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時期國共之間的理論之戰

2015-01-17 13:59王洲石揚
學理論·上 2015年12期
關鍵詞: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王洲 石揚

摘 要: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史主要就是國共兩黨之間相互交錯的歷史,這種相互交錯不僅體現在國共兩黨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合作和較量上,還體現在思想理論方面??箲饡r期國共之間的理論論戰實質上就是要不要馬克思主義、以什么主義改造中國社會的激烈論戰,這場論戰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進程,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回顧這場論戰,我們會得出更多的啟示,這對于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很多借鑒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4-0039-02

理論建設是政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個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最鮮明的特征。理論建設是政黨的一面旗幟,對于喚醒民眾、引領群眾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多黨競爭的政黨環境中,以黨的理論建設為核心的軟實力才是政黨競爭的核心所在??v觀整個抗戰歷史,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在全民族抗戰統一戰線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都與我們黨始終高舉馬列主義的偉大理論旗幟,始終高度重視理論建設與理論創新密切相關。

一、抗戰時期國共之間的理論論戰

20世紀中國近現代革命的歷史主要就是國共兩黨之間相互交錯的歷史,這種相互交錯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還體現在思想理論方面??箲饡r期國共論戰的焦點就是要不要馬克思主義、以什么主義改造中國社會,這場曠日持久的論戰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社會化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抗日戰爭爆發后,國共理論論戰的焦點首先集中在真假三民主義之爭。1937年9月23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揭開了這場論戰的序幕,這篇文章雖然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但是他特別強調“中國今日只能有一個努力之方向”[1],即三民主義,“限共”“溶共”之心昭然若揭。1939年之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但是國共之間的理論斗爭卻進入了高潮階段,尤其是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確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蔣介石發表了《三民主義之體系及其實行程序》后,以葉青為代表的國民黨知識分子拋出大量關于三民主義的反共論著和文章,如《抗戰的根本問題》《三民主義與社會主義》《中國政治問題》等,公開宣揚法西斯主義,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1]。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黨奮起反擊,1939年4月我們黨發出《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告全黨同志書》,5月發出《關于宣傳教育工作的指示》,都是強調要善于區分辨別真三民主義和假三民主義,要以真三民主義反對假三民主義。在這期間我們黨的領導層還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如毛澤東的《反投降提綱》、張聞天的《擁護真三民主義反對假三民主義》、王稼祥的《關于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等等。通過理論上的激辯,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清楚真三民主義與假三民主義、三民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別,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40年毛澤東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堪稱是這場論戰的總結性論著,該文就中國該走什么樣的道路和信奉什么樣的主義的問題入手,從中國革命的實情出發,亮出了我們黨自己的理論旗幟——新民主主義。該文提出中國未來的出路不在于走資本主義專政的老路而在于建立一個新社會和新國家;該文指出新民主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必要過渡,社會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的必然趨勢,駁斥了蔣介石的“一次革命論”;該文還指出新民主主義社會為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所指導,駁斥了蔣介石的“一個主義”,并就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做了區分。之后隨著《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刊發,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日臻完善。

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后,國共兩黨的論戰進入一個新的高潮。這一時期理論之戰的焦點是新民主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論戰。為了在戰后繼續搞一黨專政,蔣介石拋出《中國之命運》一書,他打著“三民主義”的旗號和“革命建國”的幌子,攻擊共產黨和共產主義思想體系,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法西斯主義。對此,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中央決定發動宣傳反擊》的通知,同時黨還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批判國民黨的謬論,其中最著名的是陳伯達起草、毛澤東修改的《評<中國之命運>》一文,這些文章有力批駁了國民黨的反動言論,宣傳了中國共產黨關于中國革命的看法和主張,大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

二、抗戰時期國共理論之戰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啟示

1.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度科學性和革命性煥發出巨大的理論感召力。馬克思主義是革命的、科學的理論,也是不斷發展、充滿勃勃生機的理論,尤其是在經過抗戰時期國共之間的論戰更加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感召力??谷諔馉帟r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真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與假三民主義、法西斯主義的論戰更加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革命性。

2.強有力的革命形勢發展推動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社會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成長過程,在中國革命形勢逐漸走向勝利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隨著其中國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也得以逐漸深化。因此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說,革命戰爭的勝利和革命政權的確立從根本上保證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論戰的勝利,但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為革命形勢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思想保障,是一面偉大的革命旗幟,對于鼓舞全國人民的革命熱情和激勵革命形勢向前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兩者是相互推進的關系。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證明凡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時期,革命形勢就會有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進度就會大大發展,凡是只講理論不顧實際情況,只是空洞地教條地照搬理論革命就會遭遇巨大挫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谷諔馉帟r期中國共產黨沒有教條地宣傳共產主義理論,而是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實際相結合,大力宣傳黨的全面抗戰理論,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并在實踐的發展中,逐漸發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正是因為有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指引,共產黨才逐漸從革命的低谷中走出來,抗戰勝利結束時中國共產黨已經逐步壯大為全國性的政黨,而馬克思主義理論也隨之成為影響中國未來命運的重要理論之一。因此,結合正反兩面的經驗教訓,我們就要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程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實踐相結合。

4.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社會化過程中找到了正確的依靠力量、發展動力和革命戰略。在中國的近現代歷史進程中,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為了救亡圖存進行了艱苦不懈的努力,出現了各種新思潮、新理論,但唯有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生根發芽,指導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的主體是人民,歷史由人民創造和推動的。根據這一原理,結合中國是農業大國的基本國情,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大膽進行理論創新,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指出了中國革命的依靠力量、發展動力和革命戰略。

5.擁有一支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創新的理論建設隊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擁有一支理論戰線隊伍,這個隊伍來源廣泛,特征鮮明,具體表現在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創新,這些都與中國共產黨重視文化統一戰線的傳統緊密相關。

三、國共理論之戰對當今意識形態建設的借鑒

1.注重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把握時代脈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是時代實踐的產物,它反映著時代的實踐狀況而又作用于時代的實踐。因此在當今的意識形態理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注重調查研究,把握時代脈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科學發展觀為例,就是抓住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針對要什么樣的發展與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提出我們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以全面協調可持續性作為基本要求,以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面對粗放式發展模式、環境污染嚴重、收入分配兩極分化明顯、地區發展不平衡等時代難題針對性地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

2.保持一定程度的理論競爭能夠防止理論創新的僵化,加強理論創新,增強理論的感召力。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是我國唯一的官方意識形態,但是并不意味著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就高枕無憂,相反,當前我國的意識形態工作還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首先,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馬克思主義自身信仰的感召力減弱,尤其是在青年一代、在高校大學生中,信仰的缺失已然成為一大難題,這嚴重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其次,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意識形態的侵蝕、顛覆工作從未停止,而且當前西方意識形態的侵入更具隱蔽性,這對于我國的意識形態工作構成極大威脅。因此,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刻不容緩,但是在意識形態的建設中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原則,保持一定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警惕性,我們要允許一定程度上的理論競爭,只有保持一定的競爭,馬克思主義才能防止僵化,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提高自身理論的感召力。

3.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隊伍建設。保持足夠的人才隊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不斷發展的根本保障,我們在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隊伍建設上要做好三方面的內容:首先,大力培育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優勢學科,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陣地建設。以學科建設為主要抓手,聚集人才資源,扶持相關高校的發展,帶動馬克思主義人才隊伍的培養工作。其次,重視人才教育統一戰線的工作。我們要聯合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研究者,加強聯系與交流,善于聚合各種資源進行人才隊伍建設。最后,堅持學科交叉,堅持全球視野,培育馬克思主義新型人才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蔡尚思.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4卷[M].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83:329.

猜你喜歡
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淺析新民主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淵源
三民主義說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淺談科協組織如何在區域發展戰略中發揮其作用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原則與推進路徑
馬克思主義大論戰與湘學的新民主主義轉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產國際七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淺析新民主主義與新三民主義的異同
論毛澤東對三民主義的認識
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