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的公民政治教育觀

2015-03-17 22:39徐莉莉
傳媒國際評論 2015年1期
關鍵詞:政治學城邦亞里士多德

徐莉莉

?

淺析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的公民政治教育觀

徐莉莉

亞里士多德將各城邦中擁有政治權利的那部分平民稱之為公民,這揭示了公民概念的本質含義,即公民的概念與政治生活相聯,公民不僅是政治生活的主體,更是政治國家的主人。亞里士多德十分重視對公民的教育,尤其是對公民政治品格的培養,提倡按照政體的精神來培養合格的公民,所以政治教育尤為重要,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對于政治共同體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民主與法治;積極理性的政治參與。

亞里士多德 政治學 公民 政治教育

徐莉莉,女,漢族,中國傳媒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14級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研究生。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民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公民性的含義不僅包括公民權,同時也包括行使這項權利的人所擁有的資質和能力。公民教育“因培養青少年公民資質方面的特殊功能而受到廣泛重視,尤其是在國家形態形成階段,其作用尤為突出?!?[日]嶺井明子.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教育[M].姜英敏編譯,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3.但事實上對于公民教育的重視與強調并非是近幾十年才開始的,早在古希臘時期對于公民身份和教育的討論和研究就已存在。而亞里士多德作為這一時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在他的經典著作《政治學》一書中就系統地提出了他的公民理論,即已涉及關于公民的定義、資質和能力、教育等問題。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亞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論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公民教育的發展,但我們仍可從他的理論中汲取營養,獲得某種啟示和借鑒。

一 公民概念的本質含義

“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這句耳熟能詳的政治命題出自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其原文表述為“城邦源于自然的演化,而人類則是一種趨向城邦生活的動物(就本性而言,人類也正是一種帶有政治色彩的動物)。除非那是一群鄙夫或超人,或者是‘出族、法外、失去壇火(無家無邦)的人’,否則,人們都會出于本性或偶然而歸屬于某一個城邦?!?[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4.即人總是要過一種“城邦”式的生活,按照今天的理解來說,就是人總是要過一種群體的社會生活。在亞里士多德生活的時代里,人與城邦息息相關,以至于他在講解公民與城邦的概念時都采用的是互為定義的方式:“(一)凡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的人,我們就可以說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二)城邦的一般定義就是人數維持自給生活而具有的一個公民集團?!?[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73.也就是說無論城邦的性質、特點如何,只要擁有政治權利,參與城邦政治活動,就是該城邦的公民,也只有公民組成的政治團體才是城邦。

從上面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是從政治生活的主體角度來定義公民的,即在各城邦中擁有政治權利的那部分平民被稱為公民。雖然在現代看來這種公民概念過于狹隘,但它卻揭示了公民概念的本質含義。公民的概念與政治生活相連,公民不僅是政治生活的主體,更是政治國家的主人,因此而具有的社會歷史的或文化倫理的意義也是以政治為基點的含義的廣延。這一點可從英國學者T.H.馬歇爾對公民身份的歷史發展的闡述中得到印證。

馬歇爾在《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一書中,從公民、政治和社會三大要素出發解釋公民身份——“公民的要素”由個人自由所必需的權利所組成:包括人身自由、言論自由、思想和信仰自由、財產權、訂立契約的權利以及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等;“政治的要素”是指公民作為政治實體所應擁有的選舉和被選舉權等參與和行使政治權力的權利;而“社會的要素”是指從享有某種程度的社會福利與安全,到充分享有社會遺產并依據社會通行標準享受文明生活的權利等。三種要素實際上強調的是公民的三大權利,而這三種要素實際上也對應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公民身份也可以被解釋為隨著歷史演進的三種形態:第一代公民身份意味著擁有公民與政治權利,第二代公民身份意味著不僅擁有公民政治權利,還擁有獲得一定的社會經濟保障的權利,第三代公民身份則具有更多的全球化的色彩,即公民身份還意味著有權生活在良好的、安全和可持續的環境之中。*[中]檀傳寶等.公民教育引論——國際經驗、歷史變遷與中國公民教育的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97.可見,現代加諸在公民身份之上的種種權利實際上都是以政治權利為基礎的,政治權利之上才是社會經濟保障權利、環境權利等。

從亞里士多德對于公民的定義和其后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所主張的公民基本政治權利包含以下三點:議事、行政和審判的權利。具體來講,就是選舉官員的權利和被選舉做官員的權利、城邦重大事項的表決權、監督官員的權利、審判權等。以上這些權利中的大部分在現代社會中仍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當然為保證公民都能參與城邦政治活動,還需要一定的制度做保證。亞里士多德在論述平民政體時指出,如果想對平民和富戶在出席公民大會和法庭時進行公平的混合,那么采取的措施就是“窮人出席者要付給津貼,富戶中的缺席者則要施以罰款,這樣一來,雙方就都會參加政治集會了”。*[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137.于是在我們看來,對于富戶來說,他的權利同時也是他的義務。放到今天,我們可以說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必須也要去履行義務。

二 公民教育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十分重視對于公民的教育,對此他還提出了兩點理由:“一是如果邦國忽視教育,那它的政制必然將被毀損。為了使公民們能適應本邦的政治體系和生活方式,一個城邦應該經常教導他們。二是人要運用每一種機能或技術,使其各個相適應,首先必須進行訓練并且經過相當的復習,那么他們也必須先進行訓練和適應,然后才能作為城邦分子從事公民所應實踐的善業?!?[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264.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把公民教育提升到了維護政體的高度。國家之所以要重視公民教育問題,是因為作為一個國家的細胞,公民素質的高低將會影響到這個國家現在的穩定與未來的發展。

亞里士多德認為,對公民實施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公民的德性,保證個人的目標和城邦的目標一致,從而達到最高的目標——善。同時,他還堅持教育平等的思想,反對現實中的教育不平等,認為不應該對公民實施不同的教育,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后代應該接受相同的教育,王子、公主和窮小子在受教育的權利上是平等的。這一點與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有幾分相似之處。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亞里士多德提倡應當對所有的公民實施同一種教育,這在今天看來并非是一種科學的教育思想,但這在亞里士多德所處的社會環境下卻具有十分重要的進步意義。

談到公民教育的內容,亞里士多德雖然堅持全面教育的思想,主張從兒童抓起,對公民進行智力、體育、德性、統治術、音樂等全方位的教育,以培養合格的、健全的公民,但他更強調對于公民政治品格的培養。他指出,“在我們所講到的保全政體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按照政體的精神實施公民教育”。*[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179.在這里,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按照政體的精神教育公民,培養公民的言行,使他們生活于其中的政體獲得長治久安,就是我們現代社會所說的政治社會化。同時,按照上文所述的公民概念的本質含義來說,公民與政治生活相連,所以筆者認為公民政治社會化或者說是公民政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下面一個部分,筆者將會圍繞公民政治教育來展開論述。

三 公民政治教育的內容

根據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的論述,筆者認為,公民政治教育作為公民政治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或是說是階段,應該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對于政治共同體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民們的職責雖然各有分別,但保證社會全體的安全是大家的一致目的,作為一個政治體系的社會,每個公民都已經成為其中的一員,那么他的品德就應該符合這個政治體系。*[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77.政治社會化作為政治文化的傳播過程,主要和一般功能是對主導政治文化的傳播,而主導政治文化的核心就是論證現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作為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手段和基本形式的公民教育,其實質性功能就是教育公民對現有政治制度的認同、擁護和遵奉。對于國家、社會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政治教育的核心,強調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的政治教育離開了這些,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樣,失去本身存在的意義。

(二)民主與法治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城邦是公民共同體,他在考察了希臘158個城邦政治制度的基礎上,將統治形式分為六種,或者說是六大政體類型。這六大政體按兩個標準區分:第一個標準是政府的目的,即統治者是為了照顧全邦共同的利益還是只照顧自己一個人或少數人或平民的私利。依此標準,政體區分為正宗政體與變態政體兩類。第二個標準是掌握城邦最高權力的人數的多寡。依此標準,又分為一人統治、少數人統治和多數人統治。將上述兩個標準結合起來,就產生六種政體,即作為正宗政體的君主制、貴族制和共和制,作為變態政體的僭主制、寡頭制和平民制。亞里士多德認為,不論具體的統治形式如何,最重要的是公民聯合體必須實行民主和尊重法律。實際上,在亞里士多德對公民和城邦的界定中本身就包含了基本的民主與法治原則,因為城邦是平等的公民的自治團體。它在本性上就是民主的,它要求服從法律,而不是服從個人,哪怕是偉大的個人。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談到民主(多數之治)時,認為把治權交給多數平民,有可取之處,因為就多數而論,其中每一個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但當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賢良的智能。此時應該給予他們兩種權力:選舉執政人員;由他們在執政人員任期屆滿時審查其行政的成績或功過。盡管亞里士多德認為多數之治可取,但他也提出裁決權力應寄托于正式訂定的法律,只有當法律有所不及時才可將個人的權力或若干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完全沒有感情的”,遠勝于帶有主觀感情和好惡的個人智慧。因此法治優于形形色色的人治,因為:第一,它是為了公眾的利益或普遍的利益而實行的統治,以區別于為某一個階級的利益或個人的利益的宗派統治或專橫統治;第二,它是守法的統治,即統治的實施須根據普遍的法規而不是專斷的命令;第三,法治意味著對自愿的民眾的統治,以區別于僅僅靠武力支持的專制統治。亞里士多德還曾引用了柏拉圖的一句名言來說明法治的重要:“人在達到完美境界時,是最優秀的動物,然而一旦離開了法律和正義,他就是最惡劣的動物?!痹谝粋€由平等的公民自愿組成的公民共同體中不實行法治是不可想象的,公民組成的社會一定是一個以法律而不是以個人意志和命令為準的法治社會。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尊嚴,需要一種尊重人的制度加以保障。這種制度安排在現代意義上就是民主與法治。與此相應地,公民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必須體現民主與法治的精髓和實質,以培養現代公民的民主法治精神。

(三)積極理性的政治參與

亞里士多德主張實行公民的輪番統治,認為應該“讓所有公民一律輪番參與統治與被統治”。同時,他也非常重視實踐在道德養成中的作用,他指出:“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進行節制才能成為節制的,表現勇敢才能成為勇敢的?!?[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0:26.以此可以推論:只有讓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才能成為真正的公民,因而,“讓所有公民輪番參與統治與被統治”的主張就獲得了公民教育的功能。亞里士多德關于通過制度保證政治參與對于培養公民能力的作用,對于我國公民文化的培養、民主政治以及政治文明的建設具有現實的針對性。

由于我國歷史上長期以來集權專制統治下形成的臣民意識,使得公民以及公民意識非常淡薄,這對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足以形成極大的制約;同時,民主制度的不健全也反過來影響公民社會的形成以及公民教育的效果。亨廷頓在其《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種觀點:目前部分國家政治動蕩的原因在于政治制度化的速度與擴大公民參與水平二者之間的失衡,即民眾的參政意識、參與水平提高了,但與之相配套的民主制度建設卻沒有跟上來。在這種情況之下,公民的參政行為得不到規范,合法參政渠道少而不暢,必然會導致公民參政熱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引導,從而可能會傷害到社會和政治的穩定。因此,就公民教育而言,目前通過加強民主制度建設以促進公民政治參與,并在參與政治的實踐中,培養公民意識,提高公民能力,養成公民習慣是有效的路徑之一。

亞里士多德的“參與式”公民身份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小國寡民的城邦,所提倡的公民參與顯然也是直接參與。但就我國國情來看,全國范圍內的公民直接參與缺乏現實的可能性,若貿然實施有可能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甚至還會出現混亂與動蕩。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國家與個體之間尋找到一個點,使其與個體近得足以在其活動范圍內對公民個體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并且以這樣的方式將他們拽進社會生活的主流,只有這樣,才能使一個國家得到維系。而托克維爾在其《論美國的民主》的一書中為我們找到了這一點,他說:“鄉鎮組織之于自由,猶如小學之于授課。鄉鎮組織將自由帶給人民,教導人民安享自由和學會讓自由為他們服務。在沒有鄉鎮組織的條件下,一個國家雖然可以建立一個自由的政府,但它沒有自由的精神?!?[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67.維克托爾所說的鄉鎮組織放在中國可以理解為基層組織——社區,于是這就提醒我們在公民政治教育中要增加社區參與和社區建設方面的內容,鼓勵人們積極參與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區活動,通過社區參與的方式推動公民對于自身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注。

此外,公民僅僅參與公共生活對于民主發展還遠遠不夠,這種參與必須是有序的、理性的。而亞里士多德關于公民美德的論述,特別是對審慎的強調,恰恰體現了公共參與的理性訴求。這對我國當前公民參與過程中注重公共理性的培養是有啟發意義的。由于公共理性內在地蘊含著溝通、協調、妥協、寬容、參與、自助、調試、責任、對自我的適度懷疑和對他者的信任,以及健全的權利義務感等一系列公共調試能力,而這些公共調試能力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不可能自動獲得,因此,國家就需要通過公民政治教育來培養公民具備這些能力。在這個意義上,對于著眼于培植公共理性、公共價值的公民政治教育而言,就是培養公民以和平的方式進行說理、相互協商、杜絕暴力等非理性行為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公民個體的權利,也保證了集體的公共利益。

總之,公民政治教育是當前我國公民教育的重要主題之一,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觀念和目標能否真正獲得弘揚和實現,一方面固然取決于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則完全取決于我們每一個人能否成為具有良好公民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制度主體或合格公民。厘清公民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僅僅是開展公民政治教育的第一步,但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只有深入理解了主要內容,才有可能在以后的政治教育過程中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與方法,從而保證公民政治教育的效果,培養出適應國家和時代發展需要的合格公民,而這正是本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1][美]亨廷頓.變動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陶艷華,馬瑞芹.公民與公民教育——亞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啟示[J].法學雜志,2008,29(2):40-41.

[3]張慧卿,劉麗瑛.亞里士多德公民參與思想對民主政治建設的啟示[J].理論探索,2010(5):125-127.

[4]劉建設.亞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論及當代意義[J].安康學院學報,2008,20(4):15-17.

[5]張岸.公民理論原理——亞里士多德政治哲學點評[J].湖南社會科學,1999(3):95-96.

猜你喜歡
政治學城邦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70年中國政治學議題變遷與轉向
居住的政治學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雅典城邦的民眾失去政治熱情了嗎?——從2016年高考全國卷Ⅱ文綜第32題談起
古代雅典經濟責任審計探微
微信中的政治學資源及其利用
解析亞里士多德的“修辭術是辯證法的對應物”
政治學與和諧社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