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都的秋》導學案

2016-05-30 22:52萬元洪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16年3期
關鍵詞:設題故都的秋排比句

萬元洪

【文本概述】

《故都的秋》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全文緊扣“清、靜、悲涼”主旨,通過描繪“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鳴叫”“閑話秋涼”“秋果奇景”等幾幅畫面,抒發了作者對秋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作者調動了多項藝術手法,例如比喻、對比、排比,采用了多種句式,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目標】

一、學習文章“借景抒情”“對比”“化抽象為具體”的表現手法。

二、揣摩本文的語言,領會“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

三、學習作者對句式的靈活運用。

【學習過程】

【導入新課】

在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一首元曲小令《天凈沙·秋思》,大家還記得嗎?(師生齊背)

這首小令通過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漂泊游子的羈旅愁思。

那么大家能否再舉出一些關于秋的詩句呢?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p>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p>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p>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p>

……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們都鐘情于秋,秋在他們的筆下顯得意蘊豐富,風情萬種。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秋有味;

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

霜葉黃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飛,秋有形……

今天我們來學習《故都的秋》,看看秋之于作者,又有怎樣的秋色、秋聲、秋味。

【信息篩選】

一、學生集體誦讀第一段,回答問題;故都之秋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設題意圖: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

明確:清、凈、悲涼?!倢?/p>

二、為了表現這個特點,作者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設題意圖: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結構上是總分,內容上是化抽象為具體。

明確:3段:小院秋晨;4段:秋槐落蕊;5段:秋蟬鳴叫;6—10段:閑話秋涼;11段:秋果奇景。

【合作探究】

一、熟讀文章第三段。

二、學生思考:這幅畫面是怎樣體現出“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呢?

設題意圖:重點研討,典型示范

明確:“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給人一種明凈高爽、干凈整潔的感覺,寫出了“清”;“靜對著像喇叭花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以及“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在寫靜,前者是自然之靜,后者是以動襯靜。有著幾分冷落和蕭條的“破壁腰”,藍白等冷色調(需要教師滲透美術原理)的“牽?;ā币约跋笳魃乃ソ吲c凄涼的“秋草”,體現了悲涼。

三、讓學生體會其余四幅畫面是如何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設題意圖:通過本題,讓學生明白故都之秋的一般性。

明確:如“秋槐落蕊”圖,“早晨起來”,看見“落蕊”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既體現了“清”,又體現了“靜”;“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抒發可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

四、在故都,秋天可選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樣的香山紅葉,秀麗的北海公園,金碧輝煌的故宮,雄偉的八達嶺長城等這些何嘗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只字不提,偏偏選取那些“清、靜、悲涼”的景物,這是為什么?

設題意圖:由景入情,把握情與景的關系。

明確:這和作者經歷有關。他喜歡這樣的景物,因為與他心情相合。

1934年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全國上下籠罩著白色恐怖。作者也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了人生的愁苦與哀痛,所以選擇這些景物的目的,恐怕是借此抒發生命的悲苦、家國的憂思。

一切景語皆情語,可以說這些景物正暗合了此時的心情。

第二課時

【信息篩選】

一、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慢、潤、淡”。

【合作探究】

一、作者要描寫的故都的秋,為何要寫南國之秋?可否刪掉?

明確:不能刪掉。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由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的秋。通過二者的對比,反襯出故都的秋的特點。

二、品味排比和比喻綜合運用的藝術效果?!澳蠂?,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闭堉赋鲞@段話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并請指出“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四對比喻的本體,最后請你談談本段話有什么藝術效果。

明確:

第一問:排比

第二問:作者把南方的秋味同故都的秋味相比較。四對喻體做比較,目的是從四個角度說明這一對本體的特點。第一對喻體說明本體的濃烈程度不同:南國之秋味平淡,北國之秋味濃烈。第二對喻體說明本體的敦實度不同:南國之秋味稀薄,北國之秋味厚實;第三對喻體是從鮮味角度說明長度不同:南國之秋味柔軟,北國之秋味剛強;第四對喻體是從黃犬與駱駝行走距離角度說明范圍不同:南國之秋范圍狹小,北國之秋范圍廣大。

第三問:本段中作者使用內容上的對比,比較南北方“秋”的區別,其中不僅上下部分內容的表述都使用整齊的排比句式,尤其是下半部分,作者不直接和具體說南北方有關秋的比較,而是使用文言句式的排比句表達出只能意會不好言傳的神韻,并能留給讀者豐富想象余地的藝術效果。

【拓展研究】

一、品味本文的詩意美。詩歌的聲韻和節奏,加強了《故都的秋》的詩意美?!敖?,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的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上面三句,承前省略主語:江南;句子結構相同,動詞后面均輔以結構助詞“得”,形式整齊劃一,有一種整體的美感,“慢”“淡”“潤”表現的都是平淡細膩的意味,意脈流暢。他們又都是響亮的音節?!奥保╩àn)“淡”(dàn)“潤”(rùn),聲調相同,均是去聲,落地鏗鏘有力,前后兩字又葉韻,讀起來,語勢貫通,具有很強的音樂感。同時,作者選取草木、空氣、天的顏色三個意象,加以排列組合,構成了江南之秋的意境,寫出了江南之秋的特點。請同學們借鑒這段鑒賞文字,鑒賞本文中下面這段話: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明確:作者把這些名勝用一個個偏正詞組整齊排列起來,結構相同,語勢貫通,珠璣成串,明麗輕快;一個名勝就是一個意象,四個名勝就是四個意象,四個意象組合起來,且意脈流暢,就形成了一個故都之秋的意境,意境一立,一首詩就立起來了,讓人感到無限的美感。

二、品味本文選用句式之妙。選用句式就是要根據特定的語境,選擇恰當的句子形式,以追求最佳的語言表達效果。請思考,能不能將本文中“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的“賞玩不到十足”改成“賞不足”?

明確:

(一)可以改。改成“賞不足”時候,恰好可以與前面的“看不飽”、“嘗不透”構成排比句,一氣呵成,節奏鮮明,氣勢磅礴,突出強調了南國之秋秋味的平淡。

(二)不能改。前面“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已經是五個排比句了,一口氣讀下來,都有點累了,換成“賞不足”,就等于再來一個排比句,一則太累了,二則句式缺少變化,顯得呆板。保持原文,則句式活潑,體現了動態美。同時,“十足”和“足”的差別是很明顯了,有程度上的不同,充分表明南國之秋不能盡如人意。

【課外練筆】

仿照《故都的秋》寫一篇微型作文“校園的秋”,400字。

作者單位:湖北竹溪縣第一高級中學。

猜你喜歡
設題故都的秋排比句
從“四計歌”學排比
排比句
讓人癡迷的瑰麗世界
由《故都的秋》談高中散文教學思路
以《故都的秋》為例談談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學習
揭秘高考英語閱讀理解在哪兒設題
吼唱在關中大地上的“秦腔”——論小說《白鹿原》中長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韻味
從《故都的秋》教學中看六步點撥教學法
奇妙的排比句
求同存異,異彩紛呈——例談高考古典詩歌比較鑒賞題常見設題角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