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可·波羅的演繹: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思考

2015-04-16 16:14□張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年5期
關鍵詞:中華文化影響力文化

□張 琴

一、引言

文化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創造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各種能力與習慣等。它“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①文化影響力是是指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精神、制度、行為、物質等方面形成的客觀影響的總和。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關系到國家國際形象和國際競爭力,是決定一個國家世界話語權的軟實力。

在全球文明史上,中華文化曾經彰顯過巨大的影響力。四大發明促進了世界各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唐宋時期的政治制度、文學藝術、絲綢陶瓷、文字禮儀對歐亞大陸特別是東亞產生過廣泛的影響。從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到明朝鄭和下西洋,中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往來。而西方人廣泛地了解中國卻是從《馬可·波羅游記》開始的,人們通過書中元朝輝煌文化與絢爛圖景的夸張描述,對東方文化產生廣泛而濃厚的興趣。幾百年來,馬可·波羅的著作和故事被不同國家的人們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演繹,從音樂舞蹈到電影電視,從東方闡釋到西方視角,呈現出不同的文化態度。1982年中意合作的電視電影在歐美國家引起轟動,此片真實、全面地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恢宏氣勢,較好地還原了我國元代歷史風貌,在編創和表演上充分尊重歷史,制作極其精良,贏得了當年艾美獎最佳電視劇獎,在西方世界再次引發中國熱。2007年美國再次創作同名電影,但是因其制作粗糙,歪曲歷史而反響平平。2014年底,美國Netflix公司使用大量中國元素和華人影星,斥巨資打造了電視劇《馬可·波羅》,令人遺憾的是,這部電視劇將武打性愛、宮廷斗爭和戰爭場面粗暴地糅雜在一起,迎合美國人的審美偏好和價值追求,歪曲地描述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受到普遍批評。從七百多年前馬可·波羅夸大地描述元代中國的繁榮與絢爛,到近三十多年來世界各國用不同的手法和視角,對馬可·波羅描述下的中國文化進行不同的演繹,展示了完全不同的中國形象,其形成的文化影響力完全取決于“誰在說”“說什么”“怎么說”。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開始復蘇并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的傳播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但是相較于經濟政治等硬實力的發展,文化軟實力還存在著明顯差距。如何提升我國文化影響力,已經引起各界關注,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劉蓓(2013)[1]、譚琣(2013)[2]等研究者通過對外國電影中的中國元素和中國形象進行分析,從另一個視角審視我國的文化認知和認同。張怡宇(2006)[3]、于海斌(2008)[4]等從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進行研究,吳秀明、方愛武(2010)[5]、劉希敏(2013)等[6]從中國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指出,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的人們對于異質文化的理解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西方國家借助中國元素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內涵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而西方文化產品中對于中國文化的曲解和誤讀有其復雜的政治背景、價值觀念、審美取向和地域心理,但是同時也要看到中國文化主動傳播的缺失和不力。Marie(子涵2013)對法國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進行了實證研究,97%的受訪者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感興趣,但是72%的學生對中國政府持不認同態度,47%的學生對中國人的生活觀念和禮儀文化表示不理解。而這些負面印象源于65%的學生通過視頻和媒體了解中國,所以媒體的誤導是造成文化認知誤差的主要原因。[7]由此可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需要良好的渠道環境和易于接受的內容方法。

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現狀審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影響力在不斷提升是一個不爭的現實。電影電視、動漫游戲、出版教育等行業的對外貿易不斷加大。政府主動推進文化交流,目前已在123個國家設立了465所孔子學院和713個孔子課堂,注冊學員達到85萬人,②但是現狀依然不容樂觀。從2014年GlobeScan公司進行的全球國家影響力調查結果來看,中國2014年全球影響力正面評價為35%,負面評價為49%。③這與中國的自我評價形成極大的反差,值得深思,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任重而道遠。

全球化的沖擊使文化環境變得復雜而多元,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化沖突加劇,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性決定了文化沖突不可避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飛速增長帶來了人民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西方國家出口先進產品和技術的同時輸出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全球化和現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華文化的本土性和傳統性。二是文化全球化加快,隨著電子科技的迅猛發展,文化傳播的媒介不斷豐富,技術手段不斷更新,異質文化在全球化的外表下裹挾著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中華傳統文化逐漸被淡化和替代。三是文化主體性危機,在全球化的沖擊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受到強烈挑戰。當代中國的文化出現了離散、斷裂的現象,文化的沖突使人們產生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困惑,表現出文化的不自信和無根感。

文化影響力的內容和評價標準眾多,中國科學院2009年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 將文化環境、文化市場、文化資源三個指標作為文化影響力的評價標準。[8]關世杰(2015)等學者認為文化國際影響力受傳播渠道、受眾和語境等因素影響[9]。以此為依據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資源開發混亂、文化市場缺乏活力、文化傳播障礙重重等問題阻礙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擴展。

(一)文化資源開發混亂

文化資源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遺產的總和。[10]我國的文化資源豐富,但是開發和利用卻呈現出混亂局面。國家級的文化資源普查僅停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制定上,對于文化資源的分類、保護、開發尚缺乏整體的規劃。一是文化資源的開發缺乏整體性。我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由地方政府來實施,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文化資源開發注重地域性和利益性,忽視整體性和共享性。近年來爭搶資源和毀壞資源的現象比比皆是,國家缺乏整體規劃、制度監管和政策指導。二是文化資源的開發缺乏長遠性。過分地關注經濟利益和城市形象,忽視了資源的科學保護和長遠發展,忽視文化資源生成的環境,將其與生存的土壤割裂開來,造成文化的變異和斷裂。三是文化資源的開發缺乏創新性。我國文化產品存在趨同化現象,地域差異性體現不足,品種和內容單一,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四是文化資源開發缺乏全球視野。費孝通先生在論述本土化和全球性的關系時指出,“切實做到把中國文化里邊好的東西提煉出來,應用到現實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觸,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文化中好的東西講清楚,使其變成世界性的東西?!保?1]講好中國故事,是中華文化資源開發的重點。缺乏全球化的視野,開發者很難形成提煉中化文化精髓的自覺,文化資源的開發對增強國際影響力也就失去作用。

(二)文化市場缺乏活力

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迅猛,2013年,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274.1億美元,文化服務進出口95.6億美元。④但是文化產業進出口額占比還很小,文化市場依舊活力不足,存在結構性和管理上的問題。首先表現在市場管理的無序化。我國文化體制的改革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導致了企業文化自覺和文化責任的疏離。市場的惡性競爭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失調,管理無序帶來了產品和服務質量的降低,很難形成市場的良性發展。其次是文化產品的同質化。對價值觀念和精神內涵進行物化和內化是文化產品設計生產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的文化產品缺乏文化特色和內涵,缺乏穩定的市場和受眾,難以形成規模經濟。三是市場進入的盲目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運作規則存在較大差異,中國企業“走出去”就必須深入了解這種差異,并在規則范圍內維護自身權益和保護自身安全。中國的文化企業最先“走出去”的是電影行業,由于對于國際市場的運營和推廣研究不夠,至今海外票房表現不佳。很多教育培訓產業在海外上市,但都受到了國外做空機構的攻擊,只有為數不多的機構運用國際市場的規則生存下來。[12]由此可見,要出海必須先熟悉航道,摸清水情。

(三)文化傳播充滿障礙

文化傳播是指文化在不同社會、地域、種族之間擴散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國文化傳播一直受到西方世界的質疑、曲解和詆毀,究其根本,西方國家的敵視和防范是重要的原因,但是,自身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傳播語言障礙??缥幕膫鞑?最基礎的條件是語言,文化的尊重和認同必須通過語言來實現。Marie(子涵2013)對法國學生的調查中,75%的學生選擇母語資料去了解中國,選擇英語和漢語的僅為29%和22%。由此可知,語言的障礙嚴重地影響了文化的認知。二是傳播路徑單一。我國的文化傳播目前主要通過文化貿易和政府間的交流來實現,而學術機構、文藝團體等民間組織之間的交流也通常是由政府統管,路徑和形式都比較單一。三是傳播手段有限。由政府主導的文化傳播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因此常常會受到懷疑、限制和抵制。而我國民間機構的文化傳播尚缺乏足夠的活力和途徑,傳播的手段具有局限性。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網絡市場,通過網絡等新型媒介進行中華文化傳播的空間還很大。

三、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現狀歸因

文化認同是一個特殊的心理過程,無法通過外界的規定而產生發展,它的動態性、互動性、本土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現狀。

(一)文化傳播缺乏整體性

目前我國的文化傳播缺乏整體性思路,一是傳播規劃缺乏整體布局,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了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海關通關等方面給予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以支持。⑤但是,規劃尚缺乏完善的配套政策和行業實施細則。二是文化產品缺乏整體設計,優秀的文化產品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是國家文化的符號和標志,同時又能使受眾產生共鳴和互動,形成心理認同。從目前我國電視電影、藝術演出等產品來看,能夠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不多,能被海外受眾正確理解和認同的更少。由此可見,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的整體設計、中國精神的準確提煉、價值觀的科學植入都需要深入的研究。三是傳播途徑缺乏整體關照。我國文化發展的二元化格局決定了產業“走出去”由市場來決定,而其他文化交流由政府調派,兩者之間缺乏整體的關照,無法形成整體的合力。

(二)文化產品缺乏創新性

文化認同是指體會認識、贊同接受他人或團體的思想、行為、觀念等,從而獲得、保持和創新自我人格和自身文化的心理過程,人們對文化尤其是異質文化的認同會隨著社會變遷和自我成長而改變。多年來,我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缺乏對受眾的關注,文化產品缺乏針對性和創新性。首先表現在產品忽視文化差異,膚淺地強調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忽視受眾的文化背景和認知能力,缺乏普適性和時代性,受眾很難理解和接受。其次,產品忽視認同基礎,不能適應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需求。產品如果不能從人們易于認識和理解的角度進行詮釋,或者從人們缺乏而不能滿足的文化感知進行補充,就很難形成穩定的市場。第三,營銷缺乏有效手段。我國的文化產品多由政府組織開發和創作,帶有較強的官方色彩和計劃經濟模式,營銷手段缺乏靈活性。著名歌劇《圖蘭朵》用西方的藝術形式講述了一個中國公主的故事,不僅吸引了西方觀眾,也讓東方觀眾產生共鳴。由此可見,文化產品在進行營銷推廣時,只有尊重認同主體的認知習慣和審美標準,才能提高認同的質量和程度。

(三)文化交流缺乏互動性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人們的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存在差異,需要人們在和而不同中尋找契合點和共同點,增進交流與互動。我國的文化交流存在著互動性不夠的現實,首先是交流對話不夠,對文化傳播環境的研究不夠。2014年孔子學院發生的信任危機給我們以警示,熟悉和了解文化傳播的環境,在法律范疇內有效地開展交流互動活動,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礎。其次是文化傳播受眾不廣,目前我國在西方的文化貿易和文化服務的對象依舊以海外華人及其密切相關群體為主體。中華文化進入主流社會的難度還很大,其原因除了文化的沖突,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西方主流社會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環境缺乏了解。第三是文化交流經驗不足。不同語境下對于文化的理解是多元的,剛剛走出國門的文化企業和團體,還缺乏足夠的交流經驗,傳統的灌輸式交流很難形成最終的文化認同。

(四)文化載體忽視本土性

通常情況下,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是一個自覺的過程,不能強加于人。異質文化的傳入要通過接觸、感受、思考和評價后才可能被接收和融合,而本土化能加快人們對異質文化的認同。美國等西方國家非常重視對世界文化的研究,善于從異質文化中提取認同度高的元素,注入其核心價值觀,采用本土化的策略和借船出海的方法,打造本土文化產品,將本土文化以現代化的包裝輸送到全球。在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中,藝術家們引入了大量的中國元素作為載體,將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冒險精神等注入其中,制作出精美的動畫片,成功地占領中國市場,在得到文化認同的同時獲取高額的利潤。我國文化傳播的本土化研究剛剛起步,而企業又缺乏對中華文化傳播的擔當,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產品的民族性和精神內核。因此,學會用他人的習慣和思維講中國故事,將是中華文化傳播的重點。

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路徑

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根本在于適應文化全球化的變化,破除隔閡與偏見,形成文化的認同。因此,要著力改革完善現有的文化體制和傳播機制,調動企業和社會機構的主動性,提高公民的文化修養,培養國際化的文化人才,才能實現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長遠發展。

(一)厘清政府文化管理職能

轉變政府職能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隨著改革的深入,市場的作用在文化資源配置中不斷強化。但文化既有經濟屬性,同時又具有意識形態性。[13]統籌兼顧兩者的關系,是文化制度調整的核心。隨著中化文化“走出去”的力度不斷加大,文化管理部門將逐步實現從微觀到宏觀、從操作到監管的職能轉變。厘清政府的職能,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文化管理部門要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長遠規劃、政策指導、市場監管等宏觀管理上。文化傳播的頂層設計要注重提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注重西方文化的研究,制定傳播的整體規劃,加強對企事業單位及民間團體的指導和監管,并提供有力的政策和財政支持。二要逐步簡政放權,激發企事業單位和民間組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發揮各自優勢,在市場的調節和政策的指導下,以推廣中華文化為己任,開展交流與貿易活動。三要樹立中國形象。政府在國際經濟和政治舞臺上的表現代表著國家的主張和形象,政府在處理國際爭端和國家事務時堅持的原則和標準,體現著國家的核心價值觀,是國際影響力最高層次的反映。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是政府增強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任務。

(二)發揮民間組織傳播力量

文化傳播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性,容易引發沖突和抵制。傳播主體的敏感性決定了企業和民間組織在傳播中更具有身份的優勢。2014年,由好萊塢著名導演羅伯·科恩執導,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派拉蒙公司合作拍攝的《馬可·波羅》開始籌拍,這是中國企業運用強大的市場運作能力和雄厚的資金力量打造文化產品的一次嘗試。發揮這些企業和團體的優勢,將極大地豐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內容和途徑。首先政府要加大支持和投入,鼓勵和調動企業和團體的積極性,給予強大的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幫助其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傳播的雙贏。二要加強監管和指導,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存在著優秀產品匱乏、市場運作乏力、傳播渠道單一的現象,依靠企業和民間組織自身力量,很難改變現狀,政府部門要發揮其監督和管理的職能,進行統一的培訓和指導,提供全程的支持和保護,形成海外傳播的合力。三要建立品牌和基地。借鑒國外知名企業和民間團體的成功經驗,逐漸樹立中國文化的品牌,建立海外傳播基地,更好地實現文化的本土化傳播。

(三)拓寬學術機構研究領域

發揮高校和學術機構的作用,不斷拓寬文化的研究領域,為文化“走出去”提供決策依據。首先要加強文化傳播的研究,要加強對西方的文化傳播模式、方法和途徑的研究,了解西方受眾的文化需求、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二是加強異質文化的研究,文化的民族性決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心理需求,研究其歷史背景、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有利于更好地吸取其精華,為文化的本土化傳播提供政指導。三是加強產品文化的研究,既要加強對文化產品的研發,也要加強對其他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的研究。中華文化的含蓄內斂和博大精深,使其傳播難度很大,西方受眾很難理解其精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員開始關注這個問題。2015年,由中國藝術界合力打造的芭蕾舞劇《馬可·波羅》將踏著馬可·波羅的足跡開始世界巡演。舞劇采用芭蕾這種世界藝術的形式,融入書法、中醫、活字印刷等中國符號,通過講述馬可·波羅的故事來體現真誠善良、和平友愛的中國傳統價值觀。用西方的視角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創造西方人易于接受的體現中國精神的文化產品,這種嘗試值得推廣。同時,要加強出口商品的文化附加值的研究。世界優秀企業非常重視產品的文化內涵,不論是蘋果手機的個人英雄主義還是Nike公司 “想到就做”的文化,[14]在影響人們對物質追求的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精神追求。四是加速文化智庫的建設。世界各國的智庫在政府決策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由專家組成的公共研究機構,為政府提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理論支持和決策依據。2015年初我國出臺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智庫的建設將對我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文化智庫的建設將為我國的文化傳播提供前瞻性、戰略性和針對性的研究成果。

(四)全面提升國民文化素質

在文化影響力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既是傳播的媒介、文化的載體,又是傳播的實施者。提高人的素質,是增強文化影響力的關鍵。首先要加強文化人才的培養。文化的研究開發,文化產品的生產營銷,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都需要具備專業素養、全球視野和語言能力的人才。文化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還要加強國際交流的實踐。二要提高公民的文化素養。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出入境人數逐年攀升。據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的出境游人數達到1.07億人次,入境旅游人數為12849.83萬人次,其中外國人為2636.08萬人次15。由此可見,旅游市場成為我國文化傳播最大的平臺,走出國門的中國公民代表著中國的形象。而入境的外國游客所接觸到的人和接受的服務同樣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現狀。三要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發展的使命。將價值觀植根于社會生活中,才能使國人更好地接受和認同,形成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隨著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文化產業帶的建設也將隨之發展,馬可·波羅曾經走過的路正在不斷擴展。從700年前馬可·波羅對東方文明古國的描述,到西方國家對其筆下古老中國的不同演繹,再到我們用西方的載體和模式,重現中華文明的恢弘壯麗。我國文化的對外傳播顯示出前所未有的開放包容和冷靜自信。面對復雜的環境和問題,不論是政府、民眾還是社會力量,都要用誠懇理性的態度來對待,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不斷推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注釋:

①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

②資料來源:國家漢辦新聞中心,http://uk.hanban.org/article/2014-09/12/content_550926.htm,2014年9月12日

③資料來源:GlobeScan.http://fanyi.youdao.com/WebpageTranslate?keyfrom=fanyi.web.index&url=http%3A%2F%2Fwww.globescan.com%2Fnews-and-analysis%2Fpressreleases%2Fpress-releases-2014%2F315-negative-viewsof-russia-on-the-rise-global-survey.html&type=AUTO,2014年6月3日從2005年開始,英國廣播公司(BBC)委托全球知名民意調查公司GlobeScan對世界各國進行評級調查,至今已經十年,它的受訪者來自16個國家和歐盟。2013年12月-2014年4月期間GlobeScan對全球24542人進行了調查,了解他們對24個國家的評價,中國在2005年的調查中,積極的評價為48%,負面評價為32%,而十年后的2014年正面評價降到了35%,負面評價提高到49%,調查報告評價為“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十年內不斷惡化”。

④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就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答記者問.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difang/henan/201403/20140300534037.shtml.2014-03-31.文化產品出口主要以視覺藝術品(工藝品等)、新型媒介(游戲機等)、印刷品、樂器為主。文化服務主要以廣告宣傳服務為主。

⑤資料來源:國務院下發《文化產業振興規劃》,http://www.gov.cn/jrzg/2009 -09/26/content_1427394.htm,2009年9月26日。

[1]劉蓓:《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上海交通大學(2013)。

[2]譚琣:《新世紀(2001-2011年)好萊塢電影里的中國人物形象分析—國際關系的視角》,外交學院(2013)。

[3]張怡宇:《論20世紀法國小說中的中國人形象》,華東師范大學(2006)。

[4]于海斌:《20世紀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5]吳秀明,方愛武:《論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2010年版。

[6]劉希敏:《從美劇中的中國元素看中西文化的碰撞》,《東南傳播》2013年第12期。

[7]Marie (子涵):《法國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態度調查》,《山東大學》2013年版。

[8]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文化現代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9]關世杰:《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評估體系初探》,《對外傳播》2015年第1期。

[10]李東紅,楊利美:《文化資源的價值評估、成本核算與經濟補償》,《思想戰線》2004年第3期。

[11]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學術研究》2003年第7期。

[12]葉朗:《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3]禹建湘:《文化產業意識形態性是建構軟實力的基點》,《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2期。

[14]喬治·斯蒂納,約翰·斯蒂納,張志強,王春香譯:《企業、政府與社會》,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2014年1-12月來華旅游入境人數》.http://www.cnta.gov.cn/html/2015-2/2015-2-2-10-54-38096.html,2015-02-02.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影響力文化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誰遠誰近?
天才影響力
黃艷:最深遠的影響力
3.15消協三十年十大影響力事件
傳媒不可估量的影響力
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路徑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