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2016-05-30 02:59宇文博
西江文藝 2016年6期
關鍵詞:優秀文化精神文化傳統文化

宇文博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民族自我身份確認的重要方式。但中華文化具有兩重性,既包含著優秀的成分,也有腐朽落后的成分。而那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依然存在,腐蝕了人的心靈、敗壞了社會風氣,影響和阻礙了社會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隨著傳承人逝去而消亡。需要進行一次系統地梳理,分清哪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哪些是腐朽落后的成分,哪些是必須大力弘揚的,哪些是需要堅決抵制的。

【關鍵詞】:傳統文化;優秀文化;落后文化;文化遺產;精神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文化中有很多有益的方面,“可能將會成為未來拯救人類社會的精神力量?!盵1]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是相沖突的。這些沖突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必須朝著理性、科學、人道主義的方向努力。[2]也決定了,我們除了要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更要創新中國傳統文化。

(一)弘揚仁義道德觀念

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人產生了唯利是圖的拜金主義思想,為了金錢,敢于踐踏一切道德原則,甚至鋌而走險,觸犯刑律。在某些場合,人與人的關系被簡化為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人的尊嚴、良心、肉體都成商品,成了可以用來換取錢財的東西。一些手中握有一定權力的人,把權力作為商品,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不惜以犧牲政治原則為代價,進行權錢交易,權權交易,觸犯了國家法律。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這些思想是有助于克服“金錢至上主義”的。儒家文化的經濟倫理觀認為,財富的積累不過是實現道德生活的手段??鬃釉唬骸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保ā墩撜Z·里仁》)儒家的義利觀主張的是“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明·佚名:《增廣賢文》),反對“不義而富且貴”(《論語·述而》)。這些都是可取的,對于經濟的健康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整個社會都呈現出一種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狀態,肆意炫富者,為富不仁者比比皆是,面對這種狀態,孔子也給了我們解決的辦法,需要我們大力弘揚。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保ā墩撜Z·學而》) “貧而樂”和“富而好禮”是兩種不同的心態。顯然,“富而好禮”更具有現代意義。既追求富有又不迷信富有,富有之后卻不驕縱,反而更懂得出入,這樣的人才有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培養民主意識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沒有民主思想的。中國文化形成之際,統治者依靠廣袤的土地作為經濟基礎,建立了強大的王權,故而消滅了原始社會末期遺留下來的軍事民主制度。而且,這一階段,中國也沒有被處以軍事民主制階段的游牧民族所征服,當游牧民族征服中國的時候,中華文化已經強大到無法撼動的地步了,反而是游牧民族被同化了。所以,中國文化自形成以來就沒有民主意識,只有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提倡重視民意,與民同樂。孟子認為,君王是“天子”,上天授權它的兒子推行良好的政治,也就是為老百姓謀福利。古代中國的“民本政治”哲學認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君王應該像尊重上蒼一樣尊重他的人民。[3]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說的那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民本思想是與君主制相聯系的,雖有重民、貴民內涵,但是它是在承認等級制度的基礎上存在的,深深地打上了宗法制度的烙印。尊重人,珍視人的生命可貴,承認“民為邦本”,這些雖然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意識,但卻可以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生長點。只要我們繼承和發展民本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勇于創新,必將成為中國走向民主社會的思想基礎。

(三)傳承包容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不缺少包容意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經久不衰,成為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中惟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從中華文化自身來看,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由多民族、多地區共同締造,融多元于一體的文化,不僅包括漢族的文化,還包括其它幾十個民族的文化?!爸腥A民族”并不是中國境內各民族自古以來就當然擁有的名稱,而是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多民族不斷融合,特別是在近代以來救亡圖存的斗爭中民族自覺意識覺醒的基礎上,使中國境內56個民族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有機整體。[4]世界上許多國家是由多民族組成的,但是像中國這樣,境內各民族認可有一個共同的民族總稱,卻是極為罕見的。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強調君子既要有原則性,堅持自己的主張,不盲從附和,又要寬容大度,能恰到好處地協調各種不同意見。正是這種包容性特征,使中華文化在對待不同文明上采取了求同存異、兼容并包的態度。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進程中,雖然歷經一次又一次外族入侵,但其文化的脈絡和核心價值卻屹立不搖,綿延不絕,一直傳承下來。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往中,又不斷地吸收、借鑒其中的積極成分,重新融合出新的面貌。[5]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開放包容始終是中華文化發展的主流。

(四)深化可持續發展觀念

在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寶貴的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儒家學說認為,按照調諧原理,制訂科學的發展政策,使國家和人民富強起來,就要“仁民愛物”,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今人所稱的“可持續發展”長遠方針,而非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子孫后代怎樣過日子的破壞掠奪。中國遠古社會就有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歷史淵源。儒家繼承與發展了這種和諧的生態倫理思想??鬃釉凇墩撜Z·學而第一》中提出“泛愛眾”,不僅要愛人,而且要博愛眾生。事實上孔子也是這么做的,《論語·述而第七》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本褪钦f不涸澤而漁,不殺雞取卵,對大自然的索取要有限度,而且不在動植物繁育的時候索取。

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視長遠的戰略利益,不贊成一味地尋求發展的高速度,《論語·子路第十三》:孔子主張“無欲速,無見小利”,強調速度必須與實現目標一致。在對實現目標有利的情況下,速度自然是快好些,孔子就贊揚“不舍晝夜”的精神。但反對片面追求速度而對其他方面造成危害和損失,因為這樣就會“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在工業革命后,當人類陶醉于“征服自然界的勝利”中的時候,片面的追求高速度,對資源與環境肆無忌憚地掠奪和開發,也敲響了生態危機和環境惡化以及資源枯竭的警鐘。

今天,經濟的快速發展,帶給了我們生活上的富足,但是也留給我們不少問題,遍布于全國屢屢出現的霧霾天氣,食品安全,群體性事件等的問題,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些問題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否則會影響到發展的根基。今天雖然沒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也必須要在“十三五”期間得到根本解決或者巨大改善,這就要求我們要立足于“十三五”期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摒棄中國傳統文化中腐朽落后的部分,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注釋:

[1]夏振坤:《中國文化現代化芻議》,《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03期,第47頁。

[2]熊黎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云南社會科學》2001 年增刊,第64—65頁

[3]參見金大中:《文化決定命運嗎?――亞洲反民主觀的神話——答李光耀》,《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95年第10期,第3頁。

[4]參見賈陸英:《泰山不拒細壤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成其深——略述太原市城市核心價值觀之包容》,太原日報2012年3月12日。

[5]參見賈陸英:《泰山不拒細壤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成其深——略述太原市城市核心價值觀之包容》,太原日報2012年3月12日。

猜你喜歡
優秀文化精神文化傳統文化
讓學生從語文學習中吸收優秀文化促進身心健康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研究
立人教育成就教師的本土化發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閱讀教學中優秀文化傳統的滲透研究
淺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