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教師媒介素養的構成

2016-05-30 10:48林聰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3期
關鍵詞:構成媒介素養高校教師

林聰

摘要:隨著信息化和新媒體的發展,新興媒體也滲透到高校師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高校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包括改變了師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影響到高校教學內容;催生了新的教學方式以及影響了高校教學秩序。為應對新媒體的沖擊,高校教師的的媒介素養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教師的角色也發生轉變,為適應新媒體教學環境和新的角色需求,高校教師需要具備五個方面的媒介素養,即新媒體認知和使用技能、關注力和信息識別能力、批判和創新意識、學習社區組織能力、教育責任意識。

關鍵詞:高校教師 媒介素養 構成

“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弊鳛榻虒W過程的主導、教育研究的主體、教學改革的主力,高校師資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是學生如何有效學習的最大影響者,是學生學習的領導者和引導者,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對高校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一、新媒體對高校教師教學的影響

(一)新媒體改變了師生知識獲取的途徑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重新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包括獲取知識、獲取能力的方式,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媒介接觸和認識也在不斷的擴大,媒介技術運用在高校得到了普及。據調查發現,當前高校教師媒介接觸情況很普遍,“教師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較高,互聯網作為先進、快捷、方便的媒介,大家都樂于接觸和使用?!蓖瑫r,高校學生知識的獲取途徑不再是“教師講授+教材”的單一途徑,豐富而便捷的網絡信息和網絡課程資源使學生獲取知識途徑更加廣泛,這對教師的權威性也帶來一定的挑戰。

(二)新媒體不良信息對高校教學內容的影響

信息技術和新興媒體的發展,在給人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給傳統媒體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也帶來了不良信息泛濫等新的社會問題,甚至關涉到國家的社會、經濟、政治和國防安全等各個方面問題。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了高校師生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響到高校課堂教學。如2014年底遼寧日報一篇《大學教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對高校課堂中的“呲必中國”的現象進行調研和分析,并呼吁高校教師不要再抹黑中國,年底求是網文章《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難在哪里》,都引起了一場關于針對高校課堂上“呲必中國”現象的廣泛關注。大學課堂中的“中國形象”成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這不僅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問題,也體現了部分高校教師在信息化社會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教育的責任。當前“呲必中國”的現象與部分高校教師的媒介接觸及其素養有一定的關系,過分的“呲必中國”反映了部分教師在新型媒體環境下的信息鑒別能力弱和缺乏教育責任意識。

(三)新媒體技術催生新的教學方式

新媒體的發展給高等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全面的挑戰,以MOOC為代表的在線教育給高等教育帶來顛覆性的挑戰,被認為是一場“數字海嘯”席卷全球,為應對這一挑戰,我國政府將教育信息化提高到了發展戰略的高度,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隨著MOOC等在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高校教學也興起新型教學模式,比較典型的是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課程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師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答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四)新媒體對高校教學秩序的影響

高校師生對新媒體的使用不僅影響了高校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同時,對高校教學的管理秩序也帶來影響。一方面,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新媒體的使用帶來新的學風問題,尤其是移動媒體的使用給高校教學秩序帶來新的問題,如高校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上課使用移動媒體、利用手機作弊、新媒體不當使用等新的學風問題;另一方面,新媒體帶來的新型教學模式挑戰了傳統的課堂管理,教師面對互動式的教學模式,需要重新思考課堂教學和考核方式等教學秩序問題。

二、 面對新媒體對高校教師媒介素養的內涵

(一)新媒體與媒介素養

新媒體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緊密相連,并占據著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影響。隨著信息全球化和中國傳媒的高速發展,大眾傳媒形態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人們越來越多的依賴大眾傳媒來獲得信息和知識,但隨之傳播的信息劇增,也催生了許多問題。對紛繁復雜的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及使用能力、判斷以及認知能力,即媒介素養已成為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的素養和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什么是媒介素養?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边@個定義鼓勵公民善用媒體、積極的制造媒體產品,成為對信息具有主動的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品質。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教師媒介素養的內涵

數字媒介素養作為各學科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關鍵技能,其重要性日益顯現。有別于一般受眾,高校教師兼具受眾和傳播者的雙重角色。高校教師不但是媒介的使用者,也是媒介傳播的參與者。身負教育和科研雙重重任的高校教師,既是大學生的引路人,也是學術精英,往往成為某一領域的“意見領袖”。作為受眾,高校教師應能夠正確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見,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作為傳者,高校教師要自覺接受傳媒素養教育,強化自身的傳媒職業精神。因此,可以將高校教師的媒介素養定義為:高校教師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建設教育資源,并且有效利用媒介教育功能的能力和素質。高校教師媒介素養水平對高校教育教學具有深刻影響,它不僅有利于專業知識的擴展,提高專業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師引導主流意識,提高高校課堂的正能量。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校教師媒介素養的構成

媒介素養是多維的,不僅僅是對信息的認知和技能,還包括情感、態度、道德等多個維度,對高校教師媒介素養不僅要進行內涵分析,還需要對高校教師媒介素養進行分解。這里可以將高校教師媒介素養分解為為五個方面:新媒體認知和使用技能、關注力和信息識別能力、批判和創新意識、學習社區組織能力、教育責任意識。

(一)新媒體認知和使用技能

高校教師對待新媒體要有理性的認識和具備新媒體技術的使用能力。對新媒體的認知包括對新媒介基本常識的認知,對媒介功能、屬性的認知,對媒介傳播中自我角色的認知,以及對媒介影響力、對媒介負面信息的理解等。新媒體的使用技能是在新媒體對教學的滲透過程中,教師應具備的教育媒體技術能力,包括能正確地使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包括:新媒介信息的加工和制作的能力,新媒介信息檢索和參與能力,社會化媒介使用的能力,利用新媒介促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專注力和信息識別能力

新媒體帶來信息獲取的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無關信息的干擾和注意力過多的被分散。如搜索引擎的使用,在過去,教師檢索信息一般通過圖書館查閱書本或期刊,這些書本和期刊都是經過篩選和復核的言,而搜索引擎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信息查閱的速度,卻帶來了所獲取的信息的權威性問題,網絡上獲取的大量信息沒有了出版社或編輯的把關,需要依靠個人的識別能力,同時,也帶來無用信息的干擾,注意力被分散。因此,專注力和信息識別的能力是新媒體時代的一項重要能力,高校教師對于學生而言是知識和言論權威性,在紛繁的網絡世界,需要更高層次的專注力和信息識別的能力。

(三)批判和創新意識

高校教師不僅需要對無關和不良信息的識別能力,還需要具有對網絡信息的批判能力和創新意識。高校教師對待自己和學生獲取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這不僅停留在信息的辨別上,還需要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具備理論的高度。高校教師職業的重要特征在于創新,高校教師不應當成為信息的追隨者,而應當是引領者,因為,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問題的發現者和知識的創造者。

(四)學習社區組織能力

新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能夠讓用戶創建和使用在線的內容,是“多對多”參與性媒體。在新媒介環境下,教學資源來源不再是單一的教材和教輔,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等新媒體工具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學習資源,包括各類文本信息和在線課程等,進行自主學習,甚至可以開展互動式或參與式的學習。教師不再是知識獲取的唯一的權威,在新型教學模式下甚至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指導者或合作者,教師和學生們可以構成一個學習社區,在這個學習社區中,教師則是這個學習社區的組織者,規則并引導學生的參與和協作。

(五)教育責任意識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師切實肩負“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廣大青年學生。高校教師在工作中要時刻牢記教師的育人使命,在課堂上不能發表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違反法律和道德以及低俗等的不當言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也要自覺網絡輿論道德,不隨意發布或者轉發不良信息和網絡謠言,并能夠對學生的網絡言論進行積極引導。

總而言之,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高校教師的工作模式,高校教師將從知識權威變為具有共享意識的知識資本的重新配置者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推送者,從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個性化學習顧問和教學交互的促進者。因此,高校教師的媒介素養問題至關重要,美國新媒體聯盟發布的《地平線報告(2014)》指出“數字媒介素養不只是關乎工具,更多地關乎意識,純粹基于工具和平臺的技巧和標準并不持久?!痹谛旅襟w背景下,不能只注重高校教師的數字媒介技術能力,更要促進教師數字媒介素養各個方面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萊茵戈德 著.張子凌 譯.網絡素養:數字公民、集體智慧和聯網的力量.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2]黃新宇,黃彩紅.廣西地級市高校教師媒介素養調查報告——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玉林師范學院、河池學院為例.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05).

[3]張志安, 沈國麟.一個巫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新聞記者,2004,(05):11.

[4]李曉東.“慕課”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與對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4,(02).

[5]易菲,唐瑾燕,高蒙.MOOC時代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J].軟件導刊,2014,(04).

課題項目:2015 年北京印刷學院黨建重點研究課題“高校課堂的“中國形象”與 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師媒介素養研究”(28000115011)部分成果。

猜你喜歡
構成媒介素養高校教師
新媒體背景下中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與應對
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路徑研究
淺析鐵路通信傳輸的構成及實現方法
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研究
高校教師平等權利的法律保護
論高校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修養
論高校教師繼續教育的人力資本開發
高校教師職稱評聘應“教”字當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