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臉上的紅月亮》看廢墟荒原下的日本女性

2015-03-29 00:53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北山荒原戀人

王 晗

(鄭州大學 文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從《臉上的紅月亮》看廢墟荒原下的日本女性

王 晗

(鄭州大學 文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全世界的毀滅,日本作為戰敗國深陷廢墟和荒原之中,野間宏的作品《臉上的紅月亮》既是戰爭罪惡的懺悔書,也是男性作為戰爭直接受害者的心靈自白,更是對以堀川倉子為代表的戰后日本女性社會地位、生存現狀以及精神世界的關注,未奔赴戰場的女性成為了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戰時和戰中女性承載著男性的精神依托,戰后女性面臨著比男性更為殘酷的生存和精神的困境。

廢墟;荒原;日本女性

野間宏是日本“戰后派”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征入伍,輾轉于中國和東南亞,由于自身的戰爭經歷,他的創作題材主要是戰爭和戰后日本社會?!赌樕系募t月亮》是野間宏初期創作的一部具有濃重反戰意味的作品,戰后的男主人公北山年夫和女主人公堀川倉子從相識到曖昧再到無法正視戰爭帶來的陰影,最終分道揚鑣,戰爭不僅僅給作為戰爭直接參與者的男性帶來了傷害,同樣也讓的未奔赴戰場的廣大日本女性承擔著沉重的傷害。

一、廢墟下,女性成為男性的精神依托

由于戰爭是力量的較量、身體的對抗,因此奔赴戰場的都是以年富力強的男性為主的群體,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局限性,未能直接參與戰爭,除了在后方為前線戰士提供必要的物資等支持,未奔赴戰場的女性還以臆想的“他者”姿態來到了戰場,成為了男性的精神依托,當男性在戰爭中精神無處安放,北山年夫在戰場上做出這樣的感慨:“除了母親和他死去的戀人,沒有一個是真心愛他的?!盵1](P4)廢墟之下,女性無疑成為了男性情感的支撐,這種精神寄托主要表現在對母親的原始依戀以及對戀人的溫暖需要。

1.對母親的原始依戀

“入伍當兵,始知娘親?!盵1](P4)北山年夫曾這樣表達戰爭中對母親的思念,戰爭所帶給男性的不安全感以及戰爭中的殘忍場面,使得男性萌發了對母親女性的原始依戀,如同回到襁褓之中,只有在母親的懷抱中才有十足的安全感和被保護的感覺,“在戰場上,肯把自己的口糧分給別人的,除了母親,又有誰能做到呢?”[1](P12)母愛的無私和強大,使得北山年夫在殘酷的戰場上對母親格外的思念。

同時,“從傳統觀念來看,作為母親的婦女對男人代表著一種歸屬地……此外,男人還把母親婦女作為一種包裝物,以便幫助他對事物進行限定?!盵2](P377)不安和居無定所的戰爭生活使男性對“歸屬地”有著熱切的向往,由此轉嫁為對母親的原始依戀,同時,也代表著在戰爭中戰士們對自己歸屬地祖國的一種向往和思念?!八み^皮靴底的打,用冰冷的手,摸著又紫又腫的臉頰,不禁想起母親輕柔的手”,[1](P4)母親的手此刻是輕柔的,寓意著北山對母親和以“母親”為象征的祖國的溫暖思念,是一種停留在記憶中的原始的美好的依戀,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和遐想。

2.對戀人的溫暖需要

除去戰爭中對母親的原始依戀以外,男性更多的是將精神寄托于對戀人的思念上。戰場上的北山年夫對已故的戀人“明知她已經不在人世了,但他還需要她的愛?!盵1](P12)戰后的北山“他覺得需要堀川倉子?!盵1](P17)北山對已故的戀人和堀川倉子表現出來的都是一種“需要”,這種需要是男性對女性的一種身體以及情感依附的需求,是一種后悔莫及和同病相憐的感性認知,并非真正的平等愛戀,“倉子的那種美,和北山苦痛的內心十分合拍”。[1](P2)因為這種合拍,使得誤認為兩者的精神保持一致性,這就是愛戀,事實上并非如此,北山僅僅從倉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戰后遍體鱗傷的影子形象,是對自己鏡像的一種重新認知,所以北山對倉子的感情不是真實的愛戀,更多的是對女性戀人精神慰藉的一種需要。

“北山年夫有過一個戀人,但從沒打心眼里愛過她?;蛘哒f她是北山從前失去的另一個戀人的替身罷了?!盵1](P2)起初赴戰場之前對自己的戀人,北山的態度是“拿她權且充當自己的意中人,跟她不過是虛應故事”。[1](P4)后來入伍之后,“當了新兵整日價吃苦受難,日久天長終于懂得了愛情的可貴”。[1](P4)北山真的在戰爭中頓悟了愛情嗎?事實上,筆者認為并非如此,北山以為自己真正懂得了愛情是有前提的,是在自己當新兵時候的“吃苦受難”使得他明白了愛情的可貴,北山所謂的愛情的可貴只是戰爭中男性對女性戀人的精神依賴,女性戀人在此刻是一個避風港,是一種“天使”的形象,是一個可以帶領男性脫離戰爭苦難的理想女神的化身。所以,北山曾描述“死去的情人”的手是一雙濕軟的手?!八饽钪芯o緊摟抱著她的身影,一面忍受戰斗的痛苦?!盵1](P4)此刻的愛戀,是一種對女性的溫暖港灣的需求,是一種對安靜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意念。

由此來看,以母親和戀人形象出現的女性,盡管成為了戰爭中以及戰后男性的精神支撐,卻仍然消磨不掉女性“他者”的地位,女性無法擺脫自身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特殊性,在戰爭的廢墟上女性僅僅成為了“被需要”。

二、荒原中,女性自我的無處安放

戰時的女性不僅僅是男性的精神依托,同時,作為女性本身,戰爭也給女性帶來了不可修復的傷痛,依附于男性生存的日本女性,當面對戰爭帶來的災難,女性表現出了自我的無處安放、所依附對象的消失以及面臨著生存和精神的困境,再一次將女性推到了寂寞的荒原之中。

1.生存的絕境

《日本女性史》中曾這樣描述戰爭時期的日本女性:“家里做了多年的買賣,卻被迫歇業和強制‘轉業’。丈夫和兒子大多被征用或拉入部隊。而且糧食的情形從一九三九年起顯然惡化。幾百人拿著鍋子在平民食堂排隊領糧,不久連平民食堂都沒有了?!盵3](P260)這是對日本戰時社會的真實再現,這也是野間宏筆下主人公們所生活的時期,面對生存的困境,堀川倉子走上了一條“靠賣家當來糊口”的道路,[1](P9)這條道路不被社會、法律所允許,卻也是女性為了生存無可奈何的選擇,因此堀川倉子“臉上總好似有些愁眉不展的樣子”。[1](P1)

在日本戰后全國上下嚴峻的生存環境下,女性生存空間較之男性的生存空間則會顯得更加狹窄,日本男性大多都被征兵,男性作為復員的戰士,日本社會雖然無法提供更多的幫助,但是“蚊帳”“軍用枕頭套”“兒童鞋”這些物品的發放,也為戰后男性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微弱保障。女性的生存狀況就沒有這么幸運了,“過不了多久,就該糊不上口了”,[1](P21)戰后男性的復員,工作崗位的歸還和再分配,使得“北山意識到,在戰敗的艱難時世里,倉子終究會生活不下去的”。[1](P21)因此,“在她寬闊而白皙的前額和富有表情的薄嘴唇上,不時流露出一種痛苦的神情?!盵1](P1)這種痛苦是戰爭帶來的,是戰爭這個主導因素將女性推向了生存的絕境之地。

2.精神的困境

日本女性不僅陷入到戰爭所帶來的生存的絕境中,同時還要面臨精神的困境。井上清在《日本女性史》的序言中針對日本女性的社會認知時說:“‘女人也是人’,這是簡單明了的事實,可是至今還有不少日本人不甚理解……他們說什么‘女人到底是女人’和‘女人只是管家婆’;換句話說,就是把婦女看成男人的附屬品,并且是那樣對待她們?!薄皞}子把自己的心情完全擺在臉上,這在日本女人中也是很少見的?!盵3](P2)可見,女性在日本的社會連表達自己心情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僅僅以男性的附屬品的身份存在著。

作為男性的附屬品,女性給予了男性情感上的慰藉,“倉子的面孔,對北山那顆破碎的心來說,既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同時又給他帶來了苦惱”。[1](P2)再來看看男性對待附屬品的態度,面對戰爭帶來的女性的生存困境,“而我對于她的痛苦,也是愛莫能助”。[1](P20)男性在此刻表現出來的是無可奈何;面對女性的精神無處安放,“北山先生,你看,我該結婚么?”“當然,我看還是結婚好?!薄笆菃??”[1](P20)男性表現出來的更多是一種責任的逃避,最終女性所想要依附的對象無情地將自己推向寂寞的荒原之中,女性情感最終無處依附,日本戰后的女性終將會像堀川倉子一樣“身子愈來愈小,終于失去生命力,像粉屑塵埃一般,不知飄到何處……”[1](P21)故事的最后,女性以落寞的姿態漸行漸遠,堀川倉子望著北川,回復的只是“再見吧!”“他看見倉子在窗外朝車廂里找他,她留在月臺上,離自己越來越遠”。[1](P23)女性最終被拋棄在月臺上,這一情節的細致的表述表現出戰爭所帶給女性的傷害將被遺忘在歷史當中,無奈只好“臉上浮出一絲痛苦的微笑”。[1](P23)這種笑是對社會的一種控訴,更是對戰爭的一種沉重的反抗。

使堀川倉子為代表的日本女性陷入精神困境的還有日本的傳統觀念,堀川倉子與湯上由子都在戰爭中失去了丈夫,但是堀川倉子的神情痛苦、心事重重、沉默寡言和湯上由子的性格開朗、心胸坦蕩、無拘無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除去個人與生俱來的性格,更多的差異性來自于湯上由子的丈夫死于殉國,然而堀川倉子的丈夫則是“病死在戰場上的”。[1](P13)眾所周知,日本靖國神社供奉的所謂的“英靈”都是陣亡的日本軍人,病死的堀川倉子的丈夫未居其列,同樣作為戰士的妻子,不同的死亡模式卻也帶來了不同層次的精神折磨,這種對比不僅僅是對戰爭的一種責備,更是對日本傳統觀念的一種質疑。

日本作為侵略者,同時也是戰爭的受害者,戰爭帶給日本女性的不一樣的傷害和更加沉重的負擔,堀川倉子臉上的小斑點既是女性歲月的象征,也是戰爭消磨了女性青春的鑒證,同時也代表著戰爭所帶給女性的精神傷害,不僅要以女性的姿態撫慰男性的創傷,同時還要自舔傷口,最終女性不得不存活在戰后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廢墟之中和死氣沉沉寂寥冷漠的荒原之上。

[1]王向遠,亓華.臉上的紅月亮:廢墟荒原小說[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法〕露絲·依利格瑞.性別差異[A].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日〕井上清.周錫卿.日本女性史[M].北京:三聯書店,1958.

[4]〔日〕秋山洋子,加納實紀代.戰爭與性別:日本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張新潮

Japanese Women on the Ruins of Wasteland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d Moonon the Face”

WANG Han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fter the destructive WWII,Japan,as a defeated country,was full of ruins and wasteland. Noma Hiroshi’s “The Red Moon on the Face” is a novel of remorse and confession made by the men who were the direct victims,which also concerns women’s social status,living condition and their inner world. Women,thought not being pushed to the battlefield directly,were also victims. They made great spiritual support for men. After war,they were facing a much harder situation.

ruins;wasteland;Japanese women

2014-07-24

王 晗(1989-),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

1004—5856(2015)06—0077—03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5.06.016

猜你喜歡
北山荒原戀人
張志民
關于《紅樓夢》《荒原》神話敘事的比較研究
心留北山回不來
完美戀人 一汽·大眾全新一代CC
去北山公園秋游吧
購婚房加上戀人名,結婚不成房產如何分割?
作為一個交談者,一本書比一個朋友或一位戀人更加可靠
戀人對香
難忘雪漫荒原夜
在巨室里北山軍事分界線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