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虛擬公共領域中民眾倫理向度探析

2015-01-17 13:59景君學安穎
學理論·上 2015年12期
關鍵詞:道德

景君學 安穎

摘 要:公共領域的現代性發展是人類社交活動不斷更新的產物。網絡虛擬公共領域在眾多方面較傳統的公共領域都體現了其現代性、創新性等特征,為民眾交往行為提供了更多便利。然而,不少人卻利用網絡平臺下公共領域的虛擬性肆意妄為,罔顧道德與良知。因此,要想完善網絡虛擬公共領域的建設,健全網絡虛擬公共領域運行機制,就要不斷提高民眾道德水準,使其樹立正確的倫理價值觀,以“自律”代替“他律”。

關鍵詞:網絡虛擬公共領域;道德;倫理向度

中圖分類號:B82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4-0073-04

在網絡虛擬公共領域不斷滲透進人類生活的今天,作為信息傳播手段之一的網絡平臺為民眾進入公共領域參與討論社會事務甚至左右政府決策提供了一個臺階。然而,民眾在享受言論自由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受到道德及法律對自身言論行為的約束。強化虛擬公共領域的構建,不斷提高全民道德素養,理智判斷網絡言論真實性以及傳播“正能量”,是完善網絡虛擬公共領域建設的不二法門。

一、公共領域的虛擬性在現代的展示

1.公共領域的現代性發展及其轉變

1962年哈貝馬斯在其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首次為“公共領域”一詞做出了明確界定。他認為所謂的“公共領域”指的是一個能讓民眾自由發表言論而不受國家干涉的公共空間。

公共領域產生的雛形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眾所周知,古希臘時期民眾的身份地位是嚴格按照其等級制度劃分的,但是他們可以借由與他人論辯或是參加競技活動等方式來獲得新的資訊和知識,公眾言論通過最傳統的人—人交往方式傳播。13世紀以后,西方各個國家逐漸開始出現金融和貿易資本主義,傳統的等級特權被封建領主的特權取代,由此形成了現代意義上所說的公共領域——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百Y產階級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但私人隨即就要求這一受上層控制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力機關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經屬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質的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中的一般交換規則等問題同公共權力機關展開討論?!盵1]32在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領域出現之前,文學公共領域作為“公開批判的聯系場所”為民眾提供了一個充滿人文色彩的愉快的交談空間,此時人們見面交談的地點從廣場移到了諸如沙龍、咖啡館、劇場等相對更私密的空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以原子能和電子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動核能、半導體等行業的誕生和發展,出現了收音機、電視、電話、電腦等新科技設備。人們獲得公共資訊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傳播媒介而變得更多元化、實時化、創新化。與此同時,由于新型電子設備的廣泛利用,人們也不需要和過去一樣必須面對面地進行交流。隨著網絡技術逐漸走向成熟與在廣大民眾中的普及、智能手機更新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科技創新為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也刺激了民眾參與公共事件的積極性。傳統的信息傳播媒介盡管還沒有完全消失,但已經開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在北京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我國網民規模已達6.18億,手機網民規模為5億(數據截至2013年12月)。這個龐大的數據顯示出互聯網作為當代主流傳媒已經成為民眾關注社會、發表個人見解的一個重要平臺和途徑。

2.在公共領域中信息傳播媒介的特征及創新性

自17世紀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產生以后,信息的傳播手段開始變得多樣化。報紙、書籍等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知識與信息源。在積累了一定的信息資源后,人們開始在沙龍、劇院等公共場所通過面對面的交談或討論來獲取更多的資訊。此時他們所吸收到的信息經過再加工,又再次擴散給不同的人群。經過不同的思維對同一信息的多次加工,人們對于所獲信息的內涵就會有更深一步的挖掘。盡管報紙等傳播媒介的出現使得人們獲得新信息的速度有所加快,范圍也更廣,但主要還是依靠人—人傳播的方式獲得資訊。

在論述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時,哈貝馬斯曾經對傳媒的這種作用給予過高度評價“……借助于新聞媒體,政府當局已經把社會變成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公共事務?!盵1]23在西方自由主義傳統看來,傳媒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和意見表達的平臺是民主社會的組成部分,是作為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權力”。它不僅保障和鼓勵平民百姓各抒己見的自由權力和參與公眾生活的討論的積極性,同時還兼有批判和監督民主進程和國家機器的功能,對社會的民主實現起著重要作用。

20世紀以后,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電視、電腦、手機等高新電子設備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是導致這些高科技設備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的一個重要因素。網絡平臺逐漸由電腦轉向手機、電視,數字媒體時代已然降臨,公共領域已不再局限于信息傳播主體必須身臨其境的客觀要求及有線傳播媒介的線路要求等,極大地縮減了人們的物理距離?;ヂ摼W構建的虛擬平臺使得全球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們可以針對同一件事情進行討論評析??梢哉f,網絡傳播媒介集合了所有信息傳播媒介的優點,達到了公共領域信息傳播媒介的一個頂峰。

3.民眾交往行為在公共領域的表現形式變化

不同時期民眾交往行為的特征會影響其在公共領域的表現形式,其形成往往需要具備言論主體、討論時間和討論地點三個因素。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由于其現實性特征,言論主體在人—人交往模式下必然會受到道德觀念等因素的制約,信息真實性及言語素養要求也相對較高。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網絡平臺的普及,公共領域也從現實向虛擬空間轉移,現實交往也變成了虛擬交往。所謂虛擬交往,是“建立在人的符號化基礎上并以符號為媒介的交往行為”[2],它不再強迫人們必須接受言論主體自然狀況和社會地位等級的限制,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無拘無束,但同時也逐漸將民眾言論潛藏著的非真可能性暴露出來。當人們的某些行為或決策不欲被他人了解時,通常會利用帶有欺騙性的虛假信息向自己有利的方面開脫?!氨砬榉枴薄笆謩荨薄包c贊”等網絡語言不斷滲透進民眾的日常生活,為民眾所利用,但這容易導致在電子設備的另一端的對話者由于失去了對話主體的現實性而產生話語歧義。網絡語言的存在則變得越來越模棱兩可,話語含義也越來越沒有界限。對話客體無法清楚理解信息真實性,更多的只能通過猜測以期得到答案。作為網絡虛擬公共領域,不同于哈貝馬斯所提出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特性之一,是其不具有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現實性。網絡平臺作為一個單向度的民眾交流平臺,人們在聚焦眾多言論現象時往往忽略了其背后的言論主體,這也為虛擬公共領域中信息的真實性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4.網絡平臺下公共領域的虛擬性展現與現實的碰撞

網絡依靠實時性、低成本、信息海量等諸多優點贏得了民眾的青睞。不僅為傳統意義上的公共領域賦予了虛擬性、潮流性的特點,同時也創造出了一個“虛擬公共領域”。這里所指的虛擬公共領域,是不限于政治、文化等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是能讓民眾思想交流,對于各種信息能發表其見解的一個虛擬的公共的交流空間。在這個空間內,民眾完全可以隱藏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格,重新塑造一個其理想的,甚至帶有英雄主義色彩的完美的人格。由于現實社會的種種壓力或是自身缺陷造成的心理陰暗面可以借由網絡這個虛擬平臺來發泄不滿,通過重新塑造的人格獲得關注及滿足感,許多人的生活重心逐漸從現實社會轉移到了虛擬空間。

可是,雖說民眾可以使用網絡平臺行使知情權、表達權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也僅僅只局限于發表個人見解,是以個人的身份參與公眾活動。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許多民眾在缺乏了解真相之下很容易被某些或是個別人的言論誤導?!皞€人觀點”在借由網絡虛擬平臺發布之后,被當作大眾化問題進行討論。人們選擇趨向于自己觀念的信息再加工,重新作為個人觀點發布到互聯網上。在這個不斷被循環的過程中,當某一觀點具有共識的人越多,則越容易形成公眾輿論,這也就是為何公眾輿論能左右某一事態的發展方向?!啊@種對現實信息通過網絡的表達常常體現參與者的潛在意圖或想法,常常引發的是事外的聯想和爭論,也就是說這種表達背后往往有著更深的個體現實根源,而決非就事論事”[3]。不可否認,民眾在網絡空間發表的言論往往帶有自主性和隨意性,通過網絡虛擬化的個人性格與形象,并未意識到在虛擬公共領域同樣與現實生活一樣需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從另一個方面擴充了網絡信息的負面化、復雜化?!啊W絡參與或網絡討論的政治屬性并不具有代表性,其并非眾意或公意的表達,而只成為了個人情緒發泄的場所,網絡表達的內容和方式在考量著網民個體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良知”[3]。

二、虛擬公共領域視域下民眾倫理向度的展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在法律能裁決的范圍之外,道德是衡量一個人品質好壞的決定性標準。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儒家文化“以德為先”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在每一個中國人的本性里,人們在選擇未來的道路時往往更趨于追隨德行高尚的人。然而無論是在現實世界抑或是虛擬世界,對貪欲的追求仍然在伺機而動。

1.虛擬公共領域交往行為及其影響

隨著微博、論壇、及時聊天工具等各種網絡社交應用程序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有人開始不顧一切地在虛擬公共領域空間中尋求商機。

2014年4月11日,“秦火火”(真名秦志暉)涉嫌誹謗、尋釁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陽法院開庭審理,其涉及在新浪微博造謠傳謠3 000條左右,其中重點包括對雷鋒、張海迪、羅援等諸多知名人物的誹謗、謠傳,誤導廣大網民產生網絡輿論,給被害人的事業、生活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影響。還有2008年韓國影星崔真實,也是因為無法忍受網絡謠言對自己的攻擊而選擇自殺;2011年日本地震造成核泄漏后,有謠言稱中國海水受到了核污染,將出現“鹽荒”,由此引發了民眾搶購食鹽,以致我國食鹽一度脫銷。虛假信息不僅誤導了民眾的價值觀,濫用民眾的正義感及道德觀,還扭曲了本應健康發展的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

對于這些有著明顯獲利性的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已經不僅僅是道德層面上的缺失,而是觸及了法律的底線。為了獲得自身金錢上的極大利益,他們已經違背甚至舍棄了道德良知,不惜一切代價造謠生事。然而,在沒有明確自身立場的情況下,人們往往總是容易被看似具有說服力的“雄辯派”所左右,忽視了對事件真實性的追究,殊不知那些表面風光的“雄辯派”實質上卻是“詭辯派”。對于這些虛假信息的誤傳,也是民眾自我道德約束松散造成的后果之一。

由于網絡平臺的虛擬性、隱匿性,為打擊網絡犯罪行為增加了不小的阻力。盡管“薛蠻子”“立二拆四”等靠違背道德良知、散布虛假信息紅極一時的網絡名人最終免不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身陷囹圄,但是要想真正讓這個對我們生活如此重要的虛擬公共領域成為一方凈土,還是需要廣大民眾自覺地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

2.虛擬公共領域中民眾行為的道德約束

從眾多事例中可以看出,在虛擬公共領域里并不是所有民眾的信息傳播行為都是有意而為之,大多數人往往都是在進行一種被誘騙式的傳播行為。并非有意針對他人而為自己牟取利益。

道德,是源自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一面,有利他的動機,經實踐有助于社會的發展、進步,并得到社會中大多數人的認同、提倡并加以習俗化的一種行為準則。人性善的表露和人與人關系的和諧能更加促進社會的進步。根據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我們還應該在社會狀態的收益欄內再加上道德的自由,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類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因為僅只是嗜欲的沖動便是奴隸狀態,而唯有服從人們自己為自己所規定的法律,才是自由”[4]20??梢?,道德是民眾出于對自身要求的一種約束,它不同于法律具有強制性、權威性(他律),是一種隱性的、內在的、靠“良心”衡量行為的標準(自律)。

康德第一個把自律作為倫理原則。認為人應該關心履行責任(即德行)時所需做的犧牲,而不是這樣做所能帶來的好處。這樣他就會意識到需要給自己一種命令來承擔責任,即這種命令是一種自足的、獨立于任何其他影響的法則,要求無條件地服從。是人自己為自己的行為立法,告誡自己該怎樣行事并完全自覺地這樣行事。

自律是以良心評價和習俗輿論導向為機制,以自覺接受內在認同為歸屬。良心是人們在違背社會道德準則時感到自責和不安的能力,如果某種行為是不正義的或不仁愛的,會使人受到良心的譴責,道德選擇的意志自由和責任直接關系到人的內在良心。這種內在良心是主體的主觀意志擺脫了個人狹隘的束縛而達到對他人、社會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思,也就是在內心中達到了特殊性與普遍性、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個人意志與共同意志的統一。

3.提高民眾道德水準是完善虛擬公共領域建設的基石

與現實世界的道德自律不同,在虛擬公共領域中人們往往借由網絡的隱匿性隨意發表不實言論甚至發生言語暴力。在現實世界中,民眾的行為會受到來自社會或是公眾輿論的直接制約,對于不道德行為的產生具有監督和抑制作用。然而在虛擬世界中,人們對于身份的自然屬性及社會屬性要求降低,言論自由的權利得到極大發揮。當個人觀點不斷被眾多網友關注與回應之后,極易導致自我滿足感膨脹,促使其創造力、想象力的發揮以獲得更多網友的支持,網絡謠言、虛假信息等各種負面現象便應運而生。許多人的第二人格因在網絡中得以實現,對于在現實世界中容易遭到譴責的觀點或行為則通過網絡尋找發泄口,以期獲得認同感。而其余眾人則因為不愿意被所謂的“潮流”拋棄,而不斷重現那些新穎的或者是怪異的行為、言語,使其得到強化并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甚至影響現實社會。朗茲胡特認為,公眾輿論被一種像顛簸船上的貨物一樣不確定的情緒化傾向所左右,而這又往往更容易因為具體的事件誘發。

然而,正是因為虛擬空間給人們帶來的這種隨意性錯覺,導致民眾在虛擬公共領域中的行為不斷“刷下限”,甚至完全喪失了道德水準,肆意傳播各種對公眾、社會、國家有害的負面信息。不僅破壞了虛擬公共領域空間的秩序,也將整個社會的安全陷入毫無保障的境地。

因此,不斷提高民眾的道德水準,才能為完善虛擬公共領域建設打好基礎。

三、公共領域中道德約束是提升社會公信力的基本要求

1.我國民眾的個體道德素養參差不齊

古語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敝袊诮洑v了超過一百年的社會動蕩之后,造成人民對于道德以及文明的嚴重缺失。我國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并且每個地區的文明底蘊和積累程度的不平衡,也是導致全國國民素質參差不齊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底蘊不斷傳承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形成了諸多被人們默認的“規則”。但是,虛擬公共領域中民眾的道德倫理觀念由于地位、身份、角度、教育等造成了世界觀、人生觀的不一致,在不同的人眼里,行為準則和規范都不完全一樣,觀念上的混亂以及對自身價值的不確定性極度容易使民眾行為偏離能被接受的軌道,表現出爭議性的行為。

由于網絡信息量巨大,人們在長期接收這種碎片化的信息之后呈現出一種“碎讀”的特征,標題的噱頭是吸引民眾最快速也是最簡單的方法。于此,人們關心的不是信息背后的真實來源,而是標題的內容與他們心中的求知欲望相吻合。在把握住人們的心理趨勢后,“標題黨”也應之而生。盡管一些“大V”將網絡信息的傳播作為自己的職業,但普通民眾在瀏覽網絡信息時更多的是帶有一種無目的的、隨意性的特點,對于公共輿論的傳播也常常分為兩種:“笑而不語”和“打抱不平”。調查發現,持“笑而不語”觀點的民眾大多較為理性,對信息的真實性有所保留,并不輕易就公眾輿論事件發表自身的看法并隨意宣傳擴散網絡信息;而喜好“打抱不平”的民眾往往正義感強烈,通過傳播輿論信息使更多的人產生共鳴并獲得支持,但這也伴隨著某些非道德行為的產生。

在社會水平高速發展的當代,法律作為強制實行的一種手段雖然能給人以威懾力,但是其通常都是從政治、經濟等宏觀的角度來維持國家的正確路徑,因此對于虛擬公共空間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升,因此,在虛擬公共領域中,道德約束就成為建設“綠色”網絡平臺的一項重要指標。

2.“自律”在虛擬公共領域的作用更勝一籌

道德是一種原始的人類公約,在最初起到區分好壞優劣的作用。它具備“應該”的意味,有強烈的指向性,而法律是后期形成的,它在最低端進行規范,它是“不能”,不能做的事就是不能做——這種公約的強制性是屬于法律的特點。對于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社會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不法行為,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措施以規范互聯網虛擬公共領域。但是,這種硬性的“他律”標準并不能完全行之有效地規范民眾的行為,甚至可能激發民眾的不滿情緒。更有甚者,利用某些民眾的不滿情緒煽風點火,嚴重影響了虛擬公共領域的正常運行。

所謂“柔能克剛”,道德規則與網絡虛擬公共領域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很深的相似性——運用范圍寬泛,彈性適度等。當法律法規等強制性措施無法很好地發揮其作用時,運用道德的普適性及其輿論性卻能成為制止民眾不良行為的解決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民眾的普遍道德素養?

首先,積極接受各領域的正面教育,不斷提升科學文化素養是提高民眾道德素養的前提。在虛擬公共領域中,許多不道德的行為通常是由于人們接收了虛假信息而一時沖動造成的。當某一話題開始人云亦云之后,事件的真實情況已被扭曲或無限夸大,人們失去了正確判斷以及邏輯思考的能力,只一味地跟風附和,導致本來不很嚴重的事情迅速演變為公眾事件,造成了嚴重后果?!爸{言止于智者”,不斷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素養不僅有助于提升其邏輯思考能力,還能有效地控制情緒,正確的判斷和冷靜的控制,也能將虛假信息、謠言等的擴散控制在一個有限的范圍之內。其次,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培養個體道德素養的基礎。正確的榮辱觀是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正確的價值觀是指導民眾行為是否可取的唯一標準。因此,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榮辱觀,才能更好地約束自身的行為,提高民眾的道德素養。

可以說,當法律出現“疏”口之時,道德的約束及時并且完美地編織了一道密網填補了法律的空缺。不止是從“他律”的最低限度來規范民眾行為,更是因為民眾道德修養的普遍提升,無論在現實社會還是虛擬公共領域,都以“自律”來約束自身的言語行為,保證虛擬公共領域運行機制文明、綠色,為建設健康有序的虛擬公共領域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

參考文獻:

[1][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2]景君學.論網絡虛擬對大學生交往觀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07(11).

[3]黎志強,景君學.網絡政治文化的輿論影響特征及個體倫理向度分析[J].學術論壇,2013(5).

[4][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美]卡斯·H.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道德
道德聲明
道德聲明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論道德的生命力
強化道德建設
論道德榜樣
道德理想國的構建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