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生態文明社會下師德建設問題的思考

2015-03-02 03:13劉素萍
現代教育科學 2015年2期
關鍵詞:師德文明生態

作者簡介:劉素萍(1989-),女,山東壽光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根基,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 ①自古以來,教師在人們心目中就具有崇高的地位,被稱為“太陽底下最燦爛的職業”,他們被比作春蠶、蠟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此來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與育人品質。在教師的所有素質中,師德最為重要,是教師之靈魂。正如前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全國師德建設論壇上講的那樣:“百年大計,教育為根本;教育發展,教師是關鍵;教師素質,師德最重要?!?②師德是教師人生的根本指南,是教師走向幸福之路的向導,同時也是教師在專業發展道路上不斷探索前進的精神力量。教師隊伍的道德狀況,不僅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直接影響,而且也直接影響整個民族的道德風貌,關乎整個民族的主流價值和核心價值。在當今我國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大環境下,師德建設問題儼然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接下來,筆者將通過甄別師德及師德建設的內涵,分析當今社會師德存在的問題,揭示生態文明社會對師德建設的新訴求,試圖找到生態視野下的師德建設新策略。

一、師德及師德建設的內涵

古今中外,不少大教育家都對師德做出過精辟的闡述,諸如我國古代的孔子、孟子、朱熹,近代的陶行知、蔡元培,國外的夸美紐斯、裴斯泰洛齊、維果茨基、杜威等學者,都在不同時期針對師德問題做出過有啟發性的探討。那么,什么才是師德呢?師德是教師道德的簡稱,常常被錯誤地理解為“教師職業道德”或是被“教師專業道德”、“教師倫理”、“教師專業倫理”等概念所替代。以上這些概念都是從某一個角度對師德做出了解釋,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只有明確教師道德的確切涵義,才能全面理解師德的真正含義,也才能更加有利于師德建設的開展。

從本性上講,教師首先是一個人,出于向善的人本價值追求,教師首先應該成為學生的道德典范,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質,這是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其次,從職業的角度來看,教師是所謂的“授業解惑者”。任何職業都要受到一定的社會規范與價值倫理的約束,教師當然也不例外。師德在此表現為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師德:首先,師德是指教師從事教育活動必備的品德,是指教師表現出來的職業行為、穩定的品德特征以及傾向。這種品德可使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斷發展,甚至超越自己,我們通常稱之為德性倫理。其次,師德還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是外在的,有待于行為主體的內化,我們通常稱之為規范倫理。無論是德性倫理還是規范倫理,都必須落實在具體的個人身上,否則,道德就失去了意義。 ③如果教師本人不能實踐德性倫理與規范倫理,那么,教師道德也就無從談起,只能是一句空話或者純粹的口號而已。此外,我們還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理解師德:“師德的內涵包括師愛、學高、身正,即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引導學生成才,這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博學業精,知識豐富,學高為師,這是師德的基本要求;以自己的示范行為教育學生,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這是師德的外在表現?!?④

由此來看,從師德的概念和內涵出發,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師德建設。師德建設是指建立一支關愛學生,為學生著想,精于教學,勤于教學,教學能力強,又能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教師隊伍。

二、當今社會師德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育人生態系統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在市場經濟的強勢沖擊之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開始在學校之中蔓延,學校這方“凈土”從此不再純潔,不僅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受到強烈沖擊,而且教師的道德標準、價值判斷等也受到了影響與干擾,教師道德失范的情況也就逐漸增多。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絕大多數教師能夠關愛學生,治學態度嚴謹,為人師表,但還是有極少數違背師德的教師,他們不但沒能樹立“好的榜樣”,卻成為了“壞的典型”。如果讓這些缺乏師德的人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對國家和民族的危害可想而知。綜合分析當今師德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關愛學生不夠,甚至體罰。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沉睡的心靈也能蘇醒;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的感情也會消融。教育如果沒有情愛,就如無水之池。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梢?,關愛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我們的一些教師似乎太“吝嗇”,很少給予學生關愛。他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教授書本知識,至于其他事情,不在自己的職責范圍之內,僅僅把教師工作當作是混飯吃的工具,全然忘記了教師的育人本職。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導向之下,個別教師不僅沒有給予學生一定的關愛,而且往往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學生。在他們眼里,學生與自己永遠都是不平等的,與學生成為朋友只是一種理想,根本不會付諸實踐。對于一些表現好的學生,尚能以禮待之,而對于一些表現不好的所謂的“差生”則經常拳腳相加,因為教師體罰學生而使學生受到傷害的事情時常發生,屢見報端。

2.利欲熏心,只想謀私利。在一般人看來,教學才應該是教師的本職任務,這也是師德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一些教師根本不以為然,不僅守不住教師職業的底線,甚至觸碰了教師職業的底線。他們不把教學當回事,而是整天想著賺錢或者評職稱等,在這種功利心的牽引之下,教師的心思自然不會放到學生的身上。本來應該是教師“主業”的教學工作卻被當成了“副業”,而一些校外兼職工作卻成為某些教師盈利的工具,并逐漸變成他們真正的“主業”。如此一來,教師不能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來,對教學應付了事,根本不顧及學生的學習狀況,明顯觸碰了師德的底線。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讓學生成為自己賺錢的工具,有的教師在校外大辦輔導班,以此來收取高額的輔導費用。對于一些應該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某些教師故意不講,只有參加教師校外輔導班的學生才能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也才更能得到教師的照顧。更有甚者,有的教師會通過給自己過生日的方式向學生暗示有所“表示”,如果沒有“表示”,就會被教師冷落。

3.責任心不強,缺乏敬業精神。有些教師知識觀念陳舊,不思進取,只想守著“老本”,缺乏理想和進取精神。他們備課不認真,教學手段單一,上課馬馬虎虎,經常出錯,教學效果不理想。還有的教師,從教學起講稿就沒“換過樣”,知識不更新,沒有新觀點,更談不上新方法。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師這些傳統的舊觀念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了。還有一些教師參加教研、科研、教改等活動的積極性較差,整天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對教師的本職工作敷衍了事,事業心不強,職業情感淡薄。他們只求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求提高教學質量,不改革教學方法,一味地滿堂灌。填鴨式的教育,與學生缺乏互動,沒有啟發,更不用說采用現代的教學手段。此外,也有許多教師在辦公室里,除了閑聊就是“偷菜”、炒股,而不是批改作業、專研學問。

4.言行不一,沒有做到為人師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為人師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比較難。甚至在一些教師看來,那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在他們看來,教師也是普通的人,在各方面的壓力之下言行不一有時候也是不得已的,而將某些赤裸裸的謊言卻硬說成是“善意的謊言”。比如說,教育學生要互相尊重,自己卻對學生極盡挖苦諷刺之詞;要求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自己卻整天無所事事,不思進??;要求學生要有社會公德,自己卻將公德拋之腦后;要求學生遠離賭博,自己卻通宵打麻將;要求學生要有愛心,自己卻比誰都冷漠;要求學生敬愛老師,自己卻未曾想過疼愛學生;要求學生孝敬父母,卻對自己的父母不管不問。教師是學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的教師失去了應有的表率作用,失去了學生信任,沒有做到為人師表。

5.道德敗壞,甚至觸犯法律。一些教師道德品質低下,臟話連篇,對學生極盡侮辱之詞,肆意踐踏學生尊嚴,甚至還有一些教師道德極其敗壞,抓住學生膽小怕事的心理,通過各種卑鄙手段猥褻甚至強奸女學生,這種事情近年來也是屢見報端,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嚴重影響了教師的社會形象。以上行為不僅給學生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敗壞了社會風氣,玷污了學生純潔的心靈,污染了育人環境,使學生無法獲得健康的成長,而且嚴重違反了《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群眾反映極為強烈。從深層上來看,也不利于我國生態文明社會的構建。

三、生態文明社會對師德建設的新訴求

關于什么是生態文明,學術界沒有統一的認識。比如,前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認為:“生態文明是人們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⑤又比如,學者于海波認為:“生態文明就是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而且其背后是經濟生態的文明,是文化生態的文明,還有政治生態的文明等,要從整體上把握生態文明,不能僅僅談對自然生態的保護?!?⑥

以上各位專家對于生態文明的表述雖然不盡相同,但內涵基本一致,都強調要從整體上去理解生態文明,強調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對生態文明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態文明社會更多的是強調一種和諧關系的建立,強調生態倫理的構建,與冰冷的工業文明社會相比,生態文明社會少了幾分“冷漠”,多了幾分“溫情”,更加強調人文關懷以及人性化的交往。具體來說,在生態文明社會中,物質文明倡導與生態相協調的生產生活與消費方式的形成,強調經濟活動的開展不對大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精神文明更加倡導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去尊重自然,建立一種自然化的人生價值觀,認可自然的價值,達到轉移人們對物欲過分強調與關注的目的。與此相比,政治文明則更加強調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社會中各種利益關系的維護,以免因為政治權力斗爭等對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如此看來,我們有理由相信,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也更加符合世界潮流的發展趨勢。中華民族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決不能再成為生態文明的遲到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社會。

師德建設問題對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然也對生態文明的構建產生著影響。如果不能解決好師德建設問題,最終會阻礙生態文明社會的整體建構。那么,生態文明社會對師德建設有哪些新訴求呢?換句話說,生態文明社會要求我們建設什么樣的師德?怎樣才能通過師德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看,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文明社會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所謂“生態教育”,就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引導學生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動態和諧關系,進而從根本上影響自然和社會的生態平衡。與傳統教育不同的是,生態教育更加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主張建立和諧的師生交往關系,在教育方法上,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傳授,而是更加貼近實際、貼近自然。

2.生態文明社會要求教師做到“學高為師”。所謂“學高為師”,就是要求教師博學多思,做一個專而不器的人。在傳統意義上,人們僅僅把博學多思看作是知識淵博的表現,而忽視了博學多思對教師修身養性、涵養全面自由和諧的精神人格的生態學意義及其對學生生態存在的影響。在博學多思、完善知識結構的同時,實現自我反省,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達到本真意義上的“學高為師”。

3.生態文明社會要求教師做到“為人師表”。所謂“為人師表”,就是要求教師培養自身“真善美”的完美人格,自覺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作風。具體來說,“真”就是要求教師具有科學精神,“善”就是要求教師要有道德精神,“美”就是要求教師要有審美精神。另外,由于教師對學生的特殊示范作用,所以教師的道德品質和行為作風也直接關系到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和完善。

四、生態視野下的師德建設新策略

生態文明概念的引入,能夠使我們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從生態學的視角出發,考察師德的現狀,從而認識和把握生態視野下的師德建設問題。以生態倫理觀為導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師德建設。

1.從經濟生態的角度看,要為教師提供公平合理的薪酬,營造平衡的物質生態環境。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教師的物質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師群體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比如任課教師與學校管理人員,助教與教授之間都有較大的收入差距。根據霍曼斯的公平理論,員工發現自己投入與收益的比例與別人投入收益比例不平等時,便會產生不公平感。作為收入方面的“弱勢群體”,教師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就會從事一定的副業。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為教師提供公平合理的薪酬,讓教師感覺到自我價值得到了認可,才會對教師職業有歸屬感。通過物質生態環境的改善,解決了教師的生存問題,教師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專研學問,教書育人。

2.從政治生態的角度看,要對教師實施人性化的管理評價,營造人文關懷的制度生態環境。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教師首先是一個自然的正常的“人”,然后才是“教師”,所以對教師的管理決不能忽視對教師自然生命的尊重與關注,應該遵循教師發展的自然規律。人的本性是崇尚自由的,而制度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的自由,這就需要我們建立適當的制度,實施人性化的管理,才能激發教師對工作的熱情與激情。此外,還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杜絕統一化的評價制度,尤其要把師德行為納入評價考核內容之中,并作為教師評優、評職稱的重要參照標準。

3.從文化生態的角度看,要為教師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對于師德建設而言,文化生態環境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促進教師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在師德建設的過程中,學校要按照教師的實際情況,在尊重教師個性的前提下,分層次有所側重地開展師德教育。學??梢苑e極地發動起廣大學生,在教師之中評選師德標兵,從而激勵教師努力工作,為學生樹立道德典范。此外,學校在每個學期還可以確定一個德育主題,德育主題要盡量與教師的教學工作生活相關,并圍繞這個德育的主題開展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并讓教師親身參與到德育建設中來,發揮教師(下轉62頁)

猜你喜歡
師德文明生態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在“四史”學習中涵養高尚師德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的實踐思考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呂狂飆:師德建設需警惕從崇高師德簡單轉向底線師德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