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掦琴的技藝及流派分析

2015-09-08 12:37程巖
音樂天地 2015年4期
關鍵詞:絲竹揚琴流派

程巖

揚琴,自明代后期傳人中國,經過幾百年的革新與發展,躋身于中國傳統民間音樂中,并隨著傳統民間音樂形式的發展而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經過前輩樂師的不斷積累和實踐,形成了具有明顯地域特色及風格的揚琴流派,其中以廣東音樂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和東北揚琴最具代表性。1981年,在武漢召開的全國揚琴藝術研討會上,參會專家一致通過,將上述四個揚琴流派稱為中國傳統揚琴音樂的四大流派——它們在揚琴改革、創作領域、演奏技巧等方面影響較大,發展也較為迅速。

一、廣東揚琴流派

廣東音樂,形成于明末清初,其前身是粵劇中的“過場音樂”。其發源地為珠江三角洲地區,19世紀中后期在廣州流行。20世紀初期,廣東音樂發展為獨立器樂合奏,成為了一個有地方特色的新興劇種。所使用的樂器有“五架頭”(也稱硬弓組合,即月琴、三弦、二弦、提琴、笛)和“三件頭”(又稱軟弓組合,即高胡、揚琴、秦琴)等形式。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來,隨著“三件頭”逐漸取代了“五架頭”,揚琴一躍成為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其后廣東揚琴得到了迅速發展,并孕育出廣東音樂揚琴流派。

廣東音樂揚琴演奏風格活躍、輕快,除了一般揚琴常用的演奏技巧外,更擅長襯音、座音、頓音、八度音程等演奏技法,音樂韻味自成一體,尤其是即興加花演奏,襯托了旋律的華麗和流暢,體現出一種風格華麗、跌宕起伏的藝術特色。

隨著廣東音樂揚琴的不斷發展,1917年,丘鶴儔編寫的《弦歌必讀》出版,這是最早涉及到揚琴的出版物。1920年,丘鶴儔的《琴學新編》(兩集)出版,對廣東揚琴的技法進行了分類,提出了“竹法十度”說。同年,易其仁編著的《粵曲揚琴譜》出版。這些揚琴教材和揚琴曲集的編創,為廣東揚琴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廣東音樂揚琴流派的代表樂曲有《倒垂簾》《旱天雷》《連環扣》等,這些樂曲也是廣東音樂發展過程中早期創作的經典曲目。涌現了嚴老烈、丘鶴儔、呂文成等許多名家,他們對廣東音樂揚琴流派的開創和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二、江南絲竹揚琴流派

江南絲竹音樂,盛行于江、浙交匯處及上海一帶,最早的文獻記載于《嘉興府志》“采蘇杭之絲,截洞庭秀竹,變吳越佳音,集弦索精萃,江南有絲竹者也”。其演奏風格秀麗、典雅、精致,具有吳越地區山清水秀和江南姑娘清秀恬靜的特點。由于江南絲竹音樂有別于其他流派的演奏形式,它既無主奏樂器也無領奏樂器,而是通過不同樂器的有機配合,形成各個樂器之間既協作、又相互獨立的特有形式。江南絲竹揚琴就是這樣作為一種獨立的演奏形式,依存于江南絲竹音樂之中。

對江南絲竹中各種樂器的描述,民間絲竹前輩曾有藝訣:“二胡一條線……揚琴一棒煙”;還有“糯胡琴,細琵琶,脆笛子,暗揚琴”之說,這些口訣對江南絲竹音樂中的各樂器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概括。之所以稱揚琴為“一棒煙”和“暗揚琴”,是因為揚琴的音色清亮,余音環繞,在演奏中音色變化和加花技巧的靈活運用,為絲竹音樂的表現起到渲染、互補之效。因此,在江南絲竹音樂中,對揚琴演奏總的要求是:擊弦的動作不可過剛、過猛;音色純凈、圓潤、柔婉;在每個樂段、樂句及樂匯之中,都有極為細微的力度起伏變化。

江南絲竹音樂在內涵表述、旋律流暢、情感等方面的細微處理上十分重視,因此江南絲竹揚琴的技法中常使用雙音、座音、稱音、加花等,在音樂表現上更能烘托江南絲竹音樂的圓潤悠揚、溫文爾雅。因此江南絲竹揚琴的典型特點是感情細膩、委婉含蓄、淡雅秀美,是清爽和華麗的完美結合。

江南絲竹揚琴代表作品有《三六》《行街》《歡樂歌》等,其發展的奠基人先后有任悔初、張志翔、項祖華、錢方平等,這些前輩為江南絲竹揚琴音樂的整理、改編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四川揚琴音樂流派

四川揚琴前身是四川琴書,盛行于成都、重慶等地區,清代乾隆年間形成并不斷發展,道光年間,四川琴書的演奏形式定型為“五方”——揚琴居中,左為三弦、碗琴,右為鼓板、京胡。由于揚琴在四川琴書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是主奏樂器,這為揚琴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四川琴書逐漸演變為四川揚琴,形成了具有獨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和演奏流程,并躋身于四川民間曲藝的一種。

四川揚琴繼承了四川人豪爽、開朗的個性,其演奏特點剛勁奔放、大氣恢宏,尤其講究力度(重力彈奏法),其旋律線條和力度變化明顯,將奔放、剛毅、果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結構鮮明、層次感清晰而富于控制力,華彩段的處理更是推陳出新,對于基本功的要求也極為嚴格。四川揚琴的演奏技法獨具風格,有咕嚕音(即彈輪、顫音)、壓竹音、浪竹(即連續的咕嚕音)等,加上不協和音程的運用,大有“蜀聲燥急,若激浪奔雷”的感覺。

迄今整理記譜并較為著名的四川揚琴器樂曲牌有:《將軍令》《鬧臺》《南慶宮》《大開門》《小開門》《哭皇天》《八譜》《迎送》《狗舂碓》等九首。民間藝人李德才、易德全、李聯升為四川揚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四川揚琴成為中國揚琴“四大流派”之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東北揚琴音樂流派

東北揚琴形成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與其它三大揚琴流派所不同的是,它沒有依附于某種民族音樂形式的特殊經歷,也沒有其他傳統揚琴流派所呈現出的特定演奏群體。作為伴奏樂器東北揚琴在東北民間的影調戲中,既不是主奏樂器,同時也不固定。所以總的來說,東北揚琴并沒有躋身于某種曲藝之下發展的經歷,而是作為獨立的樂器流傳于民間,在長期演奏中形成了獨有的風格特征。當地的民間音樂家通過與地方特色戲曲相結合,如影調戲、蹦蹦戲、東北民歌、鼓吹樂等,經過借鑒、總結、創新,從而完善了技法,并自成體系,形成了東北揚琴流派。因此,東北揚琴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東北揚琴的技法總結為:吟、揉、滑、顫,形成了雋秀豪邁的快速演奏,頗具韻味的吟音,風格迥異的顫竹,上下滾動的顫滑,積極飽滿的輪中顫以及具有和聲效果的雙音竹的演奏風格,集中體現了東北音樂古樸滄桑又明亮活潑的特點。其剛柔相濟的音樂、自然質樸的旋律,使韻味十足的東北揚琴在各流派中獨樹一幟。

東北揚琴音樂中出現了大量的反映我國新時代景象的作品,其中《翻身五更》《秧歌》《邊疆的春天》《木蘭辭變奏曲》等作品,成為東北揚琴音樂中優秀而又經典之作。其代表人物有趙殿學、王沂甫、宿英、張學生等人,通過改編樂曲、改進演奏技術,為東北揚琴流派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

五、其他地區的揚琴音樂

揚琴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與各地的民間音樂相融合,除了上述四種傳統揚琴流派之外,還有如新疆揚琴、云南揚琴、山東琴書、徐州琴書等流派。尤其是新疆揚琴,流行于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當地人稱其為“鏘”(chang),形制與傳統揚琴相似。代表作品中所使用的節奏和旋律極具濃郁的新疆民族風格及色彩,即旋律上普遍采用七聲音階,半音階形式多樣;節拍上常用5/8、7/8、9/8等混合節拍,以切分音、三連音為主的節奏型頻繁運用,熱情奔放且剛勁有力。與其他地區揚琴有所區別的是,新疆揚琴的琴竹提倡短而硬,技法常采用揉弦與撥弦,而揉弦采取“壓揉”,且多為大壓。在《新疆揚琴藝術及歌曲》一書中,共收集了新疆揚琴曲目達40余首,僅僅在數量上就遠勝于四川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和東北揚琴的傳統曲目?,F如今,很多學者認為新疆揚琴音樂可以與廣東揚琴音樂、江南絲竹揚琴音樂、四川揚琴音樂、東北揚琴音樂一起被列為中國傳統“五大揚琴流派”。因此,整理、挖掘新疆揚琴音樂對于中國揚琴的意義、價值不可估量。

中國揚琴所展現的不同演奏風格,讓我們從《雨打芭蕉》中聽廣東音樂的華麗奇巧;從《將軍令》中聽四川揚琴的鏗鏘跌宕;從《三六》里欣賞絲竹揚琴的委婉細膩;從《蘇武牧羊》里品味東北揚琴的吟揉愴涼。隨著揚琴藝術的繼續前行,我們發現沒有哪一個或者哪幾個流派能夠始終引領風騷,各個流派的興衰、更迭都是每個時代存在的必然和價值。因此流派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既沿襲了多元并存的發展,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風土人情各具特點,其音樂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各種風格流派在演奏技巧上各有所長且各具特色,因其在交流中所形成的鮮明對比,這也在客觀上激勵揚琴藝術的不斷發展與前行。中國傳統揚琴風韻多采,地域性、民間性、傳承性及典雅性集于一身。中國傳統揚琴流派的形成是中國揚琴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國揚琴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猜你喜歡
絲竹揚琴流派
淺析中國揚琴樂器改革歷程
絲竹
江南絲竹
小議江南絲竹的風格和特色
“秦腔流派”傳承班匯報演出舉行
淺談中國平均律揚琴
淺析現代動漫藝術及其主要流派
讓絲竹文化綻放校園
我的揚琴學習大法
豫劇馬派唱腔藝術特征與其在民族聲樂中的應用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