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撥——讓你的課堂熠熠生輝

2015-05-30 23:59吳改弟
留學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倒數倍數小數

吳改弟

“點撥”作為“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一個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平時教學中,當學生存在疑惑和問題時,教師課堂點撥不到位,點撥不深,把握不住度,吸引不了學生的眼球,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點撥,那的確是一門藝術。適時恰當的點撥,既可以幫助學生撥正思維航向、點燃智慧火花、激發創造潛能,又可以使課堂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處留意美、創造美——即抓住點撥的契機,打開學生閉塞的心門,讓學生在冬雪春雨的滋潤下,感受和體驗課堂的魅力。那么,怎樣的點撥才能使你的課堂熠熠生輝呢?

一、“堵塞處”點撥

學生在新知出現的時候,理解常常會走入“絕境”,思路堵塞。讓我們來看一個教學實例。有一位老師設計了這樣一道數學題:在1——600這600個自然數中,既不是2的倍數又不是3的倍數的數共有多少個?看到這道題,大部分學生表情木然,無從下手,一少部分學生按照一般的解法做題:因為2的倍數共有300個,3的倍數共有200個,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即6的倍數)共有100個,所以既不是2的倍數又不是3的倍數的數共有:600-(300+200-100)=200(個)。但這種解法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這主要是思維上出現了種種障礙。授課教師巡視中發現以上問題,做了適時點撥:現在請大家把1——12這12個自然數依次寫出,先劃去2的倍數,再劃去3的倍數,看看有什么有趣的規律。學生在教師的啟發點撥下,終于明白:原來從1開始,每3個連續的自然數作為1組,每組中有且只有1個數既不是2的倍數又不是3的倍數(1、2、3;4、5、6;7、8、9;10、11、12;……),列出算式:600÷3×1=200(個)。然后教師把1——600改為1——900,讓學生算一下在這900個數中,既不是2的倍數又不是3的倍數的數共有多少個。學生能很快的運用剛才的方法得出結果:900÷3×1=300。接著教師把題再推廣一下,讓學生思考,對于3的倍數、5的倍數……是否也能用分組的方法呢?讓學生自己去研究探討一下,開拓他們的知識面。最后教師可以把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小結,得到規律。在這個例子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思維也得到了訓練,并且是“自己”“悟”出了一些道理,這樣的教學輕松愉快,是符合創新教育宗旨的。由此看來,教師的“點撥”作用在教學中是很重要的,這也正是“點撥”的藝術之處!

二、重難點處點撥

重難點是指在整個知識結構中起紐帶作用的知識點,教師要針對重難點設計出關鍵性的問題,巧妙地點撥,誘導學生探究解決矛盾的辦法,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目的。例如我執教《三角形的面積推導公式》時,抓住以下兩個重難點進行學習。

【難點一:面積計算時“÷2”最易丟失】

為杜絕這個問題的發生,我主要是“抓根源,強化推理過程”。

在研究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基本上還是采取“利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常規方法,學生可以通過“拼一拼”“分一分”等方法,把三角形轉化為學習過的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正方形來推理,為了照顧困難學生,我們主要采用的是拼一拼的方法來推理。為使三角形面積計算時“÷2”能引起大家的重視,教學時特別強調了推理的過程:

第一步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是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第二步發現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三角形的底就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反之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的2倍。

第三步根據發現得出結論: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強化推理的過程,就是加深學生對三角形面積計算的認識,從而根深蒂固的一遇到三角形面積計算,就會想到“÷2”的依據。

同時為加深學生的認識,我還編成了兒歌:

三角形面積很容易,

公式記熟就可以。

同樣是用底乘高,

只是“÷2”別忘記。

愿望是美好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依然出現類似的錯誤,所以,在強化方法的基礎上,加強和其他圖形面積計算的分辨訓練也要時常進行。

【難點二: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中“纏夾不清”的關系】

有這樣幾種情況是很多學生不容易弄明白的:

(1)等底等高時,三角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2)等積等高時,三角形的底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么關系?

(3)等積等底時,三角形的高與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什么關系?

在研究這幾種情況時,有的學生是通過畫圖,有的是通過剪圖形,還有的通過理論想象,來尋找二者之間的關系,有的學生則是通過對兩個公式的推導來得到。無論何種方法,有的學生總是不甚了解,于是我們就得出了如下結論,以便所有的學生都能掌握二者關系。

等底等高時,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2;

等積等高時,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底×2

平行四邊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

等積等底時,三角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高×2

平行四邊形的高=三角形的高÷2

當學生了解了二者的關系,在運用中進行強化,慢慢的就會真正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這也算是另類的學習策略吧!

三、“偏差處”點撥

當學生學習新知出現片面理解時,教師及時捕捉有效信息,適時點撥,把課堂生成轉化為課程資源,在學生理解知識的難點處點撥,及時糾正學生偏差,撥暗為明、撥難為易,是有效教學的關鍵。請看我校馬老師執教“倒數”教學片段:

(教師開門見山板書課題:倒數)

師:請同學們猜一猜,什么是倒數?

生:倒數就是倒過來地數。

師:大家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有些道理!誰來舉個例子?

生:七分之二倒過來是二分之七。

師:那就可以說,七分之二是二分之七的……

生(齊答):倒數!

師:大家還能舉出什么樣的例子?

生:五分之三的倒數是三分之五,四分之九的倒數是九分之四……

生:只要把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顛倒一下,就可以找出它的倒數。

師:有道理,那0.8、0.15這樣的小數有倒數嗎?

生:我覺得沒有,因為它們不是分數,沒有分子、分母可以倒。

師:不是分數就沒有倒數嗎?

(學生一陣沉默思考)

生:把小數化為分數就可以找到它們的倒數。

師:把小數化為分數就可以找到它們的倒數,大家覺得有道理嗎?(不少學生佩服地直點頭,老師又趁機點撥)你能用這種方法找到0.8和0.15的倒數嗎?(學生很快掌握了求小數倒數的方法)

師:那像8、18這樣的整數有倒數嗎?

(一片“有”的回答,不同的是,有的學生神色堅定,有的學生面帶遲疑)

師(幽默地):如果有,那又該如何倒呢?總不至于把8上下倒一下,還是8;18上下倒一下,也還是18吧?

生:我覺得不是,8就是一分之八,18就是一分之十八,分子分母倒一下位置,就是八分之一和十八分之一,所以,8的倒數是八分之一,18的倒數是十八分之一。

(多數學生點頭稱“是”)

師: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還說“倒數,就是倒過來的數”,你們覺得合適嗎?

(同學們都笑著搖頭)

師:怎么來定義倒數才合適呢?千金難買回頭看。我們回頭看剛才討論的幾組倒數都有哪些共同之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倒數的概念)

在上述教學中,“倒數――就是倒過來地數”,學生這樣顧名思義,用生活化的語言表達了他們對“倒數”這一概念的初步認識。這樣認識盡管是模糊、不全面、不準確的,但這是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是彌足珍貴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在教師地點撥下,學生已有知識被激活、重組、提升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模糊的經驗得以清晰,紊亂的經驗得以有序,錯誤的經驗得以糾正。

如何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正確建構“倒數”的含義呢?教學伊始,面對學生對倒數的認識――“倒數就是倒過來地數”,教師并未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是逐步拋出兩個問題:“0.8、0.15這樣的小數有倒數嗎?”“像8、18這樣的整數有倒數嗎?”讓學生在思考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已有認識得不準確、不全面,進而產生尋找正確概念的渴望。在學生充分認識到“知己不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剛才討論的這幾組倒數”,尋找其中的共同之處,為學生正確概括“倒數”的概念提供有效的幫助。因為有了前面充分反問、反省的過程,學生正確概念的獲得呼之欲出。

四、“混淆處”點撥

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容易被一些易混淆知識點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而抓不住本質。教師要及時提出有利于解惑的問題進行點撥,使學生明辨是非,提高思維的嚴謹性和準確性。如學生在求比值與化簡比時,把比寫成分數形式,此時,比值與比在形式上沒有明顯界線,容易將概念張冠李戴,出現混淆而產生錯誤,出現諸如“21/3”表示化簡比的結果。這時,要組織學生從定義、方法、結果三個方面討論它們的區別。明確求比值的結果是一個數,可以是整數、小數,也可以是分數;而簡化的結果仍是一個比??梢?,當學生對易混的概念產生模糊認識時,教師應及時疏理,適時點撥,使學生正確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概率的本質特征。

點撥確實是一門精妙的啟發藝術,教師的點撥應該象一根導火索,只要找準原因,抓住時機,在學生“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之時點燃它,必然會迸射出絢爛奪目的思維之光。

作者:甘肅省靜寧縣德順小學

猜你喜歡
倒數倍數小數
說說“倍數”
巧用“倍數的和”
同樣是倍數,為啥還不同
小數加減“四不忘”
我國古代的小數
小數的認識
小數的認識
驚喜倒數日歷
如何表達常用的倍數
巧用倒數 求異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