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法運算定律”教學設計與反思

2015-05-30 10:48張麗
新課程教學 2015年7期
關鍵詞:結合律交換律加數

張麗

教學內容

加法運算定律。

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17—18頁及練習五的第1-4題。

課標要求

探索并了解運算律(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會應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及其含義。

2通過嘗試解決實際問題,觀察、比較,發現并概括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并會用字母表示。

3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以及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材與學情分析

運算定律在數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譽為“數學大廈的基石”。運算定律在今后進一步的數學學習中,會繼續不斷地發揮不可或缺的基礎作用,因此要讓學生切實地去理解并加以運用。加法運算定律主要包括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在學習了大量的計算和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升,這一部分的教學也為后面的靈活計算打下基礎。

本班同學地處農村,學習條件較差,但學生學習氣氛濃厚,大部分學生學習習慣良好,學習積極性高,計算能力強,只有少數學生學習比較浮躁,畏懼困難或是學習方法不當。

教法學法確定

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更要發揮教學內容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在多方面得到發展。教材希望學生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認識加法運算律,并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為此,本課程教學在教學設計上突出教學線索,在發現運算律、總結運算律的時候,都給學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間,為學生安排了豐富、多樣、有效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充分采用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方法,獲得正確的結論。

教具

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談話(講“朝三暮四”的故事)。

大家喜歡聽故事嗎?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名字叫“朝三暮四”。古時候的宋國有一個老人,非常喜歡猴子,把它們成群養著,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養猴的老人寧可縮減他與家人的口糧也要滿足猴子的食欲。不久,他家里的糧食缺乏了,不得不縮減猴子的糧食,但他怕猴子們不高興,就先和猴子們商量,他說:“從明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3顆果子,晚上再給你們4顆,好嗎?”猴子們一聽,十分惱怒,都不同意。老人想了想,馬上就改口說:“這樣好了,我每天早上給你們4顆,晚上再給你們3顆,這樣夠吃了吧!”猴子們一聽,都很高興,也不再鬧了。

故事講到這兒,有的同學就笑了,誰來說一說,你為什么笑了?

學生回答:不論是早上給3顆果子,晚上給4顆果子;還是早上給4顆果子,晚上給3顆果子。都一樣,都是一共7顆果子。

教師引導:分析得很好,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學生回答:3+4 4+3(學生列式,老師板書。)

看來聰明的猴子有時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類似于3+4=4+3這種加法的等式,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接下來的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加法運算定律的有關知識。(板書課題:加法運算定律)

設計意圖:以“朝三暮四”的故事引出,便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導他們回憶已經學過的內容,形成課堂教學活動展開的基礎。

環節二:一則旅行故事(加法交換律)。

現在的季節是陽光明媚的春天,非常適合踏春出游,騎車出行是一項環保并且有益于健康的運動,讓我們來看看李叔叔有著怎樣的出游打算。(多媒體演示:李叔叔騎車出行的場景。)

(1)獲得信息。

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自由說:李叔叔上午騎了40千米,下午騎了56千米。)

提問: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JP3]從學生的提問中提取出:李叔叔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

你能列式計算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自己列式并口答。教師板書:40+56)

追問:還有不同的算式嗎?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完成板書:56+40

問:40+56和56+40這兩種列式都對嗎?

(2)建立等量關系。

教師接著指出:這兩道算式的得數相同,我們可以把這兩道算式中間畫上等號,寫成這樣的等式:40+56=56+40

(3)在列舉中驗證規律。

這樣的等式你還會寫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其中兩個)

(4)在比較中概括規律。

提問:如果老師給你時間,像這樣的算式你寫得完嗎?(生:寫不完?。┯檬÷蕴柋硎荆ò鍟?/p>

仔細觀察這些算式,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回答略。)

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嗎?

反饋交流: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板書)大家發現的這個規律就是加法運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換律。

在以前我們學過用符號表示數,你能試試用你喜歡的符號表示兩個加數,看看用這樣的符號式子能表示加法交換律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a+b=b+a )

師問:這里的a、b可以表示哪些數?(任何數)字母式子告訴我們什么?(任意兩個數相加,交換位置,和不變。)習慣上,我們用小寫字母a+b=b+a來表示加法交換律。

(5)小檢測。

①應用加法交換律,用線連一連。

②根據加法交換律填空。課本18頁做一做第一題。

設計意圖:以“旅行故事”引出課程,讓學生將要學習的內容與已有知識建立關聯,便于學生理解新教學內容。

環節三:繼續旅行故事(加法結合律)。

1出示情境圖:我們通過李叔叔的出游認識了加法交換律,在鳥語花香中,李叔叔的騎車出游已經三天了。仔細看圖,看看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李叔叔第一天騎了88千米,第二天騎了104千米,第三天騎了96千米。 )

提問:李叔叔想知道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你能幫李叔叔列綜合算式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獨立完成。

反饋:學生列式,教師板書:88+104+96,你先算的是什么?(先算前兩天的和) 添上小括號表示強調先算。

師提問:有沒有不同的算法?學生如果沒有列出含有小括號的算式104+96+88,教師列出88+104+96。問: 如果不改變這個算式的加數位置,要先算104+96,要怎樣做呢?(加上小括號,可以改變算式的運算順序。)

觀察比較這兩個不同算式的計算結果,引導學生說出計算結果是一樣的,都是計算的李叔叔三天行程的和,這兩個算式也可以寫成等式。生一起說,師板書:(88+104)+96=88+(104+96)

提問:這樣的等式,它符合我們剛剛學習的加法交換律嗎?(不符合,加數的位置沒變)

提問:加數的位置沒變,那究竟加數的什么發生了變化呢?(相加的順序不同:左邊的算式是先把前兩個加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右邊的算式是先把后兩個加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但結果是一樣的。)

2遷移學習經驗,概括規律

(1)你還能寫出像這樣的等式嗎?學生回答。

師問:有這樣規律的算式多嗎?板書……

(2)整體觀察,為什么這些算式都相等?(都是相同的三個數求和。)

(3)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要點 :你能發現等號兩邊的算式都是什么沒變?什么變了嗎?(三個加數沒變,加數的位置沒變,運算順序變了,結果沒變。)

提問:誰能來用簡潔的語言總結一下這個規律?

學生反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大家發現的這個規律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第二個運算律——加法結合律(板書:加法結合律)。

(4)你能用符號表示加法結合律嗎?

學生回答,板書:(a+b)+c=a+(b+c)

問:①用文字描述: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和用字母(a+b)+c=a+(b+c)表示加法結合律,哪一種更一目了然?

②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5)小檢測。

根據加法結合律填空。課本18頁做一做第二題。

(6)介紹加法結合律在以往學習中的運用。

加法結合律雖然也是我們的新朋友,不過在你們一年級的時候它就幫助我們解決過不少問題呢!我們過去學過的口算加法就是應用了加法結合律。例如:

9+7

=9+(1+6)

=(9+1)+6

=10+6

環節四:鞏固內化,拓展應用

1出示習題:比一比,哪一組做得最快。

下面我們進行一場比賽,老師這有4道題,第一組做豎著的前兩道題,第二組做豎著的后兩道題,比一比,哪一組做得最快。 誰做完就坐好,用坐姿來告訴老師。

(38+76)+24 38+(76+24)

(45+88)+12 45+(88+12)

學生做題。

教師宣布:第二組獲勝!對于這樣的比賽結果,你有什么話想說? 追問:通過計算,我們發現,每組兩道算式中的第二道算式相對來說比較快,因為我們在計算時第一步都可以湊整,計算的結果是100。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應用加法的運算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2思考:加法交換律雖然也是我們這節課認識的新朋友,但我們和加法交換律卻也是老相識了!想一想我們在哪里見過?做加法計算時,會用交換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來進行驗算,這其實就是運用了加法交換律。 完成書上19頁第2題。

3出示書上19頁第4題填表格。

教師提示:如果你能運用我們這節課所學內容去做,一定會又快又對地完成。

4完成書上第1題。讓學生判斷哪些算式運用了加法的交換律或結合律。

設計意圖:繼續旅行故事,是為了通過情境的延伸,深化教學;小組比賽,則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也培養了自信精神。

環節四:課堂總結與升華

今天這節課,通過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們一起認識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兩種加法運算定律,那么減法、乘法、除法有沒有運算定律呢?今后我們再研究。[JP3]不管學習什么內容,只要我們每一位同學都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努力去學,就一定會學有所成。大家一起加油!

板書設計:

加法的運算定律

[BG(][BHDWG1*3/5,WK40mm,WKW]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BHDW,WK40mm,WKZQ*3W]

a+b=b+a[](a+b)+c=a+(b+c)[BH]

28+17=45(人)[](28+17)+23 28+(17+23) [BH]

17+28=45(人)[]=45+23 =28+40[BH]

28+17=17+28[]=68(人) =68(人)[BH]

17+23=23+17[](28+17)+23=28+(17+23)[BH]

[](45+25)+13=45+(25+13)[BH]

[](36+18)+22=36+(18+22) [BG)W][KH-*4/5]

教后反思

本節課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列出等式,觀察猜想,舉例驗證,最后發現規律。

1創設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快樂學習。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新知,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選擇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因為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很簡單,我就讓學生直接進行了列式和計算,通過計算,讓學生自然地知道“兩個加數位置調換計算結果不變”,總結出加法交換律。通過學生自己探討,交流討論理解了加法交換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這個定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效果很好。

2兩個運算定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并先后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自己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加法運算定律。因為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還有些欠缺,對于加法的運算定律還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課堂上因為學生講學生討論,時間的分配和把握就顯得不夠合理,導致練習不能及時跟上,這也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一定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高效的課堂需要我們師生共同努力,讓臺上和臺下的同學互動起來,在質疑和交流中解決問題,理解知識,學會學習,更快成長。[FL)][LM][HJ]

[SM(][XC重溫經典。TIF;%50%50;S-*2,JZ] [HT5DH]重溫經典[KG*2][WT5B1]CHONGWENJINGDIAN[WT][SM)][BFY][CSD%0,0,0,20]

[TP1,+0。1mm。189mm,X,BP][TS(][HT6K][HJ*2][CD12]

* 弗里德里?!は眨↗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是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于歌德的偉大作家。

猜你喜歡
結合律交換律加數
分解加數
高遠處立意低結構教學
——特級教師周衛東《乘法交換律》教學賞析
高觀點立意 低結構教學
——特級教師周衛東蘇教版四下《乘法交換律》教學賞析
究本溯源,提高計算能力
不計算也能比大小
加減法的錯中求解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紀實與反思
探究求和問題
基數意義下自然數的運算(二)
運算律,無論在哪里都適用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