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農村普惠金融體系中信息化建設的作用機制及面臨困境

2016-07-06 17:14趙洪
2016年21期
關鍵詞:困境互聯網

趙洪

摘 要:信息化建設對農村普惠金融具有直接和間接的促進作用。本文以互聯網發展作為信息化建設的典型代表,主要分析互聯網對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這兩個模塊子系統的直接輻射帶動作用,從而間接對農村普惠金融產生了促進作用。而當前我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中信息化建設仍面臨困境,為更好更快實現農村普惠金融必須努力突破困境。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普惠金融;促進機制;困境

一、前言

普惠金融是一個整體體系,包含三個層次的子系統:宏觀、微觀及介于二者之間的中間層次。從宏觀層面看,國家金融法律法規、監管機制為普惠金融提供運行制度;下一級層次包括產品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建設等,這些構成了當下普惠金融有機運行的組合模塊;每個具體模塊中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技術信息、支付及征信體系等表現為具體的運行機制,這是具體微觀層次的內容。目前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普惠金融的宏觀法律法規,而對政策指示的正確解讀并轉化為具體行動指南成為當下普惠金融實施的難題。因此介于中間層次的模塊子系統在普惠金融中起到承上啟下的角色,為傳達宏觀制度政策與引導微觀運營行為提供關鍵性的指導并起到鋪墊作用。

農村普惠金融與一般普惠金融的區別在于農村地區天生具有金融排斥現象,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不佳且基礎設施體系不完善,農村普惠金融的關鍵點就是以國家牽頭實施普惠性政策,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激發農村金融的活力。目前我國正在努力將城市金融模式復制到農村,對于農村金融產品服務、基礎設施都進行大量投入,但這些投入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尤其是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法過于單一。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加強信息化建設會產生連帶效應,為其他模塊系統的完善提供便利,優先發展信息化建設必會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農村普惠金融的信息化建設包括信息技術研發、通信設備設施建設、信息工具應用及技術知識的普及等。其實質就在于以信息通訊科技為基礎,運用大數據及云傳輸的網絡形式將金融產品、金融機構、運行流程及金融管理信息化,減少人工操作量,以智能化、信息化減少普惠金融運行的交易費用,提高社會經濟效率。當下的經濟處于信息時代經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工具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許多國家就是通過互聯網技術革命帶動了普惠金融的發展。因此研究互聯網在農村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十分有意義。

本文所研究的互聯網與農村普惠金融的結合與互聯網金融模式是不同的,本文重點在于論證信息化建設是農村普惠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互聯網是信息化的內生要素,其作用也是通過信息化建設才得以實現。而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型金融運行模式,互聯網作為外生因素直接對金融產生作用。因此這二者是屬于不同研究體系的課題,其研究視角和重點也不同。

二、信息化建設對農村普惠金融的微觀促進機制

信息化建設對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的促進機制就體現于對其他模塊子系統的微觀作用機制。因此本文以互聯網為中心出發,將信息化建設對農村普惠金融體系中的模塊子系統的作用關系以下圖來表示,這表明信息化建設對農村普惠金融的促進作用具有直接性和間接性。

(一)金融產品服務的網絡化需要互聯網作為依托

農村閑置資金具有數量少且零散的特點,而線下金融產品服務具有最低資金量門檻限制、資信標準等要求,因此傳統單一的金融產品服務并不適合農村金融的需求。為此必須轉變金融供給主導金融市場的局面,同時發展線上和線下金融產品服務系統,實現金融產品網絡化以適應農村金融需求。金融產品服務的網絡化包括開發網絡形式的金融工具以及將線下的金融產品服務線上化,這兩種形式互相彌合才能完善金融產品服務體系。

以余額寶為代表的網絡金融產品正在我國市場興起,并受到許多農村地區歡迎。這種網絡形式的金融產品就是通過網絡將閑散資金投入理財,其最大特點是操作簡便、提取靈活快捷。許多農村居民閑散資金少,并且跑去遠隔幾公里的銀行投入理財所花費的成本很高,所以這也是許多農村人不愿在銀行理財的原因之一。而金融產品的網絡化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便利的理財渠道。

網絡化的金融產品的運行必須依托兩種力量:一是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二是網絡銀行的發展。許多金融產品是和銀行資金相掛鉤的,必須通過網絡銀行才能將資金轉入理財產品。目前我國運用最多的就是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及電話銀行等網絡銀行形式。銀行網絡化不僅能夠支持網絡金融產品的運行,還能彌補線下銀行網點缺乏的不足?,F在許多國有銀行及村鎮銀行都推出了網上銀行及手機銀行服務。關于農村金融的手機銀行包含無卡取現、手機銀行農戶小額貸款、手機銀行按址匯款以及手機金融等業務??梢哉f,這些網絡銀行對農村普惠金融的信息化起到了擴大覆蓋面的作用。

(二)網絡平臺監督的金融監管方式不斷創新

我國的金融監管對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保障作用體現于金融機構設置、金融信息共享以及對金融行為的監督機制。金融機構的設置是由政府主導的行為,政府可根據互聯網登記及金融機構的業務反饋情況考慮金融機構在各區域的布局,互聯網能夠為政府提供有效的信息導向?;ヂ摼W擁有的大數據信息拓寬了金融領域的信息范圍,并且改變了以往金融信息傳遞程序復雜、具有時滯性的問題,真正實現了信息有效快捷地傳遞。最重要的是,互聯網開拓了對金融機構或個體行為監督的渠道,傳統的監督方式是政府為主要監督方以直接媒體或直接業務審查的形式對金融信息或行為進行監督。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許多信息被披露在網絡上,很多線下媒體也開通了線上渠道,這使得由原來的少數人監督變為全民監督,金融信息或交易行為也被完全記錄在網絡中,這種網絡平臺的監督方式彌補了線下實體的金融監管的不足。

(三)互聯網支付方式完善了農村普惠金融的支付體系

當下大部分農村仍然沿用現金或銀行卡結算,這種支付方式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并且存在付款環節繁瑣且耗時、存取款程序重復性高、異地支付手續費用高等問題?;ヂ摼W的普及應用為人們支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對于農戶來說節省了交易成本,對于商戶或銀行中介來說這種方式更加省時省力。

互聯網支付方式包括銀行推出的小額支付便民點、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方式,這些方式是銀行和信息通訊技術的結合,它將銀行端、商戶端、客戶端連接在一起,跨越了時空的界限,節省了時間和交易費用。小額支付便民點已經由許多銀行發起在農村地區實施,這些便民點往往設立在農村小賣店、售賣點及小餐館等現金流量較大的地方,這些便民點實際上扮演了“代理銀行”的角色,并且成為一種無分支的網點銀行。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是比較常見的支付創新方式,并且越來越受農村居民青睞,雖然目前這些支付只限于網絡消費,線下消費的支付機器例如POS機在農村很少見,這也是農村普惠金融基礎設施有待提高的地方??梢哉f,這些新型便利的互聯網支付方式方便了農村居民生活,它不僅可以刺激消費還能完善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對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以大數據庫為基礎的金融信用體系更加全面

目前我國的征信體系是以央行為主力的政府主導式,市場企業征信機構作為信用體系的補充手段。傳統的征信信息來源于企業財務作為核心數據以及供應鏈或交易記錄,對企業信用信息征集較多,個人信用記錄較少,收集方式主要依靠人工進行。這種傳統征信方式具有一些缺陷:信用評判標準不全面、獲取不夠便利、即時性較差、對個人用戶信用評級體制缺乏,尤其是對農民的評價指標少,對農民信用征集不全面。相比之下,以互聯網為工具的大數據庫為征信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依據和更高準確性,這種征信方式實質上是金融業、IT業的跨界融合創新。

以互聯網大數據庫為基礎的信用體系具有一系列優勢:數據來源廣泛、通過網絡收集信息更加便捷、信用信息具有即時性和有效性、以計算機深度數據分析更加準確且節約成本等等?;ヂ摼W開拓了以數據庫為依據的征信市場,挖掘了潛在市場能力,這不僅利于我國政府的征信事業還有助于激發市場企業的動力,通過網絡公開的數據使得民間企業看到了潛在利益,更多企業的加入為征信的市場化提供基礎。更重要的是,征信企業可以彌補政府對農村用戶的征信的漏洞,對農民的信用體系及風險擔任能力做出更加全面可靠的評價。

當下我國“互聯網+農業”的創新使得農村電商及農業產業鏈的信用體系越來越重要。這就涉及網絡化的交易數據、資金流通、信用評估等事項。隨著交易數據及信用評估越來越成為農戶重視的方面,征信工作也越來越專業化并衍生出專業職業,由第三家公司建立征信網絡系統以為交易雙方提供便利。征信系統所征集的交易信息、個人檔案等信用信息形成了大數據庫,這個數據庫為許多農村電商企業或農業產業鏈商戶開展交易提供了信用評估參考。從宏觀角度看,征信網絡系統的日臻完善將提高農村交易及金融普惠水平。

三、農村普惠金融體系中信息化建設所面臨的困境

(一)互聯網的不透明性增加了農村金融的風險性

互聯網天生具有隱蔽性和非公開性,再加上技術風險使得農村金融業面臨更大的安全風險。具體來說,第三方支付存在著技術風險,該風險體現于信息系統的技術安全風險、黑客攻擊、賬戶資金被盜等問題。網絡融資例如眾籌及網絡投資如P2P模式存在信用風險,由于資金雙方信息不夠完全,征信系統不夠詳細,許多欺詐、跑路現象或違約等道德風險行為時有發生,“e租寶”案件就證明了互聯網增加了金融業的風險??傮w而言,互聯網的風險性是客觀因素,這些風險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減弱風險,這些努力包括國家及相關機構的監管和查處力度加大、加快互聯網金融立法、公民的自覺與教育培訓、人才的培養及國家支持網絡技術研發等等。

(二)農村網絡及其他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形成硬性約束

我國的通訊設施已經覆蓋了大多數農村,然而許多偏遠農村還沒有解決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問題,這些農村更是沒有開通正常通訊和建設互聯網設施。據調查,截止至2014年末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8.8%②。這些數據表明我國政府對信息化建設的支持力度不夠,雖然網絡基礎設施的潛在成本很高,但相應的其潛在收益很高,政府可以采取市場化的方式鼓勵市場資金進入普惠金融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中來。

此外,即使一些農村具有良好的網絡通信并且先行設點實驗移動支付,但是很多居民沒有智能手機,大多數居民更是不會用這些支付方式。這些現象說明農村普惠金融的信息化建設不能停留于研究,而應首先擴大互聯網覆蓋率、加強支付工具設施建設等等,使得農村具有接受普惠金融的準備條件。

(三)農村居民知識不足以及慣性意識制約信息化建設的開展

目前我國農村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先進農村,另一種是偏遠的落后農村。較先進的農村經濟發展迅速,居民思想意識比較開放,對于互聯網或新型金融形式易于接受和嘗試,而對于落后農村來說,居民的知識尤其是金融意識不足,致使助力普惠金融的信息化建設難以有效開展。這些偏遠農村人口流動性很大,具有較高文化的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大多是兒童、老人及婦女。這些農村居民本身欠缺文化及金融知識,又由于他們地處偏僻地區從而思想傳統保守,對于新鮮事物有排斥心理,再加上傳統的消費意識和習慣,使得這些農村的信息化建設十分困難。即使政府投入大量的硬件設施,農村的文化及思想觀念這些軟約束依然會牽絆農村普惠金融的開展。因此提升居民文化素質十分關鍵,尤其是在開展農村普惠金融宣傳的時候要開展一系列的講座,使得居民在了解金融的基礎上對普惠金融更加信任從而采取理性行為。此外,地方政府或金融機構還可以實施一些活動來培養居民使用互聯網的習慣,為農村普惠金融奠定基礎。

(四)與普惠金融網絡化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缺失

目前我國給予的農村普惠金融的政策方向之一就是力促以互聯網牽頭,實現信息化以優化農村金融運行方式,擴大金融范圍并提高效率。這種政策是國家釋放的積極信號,這會激發國有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活力。然而國家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監管卻不到位,體現為相關的法律法規缺失、運行監管不到位、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不夠等現象。國家應該在放寬金融運營渠道的同時,頒布相關的法律規范,以政策引導大家規避風險、防范欺詐并保護消費者權益。消費者本身處于市場的弱勢地位,其信息來源狹隘且力量分散薄弱,尤其是農村居民由于先天金融生態環境不佳,對金融市場變動不敏感。因此對于消費者的權利和權益應該予以專項法律法規進行說明,這也是將“普惠”真正落實的必要舉措之一。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注解:

① 本圖由作者自己整理繪制.

② 闕方平.“互聯網+”時代的農村金融發展之路,載“銀行家”2015年第12期,第39頁.

參考文獻:

[1] 劉運濤,曹楠.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研究[J].金融發展評論,2015,08:141-146.

[2] 闕方平.“互聯網+”時代的農村金融發展之路[J].銀行家,2015,12:37-40.

[3] 鄭巖.關注信息化金融新時代,聚焦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發展[J].金融電子化,2015,06:82-85.

猜你喜歡
困境互聯網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國霧霾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互聯網+”環境之下的著作權保護
“互聯網+”對傳統圖書出版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論狹義平等理論的三重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