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在《物理化學》課程中的應用

2014-10-09 19:47熊振海邵則淮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4年8期
關鍵詞:物理化學

熊振海 邵則淮

摘 要:著眼于《物理化學》課程自身學習難度較大和非化學類專業對學科教育基礎課的需求特征,筆者探索了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在《物理化學》課程中的應用。本文通過對本校某非化學專業一個學期的教學總結以及與同期另外一個未采用該教學模式班級教學效果的對比,試圖與同行共同探討這種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與改進方法。

關鍵詞:案例研究型 團隊學習 物理化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040-02

在傳統化學四大分支中,《物理化學》對學生的高等數學和物理知識要求比較高,也比較抽象,因此,被公認為比較難學的一門課。與此同時,對于非化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拼命理解、記憶到的那些枯燥的公式和定律,也并不見得就會在后續的專業課程中需要掌握得特別熟練。

本?!段锢砘瘜W》課程面向超過20個專業進行學科教育基礎課授課,學生的知識基礎、課程期望以及專業培養方案對本課程的教學需求都不盡相同。如果不能給學生很有針對性地提供教學案例,在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

面對這種狀況,從2013年上半年開始,課程組決定對本課程的教學和考核模式進行改革。改變以往課堂教學為主和以卷面考試定成績(卷面考試占70%)的方式,大膽引進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通過增加課外研討的成績比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因材施教。

1 教學與考核方案的制定

為了確保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的順利實施,筆者在查閱兄弟院校研究論文[1~5]的基礎上,重點參考了萬里學院省級精品課程《免疫學》課程的實踐經驗,并通過書面問卷調查的方式廣泛征求了學生的意見,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基本確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同時,通過對課程知識點進行精心篩選,并認真考察了該專業的一些情況,確定了30個知識點的近40個案例,供12個小組的同學自由選擇。

1.1 實施方案

1.1.1 研討小組分組規則

根據實際情況,每個小組組員人數控制在5人左右。在小組成員結構安排上,主要由學生自由組合。組長負責人任務分配、課后研討召集和書面材料的收集;主持人和記錄員分別負責課后研討的主持和記錄;發言人負責根據小組成員討論的結果撰寫小組學習報告,并在課堂討論中制作PPT進行工作匯報。

1.1.2 研討主題的確定

(1)由主講教師根據授課內容擬訂備選研討主題,再提交課程改革小組集體討論確定。主題選擇主要涉及授課內容中的一些重點、難點、熱點與前沿問題,以及一些理論授課無法展開而又需要學生掌握的問題。各小組在研討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備選主題做適當調整,并與主講教師及時溝通。(2)主講教師提前2~3周向各學習研討小組分配研討主題,各研討小組組長進一步將本分組承擔的研討任務細分到每個小組成員,確保每個組員負責承擔一個研討主題下子題目的研討資料收集及研究報告的撰寫工作。

1.1.3 學習研討資料的收集與學習(課堂研討之前完成)

(1)在主講教師指導下,各小組及其成員應就其承擔的研討主題開展資料收集工作。(2)每一研討主題應制作一份學習研討資料清單,資料數量為5~10篇。(3)要求收集資料的組員認真閱讀并歸納總結所收集的資料。

1.1.4 各小組組長在本組資料收集工作結束后、課堂研討活動開展之前,召集本組成員就所承擔的各項研討主題進行課余自主研討(課堂研討之前完成)

該課余學習研討活動要由指定的記錄員做好相應的分組學習研討記錄,并及時提交給小組發言人。

1.1.5 學習研究報告的撰寫

(1)每一個分組成員應就其承擔的研究主題撰寫一份個人自主學習研究報告,并提交給本次學習研討活動的小組發言人。(2)小組發言人在綜合課余研討主要觀點、參考分組學習研討記錄和全體組員的個人自主學習研究報告基礎上,撰寫一份小組“學習研討”發言報告(規范格式文件略)。

1.1.6 自主學習小組課堂研討活動的開展流程

(1)發言人就《小組學習研討發言報告》中的核心內容做簡明扼要的發言。(2)其他小組的同學以及主講老師就該發言人的發言以及該發言人所在分組承擔的研究主題相關問題展開提問,發言人及其小組的其他成員予以做答。(3)主講教師就上述發言、提問及應答情況予以現場評分,并做簡短總結。

1.1.7 自主學習分組學習研討活動相關資料的匯集、整理與上交

各小組本次學習研討活動的發言人應于本次研討活動結束后,在小組組長、記錄員及其他組員的配合下,將本次活動中形成的各類書面資料與電子文稿按要求加以匯集整理,并制作本次《學習研討活動書面材料匯編》的封面與目錄(格式文件略),上交給主講老師。

1.2 考核方法

本課程主要從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試)、實驗(數據處理能力、儀器操作能力和實驗原理的掌握)和討論(應用本課程知識點解決本專業相關問題)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詳細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 實施效果

本學期第十四周的課程中,我們專門組織了這學期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的論文答辯,請了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課程組教師和工程專業教師各一名做評委。同學們的表現總體得到了評委老師們的一致好評,學生們對這種新的學習方式也給予了普遍肯定。

通過第一學期的探索,我們發現,這種教學模式比傳統的教學模式具有明顯的優勢,同時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也有一些需要不斷改進的地方。

2.1 相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學期下來,除個別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外,大部分同學的表現還是很讓人感到欣慰的。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絕大多數同學都認真查閱了文獻,并撰寫了論文,部分論文已經投稿到學術期刊。大家實實在在地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案例并進行了廣泛而且比較系統的調研。相信這個過程對于開拓學生本人的視野、鍛煉他們主動查閱文獻、提高學習興趣會很有幫助。(2)部分在“應試型”學習方面表現不是很理想的同學在感興趣的案例資料檢索、材料組織、PPT制作方面充分展示了他們的才能。當然,原來表現比較突出的學生,在這次活動中也有表現非常出色的。這樣的對比告訴我們,單一的考核模式,確實很容易埋沒人才。

2.2 實踐工作中的不足

由于初次實施這種教學模式,本學期的項目實施過程中還是暴露了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吸取教訓。

(1)探討建立更多種類的教學考核模式,鼓勵學生自愿選擇研討,不能強迫。(2)任課教師應該充分跟進和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雖然我們邀請了圖書館有經驗的老師對學生專門進行了文獻檢索的講座,也通過QQ群進行了部分指導。但是從學生們交上來的論文來看,對于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還是應該給予更多的課后研討、資料整理和論文寫作方面的指導。

(1)增加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所占學期成績的比例??紤]到前邊所述的部分不善于試卷考試同學在這方面有很好的表現,今后嘗試將實驗課單獨設課的同時增加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的比重。(2)本學期本校同時開始了三個學時數、教學大綱和授課教師完全相同的物理化學授課班級。其中,A班進行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的教學,B&C;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其卷面考試難度基本相同。通過對三個班級的試卷進行目標達成度分析(另有論文專門討論)發現,A班學生在試卷考試方面的表現大幅低于另外兩個班級。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兩種:

①A班學生的培養計劃中,物理化學課程是必修課,部分同學尤其是化學基礎不太好的同學從學期開始就表現出部分排斥感。而B&C;班的學生是選修課,對本課程接受能力相對來說要一些。②考試成績發布后,有部分學生反映,“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的試行,使得一部分同學以為這部分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30%)完全由任課教師隨意給分,應該很容易拿分。所以,沒有給予卷面考試足夠的重視(見表2)。

兩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A班學生在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以及課后找老師問習題等方面表現都不盡如人意。應該說,學生的平時表現與卷面成績反映出的結果基本上是一致的。這也反饋給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像“物理化學”這種難度比較大的課程,如何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非常重要。

3 結語

我們對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在《物理化學》課程中的應用進行了有效探索。實踐證明,只要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不會在學時數方面對傳統教學模式構成太大沖突,還能夠幫助學生從傳統填鴨式被動學習中解脫出來,通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在提高其對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加研究能力的鍛煉。如果任課教師能夠比較恰當的選擇研討案例并給予學生較多的課外輔導,也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克服對新教學模式的不適應感。

參考文獻

[1] 錢國英.以教學方法改革為突破口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0(6):82-85.

[2] 錢國英,朱秋華,尹尚軍.重構教學內容 改革教學方法訓練創新思維培養應用型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09(6):36-38.

[3] 李淑蘭,唐紅梅.大學英語課程團隊學習模式的調查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2):143-145.

[4] 王曉燕,鄧旭東.基于學習型團隊的案例教學法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9):18-19.

[5] 周露陽,李生校.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本科工商管理課程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12):12-16.

猜你喜歡
物理化學
提高物理化學實驗技能的探討
物理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物理化學課堂教學改進的探索
2019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試模擬試題 物理化學(二)
Chemical Concepts fro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物理化學學報》編輯委員會
高職院校藥學專業物理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of Argon Vapor onto a Spherical Solid Particle
Origin of the cis-Effect: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Doubly Substituted Ethylenes
Enhanced Film-Forming and Electrochromic Properties by lncorporating Bithiophene into Triphenylamin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