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重衡——以清代狀元“金”為代表的質韋十八子士人群體述論

2016-07-12 07:28龔慧蘭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衢州324000
名作欣賞 2016年29期
關鍵詞:士人乾隆群體

⊙龔慧蘭[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衢州324000]

⊙龔慧蘭[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衢州324000]

質韋十八子是清中期出現在浙江杭州地域上的一個士人群體,其成員由當時杭州名士梁詩正、陳兆侖、杭世駿、金甡等十八人組成。目前學術界對此研究存在較多空白領域,但其研究價值不容忽視。質韋十八子士人群體詩歌創作豐富,是清代詩壇不可忽視的部分,同時十八子在地域史、文化史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其研究價值值得重新衡量。

質韋十八子 研究價值 重新衡量

清代杭州是浙江乃至當時全國的詩歌創作中心,自順治以來杰出的詩人不勝枚舉,特別是雍正、乾隆時期,不僅產生了諸如厲鶚、杭世駿等著名詩人,而且還涌現出南屏詩社、蕉園詩社等一大批帶有地域色彩的文學社群。清中期在杭州地域上產生的質韋十八子士人群體,是杭州眾多詩人中較為獨特的一道風景。目前各種文學史、詩歌史均未提及質韋十八子士人群體,因此認識質韋十八子士人群體不僅有助于全面地認識浙派詩歌風格,也有益于地域文化史、學術史。

一、質韋十八子的提出與成員

質韋十八子是清中期杭州地區出現的一個文人群體,十八子這一群體身份較為特殊,成員大多為清代中期的江南漢族士大夫,有些成員祖上幾代人為官,幾乎都有科舉仕進傳統,家學傳統深厚,工于詩文,著作豐富。

依據以上材料可以試著列舉質韋十八子士人群體的主要成員,該群體由當時的杭州名宿梁詩正、梁啟心、杭世駿、陳兆侖、孫灝、金、陸秩、裘肇熙、金文濟、王瀛洲、汪宏禧、汪金城、任應烈、錢在培、吳景、吳國鍔、何姚瑞、孫曾十八人組成。

雖然形成文學流派要有共同的文學理想、創作主張,將梁詩正、陳兆侖、金等十八人稱為詩歌流派尚嫌勉強,但至少提供了這樣的信息,十八人皆為浙人,梁詩正、陳兆侖、金等十八子是一個明顯以地域為核心的士人群體?,F略述主要人物生平如下:

梁啟心:浙江仁和籍錢塘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改庶吉士。詩歌作品有《南香草堂詩集》。

梁詩正:浙江錢塘人。雍正八年(1730)殿試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授職編修,不久后便充作《一統志》纂修官。之后曾受命編纂唐宋詩歌選集《唐宋詩醇》,任《文獻通考》館總裁,編《西清古鑒》四十卷,附《錢錄》十六卷,與沈德潛合修《西湖志纂》。詩歌著有《矢音集》。

杭世駿:浙江仁和人。雍正元年(1723)舉人,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授編修。罷歸。有《道古堂集》。

陳兆侖:浙江錢塘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乾隆元年,應召廷試博學鴻詞二等,授翰林院檢討。曾擔任《大清會典》《明紀綱目》《續文獻通考》纂修官,有《紫竹山房詩文集》。

孫灝:浙江錢塘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官至通政使,有《道盥齋集》。

綜上所述,質韋十八子士人群體是一個在清中期杭州地域上形成的士人群體,其成員以當時的杭州籍文學侍從為主,活動的時間主要在雍正、乾隆年間。

在談及清中葉的詩文時,游國恩等人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在論及各派詩人時,對沈德潛之類的詩人評價不高,認為“他是一個典型的臺閣體詩人,所作絕少成就”③。即便是對浙派靈魂人物——厲鶚的介紹也篇幅不長,并未提及浙江地域上的其他詩人。同時游版教材提及厲鶚時認為“清人所稱‘浙派’,基本上專指厲鶚一派”④。同時,有關中國文學史的袁行霈版教材、章培恒版教材都未提及質韋十八子這一群體。當代學者嚴迪昌的《清詩史》和劉世南《清詩流派史》兩部著作在論述清中期浙江地域內的詩歌流派時主要是指以厲鶚、金農、丁敬、汪沆、周京、符曾等具有在野色彩的文人群體。如嚴迪昌《清詩史》在第六章《乾嘉時期地域詩派詩群巡視》中論述了以厲鶚為代表的“浙派”、錢載與秀水派。而劉世南則在《清詩流派史》“浙派”這一章節中論述浙派時也主要具體談論以厲鶚為代表的“浙派”,未提及杭州質韋十八子群體。但嚴迪昌在《清詩史》中對秀水派的錢載等臺閣詩人的評價,也表明隨著文學研究的深入,一批的確在文藝創作上有成就的文學侍從、臺閣詩人正在逐漸得到學術界相應的認可。

二、質韋十八子士人群體的價值重衡

(一)質韋十八子的詩歌創作及其價值

質韋十八子士人群體有著濃重的文學侍從的色彩,如梁詩正,雍正八年(1730)殿試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授職編修。杭世駿,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授編修。金,乾隆七年(1742)會試中第一,殿試一甲一名,賜進士及第,乾隆三十一年(1766)授內閣學士。陳兆侖,雍正八年(1730)進士;乾隆元年(1736)應召廷試博學鴻詞二等,授翰林院檢討;曾擔任《大清會典》《明紀綱目》《續文獻通考》纂修官。孫灝,雍正八年(1730)進士。在帝王文學侍從的表象下,他們的文學創作也往往被視為是統治者“潤色鴻業”的需要,是否具有更深層次的時代背景與自覺追求,對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試做探討:

1.地域為這一群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質韋十八子中的杭世駿本身就是“浙派”的代表人物,如杭世駿在《文學吳協南墓志銘》中有記錄:“錢塘吳君嘉丙,字協南……同郡嚴在昌,梁啟心、孫灝、陳兆侖切于學問,振華耀采,爭長盤敦,摩研編削之士交目為文中之虎,始于鄉邦,浸淫于十一郡,漸被于大江南北,以暨京輦名流六堂觀國之彥,翕然稱杭郡之文甲天下……”⑤杭世駿認為梁啟心、孫灝、陳兆侖等人在詩文方面的造詣在當時的杭州頗有聲譽,同時也指出當時杭郡鄉邦詩歌繁盛,深厚的地域詩學底蘊是質韋十八子群體形成的文化背景。質韋十八子未能像厲鶚等人遠離朝政、專致學問,而是轉投廟堂文學,走弘揚風雅、實施文教之路,但地域文化深刻影響了其詩歌創作。同時質韋十八子成員基本屬于晚達,比如金四十歲才考中狀元,四十歲之前仕途多次受挫,除了潛心科舉,還曾游歷名山大川,詩文表現感情較為真摯,后期受館閣詩風熏染,詩歌多應制、唱和。在其詩歌創作歷程中并非僅有簡單歌功頌德的作品,入仕前后詩歌的風格、內容、題材也有明顯的不同。他們的詩歌創作歷程實質是清中期詩壇“朝”與“野”對立沖突的一種表現,從中可以窺見清代江南文學士大夫的生存本相和精神世界,為研究清代臺閣詩人詩歌創作的特點及其在社會文化領域中的意義作用,提供了豐富的詩歌文本,這一群體的學術價值及文化意義不容忽視。

2.質韋十八子人人博學通經,并且幾乎都有詩集傳世,如梁啟心有《南香草堂詩集》四卷、梁詩正有《矢音集》十卷、陳兆侖有《紫竹山房詩集》十二卷、金有《靜廉齋詩集》二十四卷、孫灝有《道盥齋詩稿》十四卷。對其詩文創作價值,歷代評論家、詩話都有一定的論述。比如梁詩正《矢音集》雖大多為應制之作,但錢陳群評價其作品“雍容莊雅,情文相生”⑥。阮元在《兩浙軒錄》中評價梁啟心詩作:“詩文意境澄憂郁遠,不染纖埃?!雹咔宕蹶圃凇蹲现裆椒吭娢募颉分性u價陳兆侖之創作:“詩文不以氣炫,才不以詞害志,淡泊清遠,間放適如心所欲出至?!雹嗪际莉E曾在《詞科余話》中評價金:“雨叔,孝感令長孺弟也,穿穴諸經,時有創解,詩宗韓、杜,駢體得南宋二李之遺?!雹崆宕X塘名士汪惟憲在《金氏二友》一文稱贊金:“(雨叔)好學能文,書皆手錄,精楷不茍一筆,其《三十初度自序》立言有體,文韻斐然。余跋其尾云:海住六兄負不羈之才,寫自得之趣,揮毫似錦,手不頻義,聯句成珠,燭猶勝跋。壯志則鯨魚碧海,逸情亦翡翠苕。風雅萃于一門,聲名比之雙壁?!雹馊钤?、王昶等人對質韋十八子成員的評論雖未明確指出質韋十八子群體風格,但他們的評論肯定了質韋十八子是有著較高的文化與文學素養的地域詩人,其詩歌創作也有其獨特之處;其實質是肯定質韋十八子的詩學史地位與價值。

現有的關于清代中期的浙江地域詩歌研究多集中在厲鶚、杭世駿等人身上,正如張仲謀在《清代文化與浙派詩》中所言“:厲鶚只是浙派發展史上一個時期的代表,他的詩風也只是浙派大范疇下的一個屬的概念?!雹儋|韋十八子的出現恰好為“浙派”詩歌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3.質韋十八子主要通過政治、文學創作兩類途徑影響了清中期文壇。一般而言,京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長期生活在京都的文人有著其他地區詩人難以企及的各種優勢,而在科舉時代,文學創作又往往與功名仕進常伴相生,所以文學侍從對詩壇、文壇的影響是非常深刻而具體的。質韋十八子皆是浙地文化精英,以科舉入仕;入仕前在區域內就有一定的文名,入仕后基本都主科舉、文化事業。如梁啟心,乾隆四年(1739)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金,乾隆九年(1744)主廣東鄉試,乾隆十二年(1747)充順天鄉試,乾隆十八年(1753)充山西鄉試,乾隆十九年(1755)奉命督學安徽,乾隆三十年(1765)奉命督學江西。陳兆侖于乾隆六年(1741)充湖北鄉試正考官。孫灝曾擔任河南學政。十八子中尤其是梁詩正、陳兆侖、金、孫灝等人多次主持各地鄉試選拔人才,作為清代中期主持文教的館閣大臣,他們實施文教,對清代中期的學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們這種與館閣密切的經歷對文學觀念的傳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陳兆侖、金等人皆是當時八股文大家,在京師也備受當時士子的推崇,陶元藻在《全浙詩話》中評論陳兆侖“以古文為時文,故制藝縱橫排自成一家,居京師士大夫奉為文章宗匠。凡應試鄉會者必持文請決利鈍門外”?,從中可見陳兆侖等文學侍從對當時文壇的影響。

當然質韋十八子對清代中期的詩壇而言是一群比較特殊的詩人,其成員基本身兼詩人、學者、文學侍從、政治家幾重身份,其人生經歷基本身處清中期,是清代經濟社會高度發達但同時又是政治文化高度鉗制的時代,文字獄與科舉選拔人才的文化制度讓這一群體詩人的創作不可避免地印上深刻的痕跡,其詩歌呈現出多種面貌,如感悟世事艱辛、哀嘆科舉蹭蹬、仕途得失、吟詠名山大川,固然與清初的移民詩歌境界不同,但這恰好是清代漢族江南士大夫復雜心路歷程的反映,正如嚴迪昌在《清詩史》中所言:“然而,傳統文化包括金石書畫,自有其人所常說的頤養心志功能,這心志包蘊有狷介、清狂、自尊、脫俗等心性。只要不是權欲熏心,異化盡文人固有的情操,那么,在參朝奉侍之后,在私邸、在長夜、在密友和親族間、性格的另一面‘自我’必會‘率真任性’一番的?!?

這一群體能得名于時,除了先后入仕、主持文教外,更得益于才學廣博、詩文創作斐然、與當時詩壇的密切聯系。由于地域之關系,質韋十八子成員亦與當時“浙派”厲鶚諸人亦有交集。據《全謝山年譜》載:“陳句山將北上,先生(指樊榭)及金江聲、周穆門、全謝山、金冬心、梁林、杭堇浦、施竹田、汪復園、釋明中集餞于瓶花齋?!?由上可知陳句山、杭世駿、梁林等人與厲鶚等人在瓶花齋主人吳焯處聚會餞行。據這則材料所列名單,筆者有理由認為,質韋十八子核心人物與“浙派”厲鶚等人頗有交集,成員多有交叉。同時質韋十八子的核心人物亦是當時“浙派”之領袖——杭世駿,雖入朝為官時間極短,但他與其他十七子在詩文上亦有較多交往,杭世駿的《嶺南集》中收錄了《送同年金之東昌》《寄孫太仆灝陳學士兆侖兩同年用東坡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韻》《寄陳太仆》《寄和任太守應烈移居快閣四首》《同年陳進士兆侖聞予有八閩之役作詩志喜既出闈始得示予遂次其韻》等詩歌作品,杭世駿與金、陳兆侖、孫灝等人交往頗多,即便在杭世駿遠赴嶺南,亦有詩文往來,如陳兆侖《紫竹山房詩文集》中收錄《杭二堇浦自粵東見寄光孝寺詩即用其原韻奉酬代柬》等詩,金的《靜廉齋詩集》中記載有《校同年杭堇浦世駿前輩道古堂集感舊題辭》,詩中追憶了杭世駿與眾人之交往,如與金等人結社藕花居,與其兄長切磋學問,在朝中參編史書等事,可見杭世駿與陳、金、孫等人之交誼。同時質韋十八子成員與“浙派”金農、周西穆、汪惟憲等“浙派”重要人物亦有交往,地域詩風對這一群體的詩風、詩學主張的形成都起到了很大的鼓蕩作用。因此無論是從歷史政治的角度,還是從詩歌審美的角度來審視這一群體,其作品在清中期的詩壇上都有獨特的研究價值。

(二)質韋十八子對地域文化、清代學術的影響

1.質韋十八子對地域文化的影響。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提及“魏晉南北朝之學術、宗教皆與家族、地域兩點不可分離”?,明清時代的文學,也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文化背景。質韋十八子幾乎都是浙江杭州籍貫,年少時即負盛名,如梁詩正,《大學士贈太保文莊梁公墓志銘》記載其“五歲始能言,授以四五言詩,略上口即能誦,長擅文譽”?,后官至大學士。又如金,杭世駿在《詞科余話》中道“:雨叔,孝感令長孺弟也。穿穴諸經,時有創解,詩宗韓、杜,駢體得南宋二李之遺?!?此外陳兆侖、孫灝等人亦皆是杭州當地名宿。質韋十八子創作領域廣泛,涉及經、史、子、集,大力弘揚地域文化,如梁詩正與沈德潛合修《西湖志纂》、杭世駿著有《兩浙經籍志》等。其中以梁啟心、梁詩正為代表的梁氏家族,以金、汪如洋為代表的金氏狀元家族,他們都重視家族的文化教育,在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等培養方面都堪稱典范,在當時的杭州乃至整個浙江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家族的文學創作、生活方式、價值取向、論述主張、個人品格都對當時的士人群體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如梁詩正家族,多次吸引浙江士人,是十八子之政治核心人物。金家族,金自己為乾隆七年(1742)狀元,其外孫汪如洋為乾隆四十五(1780)年狀元,祖孫二人皆中狀元成為科場佳話。對質韋十八子士人群體進行審視,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清代江南家族文化和杭州地域文化的發展特點。

2.質韋十八子對清代學術文化的影響。質韋十八子不僅詩文創作數量豐富,而且幾乎人人精通史學,對歷史、地理等領域也多有涉及。清代乾嘉時期,漢學昌盛,考據經史、編輯叢書尤其風行,十八子中的許多成員對儒家的經典作品,都加以重新??焙陀栣?,他們或訓詁名物,或考訂舊史,或撰寫方志,對清代中期的文獻整理工作做出了貢獻。同時十八子入仕后多擔任文職,主持或參與文史的修訂工作,如梁詩正曾擔任《一統志》纂修官、《文獻通考》館總裁,杭世駿曾??蔽溆⒌睢妒洝贰抖氖贰?、纂修《三禮義疏》,陳兆侖曾擔任《大清會典》《明紀綱目》《續文獻通考》纂修官。十八子中多人參與圖書編纂工作,對這類浩大的圖書集中工作,游版教材認為“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四庫全書館’,征求天下遺書,不但網羅了大量的御用‘人才’,而且通過‘四庫全書’的編纂,大規模地銷毀一切反清的以及一些反抗民族壓迫、反對封建專制的歷史文獻和其他書籍,企圖消滅漢族人民的反清思想和封建精神。結果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八年間,被銷毀、抽毀和橫遭篡改的圖書不計其數。但是也必須指出,這種浩大的圖書集中的工作對我國文化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貢獻”?,由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在第八編《清代文學緒論》中指出:“主持編纂的紀昀等人作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已收入的三千四百余種和未收入而存目的六千七百余種書籍,做了簡要的介紹評論。從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角度說,這未嘗不是一件功德”?“乾嘉漢學家在文字、音韻、訓詁、金石、地理等學術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一定的歷史地位”?。兩部文學史的巨著在批評清王朝以編書、興文字獄等方式來鉗制社會文化思想的同時,也肯定了清代學者對古籍的整理與研究工作。同時十八子入仕后大多擔任文職,對我國古代文化遺產進行了系統整理,保存了豐富的古代文化資料,其貢獻應值得肯定。同時十八子大多剛正秉直,對當時的清廷統治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研究這一群體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清代的學術文化及科舉文化。

②陳玉繩:《陳句山年譜》,見《北京圖書館珍藏本年譜叢刊(第97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197頁。

③④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版,第325頁,第325頁。

⑤杭世駿:《道古堂文集》,見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第142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8頁。

⑥錢陳群:《矢音集序》,見梁詩正:《矢音集》,乾隆二十二年(1755)清勤堂刻本,浙江圖書館藏。

⑧王昶:《紫竹山房詩文集序》,見陳兆侖:《紫竹山房詩文集》,載四庫未收書編纂委員會:《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25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頁。

⑨?杭世駿:《詞科余話》,見四庫未收書編纂委員會:《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輯19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31頁,第731頁。

⑩汪惟憲:《積山先生遺集》,見四庫未收書編纂委員會:《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26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84頁。

①張仲謀:《清代文化與浙派詩》,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頁。

?陶元藻:《全浙詩話》,見四庫未收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第170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5頁。

?嚴迪昌:《清詩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06頁。

?陸謙祉:《厲樊榭年譜(乾隆十一年條)》,見《全謝山年譜》,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

?陳寅?。骸端逄浦贫葴Y源略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頁。

?劉旭錦:《清中葉錢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際傳承研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9月版,第3頁。

?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四)》,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版,第181頁。

??袁行霈等:《中國文學史(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頁,第235頁。

作者:龔慧蘭,衢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張晴E-mail:zqmz0601@163.com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資助(項目編號:Y201534665)、2016年浙江省社科聯研究課題“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成果”(項目編號:2016N20M)

猜你喜歡
士人乾隆群體
論乾隆朝金川之戰的影子腔演述
哪些群體容易“返貧”——受災戶、遇困戶、邊緣戶
盛世之巔的一聲嘆息——《紅樓夢》與乾隆前期政治談片
認清虧欠問題——對參與近期香港暴亂的青年群體之我見
乾隆眼中的木魚石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中間群體
文獻視域中的中國古代“行樂”觀念及園林行樂生活
《續夷堅志》對《夷堅志》在內容上的繼承
地域學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