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市社區養老模式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

2016-07-04 09:04杜辰也邵倩雯吳陽
新經濟 2016年7期
關鍵詞:社區養老養老模式城市化

杜辰也 邵倩雯 吳陽

摘 要:當前,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加深,人們對養老這方面的關注程度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對養老模式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本文以合肥市社區養老模式為研究對象,對其現狀以及制約因素進行具體分析,以期對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城市化 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

1、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區養老因其具備的家庭養老的顧家性和機構養老的服務性而日漸走入公眾視野,以社區資源為依托,以專業服務為依靠的社區養老模式將是應對當前超經濟水平提前到來的“銀發浪潮”的必然選擇。權麗麗等人認為“對于城市養老,主要有三種模式: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目前,以家庭養老為主,機構養老處于發展中,而社區養老模式因為依賴于社區的發展,雖在全省的許多城市開展,但是發展很不平衡?!盵1]目前我國的社區養老發展緩慢,供求關系不均衡,地區差異大而且發展尚不完善,單靠政府力量難以前進,面臨巨大挑戰。

2、社區養老發展過程中的制約因素

作為中國經濟欠發達的省會城市,據合肥市老齡辦數據,截至2010年末,合肥市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71.65萬,占合肥市總人口(合肥市常住戶籍人口494.95萬)的比重為14.48%,2010年末全市百歲老人共計206人,比上年增加20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183人,每10萬人中擁有百歲老人4.16人。合肥市的老齡化水平較高,且農村老年化水平高于城市,全省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

我們在此次調查項目中采取了實地觀察、隨機訪問以及調查問卷的方式,在逍遙津街道和三里街街道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74份,調查對象不僅包括60歲以上老年人,還包括40歲到60歲的中年人。

調查數據顯示,有72.3%的中老年人表示希望與子女同城居住,但只有42.5%的中老年人表示希望與子女同屋居住,這表明老年人希望與子女親近但又不想過于麻煩子女的心情。

在問及“是否知道社區養老”時,約有半數人表示并不明確這一概念但知道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這說明社區養老的宣傳尚不到位,只有少部分老年人真切感受到了社區養老的便利(見圖1)。

在問及“您最希望社區養老提供何種服務?”時,我們發現需求量最大的三個項目為日間照料、醫療護理、家政服務,此外,休閑健身和老年課堂的需求量也較大,而對法律理財的需求量較少(見圖2)。這一方面說明合肥市的中老年人更注重生理方面的服務,但“老有所樂”“老有所學”的精神需求也不可忽視,另一方面說明合肥市中老年人消費觀念較為傳統,尚未對法律援助和理財幫助有迫切的需求。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我們采取隨機訪問的形式對老人進行詢問,發現大多數老人情感上更傾向于與家人在一起,這與傳統的徽州文化關系密切,講究家庭和諧長輩孩孫齊聚一堂,但事實情況卻是很多的子女都不在身邊,與子女同居的非常少,子女去一線城市工作長期無法回家探望或者由于工作繁忙偶爾回家探望的占據大多數,老人平時最多的交流是和同樣的老年人群。

在養老機構的監管方面,缺乏規范化的管理,我們走訪了瑤海區、廬陽區的夕陽紅老年公寓、逍遙津社區老年公寓及瑤海區光明老年公寓等,公寓負責人表示上門服務很少,一般是針對九十歲以上才憑券提供,我們隨后詢問的街道主任表示服務券是政府統一發放但數量不多,確實對年齡有嚴格限制,對于社區養老公寓的收費情況負責人僅表示看情況收費,但具體怎么收費則諱莫如深了,我們詢問老人和他們的子女大都表示公寓直接說服務費他們也不清楚,由此可見養老服務缺乏一套統一的衡量體系,服務質量、收費情況缺乏統一標準,這不利于養老服務質量的提高;在資金流向和參與機制方面,相關機構的市場機制參與度較低,基本上依靠政府扶持和民辦資金,偶爾有些社會贊助,難以實現養老服務資金的內循環,談及養老服務質量提升時,負責人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老人的養老資金主要來源于退休金、出租房屋的收入、子女的補給,老人之間經濟差距也較大;此外,合肥市機構養老還存在著養老服務內容單一的問題,我們在詢問養老機構負責人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的難點時,負責人表示“我們的難點就是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難點,最大的難點就是老人難點各有差異難以都滿足”,由此可以看出合肥市的社區養老的專業性不足,缺乏專門的需求評估體系,難以針對不同情況的老年人提供差異化服務。另外,老年服務場所面積狹小,老年人的健身活動往往只能局限于散步,而休閑活動往往局限于棋牌,年代過于久遠的小區更是難以開發。同時,老年人的日常照料也多由社區志愿者承擔,在我們對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的老人的問卷調查中顯示,絕大多數老人表示對社區老年服務質量比較滿意或者不太滿意,認為沒有起到太多的實際作用,僅有15.7%的老人表示十分滿意(見圖3)。

3、社區養老發展緩慢的原因剖析

第一,養老觀念制約。對于廣大老年群體而言,家庭養老的觀點根深蒂固,“家庭養老是我國普遍接受和認同的養老方式,它以中國傳統的“孝文化”為情感基礎,實現了家庭內部的自然保障功能。長期以來,這種養老模式滿足了老年人的親情需求,也減輕了社會養老壓力”[1]子女與長輩同住被視為“孝”的典型表現,很多老人為了街坊之間的面子問題也不愿住進老年公寓;此外,老年人的消費意識不強,節儉的生活習慣使他們不愿為養老服務花錢,這導致他們即使有養老服務的需求,但實際去購買服務的數量并不多。老人若是將養老金和社保都用于購買養老服務那么生病就診等花銷就難以保障,這也從側面了老年群體的經濟保障尚且不夠充分。

第二,供求矛盾制約。姜向群、鄭研輝(2015)認為,“當前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存在著明顯供需失衡問題,主要表現為三類矛盾:一是社區服務項目供給率與利用率之間的矛盾;二是社區服務項目低供給與老年人高需求之間的矛盾;三是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低利用與高需求之間的矛盾?!备鶕覀冊诤戏适械膶嵉赜^察也發現,有的地方床位一床難求,有的地方大量閑置,社區服務站的設置沒有完全跟著老年人口需求來,存在類似于廬陽區的老人坐車去蜀山區接受養老服務的情況。此外,現行社區養老提供的服務較為單一,沒有很好的契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很多老人表示需要上門服務的家政人員,比如送餐、按摩、清洗等,但在我們走訪中發現實際能提供這種服務的社區非常少,且基本上都是針對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而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則無法享受。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多為老人的日常的休閑娛樂場所,比如打牌、打麻將、下棋等,但極少組織大型活動因而限制了老人們的活動范圍。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對老年人的需求尚且沒有充分把握,因此不能提供有效服務,另一方面在于沒有遵循市場化配置,站點設置不是十分合理,從而造成資源浪費。

第三,發展資金制約。要實現養老服務設施的升級、實現養老服務質量的提高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現行社區養老機構資金大部分來源于政府補助以及社會捐助,這時談社區養老的發展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對于廣大企業而言,很多潛在投資者尚未留意養老產業這一新興產業,而既存投資者常常因為利潤低而畏手畏腳,不愿投資過大。

第四,專業人才制約?,F行社區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大都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相關經驗尤其是護理經驗不足?!翱祻偷臒o序、隨意是我國目前康復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大部分急性期患者在搶救治療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能夠得到正確規范康復治療的患者不多?!盵9]由此可見不夠專業的養老服務不僅會造成事倍功半更嚴重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然而,當前大量社區服務人員為下崗女工或社會上的志愿者,他們大部分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就直接上崗,對一些老人的身體需求、心理需求不能夠把握體會,部分老人表示雖然社區有護理人員但明顯感到社區護理人員不夠專業,因此寧愿排隊去醫院或者專門的護理中心進行護理。此外,社區養老服務人員流動性較強,人員之間沒有崗位的交接,導致無法實現系統有序的服務。同時,我國現行高等本科院校尚未開設專門的老年護理等專業,養老領域缺乏高端人才,??圃盒︷B老領域的涉足也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養老服務人員工作環境較差,照顧高齡老人還會承擔相應的風險,然而工資待遇低,另一方面在于人們對養老問題重視還不夠,對社區養老了解還不深,社會尊重度不夠,難以吸引優秀人才。

作者簡介

杜辰也 (1995.7.31-),女,漢族,籍貫:合肥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經濟學。

邵倩雯 (1994.7.20-),女,漢族,籍貫:安徽省蚌埠市,當前職務:學生,學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結合經濟學和商業大環境下的社區養老模式的研究。

吳 陽 (1994.11-),男,漢族,籍貫:安徽馬鞍山,當前職務:學生,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社會學。

猜你喜歡
社區養老養老模式城市化
英國社區養老照顧對我國的啟示
溫州“老人公寓”養老模式的經驗特征
我國互助養老的實踐現狀及其反思
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困局何解
引導城市消費對接旅游消費的異地養老模式探索
社區養老模式下戶外活動空間設計探析
論城市社區養老服務中的政府責任定位
失衡的城市化:現狀與出路
“城市化”諸概念辨析
軌道交通推動城市化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