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生態管理評價方略推進教育和美發展

2015-09-08 13:04田征
基礎教育參考 2015年9期
關鍵詞:教育生態基礎教育

田征

[摘 ? 要]面對基礎教育發展實踐中存在怪象和問題,我和我的團隊歷經 “主體能動的量化積分績效管評”、 “全員激勵的合作共生效能管評”和 “多元多樣的有機和諧生態管評”三個實踐階段,后又經過“市域外推廣應用”合作實驗的改革探研過程,在實踐中著力構建素質教育生態管理評價體系,推行多元目標、多元培養的梯次式管理、梯次式評價、梯次式論質、梯次式激勵,引領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效果,產生了廣泛的發展效應,助推人的全面成長,促進教育生態和美發展。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生態;管理評價;梯次循進;和美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基礎教育是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根基,長期以來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核心表現為:教育理念滯后于時代發展要求,人才培養觀念和教育質量觀念不盡符合人的全面發展規律;教育管理實踐的科學性、時代性明顯不足,效率不高;教育評價難以體現素質教育本義和教育生態本真,難以體現完善意義的教育質量;譬如“搶尖辦學”、“拔尖教育”、“圈養式育化”、 “重智輕德”、“升學論質”、“分數比優”、“演導式教學”、“被動式學習”、“擠壓式提質”、“盲從式擇?!钡裙窒蠛蛦栴}。這些發展中的現實問題,雖然有多種強大的社會歷史成因,但已經成為基礎教育領域深化改革、促進科學發展的深層障礙。抓住教育理念、管理和評價這些核心問題,大力推進實踐創新,積極探尋解困路徑,是教育者的歷史使命和文化自覺。

梯次循進教育綜合管理評價改革研究與實踐,根植于西北山區農村學校和國家級貧困縣三十多年的自覺創新實踐,致力于還原教育生態本真發展、積極建構破解素質教育實踐難題的新理念、新管理和新評價的理論體系、運行活性機制和方式方法,努力探尋一種激發生命能量、激勵自我實現、提高管理效能、完善質量研判、推進均衡發展、追求生態和美的教育科學發展路徑。

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梯次循進教育的創立,經歷了30 多年大時空、多層面教育綜合管理評價改革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發展過程,生成過程分為20世紀80年代“主體能動的量化積分績效管評”、90年代“全員激勵的合作共生效能管評”和本世紀初年“多元多樣的有機和諧生態管評”三個實踐階段,后又經過國內各地6年多“合作實驗的借鑒應用與成果轉化”的實踐檢驗過程。

1.直面的教育問題

上世紀80年代,我和我的團隊推進教學方法、班級管理和學校管理評價創新,在教學方面著力解決了方法陳舊、不能適應教育教學發展新要求、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在班級管理方面,著力解決學生全面發展取向偏失和自主進取動力不足等問題;在學校管理方面,基本解決了對教師勞動缺乏客觀績效評價、沒有量化考核標準等問題。

20世紀90年代,推進縣域教育質量管理評價創新,著力解決縣域中小學校辦學差異較大、自主發展動力不強,教育管理粗放、作風不實、效能低下,師資隊伍培訓不夠,教學方法改進緩慢、教育督導滯后乏力,薄弱學校生源流失嚴重、農村學校辦學困難等問題。

本世紀初年至今,我和我的團隊推進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創新,著力解決學校間辦學水平不均衡,管理模式“一刀切”,評價方式相對單一,教育質量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教育評價思想和方法片面消極、教育回歸科學思維保守,關注個體生命發展知行缺失,以及“唯升學率”、“唯分數”取向追求等問題。

2.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1)第一階段改革的實踐特征表現為“原點驅動、因人育化”。在學科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促進自主發展;在班級管理中,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以多元化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在學校管理中,立足教師工作職責和職業規范,注重教職工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以積分制度推行量化管理、目標管理、過程管理,以工作勞動效果相對發展變化的比幅診斷研判質量和發展,推行績效評價。

在教學中,總結推行了“互動互感規程”的課堂建構新模式,開展了“激發興趣、擴大閱讀”的教改實驗,堅持革除“滿堂灌”,改進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探索建構“雙邊互動、精講多練”的新模式,把教改重心放在學生主體“學”的關注點上,通過師生互動、教師主導、學生展示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與學生共同感受著教與學的自信。

在班級管理中,樹立起了“人人都是好學生”的教育教學觀。堅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以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推行了“五步行法”,在“三好學生”評選制度的基礎上,增設了體現學生多元發展進步的多樣化激勵項目,激發了不同發展層次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班級生活充滿活力。

在學校管理中,推行“教育教學目標管理積分制”改革實驗,從“德、識、勤、責、能、績”等要素出發,提出工作目標要求,堅持“用數據和事實說話”的“量化管理”模式。堅持質量提升的立體控制和生態發展判識,平行分班,不設重點班,積極構建學生自由發展的教育生態人文環境。

(2)第二階段改革的實踐特征表現為“分類助進、效能激勵”。20世紀90年代,在縣域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過程中,實施按地域、分類型、劃層次的分類助進,以“最近發展區”目標激勵發展進步,以“上等升級、達標超越”活動激勵學??沙掷m發展。

在縣域推行“教育教學質量等級目標管理制”改革實驗,對全縣中小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堅持分類定標、分類施管、分類論質、分類論獎。在此期間,率先推行“中招加試體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實驗”項目改革。

(3)第三階段改革的實踐特征表現為“相宜惠人、和美發展”。在推進縣域教育發展中,關注科學化、系統化、精細化的管理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采取“梯次式動態目標管理”和“發展性效能評價”方式,對不同地域、不同類型、不同級別、不同等級、不同層面、不同層次的個體、群體、群落發展對象,實施生態化管理評價。

在全縣推行“教育教學梯次式動態目標管理評價”,以促進“管理互主體認知統一”的制度設計,強化改革的制度支撐;以搭建“校際公平競爭平臺”的合作共生機制,激勵所有發展對象自主創新,以實行“主視增值效能”的評價方式,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發展管理新常態,以堅持“差異論質激勵”的人本生態發展標準,彰顯教育管評實踐的活和效能,實現教育人文生態和美發展的理想追求和價值取向。

三、梯次循進教育成果的主要內涵

梯次循進教育教學綜合管理評價改革研究與實踐堅持從現代哲學的認識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理論基礎出發,以促進教育內涵發展為中心,以人的生命幸福為目標,以人的素質全面養成為中心,以科學管理評價為導向,主張教育活動自覺回歸教育科學,還原教育生態本真,堅守教育教學規律,立足經濟社會未來發展和人的終生發展需求,追求教育科學管理評價的理性認知和實踐效能;強調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維護學生的尊嚴、自信和自由,關注和促進每個人積極能動地自我實現。著力在實踐中解決好教師對學生、校長對教師、教育局對學校和校長的科學評價激勵的問題,引領教育工作者直面基礎教育發展實踐中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問題,銳意改革,自主創新,積極探究破解的策略和方法。

梯次循進教育倡導“以人為本,把人當人,看每個人有才、有用、有作為;因人育化,把人當有個性的人,讓每個人可能、可為、可發展;相宜惠人,把人當自覺發展的人,使每個人自主、自強、自幸?!钡娜吮旧鷳B發展理念,理性揭示如何看待人、如何發展人、如何成就人的科學發展知行意義。其本質內涵為:“以人為本、差異公平;原點驅動、因人育化;分類助進、效能激勵;相宜惠人、和美發展”。其體系結構要素和實踐操作模型表現為“六大系統、互動互感規程、五步行法、六要素管評、四環控制、三維導式、七環教學、跨區聯評、三活效能”等,構成了系統化、規律化、程序化、操作化、制式化的形態機制,其應用范圍涵蓋了課堂教學、班級管理、質量監測與評價、學校管理和區域教育發展管理等廣闊而寬泛的領域。

梯次循進教育主導“唯物唯人、尊重差異,關注個性、因人育化,主導自主、全人育養,人盡其能、全面發展”的施教理念和實踐;主導“關注基礎、最近組類,按類定標、立體比較,動態要求、激勵超越,合作競進、和諧發展”的施管理念和實踐;促使發展對象能動、自主、適宜、可持續發展,形成了體現制度化、精細化、人文化、效能化、科學化有機統一的現代教育管理評價文化因子。

“以人為本,差異公平……”是梯次循進教育的本質內涵?!耙匀藶楸尽标P注每一個體生命的全面發展,強調人的社會發展和生命成長價值,堅持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追求教育服務人的全納性功能作用和全人性發展效能;“差異公平”關注人本生態的不同狀態,強調要尊重個體生命差異,主張教育服務于人的地位權利平等化、發展方法個性化、發展途徑多元化,促進教育實踐的科學化,實現教育公平?!霸c驅動”關注教育對象本原和發展的基點,強調教育實踐活動的適切方法選擇,以煥發人的自覺能動和創新活力,追求人本的可能、可為、可發展的本能、力能和效能的進取意義;“因人育化”關注人本個性材質和智能,強調育人實踐的適切途徑和方法選擇,追求人本適宜發展的生態意義;“分類助進”關注不同層次個體、群體、群落的發展態勢,研定梯隊歸類,類隊標準,類進目標,設計策略和類別的顯性提示和隱性暗示,強調管理活動行術攻略的方法選擇,追求相互競進、自我超越的實踐效能;“效能激勵”關注人的本原和發展差異基點上的發展增量增值的提高進步幅度和可持續發展態勢,強調激勵的主體對象發展生成的研判價值;棄除以分數和升學率作為標準的論質評價行為,追求評價激勵的生態助生效應、公平公正意義和科學導向作用;“相宜惠人”關注教育管理互主體行為作用于實踐的方法選擇,強調教育管理機制、制度和方法的科學性和適切性,追求教育互主體教學相長的宜人、助人、惠人實踐效果;“生態和美”關注教育科學、公平、和諧發展的實踐目標取向,強調教育服務于人的自我實現的路徑選擇,追求教育生態和諧活美發展的理想歸宿。

梯次循進教育實踐探索關注每個生命主體的發展意愿和最大成長潛能,強調“點燃每個人的發展激情”,“讓每個人奮發有為”,“讓每一個人各得其所的適宜發展”,“讓每一個人體驗發展的快樂”,促使所有教育對象實現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和發展;堅持為人的自我實現創設和提供和諧發展環境、均等的發展機會、適宜的發展空間,促使每一個人的自主作為并通過自身不斷努力獲得更廣闊、更深遠的生命意義,實現個體精神成長和生命價值,充分感受屬于自我的人生幸福。

四、改革探究實踐效果及成果轉化的社會效應

梯次循進教育發源于西安市藍田縣白村中學,與改革開放一路走來,歷經了長期的教育實踐研究積淀,是集體實踐智慧的結晶,是與時俱進的時代發展產物,體現出了藍田教育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創新精神、理想追求和發展理念,具有鮮明的原創性、先進性和示導性。

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白村中學連續保持了30年全縣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考評“一等獎”、28年中考總評成績“全縣第一”的殊譽,創造了“白村現象”,打造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最先試行量化管理的實踐典型。

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現今仍是省級貧困縣的藍田縣,在縣域范圍全面系統推行梯次循進教育以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入,教育管理質量躍上新臺階。新世紀迄今,經過“十二年四個管理周期”實現了高考二本上線人數由長期徘徊在400人左右達到突破2000人大關的目標。藍田教育人文生態不斷趨向和美發展,取得了超越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的跨越式提升,躋身于“全國教育典型”行列,并為當地經濟建設發展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和生力軍。

2008年4月,在陜西西安召開的、由中國教育學會、西安市人民政府、陜西省教育廳、《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雜志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全國農村教育發展與管理研討會”,專題推介梯次循進教育實踐做法和經驗,與會專家和教育部領導對藍田的改革創新經驗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會議認為,藍田縣梯次循進教育綜合管理評價改革研究與實踐,堅持走內涵發展道路,從人本生態實際出發,關注個體、個性差異,推行多元目標、多元培養的梯次式管理、梯次式評價、梯次式論質、梯次式激勵,努力還原教育生態本真發展,這一改革經驗值得學習借鑒和推廣。

“西安會議”以來,全國一千多家教育機構和學校赴西安藍田縣學習借鑒。河南省信陽市息縣、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市、四川省邛崍市等各地一批實驗區縣和實驗學校將該成果應用于區域教育管理和學校管理之中,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顯著提高,促進了學生的全面、適宜和持續發展。

河南息縣在全縣范圍內以行政手段推廣應用該成果,開展專項課題研究、創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實踐,促進了縣域教育質量的大幅度提高和教育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贏得了當地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的普遍關注和充分肯定。

隨著改革的深化、研究的深入、成果的轉化和效果的彰顯,國內幾十家媒體跟蹤報道了改革經驗和實踐成果,梯次循進教育理念的社會效應不斷擴大。

2009年,我撰寫的《素質教育梯次發展管理評價實踐研究》一書獲西安市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2009年11月26日,《光明日報》內參《情況反映》(第208期)《藍田縣實施“梯次發展教育”破解農村素質教育難題》指出:“藍田經驗是改革開放30年、新中國成立60年農村教育上最成功的經驗之一,應加以推廣?!?/p>

2011年4月,西安市教育局下發文件在全市推行梯次循進教育。

2011年5月,陜西省教育廳號召全省學習借鑒梯次循進教育改革創新實踐經驗。

2014年,梯次循進教育改革經驗和實踐成果,獲得教育部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國外的教育專家對該研究成果也給予了一定關注。美國AGTA教育機構的Steven Wilson(史蒂文·威爾遜)認為:“The great methods which are explored by the educator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China in their practice are worthy of being learnt or used for reference by us.”(中國山區的教育工作者們在實踐中探索出這套方法很了不起,有很多我們可以借鑒和學習的。)(成果主持人單位:西安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 ? 王永麗)

猜你喜歡
教育生態基礎教育
用良性評價激活精神生命
以文化人 品格提升
淺析自由意志對當下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河南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
高等師范??茖W校兒童水墨畫課程教材研發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話語的遷嬗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基于微課應用的專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教育生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