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青少年公共精神養成的現代意蘊

2015-03-02 03:13鄧婕,楊淑萍
現代教育科學 2015年2期
關鍵詞:公共道德公民青少年

作者簡介:鄧婕(1990-),女,福建三明人,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

楊淑萍(1970-),女,山西夏縣人,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道德教育。

1.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專項“兒童青少年公共精神生成狀況及培養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ZJ2014031

2.本文系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青少年公共意識的生成狀況及培育策略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L14BKSO14。

近年來,由于奧運會和世博會在中國成功的舉辦,使得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也更加頻繁了。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踏出國門,使得中國公民的公共精神話題受到外媒的普遍關注。從公共管理事業方面探索公共精神到論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養,無一不體現了我國學者對公民公共精神培養的探索。但眾所周知,青少年期是身心不斷成長、個人的心態及其社會關系不斷變化著的時期,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培養公民的公共精神則會起到潛移默化、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何謂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一詞的核心為“公共”兩字。這里的“公共”意為公有的、公用的、屬于人民的。公共精神從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社會文明程度,也反映了該國家的公民的素質。

公共精神的產生是伴隨著公共社會產生而來的,公共社會的形成又是由公民社會的發展提出來的?!肮瘛币辉~最早出現于西方社會,是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不斷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工業革命的出現和國家社會的發展使現代公民身份不斷演化,從最初一小部分享受特權的奴隸主變為人人享有權利的公民社會。公民社會的發展要求人人要做到權力與責任的統一,不僅僅關注自我,還要注重公民與公民之間在公共社會中的交往。久而久之,公共社會中就出現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契約精神”,也可以稱之為公共精神。

與西方不同的是,我國公民社會發展較晚。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國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隨著國門被迫打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新中國成立后,計劃經濟的確立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商品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市場自始至終都是由國家強制轉型的。因此,我國沒有公民社會的載體,使得公共法則不是約定俗成的事,而是由國家制定的。這勢必造成我國國人沒有公民身份的意識。直到20世紀,我國才開始重視公民的培養。而公共精神作為公民社會形成的載體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由于公共精神的概念至今還未有統一的界定,中西方國家的學者依據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保羅·霍普指出,公共精神表現為一個人可以不計自己的得失,為了他人的利益能夠隨時準備參與更多的地方共同體活動。 ①保羅·霍普對公共精神的理解是基于西方社會共同體以及現代西方的社會生活狀況而提出的。我國學者劉亞亮從道德倫理、政治價值以及社會制度這三個方面闡明了公共精神的內涵,歸納來說即公共精神是一種倫理規范、價值判斷和行為模式。

筆者認為,公共精神可以理解為具有獨立人格、自由權利的個人進入公共空間相互交往,超越個人的自我意識,自覺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通過公共道德準則與規范的培養,關心且維護公共利益的意識和觀念。因此,養成公共精神的首要條件是公民公共意識的構建,公共精神的核心內容是公共道德的培養,公共精神形成的場域條件則是公共空間的交往。公共空間是與私人空間相對而言的,是公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公共社會生活的空間或公共場所。公共意識則可以理解為是建立在現代化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實踐基礎上的,以現代公共倫理道德為準繩,體現在現代公共生活領域中的社會意識。 ②

二、青少年公共精神培養的現實訴求

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一不體現我國從古至今的為公精神。當前我國社會結構正處于大變革的時期,傳統的“國家—個人”的二元結構正在被“國家—社會—個人”的社會結構所取代。 ③公共精神的培養不再像古代僅僅是為了國家,也是為了社會集體,現今社會生活在人們公共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時期,也是引導其今后走向公共社會生活的基礎時期。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與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技術的風起云涌發生了碰撞,使得當前我國青少年公共精神的現狀不容樂觀。

(一)公共意識不足

公共意識是一種作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對現代公共生活領域中的整體意識或整體觀念。當代社會提倡個體的個性化和主體性意識,這并不代表要忽視已有的且普遍存在的公共領域的準則和利益。若公共意識不足,“公共性”意識不高,個體就不能夠自覺維護公共利益,不能夠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準則。在哈貝馬斯看來,人的“公共性”意識是與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交往活動分不開的,這種交往活動需要個人的實踐認知與價值判斷。社會公共生活中,青少年群體要面對各種陌生的關系,他們無法對這些陌生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實踐認知與恰當的價值判斷,因此阻礙了他們對某些公共交往活動的道德正確性的認識,即表現為公共意識不足。在校內,對教室的垃圾視而不見,圖書館里的書被撕頁、亂畫亂寫,課桌上總是布滿了涂涂寫寫;在校外,乘車無秩序,缺乏同情心,對一些不文明行為的漠視,都是當代我國青少年公共意識不足的表現。

由于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非??粗匾允烊巳橹行南蛲廨椛涞纳鐣P系網絡,并作為做事判斷的標準。這種以親緣關系為紐帶的觀念造成了個人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行為模式,難以推動社會生活中人際普遍交往的準則。一旦脫離了親緣關系,進入陌生人環境中,由于利益關系的沖突與依賴,往往對他人缺乏同情心,態度冷漠。再者,儒家傳統文化中“三綱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之類的差序等級理念,讓階級地位越低下的人越無法參與國家事務、社會事務的制定。隨著這類思想對一代又一代民眾的滲透,使得普通民眾對公共事務沒有參與的熱情與自覺,對自己責任以外的事情不感興趣,缺少現代社會生活中應有的公共精神。青少年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中,難免遇事冷漠,公共性意識不高。

(二)公共道德知行不一

公共道德是社會全體成員在社會生活中所普遍建立、認可和遵循的道德觀念。公共道德涵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④青少年公共精神的養成是與其從小開始的持續不斷的公共道德責任觀念教育分不開的。當前中小學生在公共道德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現為公共道德實踐中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不一致。在學校、在家里講起尊老愛幼、愛護公物等理論頭頭是道,而在實際生活中付諸行動的卻寥寥無幾。一些青少年對自己的私人物品愛護有加,卻對景區的公共設施刻字留念,造成不良行為的滋生。有些青少年在課堂里學習著讓座的小故事,在實際生活中,卻常常無視需要讓座的老人。朗朗上口的交通規則,卻在隨意橫穿馬路和隨意闖紅燈中被淡忘。這些現象隨處可見,都是公共道德知行不一的表現。久而久之,這種使得青少年的道德情感趨于冷漠化,對于公共社會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冷眼旁觀。

究其原因,學校的道德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由于學業的競爭壓力大,學校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學上,把分數當成是評價“好生”和“差生”的唯一指標,對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教育看得較輕,使得很多青少年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道德規范的教育;其次,從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上看,普遍存在道德教育的內容與青少年身心的特點不相符的情況。中小學校普遍提倡諸如“愛國主義”、“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此類的高標準的德育內容,而青少年基本的社會公德、責任心等等符合其身心特點的教育被忽視了;再者,從學校道德教育的形式上看,中小學校偏重于灌輸式的德育。這種灌輸式的道德教育被稱為“德目主義”。所謂“德目主義”指的是道德教育仿佛是一個“美德袋”,把經過選擇的道德觀念、道德規范如誠實、守信、勤勞、儉樸等等,開列目錄,逐步加以講解和訓練。 ⑤僅僅依靠形式化的道德說教,而沒有實踐認知作為基礎,無法培養出知行合一的青少年。

(三)公共空間概念模糊

這里的公共空間是狹義的概念,與“私人空間”相對應。若電梯里只有自己的親人、朋友,那么這個電梯里的空間可以算作是自己的“私人空間”,此時,有陌生人進入這個電梯后,這個電梯里的空間就是“公共空間”了,這時就應該控制音量。最近時常有新聞報道,中國游客在海外旅游時的行為舉止,引起了當地民眾的不滿。我們常常也在公共場所看到三倆成群的兒童或少年跑來跑去,嬉笑打鬧,而其父母也熟視無睹,不以為意。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呢?究其原因是他們對公共空間概念的模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青少年處于日益富裕、開放的社會生活背景下,消費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在消費社會中,消費文化所宣揚的個人至上理念逐漸動搖了社會的同質基礎,個性與差異使社會的異質性增強。 ⑥青少年在處理親情、友情、愛情時,總將個人的自我需要放在首位。以自我利益為目的的交往模式,使得我國中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接觸到有關公共空間里行為與場合相關聯的信息,導致公共空間概念的模糊。

城市化大潮的影響是其原因之一。青少年的成長環境日益狹窄,對周遭人與事日益陌生化,內心產生了一種孤獨感?,F今的城市大都是高樓林立,一家一戶緊閉大門相對,缺少互動。且大部分家庭都是雙職工家庭,父母為了避免孩子在外危險,常常把孩子一人獨自留在家里玩。再加上網絡虛擬世界的侵蝕,青少年寧可與虛幻的網絡朋友一起聊天、玩游戲,也不愿意在公共社會生活中與人交往。青少年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缺少與同齡人交往,以自我為中心,使得人際關系狹隘化而造成了其公共空間概念模糊。青少年也是社會生活中的參與者,也經常出現在公共場合里,而無公共空間的概念,長大成人后,在公共空間的行為令人擔憂。久而久之,長大成人后的青少年們又該如何引導下一代呢?

三、青少年公共精神培養的路向思考

(一)構建校園文化,增加公共精神的比重

首先,青少年的大部分時間除了在家,就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構建校園文化是培養青少年公共精神的重要措施。校園文化的構建,是要在校園的文化與生活氛圍中,培養團體活動中同學之間的交往能力,通過同儕群體的交往,青少年慢慢地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同儕群體本身的道德觀為準則。杜威說過“學校即社會”,讓青少年積極參與到學校公共生活中來,無疑對其今后進入社會中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做好了準備。

再者,學校德育內容設置要合理化、形式要多樣化??谔柺降牡掠齼热菀饤?,且青少年社會公德、公共意識、責任心的培養等公共精神的德育內容比重要增加,鼓勵青少年參加社會公共生活。學校不僅僅單開設班會課、思想品德課來培養青少年的公共精神,還要培養青少年的實踐能力。多開展一些德育實踐觀摩課、德育案例分析活動課等等,多形式地培養青少年的公共精神。

(二)通過社區教育,開展生活式公共精神教育

公共精神的衍生不僅僅需要通過課堂教育,還需要青少年在公共社會生活中參與公共活動,將公共精神內化,由內而外產生一種對公共精神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社區教育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提高社區成員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的社會教育活動。社區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學校教育,它沒有固定的年限、課程,而是依據實際需要而開展的活動。

青少年公共精神的培養正需要在這種生活式的社會教育活動中進行。由于社區里有形形色色的居民,可以通過社區舉辦一些“保護文化遺產、發展先進文化”的講堂活動、“學習道德模范,善待身邊人”的道德實踐活動等來加強公共精神。通過成人與青少年、父母與孩子相互協作開展生活式的公共精神教育,不僅僅給青少年帶來了榜樣的示范作用,也會加強鄰里、親子之間的互動,青少年長期處在這種融洽的氛圍中,有了參與公共生活的熱情與自覺,其公共精神也就潛移默化地得到了培養。

(三)以公共媒體建設營造公共精神文化的氛圍

“如果媒體營造一個人人自私的‘擬態環境’,后果可能是公眾以為自私是常態;如果媒體營造一個人人救助的環境,那么公眾會以為救助為常態?!?⑦大眾輿論傳媒作為創造文明的載體是一個放大鏡,不論善惡美丑都會被放大。若大眾輿論媒體總是播報一些負面的新聞,會使公眾對社會、對人心失去信心,人人自危,就不會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了。尤其是青少年群體,身心發展還不健全,容易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因此,大眾輿論傳媒要發揮正面的導向作用,多報道一些“最美媽媽”、“最美司機”等正面的事件,少吐槽“見義勇為反被報復”、“扶摔倒老人反被訛詐”等負面消息。即使是一些負面新聞,媒體輿論也需要從正面加以引導,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由于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間的交流首先是跨文化的交流,而公共媒體就是跨文化交流的平臺之一。中西方社會有著不一樣的傳統文化。自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就提倡一種主流精神,即“契約精神”。這種“契約精神”強調個體的自主獨立意識和權利意識。個人作為主體知道自己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與義務,在保證自己的權利的情況下,才會意識到他人的權利。而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德治傳統”為導向的社會,這種“德治傳統”始于家庭血緣的倫理關系,主要通過內在的個人修為、內在的德行來參與公共生活,是把國與家置于個人之上的。缺乏個體自主獨立和權利意識的公共精神,壓抑了個人的個性發展,公共精神的培養變成了形式化的說教;而缺乏家庭血緣倫理的公共精神,又會造成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冷漠與沖突。

因此,青少年公共精神的人文培養,要通過公共媒體這一平臺的建設,在傳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的同時,也要讓青少年打開眼界,與世界接軌,學習西方個人在公共社會生活中的角色,以培養青少年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應有的公共精神。

注釋:

①保羅·霍普.個人主義時代之共同體重建[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7.

②楊禮銀.論現代公共意識及其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J].江淮論壇,2008,(2).

③卜玉華.班級生活與公共精神的養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28.

④魏英敏.關于社會公德的再認識[J].黨政干部論叢,2008, (8).

⑤陳桂生.中國德育問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7.

⑥楊淑萍.消費文化影響下青少年道德觀的特點分析[J].教育科學,2012,28(3):21.

⑦新浪微博:@何鎮飆V,http://weibo.com/hezhenbiao, 2011(18):37.

猜你喜歡
公共道德公民青少年
我是小小公民科學家
論公民美育
青少年發明家
基于政府導向的公共道德價值體系構建路徑探析
中國語境中的公共道德與公民道德辨析
理解公民道德
十二公民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