異和不斷進步的時代,這必然會淘汰一部分語言產生新的語言。新興流行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飛速發展,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承載反映社會發展變化功能的語言自然也要反映出這種新的味道,要記錄下社會的每一個發展足跡。英國著名哲學家、作家塞·約翰遜曾說:“語言是人類一切思想的外衣?!比说男睦硖卣魇菑碗s的、個性化的,因此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也有自己獨特的角度和方法。受個人因素影響,當舊詞匯不能準確表達內心想法時,人們就會去尋找更吻合自己心理需求的詞匯,于是“大款”“艷照門”等新鮮詞語陸續出爐,并很快傳播開來,成為大家共同使用的流行詞。[1]

人類創造了文明,進而有了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使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快地交流與融合。中華文化向來講究圓融,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經濟加劇了這個時代的不可把握性,這種不可把握性使得語言也有了豐富的變化,不能一味地切割不同國家的語言,應該運用“圓融”的方法使得漢語與時俱進,從而擁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伽達默爾認為傳統和理性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對立。不管有意識地恢復傳統或有意識地創造新傳統是怎樣有問題的,在傳統面前一切理性必須沉默是充滿了偏見的,實際上,傳統經常是自由和歷史本身的一個要素,甚至最真實最堅固的傳統也并不是因為以前存在的東西的惰性就自然而然實現的,而是需要肯定、掌握和培養。[2](P361)

如此看來,對于新興語言的產生我們就沒有必要感到不安了。我們首先要承認當今的漢語的確出現了不少外來詞和一些與傳統漢語語法相悖的語言使用情況,甚至出現了很多讓人難以理解的網絡語言和火星語。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自然規律,那些不符合發展規律的事物會自然消逝。中國在短短近十年間發生了很多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整個世界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隨著經濟活動和民間交往的不斷深入,很多人掌握了除母語以外的一國語言,甚至是多國語言。語言,這個大熔爐早已將東西方文明融為一體。

(二)古今漢語的差異

后現代主義理論十分重視差異的存在,強調人們的思想解放。維特根斯坦,一位后現代主義大師,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任何一種詮釋,其合法化的唯一根據是“語言游戲”即“生活形式”。[3](P230)現實生活中,語言是最能夠表達人們內心的工具?,F代漢語中,很多漢語的舊式表達方法被改變了,比如臨別時候的“再見”到現在的“拜拜”,“好的”會寫成“好滴”,“堅持住”通常會說“hold住”等時髦的表達用語。這與傳統的漢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很多英語單詞的翻譯從直譯到現在的零翻譯,不管從語法語序還是用詞上,這似乎都犯了漢語的大忌。但是生活中因為使用這些語言的大多還是年輕一代,他們追求生活的時尚與前沿,通常也是為了調侃或者活躍氣氛所使用的。正因為這樣,語言的表達方式現如今也豐富了起來,從一個人的遣詞造句上也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性格、教育程度或者是心理狀態。

但是,我們應該反思的是網絡科技帶給我們便捷的同時,使得很多信息來不及經過篩檢求證就已經放到公眾面前,尤其中外不同文化的背景下,我們要合理地看待東西方文明的不同點,尊重客觀上存在的差異,對于外來的東西不能一味地接受,這種不經咀嚼就吸收的做法對于本國文化的發展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同時,我們應該集中社會力量大力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加強漢語的優勢,擴大漢語的影響力,傳播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得漢語和中華文化“走出去”?,F階段,一些新詞新語的出現,例如“放心肉”“作秀”“炒魷魚”“菜鳥”“伊妹兒”等,它們一部分是外語直譯音譯而來,一部分是方言的轉變,還有一部分是新事物新現象而產生的新概念。這些新詞匯的背后都反映出人們在不斷地試圖用改變語言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現狀和心理,以期望利用詼諧的言語去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和共鳴。這種大眾新興的流行語,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側影。另外,我們也應注意這類語言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因而,大多數新詞新語也只是年輕人時髦的“文字游戲”。對于下一代的發展,我們應該要有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先見之識,追求“和而不同”,以輕松的姿態對待那些差異的存在。我們應著眼于廣大群眾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同根同源的親切感,以及共同振興中華的使命感。

由此可見,后現代時代,人們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語言的多面性和豐富性。這是個追求新意和創造性的年代,我們不妨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心態去面對這種變化和差異。

二、漢語“純潔性”的現實狀況與社會發展

語言之間的交流自人類產生之后就一直存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交往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但是,這種不同語際之間的交流很明顯存在不對等的關系。換句話說,這兩種相互交流的語言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對等的,其中一種語言往往對另外一種語言的影響更深一些,更大一些。一種語言的影響是否更大更深,取決于該語言社團的影響力。[4]

語言往往與社會發展相聯系,社會發展更快更高的那個語言社團,它的影響力就會更大更廣。眾所周知,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飽受戰爭的摧殘,人們被迫打開國門開眼看世界,歷史告訴我們只有緊跟時代的發展,不落后于人才能不被動挨打。同樣,任何階段社會的發展必然要面臨挑戰,我們也得做好準備要失去一部分東西,這就是發展的代價。人們每時每刻都與自然界、社會或他人處在一種交往關系之中,而所謂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物質、能量和信息方面的所得與所失。[5](P4)任何一種進步或發展都是有代價的,我們不能因為懼怕改變,懼怕失去,就不去尋求積極的進步與發展,正確看待發展過程中的得與失,對于我們整個社會來說也是有益的。不僅如此,人只有通過對這種得失關系的思考和處理,才能逐步成長起來,社會也只有通過對這種關系的思考和處理,才能逐步發展起來。在我國20世紀早期的“白話文運動”就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對于當時推動社會進步、宣傳新思想批判舊思想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在現在看來,其中有些思想過于偏激,對西方的事物和思想出現了生吞活剝的現象,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當時的中國社會迫切需要這種革新,需要人們去認識世界來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這種文化運動恰好給當時仍然對于本民族文化沾沾自喜不思進取的人們當頭一棒。

漢語“純潔性”不能脫離社會發展來單獨討論,更不能脫離人們的實際生活需求??v觀歷史,整個社會發展的過程是個不可逆的過程,語言勢必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流水不腐,漢語才能有強大的生命力。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是可以孤立存在的,錯綜復雜的人際交往與社交活動以及商業活動,都給語言的變化提供了溫床。當今的漢語,呈現多種趨勢:外來詞的頻繁使用,網絡語言層出不窮,不規范用語出現頻率高。例如CCTV、PK、EQ、IQ、CT、CEO等這些外來詞成為了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常用語,人們習慣直接使用這些英文縮略詞去表達,還有“給力”“灌水”“腫么了”等網絡語言在社交媒體上頗為流行,年輕人熱衷于使用這樣的時髦新詞,再比如“人艱不拆”“累覺不愛”等自創詞匯似乎一夜之間已經家喻戶曉這些詞匯的傳播速度與廣度都大大超出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高度進步使得人們享有更多的自由和表達方式,促使漢語不斷更新和改變,人們在緊張的生活壓力下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和詼諧的表達方式詮釋著自己的個性和狀態。雖然漢語的純潔性會面臨一些問題,如中英文混搭、錯別字濫用、語序混亂等,但是從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那些沒有生命力和使用價值的詞語會被自然淘汰出去,我們現階段的目光應該重點聚焦在如何更好地促進漢語的發展和加強漢語的影響力上。

其實,漢語被摻雜進很多的外來詞和新詞新語,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標志,反映著這個社會對新生事物的創造力和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是社會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培養我國核心文化的競爭力,這樣才能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從而發揚壯大中華文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S·亨廷頓認為“一個不屬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個文化核心的國家不可能作為一個具有內聚力的社會而長期存在”。[6](P130)這就給漢語的純潔性敲了個警鐘,意味著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吸收,還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國際上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首先就表現在文化上,強勢文化對一個國家和民眾帶來的影響不可小覷。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能融入世界,以尋求更多的合作與發展,但同時又擔心被外來文化所異化。因此,我們的選擇只有一個,就是努力繼承和發揚本國、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以保持自我的優勢。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形勢,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就提出了“文化自覺”理論。他主張在處理與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時,要運用中國傳統哲學中和而不同的觀念對待之,以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之目的,其要義在于既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又汲取其他文化的優長,通過交流、融合,從而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其中首要的是把握好本土的民族文化的靈魂。[7](P94)

當今時代的發展,正如后現代主義所說的那樣,實際生活是一種既無縫隙又無形狀、變化中又包含著延續的狀況。這種后現代的特性,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與社會的發展相關聯。語言是人們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漢語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我們要不斷挖掘漢語的核心文化和價值,保持漢語的競爭優勢即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漢語純潔性在面臨后現代文化的挑戰時要保持理性趨利避害,我們要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通過漢語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民族的融合和世界的和平。

[1]魏彤光.對新興流行語與語言純潔性的思考[J].職大學報,2014,(3).

[2]〔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3]王賓.后現代在當代中國的命運—主體性的困惑[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4]孟德宏.新詞新語與語言環流—從“dama”、“fenqing”、“guanggun”說起[J].英語沙龍鋒尚,2014,(3).

[5]袁吉富.社會發展的代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美〕S·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構[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7]張光興,張勁松.從傳統走向現代—構建我們的現代文明觀[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純潔性后現代主義漢語
學漢語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從后現代主義傳記戲劇到元傳記:重讀《戲謔》與《歇斯底里》中的荒誕性
元藝術與后現代主義
淺談播音員主持人語言的純潔性
后現代主義的幻想
追劇宅女教漢語
漢語不能成為“亂燉”
淺談后現代主義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黨員干部如何保持黨的純潔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