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其啟示

2016-05-14 15:47王嵐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8期
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香港

王嵐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直是各國教育改革的重心。21世紀以來,我國香港地區在借鑒國外經驗和結合本地區教育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實行了多次課程改革。文章主要以21世紀以來香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對象,分析其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以期為內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香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21世紀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時代,國家間競爭的核心是科學技術和人才的競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是世界各國的共識。因此,各國都實施了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改革來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在此背景下,我國香港地區也推行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一、背景與歷程

1997年以前,香港的課程設置與英國非常相似,學校對英語課程的重視程度超過中文課程。香港回歸后,一方面,語言和文化的不同影響了香港學生和內地學生的交往;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學制中學科分化的缺點等逐漸顯現。同時,為了增強香港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和終身學習人才,課程改革迫在眉睫。香港21世紀的課程改革是20世紀課程改革的延續與深化。為應對學科內容和教育思潮的轉變,香港在20世紀70年代對個別學科進行了改革;20世紀80年代對德育與中學預科課程進行了改革;20世紀 90年代開展了以目標為本的課程改革。這些都成為新世紀香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和背景。

二戰后,香港基礎教育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在香港民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增強和國際競爭的雙重壓力下,九年義務教育逐步得到普及;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民間力量和國際教育專家的推動下,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縮小學校間的差距;21世紀以來,為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香港實行了多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1]。香港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長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2000年9月,香港發表的《終身學習——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指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并促進其全面而個性的發展是香港本世紀教育的目標。2000年11月,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發布《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提出,由知識、共通能力和價值觀、態度組成互相關聯的課程架構,倡導學校發展校本課程,標志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2001年6月,香港《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全人發展》報告指出未來十年課程發展的目標。2002年發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指出,由教育局制定中央課程,各學校根據自身發展彈性地進行課程規劃。2003年6月,《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提出,學校應評估學生的基本能力。2004年,教育統籌局發布的《資訊科技教育未來路向》分析了課改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將來要完成的目標提出建議,同時做出在學校實施第二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的決定。2014年6月,香港教育局頒布了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總結了香港過去十年課改的成就,也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二、主要特點

(一)課程理念:教導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香港把教導學生學會學習并促進他們全面發展作為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理念。2000年,香港發表的《終身學習——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提出21世紀的教育目標: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夠一生不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具有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為社會的繁榮、進步、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2]。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和培養學生迎接未來挑戰的能力,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制定了學校課程宗旨,即為全體學生提供終身學習必需的重要經驗,并依照個體的差異性,引導其獲得全面發展。由此可見,香港基礎教育課程十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學校必須采用各種教學法,教導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學習知識領域和其他領域的內容,培養學生包括思考能力、創造力、溝通能力等在內的多種能力,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并樹立終身學習意識。

(二)課程內容:民族化、科技化

香港回歸祖國前,其教學語言以英語、粵語為主,很多學生沒有學習過普通話?;貧w后,為了加強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及愛國情感,香港開始重視漢語和國民教育。自1998年起,香港小學把普通話設置為一門核心課程,即學生需接受9年的普通話教育。2002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中提到,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能說流利的粵語和普通話。國民教育課程也受到重視,香港于2015年正式推行這門課程。此外,科技教育也受到重視。2002 年,香港課程發展委員會頒布了《初中科學科課程綱要》,提出“初中科學的教育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適應迅速發展的科技?!痹摼V要強調,科學教育必須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科技應用及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對科學更感興趣且學習效率更高。

(三)課程評價:注重評價學生的基本能力

學生的基本能力是評價的重要內容,指在不同學習領域課程中各主要學習階段必須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通過分析課程目標和標準,以及實際調查研究,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將語文、英語、數學(目前限于這三科)的課程目標具體細劃分為上百種基本能力,并分別對小學三年級、六年級和中學三年級的學生進行評估,以判斷他們是否具備這些能力?;灸芰Φ脑u估內容既包括能力范疇,也涵蓋了知識、心智技能等。評估目的在于為教師教學提供一定的輔助作用,協助教師和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需要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為政府和學校管理當局提供關于全港學生學習水平的數據。在實施“基本能力評估”項目過程中,同時引進PISA、PIRLS、TIMSS等國際性評估項目,這使得香港的基礎教育課程評估更具有國際視野。[3]

(四)課程改革的實施:軟、硬措施相結合,改革行政架構

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環。與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香港2000年的課程改革實施策略發生了變化。首先是關于問責的硬措施:由大眾傳播媒介制造課改的輿論壓力;政府支持和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政府要求學校公開一些重要指標,使其在管理上更透明;政府強化對學校工作的檢查,在外評使用的課堂教學評估表中加入了課改的要求。其次是軟措施:加大對學校資源的投入;實行“種子計劃”來培養未來教師;加強對學校教師的培訓;推行多項“大學與學校合作”的伙伴計劃。這些措施旨在提高學校和教師的變革能力。最后是行政架構的改變。2003年,香港教育統籌局接替教育署的工作,直接負責課程的具體運作及實施,加強了管理的效能,確保了課改的具體實施。[4]

三、存在的問題

21世紀以來,香港實行的多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存在不少問題。

(一)改革過于頻繁

香港教育部門制定了大量教育政策和文件,旨在豐富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知識、提高能力、開闊視野,以及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價值觀。2000年以來,課程評估、校本課程等方面都實施了改革,由課程發展議會召開的會議達42次,有關課程改革的文件相繼出臺,包括2000年的《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咨詢文件、2001年發布的《學會學習: 終身學習·全人發展》、2003年發布的《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2004年發布的《資訊科技教育未來路向》、2005年發布的《學前教育課程指引》等[5]??傮w而言,香港對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過于頻繁,教育局每年幾乎都會出臺新政策報告,盡管涉及范圍廣,但課程現狀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而且課程改革需要在搜集事實的基礎上加以仔細研究,課改范圍過大和步伐過急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二)教師壓力過重

由于課程改革頻繁,教師職業不再是社會最穩定的行業,教師既要承受來自上級部門的政策壓力,又要考慮如何促進自身專業的發展,很多教師難以承受壓力而選擇離職。此外,教師工作時間過長、任務過重,導致工作熱情下降,甚至出現職業倦怠的現象。除上課外,教師每周工作時數達30小時,工作壓力過大已危及教師的健康。香港課程改革重視提高教師的素質,但沒有考慮教師真實的感受,可能會影響教師參與課改的熱情。

(三)學生負擔過重

首先,學生的學習內容太多。一般情況下,小學生學習7~8門學科,多則達到9~10門學科;課后,很多學生需要參加各式各樣的補習班,缺乏休息與娛樂。其次,課程內容太深奧。課程內容過于深奧使得部分學生跟不上進度。同時,為了落實課程改革政策,學生需要參加多次考試。香港實施了“呈分制度”,即在小學五年級下半學期和六年級時,學生需要參加三次校內考試,教育局依照學生三次考試的成績將其分配到相應的中學。此外,小學三年級、六年級的學生還需要參加全港性評估的考試。在課程改革中,對學生要求過高可能會降低其學習動機和興趣。

四、啟示

(一)課程體現時代變革,時代性強

21世紀以來,香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適應社會的發展,新課程中有很多內容反映了社會變化的信息。在課程建設方面,關于發展學生的五種基本經歷與開放的課程架構反映了適應社會變化這一特點;在課程實施方面,根據發展的需要,跨課程的學習要素和其他相關要素也被納入其中;在課程架構方面,學習內容主要由各種學習要素組成,適時配合社會方面的新需求?;诙嘣逃w系,學校會為高中生提供多種選修科目與各種應用學習科目,以確保他們有更多的選擇和學習機會。內地的課程改革也應跟隨時代的發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和更多的學習機會。

(二)尊重學生的差異,滿足學生的需求

香港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本,學校要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和創造多種學習經歷,發展學生的基礎能力,同時注重發展個體內在潛能,為他們的個性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為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在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設計和評估等多個方面都要實施多樣化的策略。首先,靈活的課程結構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機會,為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針對優秀生、有特別需求的學生、特殊學生等進行專門課程設計。其次,相信每一名學生都能學習,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課程模式、教學法、教材、學習方法等支持,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體需求。第三,學校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有義務為學生提供有益于他們成長的各種情境。學校應把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區實踐等聯系起來,使學生的學習貫通校內外,而不局限于學校里。內地學校的課程也應該滿足學生的需求,把正規與非正規課程、課堂內的教學與課外的真實情景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全面和完整的學習經歷。

(三)發揮校長的領導作用

香港的課程以中央課程為主,但為實現教育目標,教育局鼓勵學校發展適合本校的課程,校長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起到了重要的統籌作用。校長既要遵循政策的指引,又要參考本校教師的建議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開發和發展校本課程過程中,作為一名指揮者,校長需要權衡學校的多種因素,尋找最佳的平衡點來實施課程改革。校長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首先須考慮到學校的優勢,再聯系學校的培養目標及課改目標,發展一項可操作的、可執行的整體課程規劃[6]??梢?,校長在課改中充分發揮了領導作用。內地學校的校長應該充分發揮在校本課程發展中的領導作用,促使校本課程順利展開。

(四)建立多樣化的課程評價模式

香港課程改革的特色之一是注重校本評核,其主要評價學生的活動和表現。為了使教師了解評分標準,在對一門學科進行校本評核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就評分準則、詳盡指引等相關內容對教師進行培訓。除這種評核外,香港中學文聘考試(與香港會考一樣,但課程內容比會考多一年)以水平參照模式為主,學生的成績被評為1~5個等級,學生的成績等級和校本評核成為高校招生的主要參考[7]。另外,香港高中會以檔案的形式把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保存下來,成為評價學生的參考內容,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升學,這種評價方法被稱為“學生學習的概覽制度”??梢?,香港課程評價方法多樣,學校和教師在一定空間內可以自主評價學生,同時確保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評估。內地也應該致力于構建具有多元評價主體、多樣評價方法的課程評價模式來全面地、客觀地評價學生。

參考文獻:

[1]李芝蘭,楊振杰.香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路徑研究[J].港澳研究,2014(2).

[2][5]陳嘉琪.回歸十年聚焦香港課程改革發展歷程 香港特區課程改革十年回顧[J].網絡科技時代,2007(13).

[3]唐圣權,熊喜蘭.香港基礎教育課程評估項目及其在大陸地區移植的可行性[J].教育科學研究,2015(2).

[4]林智中,張爽.香港課程改革的實施策略評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6(12).

[6]李子建.香港課程與學校改革:對學校領導的啟示[J].中小學管理,2012(1).

[7]和學新,楊靜.21世紀以來香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其啟示[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03(3).

編輯 吳婷 校對 朱婷婷

猜你喜歡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香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話語的遷嬗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雙創”形勢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探索
基于微課應用的專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基于創意的對口單招色彩課程改革突破點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香港ifc商場
香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