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學 想學 會學

2014-10-21 20:09張述志
語文周報·初中教研版 2014年29期
關鍵詞:樂學學案師生

張述志

如何合理高效的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如何提升師生的最大的教與學的潛能;如何真正的完成教育的最終的目的,達到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這一切都是教育者思考的問題。而目前關于教育改革的相關活動,首推高效課堂的提法。不論是哪一種教育教學形式,其產生與發展的過程都絕不是單一的,如果只是求得一種形式上的絕對化,那一定不會對教學有促進作用,相反還會抑制住師生的心理需求,形成負面效應。

在2012年11月召開的本溪市送教下鄉“同課異構”研討會上,我們就己經從市教研員秦輝老師的講話中體會到了其關于這方面問題的認識。

1、自主的范疇不是完全交給學生,是老師與學生共同的活動。生成要求是自主性,而不是老師給界定的,有的學案不具備生成性。學生的思維要有連續性。

2、愉悅共享是一種求知欲等心理欲望得到滿足的一種快感。每一堂課師生都要有幸福感,不斷生成繼續前行的動力。

3、高質量不是熱鬧表演,低消耗:罰寫不是有效消耗,不必要的消耗不應消耗。

4、輕負擔,輕的是學生負擔,老師得多負擔。(教師的解讀是必要的)

5、有效課堂的界定:學生自主、關注情感;貼近生活、重視活動;趣味盎然。

6、先學后教不只是以學案為前提,不能只唯學案論。教師的教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秦老師用“老王”與課外閱讀“背影”向與會者講解了教師教的必要性。)

對于教育本源的認知是我們從事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礎。只有從師生的心理需求出發,從社會的需求出發,從人性的角度思考,才能真正的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景敏教授的報告讓我又一次體會到了這些具有深厚內涵的思想。

首先應當是樂學。情感目標與認知目標是相輔相成的,情感為認知提供內在驅動力。如果說一個學生根本沒有求知的欲望,或者說,上課時沒有良好的情感準備,沒有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讓他去期待,在課上既不能體現自我價值,也沒有友情的互動,也沒有師生親情的流動,這一堂課他會有積極的思維活動嗎?顯然是否定的。就如同我們喜歡一種活動,興趣與成就感的雙重刺激才會導致我們常久為之。學生更是如此,一個情緒型的正在成長中的個體是要符合其個性心理特征的。而心境型的學生必竟是少數。所以在教育與教學中調動學生樂學的心理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要有想學的心理。一個目標的確定是需要長久的內在心里暗示的,也是要有其產生的歷史根源的。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中我們可以知道,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層次,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其低層次的需求就必需要一個一個的完成。那么想學就是要調動各種因素促使學生這種需要的自我認知,從而對目前所進行的學習進行合理定位,而這些過程卻不是只憑某種簡單的教學形式所能完成的了。在景教授的解讀中我們也明確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生自主活動的進行是一種內在的渴求,是對未知知識領域的一種主動探求,而這種活動的進行是學生想學的基礎,是學生實現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最有力的方法。

第三要有會學的方法。學生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只要有了樂學、想學的動力,自然就會主動去探求學習的方法。會學是一種方式方法的求索,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與提升。學生主動性學習的內力動力具備了,在課堂上也就對學習的形式不太在意了,好的形式固然能提升學習的效果,但如果刻意去追求形式的統一化,一定會固化師生的思維。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問題就得不到有效的處理。景教授對課堂結構的解讀是理性的,也是真正的從對教育本源的思考角度去理解的。特別是用學科語言來表述對生活的認識的提法,是對所有學科人文性的一個正確的解讀,是真正的教育者才會具有的理性思考。

猜你喜歡
樂學學案師生
閆春平:在信息技術課中踐行教學生“樂學善學”
《背影》導學案教學
鄉愁導學案
巧用語音與教學活動 引導學生樂學英語單詞
首屆“接班人”杯廣西中小學師生書法作品展示
首屆“接班人”杯廣西中小學師生書法
聲音
樂學善悟,讓數學復習更有效
“比例尺(一)”導學案
麻辣師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