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G-M-R”創新培養模式的傳媒專業實踐型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研究——以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為例

2015-03-10 01:26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現代教育科技 2015年3期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

白 昱,張 海(東北師范大學 傳媒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

基于“U-G-M-R”創新培養模式的傳媒專業實踐型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研究——以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為例

白 昱,張 海
(東北師范大學 傳媒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摘 要]媒體行業的迅猛發展對傳媒專業的人才培養及教學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為了能向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環境輸送高水平復合型傳媒人才,東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提出了“U-G-M-R”創新培養模式及建立學習共同體的教師發展模式。本文首先基于知識轉化理論及SECI模型探究“U-G-M-R”創新培養模式的先進性及必要性,其次依據協同學習理論及學習型組織理論,搭建了傳媒專業實踐型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框架,闡釋了其運行機制,以期為傳媒類專業的教師發展、教學模式、專業建設提供思路。

[關鍵詞]“U-G-M-R”創新培養模式;學習共同體;SECI模型

伴隨著傳媒產業的發展變革,當代媒體行業對人才提出了更為復雜和嚴格的要求。傳媒人才在具備實踐操作能力及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擁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和創新思維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媒體環境。由此,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借2014年課程改革之機,提出了高水平復合型傳媒人才的培養目標,及“U-G-M-R”創新培養模式。經過了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我們逐漸發現,擁有一批教育教學法優良、實踐能力突出、專業知識扎實、文化底蘊豐厚的卓越教師群體是培養目標實現的關鍵。而針對高水平復合型傳媒人才的培養目標和“U-G-M-R”創新培養模式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則是幫助傳媒學院教師迅速提升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傳媒學院“U-G-M-R”創新培養模式

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博士(Ikujiro Nonaka)在對知識的汲取和創造進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SECI模型。他認為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形知識,并在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結合(Combination)和內化(Internalization)四個模式中相互轉化。新的知識在知識的轉化過程中產生,比如,在知識的社會化過程可以產生共感知識,在知識的外化過程可以產生概念知識, 在知識的聯結化過程產生系統知識,而在知識的內化過程則產生操作性知識。[1]知識的轉化離不開知識生成與更新的共享域,即“場(ba)”。知識的社會化、外化、結合和內化四種轉換模式相對應,場存在創發場(Originating ba)、對話場(Dialoguing ba)、制度場(Systemizing ba)、實踐場(Excersing ba)四種類型。在四種場域作用下,知識主體通過練習、實踐,在實踐過程消化自己所獲取的顯性知識,并將顯性知識行成自己的感想、經驗、心得,最終得以充分汲取和內化。

圖1: SECI模型

表1:知識的轉化與場的關系

通過對SECI模型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單純的課堂教學僅能為知識提供“創發場”和“對話場”,而群體互動與實踐所需要的“制度場”、“實踐場”對知識的內化和汲取更為重要,尤其對于強調實踐操作能力的傳媒類專業而言,SECI模型為我們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啟發,即為學生打造一個有有力保障的教學-媒體-科研平臺更能在四年本科教育階段達到學院培養高水平復合型傳媒人才的目標。由此,本研究提出了“U-G-M-R”聯動互促的培養模式。以本科四年為一培養周期計算,大學作為教學機構將在大一、大二期間著重學生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及文化素養的養成。而在大三、大四階段,學院將憑借已打造的相對完善的媒體合作平臺,并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學生輸送到一線實踐,并最終在實踐反思中推進科研。

圖2:“U-G-M-R人才培養”模型

二、實踐型教師學習共同體建立訴求

“U-G-M-R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隊伍及能力結構提出了轉型要求。一是教師隊伍向“多元”轉型。在我們的培養目標里,綜合人文素養、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實踐能力并重。能力單一的教師團隊會存在局限性,在教師的學科背景上,我們期待打造由專業教師、專家型學者、海外名師、一線工作者共同組成的優勢互補的師資隊伍;二是教師能力結構向“實踐”轉型。部分實踐性強的課程,如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電視攝像》、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新聞播音》、廣告學專業的《影視廣告制作》、廣播電視學專業的《電視新聞編輯》等需要后期剪輯、影視包裝、配音播音、攝影攝像等專業技能。在技術發展硬件更新迅速的數碼時代,不僅教師專業知識要進行終身學習,其實踐技能也面臨著要終身更新。如三年前還占據主流應用的EX1、5D(2)攝像設備,現已有被SONY EX280、EN330攝影機取代的趨勢。而社會審美取向的轉變,也推動著影視制作手法的變化。我院教師需做到從理論教師向行業實踐教師轉型,不僅“會講”還要“會做”。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學者對教師發展的研究開始出現轉變,在目標追求、課程規劃、組織管理和教學形式等方面都呈現出新的特征,他們更強調將教師置于各種專業共同體之中。群體動力學創始人代表勒溫(K.Lewin)專門研究過共同目標下群體成員的互動合作,他的結論是,在合作性的群體中,個體具有較強的工作動機,往往能夠相互激勵,相互理解,個體間的信息交流頻繁,工作效率明顯高于非合作性群體。群體動力學在教師群體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美國學者古德·布羅菲(Good·Brophy)在《透視課堂》中提到“研究表明,教師教學的新觀念最多地是從自己的同伴那里學來的,在合作氛圍濃厚的學校,90%的教師這樣認為;在合作氛圍淡薄的學校,教學的思想狀態總體上往往停滯不前?!盵2]建構主義理論同樣強調了協作社區的重要性。萊斯利·P·斯特弗在《教育中的建構主義》中提到:“知識不是現存的,孤立的,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被動反映,而是以社會和文化的方式為中介,是認識主體通過新舊經驗與人際的互動,由主體間的共同參與和創造建構起來的?!畬W習共同體’是這一理念指導下產生的新的教學隱喻。[3]”可見,教師個人摸索、獨立反思,甚至是傳統“師傅帶徒弟”形式的教師職業發展方式并不能緊跟教學改革的步伐,以群體合作為基礎,在群體環境中得到支持的教師,其教學能力更能顯著提高。與此同時,這樣的協作不能僅靠教師自發組織,依靠外力的推動和健全的制度才能激發教師的主體能動性。所以,以學院為支持平臺,構建教師學習、互動、交流的共同體團隊,建立長久機制和管理制度,是解決傳媒學科教師發展所面臨瓶頸的有效途徑。

三、傳媒專業實踐型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要素

教師學習共同體并非單純的團隊概念,而是一種學習型組織。但與傳統組織化的學習不同,組織化的學習學習目的是功利性的;學習內容專門系統,并以基礎知識為主;學習的過程執行性和目標性強。而在學習型組織中,學習的目的非功利性,學習者更多的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生活狀態的改變;學習的內容是全方位的,非系統的,零散并傾向于在交流中偶然習得;學習的過程是自愿性的,參與性的,組織性和目標性都相對較弱。除以上特征之外,學習型組織還具應備以下五個要素:第一,成員參與的目標及期待一致;第二,應由多個個體組成,在學習背景上能彼此互補;第三,能帶動成員全員學習、終生學習;第四,成員能在組織中得到自我價值提升及實現;第五,在活動過程中能達到團體成長。那如何以學?;驅W院為管理層來建設學習型組織呢,美國學者路易斯和克魯斯提出了較為權威的五個必備要素:一是為教師提供充足的時間交換想法;二是在地域上安排教師們互相之間比較接近,以便于他們互相觀察和互動;三是保證教師的權利和學校自我管理的權力,這樣教師就能自由地做他們認為對學生最有益的事情了;四是建立學校范圍的交流體制,包括專門為教學、學習和其他事務召開的日常會議;五是采用諸如團隊教學等需要教師們發揮他們技巧的教學方法。[4]

綜合學習型組織及學校教師學習共同體的要素,實踐型教師學習共同體也應具備以下要素:

第一,以培養高水平復合型傳媒人才、落實U-G-M-R”創新培養模式為目標。在這一共同愿景下,實踐型教師學習共同體主要在學院整體課程設置和單門課程教師教技教法上尋求突破。新的課程大綱增加了大類平臺課,該類課程為團隊式教學,課程組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密切切磋成為了關鍵。

第二,建立完善的定期交流體制。不僅包括專門為教學、學習和其他事務召開的日常會議,還要以每周進行學術研討,每月進行教學總結和實踐技能訓練。當然,學習型組織中的學習非強制性,更強調成員的自主參與和自發性趣。學院作為組織者應營造高質量的交流機會和優越的交流環境,如邀請海外傳媒領域學者、國內同類高校專家、業界一線制作人員共同切磋。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互動活動,如何讓教師在共同體中得到切實有效的幫助,也是未來重點要探索的問題。

第三,共同體成員覆蓋全院各系。傳媒學院下設的5個專業各有側重地面向廣播電視媒體、紙質媒體、網絡媒體、移動新媒體等。專業之間彼此交互的同時也有各自的專長及優勢。為實現全員學習、團體成長,共同體的成員需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及研究、實踐專長,又要能夠在大的學科領域上彼此互動相互促進。

第四,建立與媒介發展同步的共同體實踐實訓平臺。在此所提出的實踐平臺不僅面向學生,更要面向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該平臺一方面指功能完善、硬件設施齊備的實驗教學中心,另一方面也指網絡虛擬分享平臺,用以分享學習資源和教學心得。

四、傳媒專業實踐型教師學習共同體模型

通過對傳媒學院當前教學情況的分析以及教師學習共同體相關理論的梳理,我院提出了“基于‘U-G-M-R’創新培養模式的傳媒專業實踐型教師學習共同體模型”。該模型以行之有效的教師學習共同體制度為基礎,合理的教師配制為主體,配以完備的實訓平臺,力求整體提升學院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體模型如下:

圖3:基于“U-G-M-R”創新培養模式的傳媒專業實踐型教師學習共同體模型

該模型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關注“U-G-M-R教師共同體”的本體構建。從學院已有師資層面來講,將以課堂為載體組成教授-講師-助教的梯型教師組團隊,講授《文學基礎》、《文化基礎》、《藝術基礎》等大類平臺課,并將以聽課、助課、研討、共建網絡資源平臺、BB平臺等形式,促使新老教師密切合作,旨在提升青年教師團隊的基礎素養和教技教法;從名家學者層面講,學院啟動了“東師海外名師大講堂”項目,哈佛大學、密蘇里大學、北海道大學、釜山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學者多次與學院教師座談;從實踐技術層面講,學院啟動了與“海外名師大講堂”相呼應的“傳媒精英沙龍”,沙龍不僅請來了白巖松、敬一丹等文化名人,還有SNOY、CANON公司的技術人員,讓教師與一線媒體無縫對接,掌握當今媒介的最新動態和最前沿的技術。第二部分為教師學習共同體硬件支持平臺的建設。通過基礎平臺、專業實訓平臺、產業實踐平臺的打造,給教師提供科研場所和實踐場地。教師可以按自己的專業領域和科研興趣加入教育技術研究所、紀錄片研究所、視聽文化中心、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等學院下設機構,形成術業有專長的共同體團隊。各個專業實訓機構也成為了學院科研產出的主力。第三部分是對U-G-M-R培養目標的構劃。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打造最終指向傳媒學院的人才培養及人才輸出,實踐型教師指導學生拍攝的作品可以推送到個電影節、廣告節和視頻網站。

結語

傳媒專業實踐型教師共同體的建立將大力促進傳媒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加快相關學院科研進

展。然而,什么樣的共同體活動更能滿足教師的學習需求,何種機制更能保證共同體可持續發展都是未來研究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實踐型教師共同體結合“U-G-M-R”創新培養模式,我們期待培養出更多能在媒介發展變革中占據有利位置的高水平復合型傳媒人才。

參考文獻:

[1]Nonaka Nonaka, I., &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美]古德·布羅菲著.透視課堂.[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陶志瓊,王鳳,鄧曉芳譯.2002:60

[3]萊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3:396

[4]SylviaM.Robertsand.Euni.Pruitt著,趙麗等譯,學習型學校的專業發展(School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nununities).[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7-8.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er’s Community of Inquiry based on the "U-G-M-R"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of media professional--- a case study of the school of media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Bai Yu,Zhang Hai
(Media Science Schoo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industry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students training and teaching mode in department of media. In order to transport high-q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o the changing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of "U-G-M-R" and the model of The Practical Teacher’s Community of Inquiry are presented by the media College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In this research, we explore the advanced and necessity of "U-G-M-R"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eory and SECI model. And the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 the framework of The Practical Teacher’s Community of Inquiry in the media department is set up, we also explains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The research want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 media department.

Key words:"U-G-M-R"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SECI model

項目基金:東北師范大學教學發展基金項目“面向高水平復合型傳媒人才‘U-G-M-R’創新培養模式的實踐型教師共同體建設”(課題批準號:15T1JGJ004)研究成功。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大學生學習行為分析的高校MOOC平臺建構策略研究》(批準號: ZD14004 )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白昱(1988-),女,吉林長春,碩士,助理工程師,媒介教育研究方向。張海(1977-),男,吉林長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媒體和教育技術研究方向。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JN00-(2015)03-011-05

猜你喜歡
學習共同體
簡論中學體育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構建中學生物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策略研究
如何運用“學習共同體”提高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學習共同體視域下高中生物課堂的“問題教學”
基于“微信群”的大學生英語學習共同體建設
翻轉課堂中“學習共同體”構建初探
大學英語創造性學習共同體模式建構案例研究
論學習共同體下的教師專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