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新中國三次人口政策改革的經濟學意義分析

2016-07-04 18:17劉娜
新經濟 2016年7期

劉娜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循序漸進和人口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從最初的鼓勵生育政策到全面獨生子女政策,從獨生子女政策到近期的以“雙獨”和“單獨”兩孩政策為主要內容的我國新人口政策,它們逐步得到認可和實踐,并對社會和家庭產生重要影響。本文系統的研究我國新興的人口政策,通過不同時期的不同社會和經濟背景來對我國人口政策進行經濟學分析。

關鍵詞:人口政策 經濟學意義 人口經濟學

引言:

新中國建立之后,由于戰爭使人口數量急劇減少,鼓勵生育是重要任務。在西北部地區,未婚生育也被列入允許和鼓勵范疇,一戶人家有五六個孩子是正常,有的大戶人家子女多達13個;70年代末,人口繁衍速度過快成為政策議題。決策者認為家庭人口多使得生活水平低下,社會資源、環境關系也變得緊張。于是,1982年,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實施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在2011年前后開始引發爭議,人口比例失衡、人口數量下降而導致未來青黃不接的議論開始增多。2013年,獨生子女政策又被改為單獨二孩,即生育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第二個孩子,到2016年,二孩政策在中國已經全面放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三次人口政策改革并非只是出于其社會人口效益,其經濟學意義也毋庸置疑。因此,進一步研究人口政策的社會效益,其對人口政策的經濟意義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

1、我國人口政策及其發展過程

1.1 我國人口政策的發展演變歷程

1.1.1 鼓勵生育政策階段:1949-1953,鼓勵生育政策

在這一階段,政府部門對國民生育采取了聽之任之的態度,并在這個時候出臺了限制避孕的政策——禁止進口避孕套和避孕藥品,積極鼓勵人們多生,但卻未曾鼓勵優生。

“為保障母體安全和下一代生命,禁止非法打胎”是19世紀40年代最為流行的口號,19世紀50年代初,國家衛生部頒發了《機關部隊婦女干部打胎限制的辦法》。兩年以后,在此前的基礎上,國家衛生部再次制定了《限制節育及人工流產暫行辦法》,將適用人群的新規定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不到1年,衛生部以“與國家政策不符”為理由,禁止商家進口避孕產品,海關不得不按照執行。這些政策從各方面都強化了人們多生多育的觀念,也限制了他們少生的權利。

1.1.2 政策轉變醞釀階段:1954~1959年:政策轉變醞釀,上層思想反復。

1953年,政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第一次全國范圍的人口普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口已經從4萬萬上升到了6萬萬,平均每年中國人口增加1000萬,10年增加了1億多,已經遠遠超出了決策者最初預計的增長速度。而從當時中國的有限資源和經濟實力來說,整個國家無論如何都無法承受如此沉重的人口增長壓力。

于是,從領導層到學術界,紛紛要求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出在全國部分范圍內鼓勵節育, 1955年—1956年,衛生部指出:節制生育是關系廣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項重大政策性改革。同時在1956年頒發的《十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除少數民族地區以外,在所有人口密集的地方,普及和推行節制生育,提倡有計劃的生兒育女。

1.1.3 實施限制生育政策階段:1960~2011年:實施限制生育政策。

大躍進運動失敗和三年困難時期結束以后,全國人口激增,節制生育已經迫在眉睫,自然也成功的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所以,1962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要求各級政府和黨委把這一工作穩定的展開下去。1971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1980年,生育政策繼續加快緊縮的腳步,開始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1984年,在農村實行“一孩半”政策(夫妻雙方或一方是農村居民,其夫妻僅生育過一個女孩,可以生二胎,如果生育過男孩,則不可以生二胎),但在城市繼續實行“一胎化”政策。隨后人口政策便演變成人盡皆知的獨生子女政策。

1.1.4 現行的二孩政策:2011年~

基于中國的環境承載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目標,2011年11月,中國各地全面實施雙獨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實施全面二孩政策。

1.2 我國人口政策形成和演變的歷史及經濟背景

1.2.1 新中國成立初期鼓勵生育的歷史和經濟背景

受戰亂影響,舊日中國始終未能進行全面的人口普查,中國人口也一直未得到比較準確的統計。1912年到第一次人口普查期間,關于中國人口數量的估計值多達幾十個,范圍從4億到4.8億參差不齊,所以便取了中間值4.5億,成為流傳最廣、接受程度最高的人口估計值。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民正確生育意識薄弱時期,大家普遍認為只要有了人,再大的困難都不是困難,任何能想到的也可以造出來,這一思想成為該時期有關人口的主流思想;同時,在那時特殊的經濟背景下,蘇聯鼓勵人們積極生育、獎勵多子女父母的政策,也得到中國政府和輿論的撐持并廣為社會各階層所傳播。

在上述特定的經濟和歷史背景下,當局乃至人民自然不會產生控制人口數量和控制生養的意識;相關部門甚至從維護女性權益和健康的角度出發,頒布了限制人工流產等相關限制節制生育的規定,在意識和實踐上鼓勵著一條不成文但看起來相對正常的鼓勵人口增長的政策。

從上圖也可以看出,在1950年到1970年的年增長率一直居高不下,與實施這一政策之前相比速度增長速度成倍放大。

在這段時期里,由于勞動力是經濟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經濟發展初期鼓勵生育也確有其好處。

1.2.2 人口政策調整時期的歷史和經濟背景

從1966年開始,中國全面啟動“文化大革命”運動,這一運動對人口政策及人口增長的影響是異常顯著的。于是,我國人口政策又在動亂的年代里盲目發展。據相關數據統計,1966—1970年期間,我國每年有2500萬到2700萬的出生人口,人口出生率保持在33‰這樣的高速增長狀態以上,自然增長率維持在2‰左右,每年的凈增人口將近1億。到1969年,我國人口總量從4.5億這個估計值直線上升直至突破8億。人口毫無節制的增長使當時已經困難重重的國民經濟再次遭到重創,全國大部分人口生活在絕對的貧困線之下。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1970年2月,周恩來在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反復強調:如今要在全國范圍內控制人口的數量。此后,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行“二胎化”。

經濟上來說,由于大躍進運動、文化大革命對社會經濟的沖擊,中國的社會經濟已經接近于全面崩盤。前期遺留下來的人口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吃飽飯,顯而易見,當時的社會經濟已經無法支撐全國眾多人口的生計。

1.2.3 現階段二孩政策下的歷史和經濟背景

單獨二孩政策在實踐初期并不理想,生育率低到危險,大部人民已經習慣此前的獨生子女所帶來的好處,并不想再多生孩子來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據統計,截至2014年12月,從二孩政策開始施行以來,全國僅有不足100萬對夫婦提出再生育的申請。有一些專家表示中國已經進入“低生育率陷阱”,毋庸置疑的是:人口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基本要素。沒了人口紅利,在競爭力上就少了核心競爭力。當前,中國已成為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關于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也日漸凸顯。

在經濟方面,“劉易斯拐點”理論在中國體現得越來越明顯,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慢慢轉移,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農村發展又遭遇勞動力發展不足這一瓶頸,而且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最終很有可能會走向枯竭。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經濟提前出現劉易斯拐點的關鍵原因。由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狀態,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一線和二線甚至三線城市,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直接導致了當前農村發展問題頻頻出現。

1、我國人口政策的經濟學意義分析

2.1 新中國初期鼓勵生育人口政策的經濟學意義

鼓勵生育是我國發展新的增長點,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戰爭的摧殘,勞動力已經嚴重不足,鼓勵生育自然也就有非凡的意義。首先,鼓勵生育有利于增加社會勞動力,勞動力作為經濟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在中國初期的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支撐作用。所以擁有充足的勞動力是必要的,特別是廉價的勞動力。其次,鼓勵生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減少居民的儲蓄,在鼓勵生育的同時,人口必然增加,人口增加也就從另外一個方面刺激了消費。最后,為中國的長遠發展儲備了大量優秀的人才,為后來的經濟建設和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2 80年代獨生子女政策的經濟學意義

我國廉價勞動力本身就多,但是我國生產發展相對落后,又無法從根本上消化這些勞動力。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解決了勞動力剩余、物質消耗過多的問題。使得我國經濟在近40年里迅速發展。其有利影響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實行計劃生育,使國家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費大量減少,從而有利于國家加速資本積累,將更多的稅收和國家原始資本運用到社會公共事業和經濟發展中去,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2)實行計劃生育,可以緩解人地矛盾,提高人均占有耕地面積、人均占有糧食的水平,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資源水平。同時,通過這一政策也緩解了資源環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壓力,為國家全面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3)實行計劃生育使每個家庭的人口減少,特別是廣大農村家庭,對農民來說,少生優生有效地緩解了經濟方面的壓力,從而可以刺激他們將生育的資金運用到其他方面,刺激第三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又可反利于經濟發展,依次循環推進,不斷創收。

2.3、近年來“雙獨”和“單獨”兩孩政策的經濟學研究

從長遠來看,實施單獨二胎政策能夠增加未來勞動力人口,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近年來,中國一直保持低生育水平,甚至目前已接近超低生育水平。過低的生育水平不僅會導致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的短缺,更會降低經濟潛在增長率。有專家預測,隨著以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為表征的人口紅利消失,中國GDP潛在增長率預計將從1995年至2010年平均10.3%的水平,下降到“十二五”時期的7.6%。如果中國調整人口生育政策,短期內不會對GDP產生潛在增長率的正面影響,同時負面影響程度也非常微弱。但是可以想象的是,放開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這一代人進入勞動力市場以后,政策調整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將會比較明顯。

同時,單獨二胎政策將有效促社會調整進中國人口結構,更有利于老齡化問題的解決。預計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達到4.4億左右的峰值,約占總人口的1/3?!梆B老”已成為政府和社會越來越重要的壓力?!皢为毞砰_二胎”將使得年輕勞動力得以迅速增加,促使人口老齡化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有利于緩解社會的養老壓力。勞動人口增多和科技進步同時發生在中國,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促使養老機制不至于產生壞賬,不會發生社??召~甚至崩盤危機。

從近期而言,單獨二胎政策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該政策的實施,最為受益的當屬與母嬰有關的消費產業,而這涉及醫療檢測設備、免疫疫苗、嬰兒配方奶粉、奶瓶、嬰兒紙尿褲、嬰兒護理產品、婦嬰服飾、早教幼教、玩具、游戲、動漫、教具教材、游樂場等一系列圍繞母嬰消費的產業鏈。這些行業反過來會需求大量的人才,對改善我國現階段的就業壓力大的問題有巨大的作用。

2、結語

過去,我國是用獨生子女政策對人口增長加以控制。新中國成立以來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生產力相對低下,人多資源少等問題,導致幾十年內,我們只把人口問題狹隘地理解成人數問題、除法效應,認為人多了就會攤薄社會資源,消耗社會財富,缺乏對經濟社會的統籌考量。

一個國家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相當一部分取決于這個國家是否達到一定的人口適度增長率?!斑m度人口”理論的創始人、英國經濟學家坎南認為,一個國家或區域在任何時期都存在一個經濟上的最大收益點,當勞動力超過或少于這個量時,都會引起收益減少。調整生育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研究和尋找我國現階段的“適度人口”,通過政策引導達到最大收益。

參考文獻:

[1]朱薇《全面開放二孩政策的原因解讀》

[2]應琛《全面二孩來了中國人口政策變遷的背后》

[3]湯兆云《從節制生育到計劃生育——新中國人口政策的演變》

[4]馬曉紅、孫超《中國人口生育政策60年》

[5]2015年21期《媒體熱點》

作者簡介:

劉 娜 (1994.2.11-),女,漢族,重慶銅梁人,長江師范學院財經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