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組織學習視角的中國跨國企業知識反哺策略
——以浙江萬向集團公司為例

2016-05-19 00:52胡洪力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浙商管理評論 2016年0期
關鍵詞:母公司跨國公司研究

胡洪力 張 鴻(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基于組織學習視角的中國跨國企業知識反哺策略
——以浙江萬向集團公司為例

胡洪力 張 鴻
(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隨著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的興起,知識在企業間的轉移和共享已經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伴隨著中國制造企業國際化戰略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跨國企業內部的知識轉移問題逐漸進入從母公司向子公司轉移的階段,進入了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知識反哺階段。本文從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反向知識轉移視角,基于組織學習理論提出了反向知識轉移的一個過程模型。最后,選取浙江萬向集團為例,深入分析了其反向知識轉移機制及策略,得出了對其他中國制造型跨國公司實施海外子公司反向知識轉移可供借鑒的經驗與啟示。

反向知識轉移 知識轉移模型 浙江萬向集團 知識轉移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逐漸加快,而跨國投資并購已成為中國本土跨國公司“走出去”的重要形式。由于中國本土跨國公司在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如何有效提高中國本土跨國公司的全球競爭優勢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在國際化實踐中,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跨國公司把通過國際化戰略獲得知識資產作為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現實中,中國本土跨國公司內部知識轉移的路徑出現了與傳統轉移路徑相反的情形,即出現了海外子公司向母公司轉移的現象。但是,相比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大部分中國跨國公司子公司向母公司反向知識轉移的效果不太理想。另外,由于國際化戰略帶來的冒險性和不確定性,再加上環境的復雜性和知識本身的默會性,也使得海外子公司向母公司的跨國知識轉移過程變得相當復雜和困難。因此,研究中國跨國公司的這種知識轉移行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然而,相對正向知識轉移來說,知識反向轉移的研究較少,至今學術界對逆向知識轉移的內在機理和影響因素尚不明了。因此,本文基于組織學習視角,嘗試構建一個中國企業的跨國知識反向轉移模型,并以浙江萬向集團的海外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知識轉移過程為例進行分析,來彌補目前跨國公司的子公司知識反向轉移理論研究的不足。

二、文獻綜述

(一)關于組織學習與母子公司內部知識轉移模型的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組織學習與知識轉移模型的研究中,基于不同視角,可以分為強調溝通和強調認知—行為改變兩種模式。

1.6強調溝通的知識轉移模式

強調溝通的知識轉移模式將知識轉移分成知識的發送和知識的接收兩大基本過程。這兩大過程由兩個不同的參與者(發送者和接收者)分別完成,并通過中介媒體連接起來。Szulanski[1]的知識轉移過程模型將知識從源單元到接收單元的轉移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初始階段、執行階段、實施階段和整合階段,并且認為各階段有明確的界限。

和金生和陳國續[2]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從海外子公司向母公司反向知識轉移的整合模型,分析了影響反向知識轉移的關鍵因素及對策并將其影響因素歸結為子公司知識儲備價值、子公司知識轉移能力、子公司知識轉移意愿、母公司控制機制和母公司吸收能力。

章靜[3]在研究國際代工企業的知識轉移與技術創新及功能升級的相互關系時,提出了國際代工企業的知識轉移三階段模型。在她看來,國際代工企業的知識轉移主要包括知識獲取、知識消化和知識利用三個階段,且各階段逐級推進,依次遞升。

2.6強調認知—行為改變的知識轉移模式

在強調認知—行為改變的知識轉移模式研究中,Gilbert和Gordey-Hayes[4]提出了知識轉移的五步驟概念模型,指出完成具體知識的轉移應有獲取、交流、應用、接受、同化五個基本步驟。

劉楠[5]將跨國子公司知識反哺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知識的外部吸收與內部創造、子公司對于知識存量的目的性選擇、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知識傳送、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溝通與知識應用,以及母公司對于子公司傳送知識的內部化,并基于此過程階段提出了每個階段的影響因素。

王兆祥、蔡晨[6]根據工作性質和所處邏輯階段的不同,將知識轉移依次分為物理層、數據層、語言層、知識層、能力層、應用層等由下至上的六個層次。他們認為,只有當知識發送者將應用層的知識逐級轉化至物理層,然后經由物理介質傳遞給知識接收者,再由知識接收者將知識從物理層逐級吸收、同化至應用層并最終反饋給知識發送者時,知識轉移才算圓滿完成。

蘇明芳[7]提出了基于供應鏈的知識轉移螺旋模型,認為供應鏈的知識轉移是知識在供應鏈鏈接企業內部和外部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并通過這種擴散和深化,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知識體系,實現知識的轉移與擴散,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二)基于組織學習的知識轉移策略方面的研究

Hedberg&Holmqvist[8]將SECI模式引入到跨組織層級的虛擬組織(imaginary organisations)中,提出了四種不同的學習方式:社會化、清晰化(即外部化)、綜合化和內部化。Tsang研究了從合資企業中獲取知識過程,結果表明:①監督努力程度和參與管理(溝通渠道)與知識獲取相關并顯著相關;②戰略重要性與監督努力程度和參與管理呈正相關;③學習目的和監督努力程度呈正相關。

劉芳、歐陽令南[9]基于子公司組織學習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母公司向子公司知識轉移效果的對策:①增強母公司轉移知識的能力;②提高子公司吸收知識的能力;③選擇合適的知識轉移方法;④促進母子公司之間的文化融合。

蘇延云[10]通過對知識轉移障礙的研究提出了實現知識轉移的三個對策:①加強知識轉化雙方之間的聯系;②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③引入激勵機制。劉彥廣[11]提出知識轉移的成功需要抓住四個層面:技術層面、文化層面、機制和制度層面及組織層面。袁丹,雷宏振[12]提出要積極搭建知識創新和學習網絡及其他企業的知識轉移渠道,企業間通過有效而多頻次的交流及正式和非正式的溝通來分享知識。

(三)以往研究結論和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通過對國內外學者提出跨國公司母子公司知識轉移模式及策略的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已有的成果大都是從知識發送者、知識接收者、知識傳播渠道等方面來考察影響知識轉移的關鍵因素,進而提出改進策略。但從實踐效果來看,現有理論基于跨國公司這個基石但卻沒有深入到企業實際,沒有涉及到每個行業每個地域的特殊情況,只是在宏觀上提出籠統的改進策略。因此,本文將以浙江大型制造企業在國際化戰略中的知識轉移作為實證材料,提出理論模型與改進策略的同時,重點選取一個浙江大型制造企業做案例分析,將理論運用于企業管理實踐。

三、基于組織學習視角的中國海外子公司知識反向轉移的過程分析

海外子公司從東道國獲取的知識經過特定的轉移渠道轉移到中國母公司的過程的效率和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知識的轉移不僅包括容易被正式言語表達清楚的顯性知識,也包括難以編碼的隱性知識。但歸根到底,最終都要被母公司吸收利用。我們可以把從子公司向母公司知識轉移的過程看成母公司知識獲取的過程,轉移到母公司的知識不可能被全部利用,必須經過母公司內部學習吸收后進行適應性判斷,選擇性和創造性利用。因此,基于組織學習的過程,再次提出如下知識反向轉移的過程模型(見圖1)。

圖1 基于組織學習的知識反向轉移的過程模型

(一)知識的整理與傳遞

知識的轉移過程是以知識的整理為起點的,這也是母公司獲取子公司知識進行組織學習的起點。大多數中國跨國公司建立海外子公司都是基于知識戰略導向的,子公司擁有某些能夠提高中國跨國公司核心競爭力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分為操作性知識(生產經營產品的技術和能力)、協調性知識(協調經營設施、高效率地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有效地應付環境變化的能力)和理念性知識(企業在處理人對物的關系中所形成的價值判斷和傾向態度方面的知識)。從操作性知識到協調性知識,再到理念性知識,知識的復雜程度和默會性程度逐步增加,知識的可轉移性也逐步降低。尤其是理念性知識,往往反映的是隱藏在企業行為背后的深層次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因此,是跨國公司知識中隱性程度最高的部分。

對于操作性知識和一部分顯性程度較高的協調性知識要通過編碼進入企業基于組織學習的知識庫以便以后母公司成員進行綜合化學習,而對于隱性程度較高的協調性知識和理念性知識,往往要通過母公司外派人員先進行社會化學習,將子公司的隱性知識內化為個人的隱性知識。然而,無論是進入企業知識庫的顯性知識還是首先內化為個人知識的隱性知識,其整理和發出都與子公司對知識的轉移意愿直接相關,這也直接影響到母公司知識獲取的質量與效率。

(二)知識的接收

知識的接收是指知識流從海外子公司進入母公司,從而使母公司獲取到新的知識的過程。一般來說,這部分知識只是經過了子公司的整理和分類的原始知識,主要表現在母公司接收到企業知識庫中子公司添加的操作性知識和一部分協調性知識及外派人員回國。對于中國跨國公司來說,引進先進的操作技術和經營理念是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大多數公司也愿意放低身價虛心接收子公司轉移的知識,母公司這種強烈的知識渴求欲望將大大增強知識接收的效率與質量,另外,如果母公司擁有國際化經營的經驗和具有全球眼光的員工也將有助于新知識的接收。至這一階段結束,母公司完成了組織學習的知識獲取階段。

(三)知識的整合和應用

從海外子公司接收到的知識進入中國市場時,究竟哪些知識可以利用,必須將海外市場外部環境因素與企業內部自身因素結合起來進行考慮,尤其是一些理念性知識,須進行適應性判斷后才能對知識進行選擇性應用。外部環境因素涉及國內市場文化環境、制度環境、經濟環境、技術與基礎設施環境等,當國內市場的環境與某特定海外市場環境相近時,海外子公司的國際化知識往往可以借鑒。企業內部自身因素則包括企業人才的資源保證和獨特的差別化優勢。對于可以借鑒的國際化知識,母公司可以直接應用到國內經營管理的實踐當中,而對于需要做出調整的知識要結合國內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創新后應用。

組織學習程度反映著母公司對于海外知識的吸收能力,這種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是企業對接收的各種顯性和隱性知識進行學習、理解、消化并最終融合、創新并固化到組織中的能力,而知識的學習、理解、消化、融合和創新是一個連續不斷,交互促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有時母公司雖然獲取了子公司的知識,但是并不能在隨后很好利用,是因為零售企業還沒有掌握合適的必備知識,從而對獲取的本土知識無法有效理解消化。因此吸收需要企業本身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存,能夠與接收的知識處于同一平臺上,才能最大程度發現所獲取的知識的價值所在。所以母公司的原有的知識存量影響著吸收能力發揮作用的效果。當然,吸收能力也會受到其他一些因素,諸如母公司與子公司的心理距離、組織的溝通機制、組織成員的學習意愿、態度與認知等的影響??傊?,組織吸收能力越強,組織學習效果也就越好。

四、萬向集團海外子公司反向知識轉移案例分析

(一)萬向集團反向OEM模式

萬向集團是浙江民營企業早期國際化的代表,其國際化成長歷程經歷了從內向國際化向外向國際化發展的漸進式過程,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貼牌生產階段(如1984年為舍勒公司生產3萬套萬向節)、海外分公司設立階段(1994年設立的萬向美國公司,被稱為萬向集團跨國經營業務的“橋頭堡”)和海外并購階段(按時間來看,先后收購了英國AS公司、舍勒公司、LT公司、美國UAI公司、美國洛克福特公司、美國PS公司、美國AI公司、美國ACH公司和美國DS公司等)。

萬向集團發展國際戰略的方式被總結為反向OEM模式,即通過收購國外知名的汽配生產商,獲得其現有品牌、知識產權和研究成果后,在國內生產其產品并最終返銷國際市場。

(二)以收購美國AI公司為例,分析知識反向轉移過程

結合萬向集團收購美國AI公司后知識轉移的實際狀況來分析浙江萬向集團反向知識轉移的具體過程。沿用前文,我們可以得到美國AI公司基于組織學習的反向知識轉移理論模型(具體見圖2)。

1.6美國AI公司知識的整理與傳遞

萬向集團作為母公司收購美國AI公司,看重的是其模塊裝配的巨大規模和先進技術。因此此次的知識轉移的內容就是知識產權、技術成果等操作性知識和研究能力、研究工具等協調性知識,其中后者的隱性化程度要高于前者,但兩種知識的情境嵌入性都不高,有利ˋ于反向知識轉移的進行。收購美國AI公司后,其多項專利技術的所有權收歸萬向公司,具體操作過程、操作性知識通過文字編碼等方式進入萬向集團之前建立的組織學習知識庫。

然而,仍還有許多操作性知識必須經過親身操作后才能掌握其動作要領,另外,AI公司研究能力、研究工具等協調性知識的獲取并不能通過知識庫直接傳輸到萬向集團總公司。但是,美國AI公司是一家從事模塊裝配及物流管理的公司,獨創的“零級供應商”模式代表了汽車行業的最新趨勢和汽配產業未來的主導方向,在各個方面都處于行業中的領導地位。公司擁有一大批有經驗的研究人員和高效的研發團隊,擁有成熟的知識交流和轉移模式。但正因其行業領先的地位,造成了AI公司不可一世和唯我獨尊的封閉,導致其知識轉移意愿不高,這無疑增加了萬向集團獲取其先進知識的難度。

在這種情況下,萬向集團采用“干中學”的知識獲取方式。萬向多次組織美國AI公司與萬向集團員工交換進各自廠區參觀,派遣研究人員和技術員工做調職培訓,以實踐方式積累知識經驗。同時,萬向以子公司的成功科研人員為老師,用“帶徒弟”方式培養國內科研人員,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提高他們的科研水平,實現研究經驗等隱性知識的成功獲取。

圖2 基于組織學習的美國AI公司反向知識轉移模型

2.6知識的接收

知識接收中最大的障礙是兩公司之間的組織距離,尤其是隱性程度較高的知識更是如此。而萬向集團在管理模式上,采取“大集團模式、小核算體系、資本式運作和國家化經營”的模式,在組織結構上設立以戰略為導向的動態組織結構,選擇構建復合型架構以適應多變的海外市場。這就大大減少了知識接收的難度。值得一提的是,萬向集團一直努力構建學習型組織,對于外來知識一直處于虛心接受的狀態,萬向董事局主席魯冠球曾坦言,中國企業和國外企業在管理和技術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但仍可以以資源獲得向他們學習的機會??梢娙f向高層對于學習的重視程度和集團內部對于知識的渴求。收購AI公司后,萬向集團迅速對AI公司的多項技術進行國內試驗與操作,并使雙方人員進行不斷溝通,減少了接收過程中失真的概率。

至此,萬向集團成功獲取美國AI公司先進知識及經驗的本來面目,完成了組織學習的第一階段。然而,吸收的知識要想在整個集團內部進行學習,還必須進行知識的整合和運用。

3.6萬向集團知識的整合與應用

從AI公司獲取的知識的整合要求萬向集團有一定的知識擁有量。萬向擁有自己的研究中心、研發平臺和諸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具備豐厚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運營知識。在此之前,成功創建了萬向美國公司和收購了英國AS公司、舍勒公司、LT公司、美國UAI公司、美國洛克福特公司、美國PS公司,擁有相當成熟的海外企業運作模式和跨國購并的戰略經驗。

另外,萬向注重員工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實現。萬向對知識員工的培訓內容增加了溝通藝術、行為科學、中美傳統文化及個體整體素質等,旨在降低中美文化沖突水平的課程。此外,萬向也注重對員工多元化知識的輸入,在要求掌握相關技術技能、溝通技能的同時,組織知識員工參加各行業的各類培訓,如財務、人事、法律等。這樣可以有效地提升員工的知識存量和廣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企業的知識冗余水平,增強了萬向集團的知識吸收整合能力。

然而,萬向集團整合后發現,美國AI公司的有些工作習慣與管理經驗并不適合萬向集團,例如,AI公司的研究工作報告不需要定時檢查,而在萬向集團若不進行定時檢查很容易造成員工懈怠,于是萬向集團決定在盡量營造寬松的科研氛圍的同時,也制定一些監督檢查的措施,這一舉措符合中國員工的特點。

五、結論與研究啟示

(一)結論

綜上所述,美國AI公司向萬向集團的反向知識轉移從知識獲取到知識的整合與利用都做了充分的準備。首先,收購AI公司后,萬向集團主動放低身價,虛心學習,增加了美國AI公司的知識轉移意愿,提高了知識獲取的成功概率;其次,萬向公司建立集團內部的知識共享系統,提高了顯性知識獲取的效率,“干中學”方法的使用促進隱性知識的獲取與整合;最后,萬向集團積極建立學習型組織,建立萬向研究院等都增加了萬向集團的知識冗余,無形中提高了整個公司的知識吸收整合能力,另外,積極招收和培訓具有全球觀念的員工,鼓勵知識學習與分享的企業文化也提高了萬向公司的知識獲取意愿。

根據對萬向集團海外子公司反向知識轉移的分析,我們可以獲得啟示,從而提出以下策略,使知識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合理的轉移。

(二)研究啟示

1.6跨國公司內部化知識平臺的構建

跨國公司內部化知識平臺的構建,針對跨國公司跨文化、跨體制和跨地區經營的實際,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①建立企業的知識庫以便于知識的保存與查找;②對海外知識加以改造而進行創造性的共享;③實踐社區的運用。

2.6保持企業適當的知識冗余

中國跨國公司既要建立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體系,又要與諸多科研機構和其他競爭對手企業展開多變技術合作,同時針對做出貢獻的科研技術人員實施價值激勵。另外,對于受政策保護的核心技術,可以采用“用資源換技術”的戰略措施,使企業迅速掌握核心技術。

3.6注重知識轉移外派人員的選擇與培訓

對于外派人員的選擇和培訓上,不僅要注重技術的基本操作等業務能力,更要注重其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另外,對于中國和東道國的傳統文化要有一定了解,尤其是對于中國與東道國的差異的認識,如果有可能,知識轉移外派人員最好有東道國生活背景。

4.6努力實現跨地域文化融合

知識轉移的順利進行需要跨國公司加強與東道國之間的文化融合,克服認知障礙,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國外先進知識,構建與發達國家接軌的知識體系??梢圆捎谩奥摵蠂笔降墓芾矸绞揭约啊案芍袑W”的知識轉移方式。

5 6加強組織支持

知識轉移的發生與實現是建立在知識供求雙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組織在知識轉移過程中要給予轉移方足夠的組織支持以建立這種信任。中國母公司的公司高層要充分表達其對于知識轉移的重視。對于跨國并購的海外子公司,保持其相對獨立性,不要急于與母公司保持一致,要尊重當地的傳統文化。另外,建立完善的獎勵機制,獎勵對知識轉移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讓知識型員工認識到將其自身的知識進行共享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大的收益,增加其知識共享意愿。但需要指出的是,對于知識員工的獎勵,不一定是金錢上的獎勵,有時候提供培訓和晉升的機會對于知識型員工更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六、研究局限與不足

鑒于研究條件的限制,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對知識轉移分析主要圍繞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展開,只是停留在淺層次的分析,沒有深入分析知識轉移的其他有價值的方面。其次,本研究中分析的反向轉移案例只提及海外收購子公司類型,而沒有涉及中國企業在海外建立的子公司向母公司知識轉移的情況。這些都成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1]SZULANSKI G.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9-27.

[2]和金生,陳國緒.海外子公司反向知識轉移研究[J].現代財經,2006,(11):3-7.

[3]章靜.我國代工企業知識轉移、技術創新與功能升級研究——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D].山東:山東大學,2013.

[4]GILBERT M,GORDEY H M.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Technovation,1996,16(6):365-385.

[5]劉楠.跨國公司知識反哺的過程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3).

[6]程敏,余艷.項目環境下知識轉移與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153-157.

[7]蘇明芳.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知識轉移模型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8,(2):26-27.

[8]HEDBERG B.How Organizations Learn and Unlear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9]劉芳,歐陽令南.跨國公司知識轉移過程,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26(10):40-43.

[10]蘇延云.知識轉移的障礙及應對策略[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5):194-195.

[11]劉彥廣.企業知識型員工知識轉移的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2):22-22.

[12]袁丹,雷宏振.集群企業間知識轉移策略——基于演化博弈理論的分析[J].技術經濟,2014,33(1):62-65.

[13]黃水靈,邵同堯.我國汽車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系分析——基于萬向集團和吉利集團的實證[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32(8):122-129.

[14]宋亞非,徐雯.影響在華跨國子公司知識轉移的因素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0(5):100-108.

[15]王兆祥,蔡晨.基于知識生命周期的企業知識流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2007,15(2):126-133.

[16]肖志雄,秦遠建.知識冗余對外包服務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影響[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10):108-111.

[17]于鵬,白丹.跨國公司內部知識轉移的理論評述[J].學術交流,2011,(3):89-92.

[18]楊忠,王清曉.跨國公司的知識管理機制分析[J].南大商學評論,2004,(3):44-58.

[19]劉幫成.跨國創業過程中的知識轉移與知識整合機制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20]WILLIAMS J D,HAN S L,Qualls W J.A Conceptual Model and Study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8,42(2):135-143.

[21]GUPTA A K,GOVINDARAJAN V.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473-496.

[22]HAU Y S,KIM B,LEE H,et al.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Motivations and Social Capital On Employees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33(2):356-366.

[23]NIE W.Key Factors Affecting Transn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Euroaid Asia Programme[J].2007.

[24]DAVENPORT T H,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Cambridge: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8.

[25]MORAN P.Structural VS.Relational Embeddedness: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2):1129-1151.

[26]ANDERSSON U,BJ?RKMAN I,FORSGREN M.Managing Subsidiary Knowledge Creation:The Effect of Control Mechanisms on Subsidiary Local Embeddednes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5,14(5):521-538.

浙江省2012年度(高校)教育科學科規劃課題“基于知識吸收能力視角的浙江高?!n程、模擬、平臺’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構建研究”(SCG310)、浙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項目《R&D、知識溢出城市創新能力貢獻的空間計量分析》、浙江省重點創新團隊(生產性服務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團隊)、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課題(09JDSM11YB、11JDSM13YB)。

猜你喜歡
母公司跨國公司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以跨國公司為載體提升城市國際交往功能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國企集團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問題及對策
即將成為全球最大?Cervelo母公司Pon正式報價Accell
新準則下境外子公司合并報表編制的研究
談跨國公司知識資本對經營績效的影響
跨國公司的品牌戰略——文化的地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