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亮生平與家世相關文獻與研究綜述

2014-08-15 00:43楊吉春
關鍵詞:交游陳亮宋史

邱 陽 楊吉春

(1.長春師范大學 學報編輯部,吉林 長春 130032;2.吉林體育學院 基礎部,吉林 長春130012)

陳亮,字同甫(一作同父),號龍川,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南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名,南宋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陳亮生平中的若干重要問題,學界尚存在諸多分歧;尤其對于其交游情況,仍欠缺較深入的探討。研究陳亮的生平、家世情況,對了解其生活背景、思想演進及文學成就具有重要意義。

一、關于陳亮生平及家世的古籍文獻記述

陳亮一生矢志恢復中原,曾六達帝廷鼓勵孝宗北伐,其對國家、民族的拳拳忠心始終不渝。然其生性狂放,落拓不羈,曾接連入獄,屢遭非議。不論是陳亮本人還是其友人,在記載陳亮生平一些敏感事件時都有意無意地采取了隱晦甚至回避的態度,致使后世對陳亮的生平多有爭議。陳亮的家族世系情況,至陳亮之世已顯模糊,加之母族、妻族姻親關系錯綜復雜,后人欲了解其家世情況愈顯困難。

關于自身生平、家世情況,陳亮在其文集中有諸多記述。如記述陳氏家族情況的有《告高曾祖文》《告祖考文》《送三七叔祖主筠州高安簿序》《先祖府君墓志銘》《庶弟昭甫墓志銘》《祭妹文》《普明寺置田記》等;記述妻族及母族情況的有《祭妻叔文》《劉夫人何氏墓志銘》《祭妻姑劉夫人文》《祭妹夫周英伯文》等。這些文章是研究陳亮家世情況的最可信資料。接連入獄給陳亮的精神帶來了巨大打擊,故陳亮在多篇祭文及與朋友的書信中反復提及此事,以示自己對先人及朋友的愧疚之情,如《告高曾祖文》《告祖考文》《庶弟昭甫墓志銘》《祭妹文》《祭妹夫周英伯文》《錢叔因墓碣銘》《甲辰答朱元晦》《與葉丞相衡書》等。[1]但系獄畢竟屬于不光彩事件,因此陳亮在敘述時也語焉不詳,成為后人對此事爭論的根源。

與陳亮同處南宋而卒年稍后者對陳亮的生平記載頗多,但這些記載真偽混雜,成為后世對陳亮生平問題爭議的另一根源。如葉適在《陳同甫王道甫墓志銘》中對陳亮的生平及兩次系獄問題作了簡略敘述。[2](P482-485)葉適對陳亮兩次系獄的記載后被《宋史》編撰者直接采用,而葉適對陳亮“病一夕卒”的簡略模糊記載亦引起了后世之人對陳亮死因的猜測。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記載了陳亮兩次系獄、向孝宗建議遷都卻被宰相王淮從中作梗而失敗、向光宗上書建議不必拘于一月四朝之禮覲見太上皇(孝宗)等事。[3](P24-25,47,62)其中,該書對陳亮兩次系獄的記載(與葉適所記之二事并不相同)亦被《宋史》編撰者采納。趙溍《養疴漫筆》記錄了辛陳初次交往過程中陳亮騎馬過小橋因馬退卻而怒斬馬首,再次相會時陳亮縱論天下形勢及錢唐地理形勢不適作帝王居,二人酒后陳亮懼辛棄疾慮及口誤殺己滅口而盜辛之駿馬潛逃等事,[4](P678-679)頗具傳奇色彩。岳珂《桯史》對陳亮與朱熹因學術見解不同而互相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進行了記述,[5](P136-137)史料本身較為可信,但不能反映陳、朱交往的全貌,易使后世之人據此產生片面性的認識。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對陳亮一生六達帝廷縱論恢復大計的過程進行了詳盡敘述,并對陳亮的“秉性忠誼至老彌篤”大加贊賞,刻畫了陳亮悲劇性的一生。但值得注意的是,李幼武在文末記載陳亮中進士之后,“次年卒,享年五十有五”,[6](P1)首次明確記載陳亮卒年及年壽,但其關于陳亮年壽的觀點后世學者并未接受,關于陳亮卒年的觀點也在當代受到質疑。此外,陳亮的生平事跡還可從其友人的文集中得以參證,如呂祖謙《與陳同甫書》,[7](P105-117)陳傅良《答陳同甫》,[8]辛棄疾《祭陳同甫文》[9](P305)及朱熹《答陳同甫》《與陳同甫》[10](P1587-1594)等,此不贅述。

宋元之際的方回在《桐江集·讀陳同甫文集三跋》中記載:“陳同甫兩下大理……此葉水心所書墓銘也,然予聞……”[11](P407)言下之意,方回對葉適所記陳亮獄事頗有所疑。而方回所疑之陳亮下獄原因,正是葉紹翁在《四朝聞見錄》中所記之前一事。至于陳亮之卒因,方回認為葉適為朋友諱而不直書,真正原因是陳亮中狀元歸家之后百般刁難桶匠并“欲取其女”,桶匠盛怒之下而殺陳亮。

成書于元代前期的《元一統志》[12]收錄有陳亮傳記性文字,該傳現已殘缺不全(收錄于《永樂大典》卷3156),但仍有部分內容(如陳亮在太學考試間事)為正史所不載,故史料價值極高。元人吳師道在其編纂的《敬鄉錄》中對陳亮的生平有簡要介紹,并認同李幼武關于陳亮卒年在紹熙五年的記載。[13](P557)

古籍文獻對陳亮生平的記載,最詳細的莫過于《宋史》本傳(《宋史》卷四三六《儒林》六)。該傳完整記述了陳亮悲劇性的一生,表現了陳亮英雄豪邁的性格、博古通今的才華和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操。[14](P12929-12943)《宋史·陳亮傳》對后世了解陳亮的生平遭際及文學創作有很大的幫助。但該傳作為正史傳記,其編撰者對史事并未詳加考辨,如在陳亮系獄問題的記載上直接采取將葉適、葉紹翁的記載雜糅在一起的做法,更加劇了后世對陳亮生平中重大事件的爭論。

明代史家在記述陳亮生平時或照錄《宋史》原文,或小幅增減文字,如柯維騏《宋史新編》卷一六六、[15]王洙《宋史質》卷三十九、[16]錢士昇《南宋書》卷三十九、[17](P582-588)鄭柏《金華賢達傳》卷四[18]及應廷育《金華先民傳》卷二、[19]李贄《藏書·陳亮傳》,[20](P286-288)總體皆未脫《宋史》敘述范圍。

清初黃宗羲等《宋元學案》(卷五十六《龍川學案》),對陳亮生平的敘述亦基本承襲《宋史·陳亮傳》,但《學案》對《宋史》所記陳亮嗾使呂興、何念四毆殺呂天濟一事并未提及,蓋因《學案》作者誤將該事與陳亮“藥人”一案混為一事。此外,《宋元學案》對龍川講友、龍川學侶、龍川同調、龍川門人等與陳亮有學術交游活動的人物有詳細介紹。[21](P1827-1861)在此基礎上,《宋元學案補遺》(卷五十六《龍川學案補遺》)對陳亮的師承、學術交游及學派傳承有更詳細的敘述,[22](P675-704)為后世了解陳亮交游情況必不可少之參考書。

清人孫衣言在《甌海軼聞》中記有“水心救陳龍川”及“陳龍川論水心”條,對陳亮與葉適的深厚交誼及晚年學術思想的異路有較為精煉的概括。此外,《甌海軼聞》中之“陳同甫與王道甫晚有異趣”、“道夫與龍川同調”條,[23](P219,253,350,351)對了解陳亮與王自中的關系有一定史料價值。

《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24]收錄之《無錫錫山陳氏家乘》載:“始祖亮,南宋時徙居永康……”《高梅陳氏宗譜》載:“始遷祖文豹,南宋陳亮孫,自建康徙居晉陵縣?!庇涊d了陳亮后裔的情況?!短嵋吩诮榻B所收錄之《毗陵陳氏續修宗譜》時簡略敘述了毗陵陳氏的始祖陳寔及后世分遷情況,并在最后特意指出該譜“保存陳亮資料頗豐”。陳亮后裔及其宗譜的發現對陳亮生平、家世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關于陳亮生平及家世的近現代研究綜述

(一)傳記性文章及專著

民國時期,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以后,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學界對陳亮的研究出現了第一次高潮,關于陳亮的傳記作品紛紛問世。此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古歡的《陳龍川》(《進步》,1915年第9卷第2期),何格恩的《陳亮的生平》(《嶺南學報》,1931年第2卷第2期),唐圭璋《民族英雄陳龍川》(《國衡》,1935年第1卷第6期),及鄧恭三的《陳龍川傳》(《圖書季刊》,1944年新5卷第4期)。其中,《陳龍川傳》為鄧廣銘先生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書時,感于民族危亡的迫在眉睫而所作之畢業論文。在為陳亮作傳時,鄧廣銘先生采用純然敘述的體裁,從陳亮的先世、母系、家況開始談起,對陳亮的生平作了一番詳細梳理。該傳深受胡適的贊賞,并對后世的陳亮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

新中國建立后的頭30年,大陸對陳亮生平的研究有所沉寂。港臺研究相對較多,如王恢的《人中之龍陳同甫》《人生》,1955年3月16日第105期),林耀曾的《陳亮》(《中國歷代思想家》第2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姚振昌的《永康狀元陳龍川》(《浙江月刊》,1979年第1期)等文皆對陳亮的生平有傳記性記述。但總體來說,這些文章受篇幅所限,介紹都較簡略。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兩部關于陳亮的傳記值得一提?!蛾惲猎u傳》(董平、劉宏章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用了全書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詳細敘述了陳亮的生平事跡及其政治學術活動,但總體未脫鄧廣銘先生的《陳龍川傳》敘述范圍?!蛾惲羵鳌罚ūR敦基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11月版)是敘述陳亮一生事跡的著作。出于方便普通大眾閱讀的考慮,此書行文語言通俗曉暢,而又不失學術著作的嚴謹。在涉及一些史實的爭議之處,多方參考文獻,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發現了《陳亮集》中《書家譜石刻后》一文的斷句錯誤,并得出此文并非陳亮所作,而是陳亮之父作品,由于整理者斷句失誤而誤收入陳亮作品中的結論,作者的嚴謹與不盲從態度尤為可貴。

(二)年譜編纂

關于陳亮的年譜有多種版本,主要有以下幾種:

童振福編《陳亮年譜》,1936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該年譜記述陳亮一生經歷,側重于其學術思想,對其與呂祖謙之交及與朱熹的學術論戰有較為詳盡的論述。譜前有《大事索引》,可供檢索。譜后有陳亮與呂祖謙、朱熹通信年月表等及附錄。附錄摘錄后人對譜主之評論、譜主佚事及版本考。該譜內容詳贍,考證嚴謹,是研究陳亮生平的重要資料。顏虛心編《陳龍川年譜》,1940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該譜共3卷,記述了譜主家世、一生經歷及著述。該譜有吳其昌所作序及著者自序。姜書閣編訂的《陳同甫年譜》,附于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陳亮龍川詞箋注》書后,列譜主簡歷及政治主張,對重要時事及有關人物之活動多有記載。每有佐證資料或參見書目,則列于記事后。由于該譜附在《箋注》之后,所以譜中對其一些重要的作品創作時間有明確記載,是研究陳亮生平及文學創作活動的必備資料。

另外,何格恩《宋史陳亮傳考證及陳亮年譜》(《民族》1935年第3卷第11期)、《陳亮的生平》(《嶺南學報》,1932年第2卷第2期),匡明《陳亮年譜糾謬》(《天津益世報讀書周刊》,1936年11月26日第76期),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陳亮詩文注釋》小組編《陳亮年表》(1975年《文教資料簡報》第35期),上海市建工局工人理論組編《陳亮年表》(附于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陳亮詩文選注》之后)等年譜資料對研究陳亮生平、思想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三)對陳亮生平爭議問題的研究

關于陳亮的生平,由于原始史料的不足及用語模糊等原因,后世爭議頗多,尤其集中在其生卒年及系獄次數方面。李幼武曾在《陳亮言行錄》中稱陳亮為“享年五十有五?!庇捎趯﹃惲恋牡堑谀攴菹騺聿o異議(《兩朝綱目備要》卷二、《宋史全文》卷二八、《宋史》卷四三六、《文獻通考》卷三二、《續資治通鑒綱目》卷十七、《宋歷科狀元錄》卷五、《浙江通志》卷二七九、《夢梁錄》卷十七皆有明載),因此依李幼武之敘述,陳亮當生于1140年。然顏虛心《陳龍川年譜》及童振?!蛾惲聊曜V》均認為陳亮生于1143年。當今學者對此并無異議。

關于陳亮的卒年,顏虛心在《陳龍川先生年譜》中認同李幼武的記述,定為紹熙五年(1194)。其《陳同父生卒年月考》(《國學論叢》一卷一號)更將時間確定為紹熙五年三月。鄧廣銘《辛稼軒年譜》以為陳亮卒于紹熙五年二月二十七日以后、七月以前。今人束景南先生在《陳亮生平若干重要問題新考》(《陳亮研究——永康學派與浙江精神》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一文中,據葉適生平及《陳亮集》中《祭徐子宜內子宋氏恭人文》,認為陳亮卒年實在慶元元年(1195)正月間。受該文影響,盧敦基先生在其《人龍文虎 陳亮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也將自己關于陳亮卒年的觀點修正為慶元元年,并提供了相關補證。

關于陳亮的系獄次數問題,學術史上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兩次說”、“三次說”。其中,“兩次說”以何格恩、鄧廣銘二先生為代表。何、鄧在各自文章中(何格恩(《通訊(陳亮的生平訂正)》,《嶺南學報1932年第2卷第3期》);鄧廣銘《陳龍川獄事考》)均認為陳亮第一次系獄為淳熙十一年,第二次系獄則為紹熙元年至三年,除此再無系獄之事。鄧文對《宋史》記載的疏誤之處更是作了詳細考證,指出《宋史》記載所根據的主要來源是葉適《陳同甫王道甫墓志銘》和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的敘述。二葉之記載,或出于傳言之誤,或只是記載了諸多原因之一種,造成敘事的不明確和一些失實之處,而這些疏漏又被《宋史》編纂者未加考證地沿襲,于是造成了敘述史實的失當。

“三次說”以束景南先生為代表。束先生在《陳亮生平若干重要問題新考》一文中對《宋史》和《四朝聞見錄》關于陳亮系獄的敘述進行了澄清,認為陳亮系獄實有三次:第一次為乾道三年至乾道九年;第二次也是最復雜的一次為淳熙十年至十一年;第三次為紹熙元年至紹熙三年。有較強的說服力。

此外,關于陳亮生平、家世的主要研究論文還有:顏虛心《陳同甫生卒年月考》(《國學論叢》第1卷第1期,1927年6月),鄧廣銘《陳龍川斬馬盜馬故事考辨》(《天津益世報讀書周刊》,1936年10月15日第70期)、《辨陳龍川之不得令終》(《天津益世報讀書周刊》,1937年3月25日第92期)、《陳亮的先世母系和家況》(《輔仁文苑》,1939年第2期),夷門《關于陳亮上〈中興五論〉的年代》(《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5期),唐圭璋《陳亮三事考辨》(收入《詞學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應加登《陳亮的身世及其先祖后裔》(《陳亮研究論文集》,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陳廣寒《陳亮身世略考》(《永康學派與浙江精神:陳亮研究》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四)陳亮交游研究

何格恩先生在《陳亮的生平》一文(《嶺南學報》二卷二期,1931年7月)中專辟《陳亮知交錄》一節,對陳亮的交游情況進行了介紹,羅列頗廣,但稍顯簡略。

吳春山在《陳同甫的思想》(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71年版)一書中對陳亮的師友情況進行了較詳盡的論述,對陳亮與芮燁、鄭景旺(二人于陳氏為師輩),與永嘉諸子——薛季宣、陳傅良、葉適,及同時代其他學者呂祖謙、辛棄疾、陸九淵、朱熹之學術交游情況進行了精辟闡述。

當代大陸學者也對陳亮的交游情況給予了較多關注。如徐規、夢江在《陳亮永嘉之行及其與永嘉事功學派的關系》(《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7年第2期)一文中對陳亮的永嘉之行進行了考證,認為陳亮一生至少有三次永嘉之行,推翻了夏承燾先生在《龍川詞校箋》中提出的“陳亮一生只有一次永嘉之行”的結論,并對陳亮與永嘉學派主要學者薛季宣、陳傅良、葉適的交游情況進行了闡述。20多年后,周夢江(即上述之“夢江”)與陳凡男在《陳亮永嘉之行及其目的》(《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中對陳亮永嘉之行作了進一步考證,認為約有四次之多,并通過陳亮青年時期家道衰落與中年時期的家道復興的對比,得出“陳亮永嘉之行主要目的是在經商”的結論。

方如金、姜鵬兩位學者有感于“從思想交流的角度來探討陳亮及其周邊環境的文章卻很少,全面具體地從思想交流的角度來討論陳亮的思想的歷史的文章更是闕如”這一研究現狀,在《陳亮交游考》(《溫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一文中從師長輩、朋友輩兩個維度對陳亮的交游圈進行了一番全面梳理,初步勾勒了一個陳亮交游網,但限于篇幅,文章也是以介紹為主,未作深入闡述。

金華學派代表人物呂祖謙為陳亮摯友,陳亮自己也曾說:“四海相知惟伯恭一人”。但當代學者對陳亮與呂祖謙交游研究相對不足,目前僅見周夢江先生《呂祖謙致陳亮信考釋舉例——兼與姜書閣先生商榷》(《浙江師范學院學報》,1984年第3期)與《呂祖謙、陳亮通訊考述》(《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二文。且這兩篇文章重在考證呂、陳二人書信往來的寫作年代,對呂、陳二人之關系并未作深入論述。童向飛《尹焞、陳亮、呂祖謙、朱嘉、周必大等與韓元吉交游考略》(《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一文雖涉及陳亮與呂祖謙,但對二人的直接交往并未論及。

辛棄疾為陳亮的文壇摯友,二人于淳熙十五年(1188)在鉛山鵝湖暢談十日,之后又有詩詞唱答,傳為文壇佳話;陳亮系獄時,辛棄疾曾極力營救。因此不論是辛棄疾研究還是陳亮研究,辛陳交往都是一個熱點話題。如鄧廣銘在《辛棄疾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辛庚儒《辛棄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都對辛棄疾廢黜帶湖期間與陳亮的鵝湖之會進行了介紹。此外,關于辛、陳鵝湖之會的文章有劉乃昌《辛棄疾與陳亮的鵝湖之會》(《山東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4期),徐新國《鵝湖共飲 長歌相答——辛棄疾與陳亮》(《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3期),程繼紅、程國棟《陳亮辛棄疾信州之會的交通居住與地理問題考察》(《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汲軍、馬賓《朱熹未赴陳亮、辛棄疾鉛山之會原因再探究》(《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等。此外,對辛、陳交游探討比較深入的文章有:臺灣蘇淑芬《辛棄疾與陳亮交游考》(《東吳中文學報》,1996年第2期),該文對辛、陳二人從乾道六年定交臨安到淳熙五年再度相會的交往過程進行了考述,并從相似的個性、相似的遭遇及相同的政治觀點三個方面對構成兩人深厚情誼之因素進行了詳細闡述。王昊則在《辛棄疾與陳亮獄事》(《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2期)一文中對辛棄疾在解救陳亮脫獄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進行了詳細考證,對了解辛、陳二人關系有積極意義。

葉適為陳亮早年至交,但后來二人因政見及性格原因關系稍微變淡。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論及陳、葉關系時說:“同甫與水心相知的程度,不如呂東萊,與年齡有關,與東萊的地位也有關,但無疑的,他很欣賞水心,欣賞的程度,僅次于東萊。水心呢?他對同甫可謂一往深情”。周夢江《葉適與永嘉學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敘述了陳亮與永嘉學者的密切交往。朱迎平《永嘉巨子葉適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則對葉適與陳亮的一生之誼對二人之關系進行了高度概括。

朱熹是陳亮一生最主要的論辯對手,亦有較深的友誼。研究陳、朱思想之論文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此不贅論。惟趙貫東《陳朱交往始末考辨》(《浙江師院金華分校學報》第1期,1982年1月)專文考證了二人的交游情況。田浩先生也在《朱熹的思維世界》(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一書中論及朱熹與陳亮時,對陳亮思想的演變及陳朱關系進行了論述。

另,趙瑤丹、方如金在《金華、永康市縣志中有關陳亮交游人物生卒年糾錯與補正》(《中國地方志》,2009年第9期)一文中對與陳亮有交游關系的唐仲友、應孟明、章服三人的生卒年進行了考辨,對地方志中記載之誤進行了糾錯與補正。趙、方二人合作的另一篇論文《陳亮與義烏》(《浙江學刊》,2012年第3期)則從地方文化的角度對陳亮的義烏妻族、友人、門生進行了專門討論,視角更為細化。

從整體來看,學界對陳亮的交游研究還欠深入。尤其是對陳亮及與其有重要學術往來活動的朱熹、呂祖謙、葉適等人的關系,或語焉不詳,或置之不論。這既有思想家著述繁多、思想難以把握、人際關系難以全面理清的原因,也有當今學界避難就易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陳亮的交游情況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1]〔宋〕陳亮.陳亮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宋〕葉適.葉適集(2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9.

[4]〔明〕陸楫,等輯.古今說海[M].成都:巴蜀書社,1988.

[5]〔宋〕岳珂.桯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宋〕李幼武纂集,〔明〕張鰲山、鄭汝璧校訂,〔清〕林云銘、朱烈重修.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卷16[M].順治十八年刻本.

[7]〔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M].中華書局據續金華叢書排印本,1985.

[8]〔宋〕陳傅良.止齋集(卷36)[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徐漢明,編.新校編辛棄疾全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0]〔宋〕朱熹.朱熹集(3)[M].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1]〔元〕方回.桐江集[M].商務印書館影印宛委別藏抄本.

[12]〔元〕孛蘭肹撰.元一統志[M].趙萬里,校輯.北京:中華書局,1966.

[13]〔元〕吳師道.敬鄉錄[A].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49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14]〔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5]〔明〕柯維騏.宋史新編[M].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

[16]〔明〕王洙.宋史質[M].臺北:大化書局,1977.

[17]〔明〕錢士昇.二十五別史·南宋書[M].林開甲,唐子恒,點校.濟南:齊魯書社,1998.

[18]〔明〕鄭柏.金華賢達傳[A].叢書集成續編(第257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19]〔明〕應廷育.金華先民傳[A].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91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6.

[20]〔明〕李贄.藏書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1]〔清〕黃宗羲.宋元學案[M].上海圖書集成局,1986.

[22]舒大剛,楊仕文.儒藏·史部·歷代學案(8)[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23]〔清〕孫衣言.甌海軼聞·上[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24]王鶴鳴,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交游陳亮宋史
書法作品
鄭巢與僧人交游詩歌考
Topological magnon insulator with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under the irradiation of light?
高啟與北郭詩社成員交游考
高原美景
“情—理—情”模式與《宋史·蘇軾傳》文本的形成
黑水城所出《慈覺禪師勸化集》作者宗賾生平交游新考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義莊考
陳亮進 典藏欣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