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專業應用服務的《大學信息技術基礎》在高職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2015-04-23 09:22周柏清方東傅
科技視界 2015年11期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內容信息技術

周柏清 方東傅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湖州313000)

大學計算機是面向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是培養信息時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1]?!洞髮W信息技術基礎》,作為一門高職院校中涉及面廣、影響大的公共基礎課,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再學習能力,為后續的專業學習和專業應用服務。

1 現存問題的分析

在新的發展時期,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

1.1 未能與專業融合

如在我校這樣一所綜合性地方高職,設有專業31個,分屬制造、土建、財經、藝術設計傳媒、文化教育等10個專業大類。不同專業(群)對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技能既有共性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異。目前該課程的開展基本上圍繞浙江省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大綱(Windows一級)組織教學,不分專業地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塊,以幫助學生通過一級考試,沒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也沒有考慮實際的專業應用需求,基礎課程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未能顯現。

1.2 未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

隨著信息技術在中小學的普及,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已不再是零起點。然而,在其有限的課堂教學學時(如2~3節/周),課程目前采用了“統一供給”教學模式,以等級考試大綱為教學大綱進行教學,這使得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覺得大學與中學的教學內容是一樣的,沒有意義,以至于失去了對該課程的興趣,課堂上出現了睡覺、玩手機等“疲課”現象。教師如果不能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幾乎是不可能的。

1.3 未能及時轉變教學中心

該課程歷經多次的改革,教學模式已由原來的“滿堂灌”轉化到學生的“實踐多”,但是仍然存在教師“目中無人”的現象: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參與地位。教學中心沒有及時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任務,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學習效率不高,師生主動的互動不夠,學生的探究興趣不濃。在信息技術發展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如果不考慮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那么,所有的教學工作都事倍功半。

1.4 新技術應用滲透不夠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大數據、云計算服務、移動設備和物聯網等都預示了最新一輪的IT消費熱潮的到來,而計算機教學內容的更新卻比較慢。有一些授課教師認為,只要將課本中的內容講解完畢即可,鮮有對計算機新技術的引入,更不要說應用了。

2 教學內容的重新設計

計算機的工具性決定了《大學信息技術基礎》在各個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根據我校專業大類的規劃,我們將按六大專業群(機電制造、現代物流、信息工程、建筑工程、商務貿易、旅游管理等)對各專業群的負責教師進行調研。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與負責教師一起重新設計項目案例,整合專業課程內容,體現學生所學專業的特色,把計算機基礎知識滲透到學生的專業知識中,力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解決專業問題的意識,從而使學生的專業理解力與能力在計算機教學實踐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為了便于項目的順利開展,我們將首先選取我校的3~4個不同專業群的核心專業、重點專業或特色專業進行試點。之后再將成功的經驗應用到該課程的課堂。以我校的省重點專業文秘專業為例,融合專業應用的《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學內容初步設計如下:(1)Word文檔模塊應用能力,可融合的專業課程為《應用文寫作》、《秘書理論與實戰》,融合后的教學內容為:①撰寫簡單的符合公文格式的常用公文;②設計并制作簡單美觀、符合公文格式的張貼型通知、廣告、啟事、宣傳海報等;③編排單位工作安排表。(2)Excel表格應用能力部分,可融合的專業課程為《文檔與檔案管理》、《秘書理論與實戰》、《管理信息系統》,融合后的教學內容為:①編制單位工作人員信息表;②建立單位工資數據表以及工資變動情況;③用圖表說明單位人員構成情況、學歷情況、工資收入等。(3)Powerpoint演示文稿應用能力,可融合的專業課程為《應用文寫作》、《秘書理論與實踐》,融合后的教學內容為:撰寫并制作會議演示文稿(包括各種講座、宣傳活動、歡迎標語等),表現形式以及撰寫內容要符合各種活動、各種場合的需要。(4)計算機網絡的操作與應用能力,可融合的專業課程為《應用文寫作》、《管理信息系統》,融合后的教學內容為:①撰寫公務、商務郵件并發送、接收和管理郵件;②通訊聯系地址(包括電子郵件)的管理;③通過網絡收集、加工、處理信息;④校園網絡辦公自動化系統的應用。

3 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為了能在課堂中落實與專業的融合,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大學信息技術基礎》的課堂教學改革:

3.1 建立適應MOOC模式的在線教學資源

教育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各種教育應用系統應運而生,大數據時代初見端倪。大型開放網絡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MOOC,譯作“慕課”)日益受到國內外教育界的矚目。MOOC是一種“教學并重”的新型教學模式,既不同于“以教為主”的傳統課堂模式,也同于“以學為主”以往的網絡教學[2]。其基本特征為:開放式的在線訪問;大規模參與;真正精品化的微課程資源,基于大數據的分析與評估等等[3]。

我校為本課程的在線教學資源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網絡平臺——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Blackboard在線教學管理系統以課程為中心集成網絡“教”“學”的環境。教師可以在平臺上開設網絡課程,學習者可以自主選擇要學習的課程并自主進行課程內容學習。不同學習者之間以及教師和學習者之間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討論、交流?!癇lackboard”為教師、學生提供了強大的施教和學習的網上虛擬環境,成為師生溝通的橋梁[4]?;谖倚>W絡教學平臺建設的實際,我們將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案例而精心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5],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學視頻為主,滿足學生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需要。

3.2 引入翻轉課堂,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擴展有限的線下課堂學時

所謂翻轉課堂,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課程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師生在線下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答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6]。教學形式由傳統的“教師講解+學生課后作業”翻轉為 “學生課前在線學習+師生課堂探究”。這一顛覆性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此時的學生需要根據學習內容反覆地與同學和老師進行交互,擴展和創造新的知識。因此,翻轉課堂是一個構建深度知識的課堂,需要學生的參與,學生徹底地成了課堂的主角[7]。學生的非零基礎和電腦及智能手機的普及,都為本改革項目的翻轉課堂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線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線下翻轉課堂的合力,還大大擴展有限的線下課堂學時。因為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已成為一種趨勢,其中的一條措施就是大量縮減課程的學時。我校的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授課學時,秋季開課,每學期實際總課時僅為20節左右,春季開課的話,每學期30節左右,明顯低于與省內兄弟高職院校。

有了線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線下翻轉課堂,教師們將不用再面臨課時少課程內容多的矛盾,而同學們則能在探究式的學習中找到學習的主動性和樂趣了。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夠獲得個性化教學服務支撐。

3.3 改革評價方式,體現為專業服務

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有效的評價方式是關鍵。原有的“以證(浙江省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Windows)代考”實施了教考分離,以較為客觀、公平的方式評價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若僅以該證書作為課程的單一考核方式,仍舊不能體現為專業服務的思想。此外,師生們都有一個共識,大學學習的最大收獲就是學會了學習,如何在我們的課程中對我們的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有所體現呢?因此,我們要采用多方面考核來最終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1)基礎考核模塊(50%):以等級考試內容為標準,以等級考試成績為依據;(2)拓展模塊考核(30%):引入對應專業(群)教師考評服務專業的信息技術能力;(3)學習能力提升評價(20%):以在線的學習活動為評價,數據由Blackboard平臺自動采集

4 總結與展望

通過改革,使試點班的每位同學的為專業服務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都有提高,并能在快樂中學習,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形成同類課程教學示范。課程的改革實施,使學生課程學習能達到3個標準:

(1)能順利通過浙江省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

(2)具備服務專業的信息技術能力;

(3)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升。

然而,在具體的教學改革實踐中,也碰到了幾個棘手的問題,供同行們思考。在課后教學活動設計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教師必須事先“打樣”以確定學生課后完成該活動的可行性;(2)教師必須事先建立有效的教學激勵機制,確保學生高比例響應;(3)注意與下一次課的課前預習活動設計的銜接性。

[1]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屆“計算思維與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通知[Z].2012,7.

[2]楊元元.MOOC 時代的教學模式革新[J].大學教育,2014(7).

[3]賀斌.慕課:本質、現狀及其展望[J].江蘇教育研究,2014,1.

[4]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http://www.eol.cn/article/20050225/3129529.shtml[OL].

[5]鄭小軍.我對微課的界定[OL].(2013-4-3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 a0210102e6ge.html.

[6]張紅艷,龍榮陪,張金磊.試析翻轉課堂在國內本土化實踐過程中的挑戰[J].教學實踐研究,2013(14).

[7]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

[8]魏民.信息化教學設計理論與時間[Z].2014,9.

猜你喜歡
計算機教學內容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計算機操作系統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基于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的機器翻譯技術應用與簡介
信息系統審計中計算機審計的應用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Fresnel衍射的計算機模擬演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