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化記憶與節日

2015-03-17 22:39席陽杰
傳媒國際評論 2015年1期
關鍵詞:傳統節日民俗記憶

席陽杰

?

論文化記憶與節日

席陽杰

文化記憶就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集體記憶,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是一種文化記憶,傳統節日有一個產生發展傳承與創新的過程,文化記憶理論貫穿節日發展的始終。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對一些傳統節日的意識淡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必須創新、傳承與發展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精髓。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要對我們的傳統節日進行創新,讓它與時俱進,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文化記憶 節日 傳承創新

席陽杰,女,漢族,山西師范大學黃河民俗研究所2013級民俗學碩士研究生。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1)口頭傳統,包括作為無形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 (3)社會實踐、儀式禮儀、節日慶典;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我國的部分傳統節日也屬于非遺保護的對象,因為每個節日中都包含有各種各樣的儀式信仰活動、文化含義等。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我們中的很多人忽視了傳統節日,節日意識淡化,許多傳統節日瀕臨消失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加強節日觀念,深刻理解節日文化內涵,繼承和發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此同時,為了節日更好地發展,我們必須對傳統節日進行創新,使得節日增添現代生活元素,做到與時俱進。

以傳統節日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有很多,而且各有各的特色。其中,《文化記憶、傳統創新與節日遺產保護》這篇文章是王霄冰*王霄冰: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民俗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與當代社會、民間信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授發表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上的一篇論文。這篇文章主要運用德國學者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闡述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中所擔負的文化傳承與文化中介的特殊功能,并且提出了一些保護和利用節日文化遺產的具體建議。首先作者對文化記憶進行界定,因為節日是文化記憶的重要形式,是文化記憶的載體,所以在探討節日的時候,對文化記憶的闡釋是必要的。又因為節日有一定的參與者、維護者、儀式活動、媒介等,作者又對儀式從社會人類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的角度進行簡單的闡釋,這其中也提到了對于節日的記錄,文字是重要的媒體。探討完文化記憶、儀式之后,緊接著用文化記憶理論對節日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象征意義進行研究,最后作者提出節日遺產的保護方式、利用與創新的原則。這篇文章讓我們對我們的節日能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也能增強我們對于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一 文化記憶理論

文化記憶,就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集體記憶,它是長期以來國家或民族內部相互沖突、相互妥協的結果,是一種文化的認同,體現的是一種地域的認同感,文化記憶的形成使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某種儀式形成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對于節日而言,節日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記憶,節日反映了人們的某種文化與信仰,是文化記憶的一種載體。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是從集體記憶發展而來,集體記憶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在其1925年出版的著作《記憶的社會框架》中為區別于個體記憶而提出的。從廣義而言,它是指一個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內聚性和同一性的群體對自己過去的記憶。德國學者揚·阿斯曼進一步發展了哈布瓦赫的思想,將集體記憶的概念引入了文化領域:“每個文化體系中都存在著一種‘凝聚性結構’,它包括兩個層面:在時間層面上,它把過去和現在連接在一起,其方式便是把過去的重要事件和對它們的回憶以某一形式固定和保存下來并不斷使其重現以獲得現實意義;在社會層面上,它包含了共同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而這些對所有成員都具有約束力的東西又是從對共同的過去的記憶和回憶中剝離出來的。這種凝聚性結構是一個文化體系中最基本的結構之一,它的產生和維護,便是‘文化記憶’的職責?!?康澄.象征與文化記憶[J].外國文學,2008(1):54-61.阿斯曼認為:“文化記憶以文化體系作為記憶的主體,是超越個人的。因為記憶不只停留在語言與文本中,還存在于各種文化載體當中,比如博物館、紀念碑、文化遺跡、歌曲以及公共節日和儀式等。通過這些文化載體,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才能將傳統代代延續下來?!?燕海鳴.集體記憶與文化記憶[J].中國圖書書評,2009(3):10-14.在民俗學中,我們可以用文化記憶理論去分析許多民俗事象。

二 文化記憶之節日

(一)文化記憶之節日傳承

節日是一種文化的記憶,它可以陶冶情操,娛樂身心,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我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這些主要是漢族的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習俗,有自己的來源,有自己的傳說。節日中的習俗也是有說法的,如:春節,我們要有除夕和過年,傳說夕是種兇惡的野獸,殘害百姓,這時一個勇敢的年輕人年,用鞭子抽打它,夕被嚇得逃走了,再也不敢來危害百姓。人們為了紀念年,所以我們要過年,而人們為了慶祝夕被趕走了,就過除夕,意味除掉夕,而過年時我們有放鞭炮的習俗,人們說鞭炮聲很像鞭子抽打的聲音,放鞭炮就是為了嚇夕的。根據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從時間上來說,我們過春節已經有好長的一段歷史,它是我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它連接著過去和現在以及未來。從社會層面來說,春節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那就是我們要回家團圓,辭舊迎新。由此看來節日也是我們的一種文化記憶。節日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民俗,而民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社會環境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節日,同一節日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習俗,這表明不同地方的文化不同。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某些傳統節日更是具有特色,因為他們的節日文化是具有特殊性的,如:蒙古族的祭敖包、壯族的三月三歌節、傣族的潑水節等。

(二)文化記憶之節日淡化

然而時代的變遷,生活節奏的加快,西方文化的沖擊,文化習俗的轉變,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外來事物的大量涌現,正在逐漸解構和重組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如: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西方節日的盛行,每逢圣誕節期間,公共場所大型商場里都是有關這些節日的裝飾與點綴,反而我國的傳統節日便冷清了許多,“這種集體無意識的盲目追逐,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加劇文化斷裂的鴻溝,從而導致類似于端午節這樣的傳統民俗節日更加的為人們所淡忘?!?張黎黎.探源傳統民俗節日的生存境遇[J].蚌埠學院學報,2013,(6):23-26.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關注越來越少,越來越忽視其中的文化,有的甚至連形式也忽略了。這是人生信仰的丟失,節日被人們拋棄了,如:端午節在很多地方成了吃粽子節,沒有了任何意義,好多小孩都不知道節日中所流傳的故事,所蘊含的文化,這是我們文化的悲哀,是文化記憶的缺失。

除了外在事物的沖擊還有人們心理認識上的變化。許多節日的初衷是為了祈福歲歲平安,五谷豐登,人畜盛旺。這是由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科學水平落后,很多自然現象人們無法解釋,所以人們借助神靈,以求安康、興旺。例如打雷閃電,人們認為是雷神天公發怒,要懲罰人類,但這些并不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其中包含著記憶,包含著信仰,包含著文化?,F在我們的科學水平較高,很多現象我們可以用科學的現象解釋,但是節日中所包含的文化不只是人們對于自然生活的不解才想象出來的神話傳說故事,它更多的是提倡一種忠、孝、德、義等。如:清明節我們祭祀祖先,我們會給先人上香燒錢等,這是一種孝的延續,人們希望先人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幸福,所以給他們燒很多冥幣,以供祖先使用。這是我們的一種信仰,是我們的一種美德。春節中我們給長輩拜年,是對長輩的一種尊重,長輩給發壓歲錢,是對晚輩的一種愛護。同時春節也是辭舊迎新合家團圓的節日,我們要珍惜。傳統節日中包含的真善美的故事傳說,所包含的傳統美德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我們不能因為科學的進步而丟掉我們的信仰,雖然信仰中的一些事物是不科學的,但是我們關注的是它所包含的文化。

(三)文化記憶之節日創新

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著的,時代在變,生活在變,我們的文化節日也要變。如果不變,它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就會淡出人們的視野。我們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對傳統節日進行創新,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構。在《文化記憶、傳統創新與節日遺產保護》中,作者將人類社會粗略地分為古代社會、封建社會、現代社會,每個社會節日文化記憶的媒體不同,在古代社會以儀式為主,文字為輔;在封建社會以文字為主,儀式為輔;在現代社會主要是以大眾媒體支持下的文字及慶典儀式。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承載文化記憶的媒體在變。在現代社會要想傳統節日更好地發展,我們必須要從各個方面對節日進行創新。

我們所了解到的創新可以體現在節日的傳承媒體、節日的記憶形式、節日的記憶功能、節日中所用的工具物品等方面。在傳承與發展方面除了通過文字記載、口頭傳承之外,我們還可以借助各種現代媒體,如電視、報紙、網絡等,通過這些現代媒體再現與傳播節日活動、節日文化,引導人們,從而對節日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在節日的記憶方面,許多地區建筑了民俗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就是反映某一地區人民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的博物館。民俗博物館是歷史博物館的一個分支,是一個地區文化和歷史沉淀的表現。它建立的目的在于梳理歷史和現實的民俗文化事象,并把它通過民俗文物等展示出來。使人們得以認識自我以及民風習俗的發生、發展、性質、功能等,激發人們熱愛鄉土、熱愛祖國的激情和尊重本民族文化的情操?!?朱雷.臺灣民俗博物館與文化記憶的傳承[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此外紀念性建筑、開展大型公共節日、通過旅游業發展節日等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節日的記憶功能要在多元化的世界中體現民族的特征;節日中所用的器具物品當然也要與時俱進,因為年代較老的東西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需求。如,春節時我們對于距離較遠的親戚朋友可以通過電話、手機和網絡拜年而不需要再花很長時間去家里拜訪。在繼承節日的同時,我們也增添了新的活動習俗,春節我們現在不僅家人團聚在一起聊天,我們還一起看春晚。在繼承與發展節日的過程中,我們與時代相結合,它的形式雖然改變了,但是它的目的還在,這些節日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我們還是需要吸收與繼承的。

通過對傳統節日的創新,使得節日以一種更加有活力的姿態展現在人們面前。在這里我想到傳統的發明理論,在創新過程中有兩種:一種創新是以前從未有過的全新的語言或行為,一種是以新的方式對傳統的應用。我們的創新是后者,它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而并非與傳統完全割裂。在此過程中,我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優秀的文化我們加以保護和繼承,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于落后的文化我們進行改造創新或者拋棄。

我們在保護與創新傳統節日的過程中,“要遵循文化記憶的邏輯,節日活動行為要符合社會教育原則,體現優秀的傳統的道德和價值觀,節日的復興和改良也要順應旅游業的發展的需求?!币箓鹘y節日更好地發展,需要全民進行努力,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努力,政府部門要積極支持,引領好發展的方向,提供適當的人們參加節日的時間。專業人士對文化的整理,媒體的加入和宣傳也是重要的,當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的積極參與,加強“文化自覺意識”。*轉引自張黎黎《探源傳統民俗節日的生存境遇》,“文化自覺”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首次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堅守傳統’?!敝挥写蠹乙黄鹋?,我們的文化才會更加美好。

[1]張德明.多元文化雜交時代的民族文化記憶問題[J].外國文學評論,2001(3):11-16.

猜你喜歡
傳統節日民俗記憶
冬季民俗節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民俗節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