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生態社區規劃研究

2014-09-24 05:42王華治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25期
關鍵詞:實現路徑可持續發展

王華治

摘要:隨著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加劇,“低碳理念”和“城市生態化”理論的深入,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生態社區已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從低碳生態社區的內涵和特征出發,在理論依據和規劃實踐兩方面來探討低碳生態社區規劃建設的實現路徑,并在此基礎上對低碳生態社區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從而闡釋了建設低碳生態社區的必要性與其對構建和諧人居環境的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低碳生態社區、可持續發展、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 F 文獻標識碼: A

社區是人們生活居住的主要場所,也是城市的重要組成細胞。在加劇的城市化進程中,隨著地球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劣,如何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與家園,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同時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其主要的生活場所社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前提下,一種可持續的人類聚集模式---生態社區的概念應運而生。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理念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坐標。如何致力于構造一種和諧的低碳生態社區也成為各國學者紛紛探討的重要課題。城市低碳生態社區旨在將低碳的理念融入生態社區的規劃,從而構建體系上低碳,功能上生態的和諧新社區。低碳生態社區不僅僅是緩解環境危機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和諧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

1.低碳生態社區的內涵與特征

1.1低碳生態社區的內涵

在低碳城市規劃的研究進展中,低碳城市的內涵最初的以減少碳排放為主的狹義觀點發展為現在包含社會、 文化、 經濟、 環境的綜合課題。低碳城市規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通過經濟發展模式、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在保證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實現有助于減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1]。

低碳生態社區作為低碳城市的重要組成單元之一,是指在社區規劃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學理論為基礎,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核心,以現代生態技術為手段,設計、組織城市社區內外的空間環境,最高效最少量地利用能源與資源,營造一種自然和諧,低碳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居住環境。低碳生態社區的內涵不僅僅局限于生態學的范疇,而應是一個環境、社會、經濟三方面可持續發展的綜合體,外部因素于內部環境、社會、經濟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人類和諧的居住環境。

1.2低碳生態社區的特征

1)生態和諧性

低碳生態社區的低碳生態性主要體現在自然、社會和經濟三者的生態性,主要指高質量的環境指標,以綠地為主的住區結構模式,充裕的自然空間,較好的自然親和性(2)。社區個人、團體和組織都將生態觀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可以擁有更為和諧的鄰里關系。同時,社區必須走生態經濟發展的道路,使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和諧性還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低碳生態社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所以低碳生態社區應是一種多功能的社區,體現人、建筑、環境的和諧統一,將人車分流,綠色建筑、生態步道等思想融入建設中。

2)低碳循環性

低碳循環性主要體現在社區規劃、能源結構與生活消費等諸多方面。低碳生態社區運營所采用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能源的清潔、安全、高效利用。建設低碳建筑,倡導居民對于日常生活用品,也盡可能選用低碳產品。同時,低碳生態社區應該在滿足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協調區域化發展,提升整個所生態化循環。

3)系統高效性

低碳生態社區是一個由自然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等若干個子系統構成的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必須是高效益的流通轉換。低碳社區的規劃和建設應以“低碳化”為指導原則,追求城市的緊湊、舒適和宜居;從本質上改變能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的轉化率,倡導使用公共交通,實現經濟、生活的高效化和集約化。

2.低碳生態社區的規劃實踐

2.1國外低碳生態社區實踐基本概況

低碳生態社區的實踐主要集中在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圖1),社區的人口規模都相對較小,300人以下居多,外國相關學者曾根據生態社區所處的位置、規模大小等特征將其分為鄉村生態社區、城市綠化帶地區項目、城市更新項目和生態城鎮等四種類型(3)。

圖1.全球生態社區分布情況(來源:http://gen.ecovillage.org/4)

而國外外生態社區的建設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合理開發棕地,減少城市的擴張,保護生態環境。(2)提倡綠色出行,通過采取限制停車位設置、進行道路路面特殊鋪裝等措施,積極倡導非機動車的應用。(3)有效利用能源,實現能源的可循環利用與建筑的節能設計。(4)強調社區的公共參與性。

2.2國外生態社區實踐分析

國家 社區名稱 低碳理念 實現低碳生態社區的規劃途徑

英國 BedZed生態村 零耗能

產居綜合型

(世界上第一個生態社區) (1)再生能源:采用生物質能、太陽能及風力發電。

(2)環境綠化:設置屋頂花園。

(3)低碳建筑:建筑材質與功能設計采用可循環材料

(4)資源循環:采用可回收再生及低耗能綠建材。

(6)綠色交通:外出更有全社區的綠色共乘俱樂部和公共交通系統。

阿聯酋 Masdar零碳城 “零廢棄物”

“零車輛 (1根據以產帶居的開發思路。

(2以綠色低碳為核心,以綠色環保等相關產業的研發為主導,將知識密集型與人力密集型產業相結合。

(3:政府強力支持,在用地、招商等方面的鼓勵政策。

(4)技術創新:新能源、環保材料利用,實現社區真正的綠色低碳。

德國 弗萊堡Vauban社區 光能發電自行車管制系統 1.vauban社區發展出“學習型規劃(planningthatlearns)”的模式。結合民眾參與和共同治理。

2.無車社區和“零容忍停車政策

3. 建立低碳生活觀念:透過Vauban論壇負責的社會工作,居民進行更多的社區活動。

4.建立光能發電系統于能源循環系統

2.3國內低碳生態社區實踐概況

我國低碳社區建設剛剛起步,對低碳社區的研究處于摸索階段。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更是以低碳為口號,同時萬科、萬通、郎詩、當代等企業為代表的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策略聯盟也發起了低碳綠色運動。

固然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國實際的國情與現狀,低碳生態社區的建設和發達國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從社區規模而言,我國的社區人口在5000-10000人,這無疑從技術層面上增加了建設低碳生態社區的難度。從組織管理而言,我國居民的公眾參與意識薄弱,生態保護重視度不夠。從評價指標體系而言,未建立合理的低碳生態社區的評價指標體系,無法進行界定,這些都是我國低碳生態社區建設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原因。

4、低碳社區規劃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在低碳生態社區的建設與運營體系中,規劃設計、建設、驗收與使用管理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實現它們的分步發展與整體協調是實現低碳生態社區的重要途徑。

4.1 規劃設計的可持續性

1)土地布局規劃: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與緊湊的空間布局形態。城市的活力在于不同城市功能的混合和人類活動的流動,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為土地使用的混合和多元化提供可能(5)?,F代主義過分強調城市的功能分區,使居住區與商業區彼此分離,從而造成多樣性城市生活的消失,人文氣息逐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觀。因此,在低碳生態社區規劃中,應首先拋棄功能主義的束縛,強調多種功能的混合,在社區中合理布置商店、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和戶外活動場所,增強社區各功能空間的有機聯系,不僅可以創造更好的鄰里關系,也可以達到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2)交通系統規劃:步行交通系統與綠色出行方式。社區對內交通應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統,保障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在步行可達的范圍之內,以減少居民的出行需求,已達到減少機動車交通為目標。同時在社區對外交通規劃中,為營造低碳生態社區,社區內應提供良好的交通聯系,包括公交車線路和軌道交通線路,倡導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公共交通體系,提倡人們采用更為綠色的出行方式。

3)社區生態環境系統規劃:低碳生態社區的規劃應注重內在各系統的協調發展和各種生態流的暢通(6),使社區生態系統向有序理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利用綠地生態系統中的“碳中和”功能,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網絡,采用斑塊廊道基質等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方法,增加社區內部物質流和能量流的交換,保持社區內生態系統的平衡。

4.2 建筑設計與建設的可持續性

1)建筑的高效節能設計:綠色建筑應注重使用保溫材料和構造,提高建筑熱環境性能,同時高效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自身達到自給自足的可持續狀態。具體做法如可在建筑的內外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溫材料,高效節能玻璃等,從而對建筑物起保溫隔熱的作用;采用外墻隔陰和屋頂隔熱的措施,控制建筑物對熱量的吸收,與自然通風降溫手段減少耗能與空調費用。

2)健康環保建筑材料:在城市低碳生態社區的建設中,采用的健康建筑材料不僅僅是人們對安全居住環境的需求,同時可以減低這類材料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可以延長住宅的壽命,有利于減少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以達到城市低碳生態社區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4.3 使用管理與運營體系的可持續性

中國的生態社區建設落后于發達國家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缺少社區居民的公共參與。只有通過提高社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改變居民的生活習慣,養成節儉的消費觀念,低碳生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才不會斷在最后一個環節。構建低碳生態社區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從其規劃設計到后期管理都應注入低碳生態的理念與意識,這不僅僅是針對于居民,也要針對于規劃者與管理者。居民在低碳生態社區構建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應自覺參與,積極獻策,社區的主體是人,因此,讓人們擁有更好的居住空間與居住環境才是建立低碳生態社區的最終目標。

5 低碳生態社區的未來發展趨勢

1)生態化 研究居住區可持續發展中強調生態極限問題,在充分考慮社區承載力,環境容量負荷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供應極限高度來規劃建設低碳生態社區(8)。低碳生態社區會盡量維持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充分考慮自然通風、日照等自然條件??蓱蒙顚由鷳B學與城市生態安全等理論指導低碳生態社區的規劃,同時將健康住宅理念融入規劃理念。

2)人文化 低碳生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更多地體現人本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關懷。低碳生態社區的建設需要各方面的、各階層的廣泛參與,充分發揮政府及NGO的各方面協調組織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完整的機制體系,并著手于社區實際,采取長期而整體的建設策略(7)。國外一些新的理念如“開發權轉換”(TDR)和靈活分區(FZ)都可以為低碳生態社區的規劃提供新的規劃思路。

[1] 劉志林,戴亦欣,董長貴,等.低碳城市理念與國際經驗[J].城市發展研究,

[2]沈清基 關于生態社區的思考[J] 華中建筑,2000,18 99-103

[3]Hugh Barton.Sustainable Communitie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68.

[5] 王瀟文“. 白地”、“棕地”及其它: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研究[C].2009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9.

[6] 謝更放 城市低碳社區規劃的理論構架與實施策略研究[D] 長安大學

[7] 吳智剛,繆磊磊,周素紅. 城市生態化的演進與生態社區的構建[J ] . 規劃師,2002 (12) :57.

[8]高吉美,田美榮. 城市社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生態社區”探討[J ] . 中國發展,2007 (12) :31.

猜你喜歡
實現路徑可持續發展
論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區的建設:現實背景、基本概念和實現路徑
經濟責任審計發揮國家治理作用的實現路徑
淺議人民銀行金融穩定職能的實現路徑
國際私法法典化的挑戰與實現路徑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學術期刊的價值設定與實現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