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構建探究

2016-03-15 15:02李文硯
關鍵詞:教育模式構建高校

李文硯

(淮北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安徽淮北235000)

?

高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構建探究

李文硯

(淮北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我國高校一直將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分別進行。論文通過分析影響兩者整合的社會現實、青少年個性特點和現行教育體制、觀念與方式等因素入手,探索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依托、以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四結合”教育模式,并運用“互聯網+教育”教育模式。

關鍵詞:高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構建

多年以來,我國高等學校一直將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分別進行,這樣割裂了愛國主義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共性,而且教育效果不理想。當前這兩方面的教育效果如何,用一個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就是2013年的“保釣”愛國主義行動中發生一系列“打、砸日本車、搶與日本有關的商鋪”事件。據公安機關發布的數據,全國各地參與“打、砸、搶”事件的有近60%是在校大學生。這些數據不但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還要認真審視和研究高校當前執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說高校能不能從愛國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關聯性上入手,構建一個既能保證愛國教育質量,又能實現法制教育目的的新模式。

一、高等院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構建的影響因素

愛國教育是一個國家教育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培養活動,與愛國教育一樣,法制教育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教育活動,是與愛國教育相輔相成的教育實踐。要構建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首先要考慮會受到來自哪些方面的影響。

(一)社會現實的影響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屬性就是社會性,人不可能跳出社會之外而獨立生存。人的一切活動均會受到社會現實的影響。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意識形態多樣化悄然進入人們的生活視野,其中不乏有腐朽的思想和不健康的價值觀念,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全方位地沖擊著青少年的思想。改革開放三十年輝煌的成就讓國人揚眉吐氣,但也給國人帶來了不少困惑。困惑主要源于經濟全球化形勢的緊迫和全球信息網絡化傳播的迅速,西方世界各種思潮、文化和理論無時不刻不在沖擊著國人敏感的神經。尤其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受其影響的主要表征是民族責任感淡化,民族文化觀念弱化。由于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在大學生群體中很有“市場”,影響力頗大,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僅關心與自身利益有關的事情,對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采取漠視的態度。也有一些學生,他們關注全球和人類整體利益的意識遠比關心本國、本民族利益要強,他們的民族國家意識在其腦海中悄然淡去。

此外,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著人們的經濟神經,這也使人們獲利的渠道和手段向多元化發展,甚至有些人在利益的巨大誘惑之下鋌而走險,以身試法。上述現象均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二)大學生個性特點的影響

大學生的年齡大致在17-22歲之間,他們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求知超乎尋常,尤其是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喜歡模仿,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必須承認,青年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對社會事件的判別能力還不高,很難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認為“愛國無罪”的大學生不在少數,在他們看來,愛國就是“打、砸、搶特定國家品牌的商品”。尤其是被一些圖謀不軌者精心包裝后,“愛國無罪”極易誤導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假若這些信息通過網絡傳播、被網絡運營商(游戲開發商)精心包裝后,對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觀的形成將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比如游戲中的暴力場景、個人英雄主義等這些信息都是青年學生最易不加批判接受的信息。

(三)現行教育體制、觀念與方式的影響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在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上有所不同,但培養目標是一致的。由于教育對象的心智發展水平不同,因而學校實施教育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傮w上愛國主義教育都是為“專業課”讓路。正是由于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會在一定程度上誘發類似于“西安焚燒日本車案”的慘案發生。

目前,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教育觀念不統一。在這種情形下,學校為了提升學生的就業率無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價值觀培養。家庭為了孩子畢業后找個體面的工作,家庭認為學校是否開展愛國主義及法制教育對于孩子的后續發展沒有關系,教育觀念的不統一也是進行愛國主義及法制教育的影響因素。

上述影響因素是構建科學有效的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必須認真思考的。之所以要認真思考是因為它們既是高等院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構建的先決條件,又是一種不可控因素,如果處理不當,會對大學生今后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高等院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構建的初步設想

運用教育影響使大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為上向社會主流價值觀靠近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工程。這個工程不僅需要周詳的謀劃,還需要綜合來自各方的教育力量,并將其有效地實施到對青少年的教育上。因此需要有一個立體的、持續的、全面的教育模式來統領各方教育。具體來說,高等院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應該有以下幾個層次的內容:

(一)高等院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應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依托的教育模式

無論是愛國意識,還是法律意識,歸根結底是價值觀的問題。價值觀教育既屬于情感教育范疇,又與法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有研究表明:價值觀正確有助于大學生明辨是非,選擇合法的愛國形式,能強化他們對法律的敬畏。反之,他們會因為價值觀混亂而不能自覺地遵守法紀。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指導,大學生極易在不良的社會輿論挑唆下“借”愛國之名進行犯罪活動。悲哀的是受挑唆的大學生多數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法律。因此,科學的價值觀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理性愛國與法制意識的治本之法,而愛國情感積極引導和法規的教育則是治標之法。

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節點。他們一旦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就會很自然地對自己的愛國行為進行客觀的評估,通過與法規對比自覺敬畏法律,理性選擇合法的愛國方式。價值觀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青少年的義利觀。簡言之,就是教育大學生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不得損害他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在特定的時期,還應做好犧牲個人利益的準備。當前,大學生完全摒棄功利性價值觀是不可能的。實踐證明:完全否認功利價值觀的教育方式是毫無效果的,因此需要培養大學生合理的功利價值觀,在教育實踐中讓大學生明白通過合法、正當手段獲取利益的可貴性。

(二)高等院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應是“四結合”的教育模式

內因是學生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促成學生發展的條件,外因總是通過內因才起作用的。根據這一哲學原理,學校的愛國與法制教育在內因上要激發學生學習愛國與法制教育知識的興趣,在外因上就是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有利于學生接受教育的環境。

學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是改變學生思想的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教育。過去我們僅強調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合力,而將受教育主體的自我教育力量置于教育模式之外,這顯然不是尊重學生的做法,自然這種教育模式的教育效果不會很理想。所謂“四結合”的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是由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四方共同合作,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倡導教師、家長主導地位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學校是愛國與法制教育的主陣地,這是由學校的性質決定的。早在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就以決議的形式強調要加強青少年愛國和法制教育,要求大學、中學和小學以及其他各級各類學校應設置專門的愛國教育課程和法制教育課程,其他課程也要根據課程的具體實際滲透愛國與法制教育內容。家庭和社會要配合學校教育,共同幫助學生樹立理性的愛國觀和敬畏法律的意識。比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家長們就應利用這一規律,從一言一行做起,為子女樹立一個好榜樣。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愛國與守法意識養成的影響力不亞于學校和家庭,社會中不良風氣無時無刻不在染指學生純潔的心靈。凈化社會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要求各行各業都要有關心下一代發展的責任意識,要以誠實守信、愛國興邦的視角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識到愛國與守法并不矛盾。在“四結合”的教育模式中,最關鍵是學生自己。教育要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發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來激發學生主動探討理性愛國問題;要在充分肯定學生進步的基礎上,盡可能讓學生在愛國與守法的實踐中獲得成就感,以愉快的心情將自己的感悟感染周邊的同學,為營造積極的教育輿論創造條件。四方教育并非是孤立實施,而是要通過這一模式實現“四管齊下”,共同協作,形成確實有效的教育網絡。

(三)高等院校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應是“互聯網+教育”模式

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開展網絡愛國與法制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撐?!盎ヂ摼W+教育”模式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能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或其他網絡終端產品獲取愛國與法制教育的學習資源,如果能用好“互聯網+教育”這一銳器,便能有效地促成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理性地表達愛國情感。

互聯網+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構建思路是在網絡環境下,依托學?,F有的愛國與法制教育資源,幫助學生由“被動”接受愛國與法制教育向“主動”學習愛國與法制教育內容轉變,由“課堂學習”向“在線學習”轉變,由“聽”到“看”,由抽象枯燥學習到親身體驗轉變,最終驅動愛國與法制教育由“理論性、封閉性、單一性”模式向“實踐性、開放性、系統性、展示性”模式轉變。在“互聯網+愛國與法制教育”模式中,教師的具體任務是教育素材上傳下載、新舊資源的整合、典型案例的展示以及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及時評價。而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在“學習空間”“討論空間”“交流互動空間”和“自評空間”中進行。模式運用“多媒體化、網絡化、虛擬教學化”教學手段開展“形象教育”,并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個“互通交流”的平臺。實現信息技術與愛國與法制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提高高等院校愛國與法制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大文.民主法制觀念與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點[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1):35-38.

[2]張燕紅.關于加強高校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學生國防教育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136-137.

[3]羅雙燕.中國夢視域下愛國主義的歷史審視和現實展望[J].湖北社會科學,2015(4):173-175.

[4]王宇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校本化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222-225.

[5]周鳳瑾.論當前高校國防教育中的理性愛國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4(8):57-58.

[6]徐加慶.大學生理性愛國的教育與引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26-29.

[7]寇玉生,尹忠愷.高校法制教育網絡化研究[J].東南學術,2011(4):243-248.

責任編校劉正花

作者簡介:李文硯(1974-),女,安徽阜陽人,淮北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副教授。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形勢政策課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法治)教育的路徑探索”(2013szxm037)

收稿日期:2016-03-08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83(2016)02-0154-03

猜你喜歡
教育模式構建高校
淺論古代斯巴達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學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職音樂欣賞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環境生態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構建游戲課堂加強體育快樂教學的探究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共情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