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參與對突發性事件的影響探析

2015-01-17 12:02王建武
學理論·上 2015年12期
關鍵詞:政治參與

王建武

摘 要:隨著我國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網絡參與日益興起,其主要特征是主體構成的年輕化、話語建構的高自主化、精英影響力的顯性化、政治參與的民主化。網絡參與對突發性事件有較大影響,因此要合理引導網絡參與,暢通信息溝通渠道,化解網絡參與中的社會戾氣,阻斷其向現實社會空間的轉化。

關鍵詞:網絡參與;政治參與;突發性事件

中圖分類號:C91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4-0085-02

互聯網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并且這種影響在不斷深入,互聯網蓬勃發展,日益嵌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沖擊著傳統社會發展模式,虛擬的互聯網世界“型構”不同的組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現實世界的權力結構、權力關系形成解構、重構的力量。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1],中國網民與互聯網的關系愈來愈緊密,互聯網不僅改變人們接受與處理信息的方式,而且還通過互聯網表達民意,積極進行公共參與,改變了傳統的權力秩序與權力結構,對我國的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出了新的挑戰。近些年來,圍繞維權展開的集體行動頻發、多發,互聯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通過網絡進行廣泛的動員,傳播擴散信息,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其互動性與實效性明顯,加之互聯網空間秩序的扁平化與去中心化特性,使之與現實社會空間互動關系緊密?;ヂ摼W的崛起為公民提供了一個非制度性政治參與的新渠道,越來越多的個體公民開始主動嘗試通過在線政治參與試圖影響現實中的決策部門,但是在這一向現實社會空間轉化過程中,極可能形成突發性的公共事件,造成一定社會影響。因此本文從網絡化公共參與視角出發,探討其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化解路徑。

一、網絡參與的概念及特征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網民人數的增加使網絡充分社會化,初步形成了一個網絡社會。與此同時,網民成為網絡參與的主要推動者,當爆發危機事件或產生敏感話題時,在網絡上總能看到不同階層的網民抒發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些輿論甚至會影響事態的發展趨勢。網絡參與是指網民通過互聯網來表達和傳播對某一社會問題的看法或意見。網絡的普及,使越來越多的民眾以便捷的方式來表達對某一社會問題和事件的態度。網絡參與已經成為當前社會表民情、暢民意、集民智的重要渠道[2]71。當前網絡參與有以下特征:

1.網絡參與主體構成年輕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網民年齡結構繼續向年輕化、成熟化發展,網絡參與主體多是出生、成長于改革開放以后的中青年群體,他們受過較高教育,不排斥西方發達國家思想文化及價值觀念,并將其融入自身行為方式中,樂于通過互聯網社交網絡平臺表達觀點,對現實社會空間公共性事件通過互聯網進行議題設置,并對現實中的事件制造壓力與影響,對政府社會治理提出了新挑戰。

2.網絡參與議題建構高度自主化?;ヂ摼W興起并日益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并呈現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特征,傳統媒體作為信息發布方,壟斷著信息的生產制造,與受眾是單向關系,簡單來說就是“我說你聽”,受眾對信息或議題是被動接受;而在互聯網平臺,尤其是借助社交網絡終端,比如微博、微信、騰訊QQ等,可以直接生產信息內容,對公共議題進行設置,受眾是多向的互動關系,互聯網信息交換的這種交互性,形成了網絡參與中議題建構的高度自主性,尤其是針對現實中關乎社會公平正義、民生保障等事件時,極易在網絡空間建構公共議題,引發廣泛網絡參與,對政府相關部門形成“壓力集團”,應對不當就容易引發公共性事件。

3.網絡參與的精英影響力呈顯性化?;ヂ摼W相對于傳統媒體越來越呈現“自媒體”特征,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參與互聯網上的討論,但是更多參與者喜歡追蹤網絡空間“意見領袖”的言論?;ヂ摼W空間中的意見領袖大多具有較高的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地位,呈現精英化的特征,他們是網絡參與的積極行動者,其中尤其以學者、媒體記者、律師、成功企業家居多,這些網絡參與者喜歡關注公共事件,并對公共事件積極表達觀點看法,甚至提出解決的意見建議,但是不乏一些非理性的言論,具有眼球效應,因此這些意見領袖“一呼眾集”,形成輿論的“壓力集團”。

4.網絡參與促進政治參與的民主化。有學者認為,網絡參與的出現“加強了民眾之間的聯系與集體行動”,因而擁有比西方更大的民主潛力[3]。網絡不僅打破了信息的壟斷性,拓寬了人們的信息渠道,而且使人們的言論得到了極大的自由性,這是政治參與民主化的重要條件。人們在網絡上獲取信息,參與議論國家政府政策制定過程。比如近年來網絡中出現的各類反腐案例,經網絡披露后,網絡的民意表達迅速形成導向性的影響,起到政治批判和政治監督的功能,成為民眾政治參與、政治表達的重要平臺。

二、網絡參與對突發性事件的影響

網絡參與對突發性的事件影響尤為顯著,能夠迅速擴大事件的影響力。網絡參與和突發性事件相互建構,交互作用,從“網上”到“網下”,或從“網下”到“網上”。

1.突發性事件引發網絡參與——從“網下”到“網上”。近年來突發事件跟帖發帖量逐年增高,突發事件引起的網絡輿情呈愈演愈烈之勢。突發事件引發的網絡輿情,通過網絡“發酵”、擴散,一方面會產生國際影響,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通過網絡的迅速傳播,一地突發事件會擴散至全國,可能會引發“無直接利益”群體性事件。類似事件極易加劇社會對立,催生社會矛盾。當人們無法找到合理的利益表達渠道時,往往以非理性的行為方式發泄不滿、尋求關注;當通過網絡散發輿論時,往往會引起其他民眾的同情,尤其是有著共同社會境遇群體的同情。這種情緒通過網絡輿論激化、渲染以及心理的放大,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沖突中。比如早前發生的甕安事件和石首事件,他們的目的不再是尋求問題的解決,而是宣泄不滿情緒,像于建嶸教授所言的“社會泄憤”,可能誘發“無直接利益沖突”的群體性事件,導致事件的擴大化。突發事件并引發大范圍網絡參與的莫過于“河北大學校園車禍案”。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學校園內發生了一起車禍,肇事者李啟銘系醉酒駕車,撞死撞傷各一名女生后逃逸,被攔下后囂張地宣稱“我爸是李剛”。李剛是事發地河北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長。只因這一句話,點燃了網民積郁的心火。此事終于成為與2009年鄧玉嬌案相類似的群體泄憤事件,在網絡上發帖20余萬條。這一突發事件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就是因為肇事者的一句“我爸是李剛”,反映了特權階層的飛揚跋扈,甚至置生命于不顧。

2.網絡參與引發突發性事件——從“網上”到“網下”?;ヂ摼W為民眾提供了一個即時、多向、交互式信息交流的平臺。在訪問和在線人數密集的論壇、社區以及博客等,一些帖子通過反復轉載,或者通過即時聊天、電子郵件等方式傳播,引起廣大網民的關注,就會形成網絡輿情。受某些普遍關注的社會事項的刺激,網民利用網絡大規模發布、傳播某一方面信息,發泄不滿,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依托,互相溝通、串聯,進行策劃、組織和聯絡,極易演變為帶有特定訴求的群體性事件[4]56。當網絡參與向現實行動轉化時,應對不好,矛盾激化,便可能在現實生活里演變成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群體性事件。把網絡參與和群體性事件結合起來看,前者可以引發后者并致使其向惡性發展,后者憑借前者聚合發酵,帶來的社會后果及其影響是多方面的[5]112。

2012年,原籍江西九江、隨父母在上海生活居住的小姑娘占海特,由于戶籍問題,被限制在上海參加中考,于是占海特通過微博就異地高考與滬籍人士“約辯”,其在微博上自我介紹“少年公民、自由戰士,因非滬籍失學、推動教育公平”。很快,這個事件從網上走到了網下,從互聯網空間進入了現實空間,占海特與父親及其支持者同上海籍本地居民在上海市教委門前展開了集體行動,并吸引諸多媒體記者。占海特和其父親占全喜等人舉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實施憲法,保障人權”“反貪腐,反歧視”等口號標語,爭取作為一名學生受教育權利。這一事件在網絡空間被網民建構為爭取“社會公平權利”的價值認同的集體行動,通過這一行動,現實中的擇校問題、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異地高考問題等關乎保障公平受教育權的問題通過互聯網空間的建構凸顯出來,并得到政府部門的回應,把教育改革納入工作議程。當前類似的網絡集體行動頻發,開放式在線討論建構的價值認同是網絡集體行動又一隱性呈現機制,考驗執政者制度化應對網絡時代群體訴求的能力。

三、化解網絡參與對突發事件“助燃”之路徑

市場化改革推動了中國社會轉型,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社會階層不斷分化,注重效率優先,而財富分配不均衡,當社會中下階層群體利益訴求在現實中沒有合理的表達渠道或者表達成本及風險過高時,那么通過互聯網的公眾參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低成本、便捷的表達渠道,但是這種網絡空間的公眾參與由于受到多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極易向現實空間轉化,當某一公眾性事件引起較大范圍關注時,社會中的某一危機事件就會演化為大范圍的突發性事件,所以我們要重視網絡參與向現實空間轉化,阻斷“助燃”突發性公共事件的途徑。

第一,依法治網,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保障網絡空間安全。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絡參與同樣應該依照現實社會的規則秩序,但是基于互聯網空間的網絡參與充斥著大量的無序和非理性的參與行為,如“人肉搜索”的網絡暴力、傳播擴散網絡謠言,在肯定網絡參與擴大現實中民眾政治參與渠道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網絡參與中的非法行為,對這些非法行為要予以法治的手段加以管控,抵制網絡參與中的非法的社會對抗參與行為,為吸引眼球或一己之利制造矛盾,并向“網下”煽動,因此要運用法律手段,依法治網。

第二,吸納政論網民群體、新意見群體意見建議,將網絡意見表達渠道制度化。我們也應該看到網絡參與中的積極因素,即擴大了公眾的政治參與渠道,一些在線的政治討論提升了網絡參與者的政治效能感,對現實中的各種政治性公共議題通過網絡平臺發表意見,表達看法,因此我們應該重視網絡參與這一意見表達渠道,這一渠道一定程度上是疏通化解社會對抗情緒與社會矛盾的有效工具,因此應當重視網民意見群體在網絡空間的意見表達,建立平等對話機制,通過對話達成共識,合理回應民眾利益訴求,化解社會戾氣與矛盾,避免轉化為現實中的社會對抗行為。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5-08-20].http://news.mydr

ivers.com/1/381/381898.htm.

[2]毛紀華.論網絡輿情與科學執法[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9).

[3]胡泳.網絡社群的崛起[J].南風窗,2009(22).

[4]鄭大兵,封海東,封飛虎.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政府應對策略[J].信息化建設,2006(11).

[5]陳天林,劉愛章.網絡時代預防和處置生態環境型群體性事件的新思路——透視廈門PX事件[J].科學社會主義,2009(6).

猜你喜歡
政治參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現代公民理論研究
淺析印裔美國人政治參與的特點
新媒體背景下基層群眾政治參與問題研究
當代印度尼西亞華人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
西部民族地區非制度性政治參與研究
社會轉型期公民參與型政治文化建設對策
網絡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影響的實證研究
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及對策分析
性別社會化與當代中國女性政治參與
改善農村婦女政治參與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