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三三戰略 強化內容生產 推進媒體融合

2016-08-26 12:21鮑洪俊
中國記者 2016年6期
關鍵詞:浙江日報媒體融合

鮑洪俊

"

內容提要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自身實際,浙報集團把深入實施“三圈環流、三端融通、三點發力”的三三戰略作為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的主要抓手,著力補足短板,強化內容生產,推進媒體融合。

關鍵詞 三三戰略 內容生產 媒體融合 浙江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

深入學習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自身實際,浙報集團把深入實施“三圈環流、三端融通、三點發力”的三三戰略作為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的主要抓手,著力補足短板,強化內容生產,推進媒體融合。

一、媒體融合體制基礎:三圈環流——實施“三圈環流”新媒體矩陣工程

“三圈環流”新媒體矩陣是浙報集團在全國省級媒體中先行一步的新媒體戰略架構,是集團實現全媒體融合的新媒體基礎。

“三圈環流”得以順利推進,主要依靠三大優勢:

一是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多次強調媒體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4年8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浙江省委夏寶龍書記對意識形態工作也高度重視,他多次強調,主流媒體要切實發揮輿論引導中流砥柱、定海神針作用。2014年4月14日,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浙報集團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實施“紅色新媒體建設工程”方案》,夏寶龍書記明確指示要求:“快、廣、真、?!?。

中央和省委關于推進媒體融合、做大做強主流媒體的堅定決心,為我們加快融合發展提供了巨大的鼓舞和強大的動力。

二是頂層設計清晰科學。近年來,浙報集團在推動媒體融合上構思科學,工作有力。我們構建起了“三圈環流”的新媒體矩陣,傾全集團之力打造了“浙江新聞”移動客戶端,去年又啟動地方分社改革,致力于將各分社打造成所在區域第一媒體平臺。這些,都為我們“更快一步、更進一步、二次創業、全面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主動接軌資本市場。新媒體建設是要“燒錢”的。2011年9月,浙報傳媒上市,成為全國第一家媒體經營資產整體上市的省級報業集團。2013年4月,以31.9億元并購邊鋒浩方網絡平臺,獲取了一個3億注冊用戶、2000萬活躍用戶、900多萬移動用戶的、國有資本控制的最大規?;ヂ摼W用戶平臺,構建起大數據技術平臺和一支近千人的互聯網技術團隊。2014年,浙報傳媒實現營業總收入31億元。浙報集團如果沒有接軌資本市場,就沒有能力,也沒有底氣去和BAT競爭。只有借助強大的資本實力,才能收購邊鋒,進行大數據庫建設,一步步實現我們的頂層設計。目前,浙報集團的盈利結構中,傳統媒體盈利只占40%,非媒產業則為60%。這都要歸功于上市。

二、媒體融合關鍵流程:三端融通——三大輿論場全方位、全天候、全覆蓋報道

如何實現三端融通、同步發聲,形成有機聯系,發揮整合傳播優勢?這是浙報集團一直嘗試和探索的課題。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講到互聯網時有一個判斷,他說,傳統媒體是我們輿論引導的紅色地帶,我們要靠紅色地帶去轉化網上的灰色地帶,去消解黑色地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上的講話中更加明確地指出,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我的體會是,一方面,傳統媒體的話語權地位雖然受到了威脅,但其主導、引導輿論的權威性、公信力是新媒體所無法撼動的;另一方面,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主戰場,如果傳統媒體不思進取,話語權、影響力就會不斷消亡。

去年以來,浙報集團探索在重大主題報道和突發事件報道中,打通紙媒端、PC端、移動端采編資源,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全覆蓋的報道,取得較好傳播效果。

去年新加坡“習馬會”報道,就是三端融合報道的典型案例。以往發生重大政治事件,地方媒體只能播發中央媒體的通稿。而“習馬會”浙報集團得到了7個采訪名額,自己審稿,自己發稿,這對我們是空前的信任,也是巨大的考驗。浙報集團從紙媒和新媒體中抽調7名采編精英,赴新加坡現場采訪,并與后方近百人的編輯團隊,一起組成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習馬會報道“集團軍”,在一套高效有序的全媒體指揮調度機制下,奏響了融合報道的“交響曲”。

紙媒端,重視原創、重視獨家、重視言論,對余姚籍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獨家專訪、本報記者拍攝的習馬握手精彩瞬間等報道,大大增強了版面的可讀性、可看性,使地方黨報在全球媒體競爭中精彩亮相。2015年11月8日,國內大多數報紙選擇在頭版刊登了習馬握手及兩人隔著桌子相向會談的通稿圖片。但是《浙江日報》選發了本報記者徐斌發回的現場照片。效果非常好,也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表揚。

PC端,浙江在線以大型專題形式呈現的24小時不間斷滾動播報奪人眼球,集團傾力打造的“浙江視界”視頻產品也迅速推出了長達1分43秒的兩岸領導人握手視頻,引得網友紛紛點贊。

移動端,“浙江新聞”客戶端主打即時性和可視化,以適合互聯網傳播的方式推出各類原創新聞產品。啟動頁直達新聞專題、有“聲”有“色”的H5作品等,都得到了大量轉發,使傳播效果疊加。

為了推進三端融通,我們著力打造三大平臺:

一是建立跨媒體的統一指揮調度平臺,整個浙報集團成為包含多兵種的集團軍。每日三次采編會議,由集團副總編輯坐鎮指揮,各媒體編輯部負責人協同研判。通過這一指揮平臺,按照“共享線索、協同采訪、全媒體互動、多終端呈現”的要求,對集團采編資源進行統一調配,實現24小時實時反應。

內容提要

新華社的一切創新都要緊緊圍繞履行好“喉舌”“耳目”職責、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展開,通過創新,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努力開創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關于新華社創新的重點,概括起來就是:堅持一個根本,強化一個核心,抓住四個環節。

關鍵詞

新聞輿論 創新 新華社

2016年5月9目,新華社產品研究院正式成立。這是新華社事業發展歷程中的一件大事,對于推動新華社業務創新、更好地履行黨中央“喉舌”“耳目”職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根據社黨組安排,我們召開新華社創新研討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重要指示,明確全社創新工作的思路、方向、方法、路徑和重點任務,進一步引導全社干部職工樹立創新發展意識,踐行創新發展理念,不斷增強新聞報道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提高履行“喉舌”“耳目”職責的能力水平,加快形成與黨中央治國理政相適應的新聞品格和新聞力量,更好地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

為開好這次會議,新華社總編室和相關部門作了精心安排,圍繞會議議題在全社范圍征集了156篇業務論文。這些論文內容豐富、觀點鮮明、建議中肯,充分體現了大家對新華社的熱愛和對事業發展的期盼。

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習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就新聞輿論工作創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推動全社創新工作,首先要深刻領會習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重要指示,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要深刻領會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極端重要性。習總書記明確指出“創新為要”。他強調,今天,宣傳思想工作的社會條件已大不一樣了,“不日新者必日退?!薄懊髡咭驎r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弊龊眯麄魉枷牍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新聞傳播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落后于社會發展,落后于讀者期盼,讀者就不愛聽、不愛看,就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要勇于創新、勇于變革。這些重要論述指明了創新在新聞輿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創新對于媒體發展變革的重要意義,對我們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創新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覺性堅定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要深刻領會新聞輿論工作創新需要把握的原則。習總書記強調,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新聞輿論工作不論如何創新,首要的是堅持黨性原則。報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新聞網站的所有工作都必須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必須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習總書記還指出,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創新必須遵循的原則。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習總書記強調,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改什么、怎么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這些重要論述,明確了新聞輿論工作創新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我們必須始終遵循、牢牢堅守。

三要深刻領會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重點方向。在2013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和基層工作創新。在2015年12月視察解放軍報社時,習總書記指出,要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在今年2月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強調,堅持改進創新,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能力和水平,當前特別要在四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增強工作針對性,二是推動融合發展,三是把握好時度效,四是增強國際話語權。要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創新,講求實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牢牢掌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主動權。這些重要論述,指明了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努力方向、關鍵領域和重點工作。我們要緊緊圍繞習總書記提出的要求,逐個重點突破,全方位大力推進。

四要深刻領會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方法路徑。習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一些重要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比如,對于如何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習總書記指出,要善于設置議題,讓該熱的熱起來,該冷的冷下去,該說的說到位。要讓我們設置的議題成為引導社會輿論的話題。要善于挖掘事實,也要善于提出概念、形成標識;要面向普通人群,也要影響關鍵少數。對于新媒體管理,習總書記強調,要建立健全輿情收集反饋機制,加強內容監管,做好分析研判,有針對性地研究解決問題的措施,及時清理網絡謠言和各類有害信息。對于做好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習總書記強調,貴在早、貴在快,要完善快速反應機制,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有針對性地回應社會關切,先聲奪人、贏得主動,確保首發定調。對于增強國際話語權,習總書記強調,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要組織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載體,把“道”貫通于故事之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這些重要論述,內容具體、要求清晰,為我們指明了破解難題、推動創新的方法路徑,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

習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芒,彰顯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遵循規律的科學精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為推動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導。

當前輿論格局和傳媒生態發生深刻變化,信息傳播日新月異,新聞競爭空前激烈,新聞媒體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新。新華社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貫徹落實全社“十三五”規劃處于開局之年,既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歷史遺留難題,又面臨很多新情況新要求,改革發展任務十分繁重。有效應對挑戰,加快事業發展,必須深入貫徹習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重要論述,始終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把創新作為事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貫穿全社工作各個方面,以創新引領各項工作,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

二、準確把握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重點

新華社的一切創新都要緊緊圍繞履行好“喉舌”“耳目”職責、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展開,通過創新,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努力開創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關于新華社創新的重點,概括起來就是:堅持一個根本,強化一個核心,抓住四個環節。

(一)堅持一個根本。即堅持內容創新為本。無論時代環境和輿論生態如何變化,內容始終是媒體競爭的根本所在。新華社是國內最大、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聞信息內容提供商,在傳媒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要占據主動地位,就必須堅持把內容創新放在首位,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

一要增強調查研究的本領。習總書記強調,好的內容,要靠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內容創新的基礎。要推動全體采編人員深入基層,踐行“三貼近”,深化“走轉改”,把調查與研究融會貫通,把中央精神與基層實踐有機結合,傾聽民意民聲,獲取鮮活素材,把握社會脈搏,錘煉思想內涵,堅持事實說話,創新表達方式,不斷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優秀作品,使我們的報道真正能夠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

二要提升把握時度效的能力。新聞報道水平怎么樣,輿論引導能力怎么樣,關鍵看時度效。要把時度效作為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重要標尺,特別是重大主題、重大事件、重大敏感問題報道,尤其要在時度效上下功夫。要掌握好報道的時機節奏、力度分寸、效果實效,該突出的突出,該造勢的造勢,該淡化的淡化,讓該熱的熱起來,該冷的冷下去,而不能該熱的溫溫吞吞,該冷的沸沸揚揚。

三要提高融通中外的水平。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是我們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際話語權必須解決的一個大問題。要樹立“國家站位、全球視野、事實說話、融通中外、平等交流”的基本理念,精心構建既有中國特色、又為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抓住中外利益交匯點、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把中國國情、中國特色與海外受眾的閱讀心理和表述習慣結合起來,通過海外受眾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更好地傳播我們的價值理念,讓中國觀點變成世界語匯,贏得國際共識。

(二)強化一個核心,即以產品創新為核心。產品是新聞生產的最終呈現形式,產品競爭力是媒體最核心的競爭力,產品改革也是媒體最核心的改革。檢驗創新成效,關鍵看有沒有傳得開、叫得響、留得住的優質新聞產品。推進新華社產品創新,要抓住以下幾個重點。

一是加快推進供稿線路改革。對于新華社來講,供稿線路是最基礎的產品,供稿線路改革是事關長遠發展的戰略舉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衣領子”工程。去年7月,我們啟動了供稿線路改革工作,經過大量調研,確定了總的思路,就是立足市場變化和用戶需求,搭建基于互聯網的全媒體供稿庫,構建“衛星供稿”(線)+“互聯網供稿”(庫)新模式,理順發稿機制,明確責任主體,整合線路產品,優化力量布局,強化技術保障,改進用戶服務,著力構建覆蓋各類媒體、滿足多樣需求的現代供稿體系。目前,這項工作已經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總編室要加強統籌協調,各責任單位要加緊工作、盯住不放,按照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穩妥推進原則,做好各項工作,爭取盡快見到成效。

二是打造引領潮流的新媒體產品。適應新媒體智能化、移動化、個性化、數據化發展趨勢,將好的內容與好的形式、方法、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打造一批符合受眾需求、引領風氣之先、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在“網上通訊社”建設上邁出實質性步伐,積極主導網上內容建設。今年兩會報道中我們推出了“現場新聞”新媒體產品,視頻直播總時長超過2000分鐘,新華社客戶端相關欄目的瀏覽量超過4000萬次,獲得良好反響。要繼續深入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不斷改進產品設計、優化產品形態、提高產品質量,推出更多有創意、有影響的新媒體產品。

三是研發滿足用戶需求的經濟信息產品。以中國經濟信息社重組為契機,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立足新華社優勢和市場需求,優化產品體系,為用戶提供優質信息服務。要升級“新華絲路”系列產品,完善數據、征信、咨詢、交易等板塊,擴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影響。要以金融信息平臺建設為依托,推進金融領域信息產品的研發和拓展,建設人民幣交易信息綜合服務平臺。要建設運營好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編制發布天然氣、原油等價格指數,提升我國在國際能源領域的定價權。當前,特別要解決信息產品泛新聞化問題,著力增強信息產品的專業性、實用性,按照“互聯網+”理念,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不斷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服務水平。

產品研究院要在全社產品創新中發揮統籌協調和引領帶動作用,探索有效機制,盤活各方資源,匯聚智慧力量,提供有力支持,孵化出一批有前景的重點項目,推動形成覆蓋全社的多層次立體化產品創新體系。

(三)抓住四個環節。即推進機制、渠道、技術、人才創新。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全社工作方方面面,必須統籌兼顧、綜合施策,全社各部門、各單位、各分社要密切配合、同步推進。

一是推進機制創新。機制創新是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實現由相“加”向相“融”轉變的關鍵所在,是涉及新聞信息生產關系調整的“硬骨頭”,必須緊緊扭住、強力推進??偟乃悸肥?,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重點在采編流程、組織模式、績效激勵、管理方式等方面探索有效方法,形成與融合發展相適應的內部運行管理機制。去年以來,我們以全媒報道平臺為牽引,推進采編流程改造,初步建立了一體化新聞生產模式。要加快全媒報道平臺提質、增速、擴容,完善“中央廚房”采編架構,完善一體化采編發流程,以“新華全媒頭條”“現場新聞”等重點產品為抓手,實現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帶動全社新聞信息采編業務轉型升級,真正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為一體、合而為一。

二是推進渠道創新。對于媒體來講,沒有渠道就沒有到達,沒有到達就產生不了影響力。當前,互聯網已成為輿論競爭的主戰場,特別是移動終端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第一入口。受眾在哪里,新聞傳播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我們工作的著力點就要放在哪里。加強渠道創新,就要強化陣地意識,大力拓展新興媒體傳播渠道,特別是把移動終端作為工作重點。要做大做強自有終端平臺,建設好新華網、新華社客戶端,不斷提高瀏覽量、下載量和活躍用戶數,增強在新媒體輿論場的傳播力引導力?!耙痪W一端”要不斷升級改版,做到常改常新,防止形態固化、停滯不前,淪為新媒體中的“傳統媒體”。要加強海外社交媒體建設,在用好推特、臉譜、優兔三大國際知名社交媒體平臺的同時,積極向地區性重要社交媒體平臺拓展,形成強大集群,進入國際主流媒體第一方陣。要推進各類渠道融合,整合新華網、客戶端、海外社交媒體、微博微信、戶外屏幕和社辦報刊等終端資源,通過跨屏交互、相互鏈接等手段,組建能夠協同作戰的“聯合艦隊”,形成強大傳播合力。

三是推進技術創新?,F代傳媒業百年來的發展歷程,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技術創新史。信息網絡時代,技術在傳媒競爭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多次強調,對通訊杜而言,要牢固樹立技術優勢是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加快推動技術建設由支撐性保障向引領性保障轉變。要密切跟蹤信息網絡技術前沿,抓住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無人機(UAV)等重點,積極搶占傳媒技術發展制高點,充分發揮技術在打造平臺、創新產品、服務用戶、拓展市場等方面的關鍵作用,引領和帶動通訊社業務創新。要搭建開放式技術合作平臺,同業界領先、服務優良的公司和科研院所等開展互利務實的長期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突破技術瓶頸,提高創新水平。要加大研發投入,用好創新基金和專項資金,盤活相關資源,借鑒國際一流公司成功經驗,加快技術進步和應用創新,推動新聞信息產品不斷迭代升級。

四是推進人才創新。媒體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競爭。主流媒體能不能實現創新突破,很大程度上要看人才隊伍能不能跟得上需求。新華社業務人員數量與國際一流媒體相比已不相上下,但人才結構不合理,如精通新媒體、全媒體的人才稀缺,擅長市場運營的人才稀缺。對這些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深入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充分激發人才隊伍活力。要加大優秀人才培養力度,造就各個門類的領軍人才和行家里手,培養一批專家型編輯記者,培養一批“全媒記者”“全媒編輯”,培養一批新媒體、國際傳播、電視、經濟信息等領域優秀人才,培養一批技術、營銷、管理等專門人才,適應全社創新發展需要。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拓寬視野渠道,廣泛招賢納士,以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和廣闊的發展平臺,吸引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針對新華社亟需引進的高端人才,要開辟專門渠道、實行特殊政策、實現精準引進,為隊伍建設注入新的活力。要為人才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實施業務階梯等制度,按照分類管理、簡便易行、獎罰分明的原則,突出業績導向和正向激勵,使專業人才有成就、有地位、有待遇,鼓勵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

三、全面提高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能力

大力推進創新,提高新聞報道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要全面加強我們自身的能力建設,練好內功,強身健體,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當前,要著力提高以下幾方面能力。

(一)新聞采集能力?;ヂ摼W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但是信息大潮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真正的優質原創內容大多仍為傳統媒體生產。據一項針對數百萬博客和社交媒體站點的分析表明,80%的新聞鏈接指向傳統主流媒體,熱門站點中67%的新聞來自傳統主流媒體。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傳統媒體擁有強大的采集能力,掌握著信息的源頭和閘口。有效應對競爭,要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著力提高新聞采集能力,為受眾提供更多的優質原創信息。一是提高廣泛性。認真履行消息總匯職能,加強編輯、記者、簽約攝影師、海外雇員和線人等多層次采集隊伍建設,強化與國內外權威部門、權威機構的聯系與合作,發揮大數據輿情搜集系統等技術手段作用,使信息觸角覆蓋國內外各個地區、各個領域,確保重大新聞全覆蓋、無遺漏。二是提高專業性?;ヂ摼W上各種信息紛繁蕪雜、真假莫辨,受眾最需要的是正確信息和對信息的正確解讀、正確評論。要著力在提高信息采集的品質上下功夫,采訪權威信源,掌握關鍵線索,獲取核心事實,提高對各類信息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解讀能力,做到有思想、有觀點、有人物、有事實,在混沌迷惘中拔云見目,在眾說紛紜中一錘定音。三是提高時效性。當前新聞競爭已進入“秒殺”時代,快則搶占先手、贏得主動,遲則貽誤時機、被動挨打。要切實增強時效意識,第一時間發布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努力拼搶重大突發事件、重大社會熱點第一落點,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快。當然,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快是建立在真實基礎之上的,決不能為快而快、忙中出錯。

(二)議題設置能力。議題設置能力是衡量媒體輿論引導水平的重要指標。誰掌握了議題的設置權,誰就能夠有效引導公眾的注意力,使輿論走向按照設定的方向發展。要準確把握議題設置的重點,圍繞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設置議題,讓“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正確義利觀、命運共同體、新型大國關系、“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理念深入人心。要緊緊圍繞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設置議題,在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問題上不回避、不繞彎,不缺位、不失語。要圍繞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設置議題,在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民主人權、民族宗教、網絡管理、海洋權益等涉華輿論熱點上有效回應關切,在大國關系、文明沖突、安全反恐、氣候變化、領土爭端等重大國際問題上發出中國聲音。要精心選擇議題設置的時機。受到廣泛關注的議題,都離不開新聞性。沒有新聞由頭,議題就是憑空而設。要善于抓住新聞事件,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巧妙設置議題,而不能強行灌輸、硬做文章。去年7月有外媒造謠稱中國政府禁止穆斯林封齋,新華社迅速組織澄清式報道,并借此向國際社會闡釋中國的宗教政策,相關報道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點擊量超過150萬次,被《華爾街日報》等外媒轉發,取得良好效果?!白罡呙鞯男麄魇强床灰姷男麄鳌?。要善于緣事而發、借力發力,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要精心研判議題設置的效果。設置議題要從大局出發,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重點,充分考慮社會環境、輿論氛圍、受眾心理,綜合分析,謀定后動,做到積極呼應、有理有利有節。

四要處理好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的關系。加快創新既是我們應對當前激烈競爭的必然之舉,也是著眼未來發展的長遠考慮。只注重當前發展,就會缺少目標牽引,迷失前進方向;只關注長遠規劃,就容易犯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毛病。要把當前工作和長遠目標統一起來,把階段性工作和戰略性構想結合起來,既抓當前之“時”,又謀長遠之“勢”,一方面集中精力、腳踏實地抓好當前工作,另一方面科學規劃遠景目標,推動事業可持續發展。

關于今年的創新工作,我們已經制訂了專門工作計劃。各部門、各單位、各分社要按照社黨組部署,細化任務、明確責任,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干勁朝著既定目標邁進。要增強效率和效益意識,積極穩妥推進創新,通過參與市場競爭檢驗創新產品競爭力,實現“兩個效益”雙豐收,不斷激發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對于創新工作的長遠規劃,要從戰略和趨勢著眼,科學制訂發展目標和措施,明確前進方向、優先順序,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要夯實創新基礎,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傾向,多做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不要想著“一口吃成胖子”。要以長遠眼光看待創新項目,對一些具有良好成長潛力和發展前景的項目,可以著眼擴大市場和積累用戶,加大資源投入,在成長中逐步探索發展模式,為做大做強積蓄力量。

五要處理好鼓勵創新和強化管理的關系。要抓緊制訂促進創新的配套措施,發揮好創新基金、創新人物評選、創新大賽等正向激勵作用,加大對創新探索的扶持力度,充分挖掘創新潛力,調動全體干部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全社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要建立有效的試錯容錯機制,對于那些按照社黨組部署和要求開展創新、勤勉盡責的單位和個人,即使一時沒有取得預期成效,也要客觀作出評價,保護好大家的創新熱情和干勁。

同時,對創新工作要加強管理,確保良性發展。相關職能部門要履行好引導和監管職責,做到鼓勵與管理并重。要將創新作為重要內容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制訂科學合理、規范可行的考核辦法,做到責任明確、獎懲分明。要建立科學的項目評估機制,從謀劃到立項,從實施到運營,對每個創新項目進行全流程評估,科學設定并動態監測閱讀量、互動量、轉發量、分享量等評價指標;為項目論證和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當前,新華社轉型發展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大力推進創新,為事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希望大家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按照社黨組決策部署,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腳踏實地、勤勉工作,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為早日建成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作出新貢獻!

猜你喜歡
浙江日報媒體融合
凝聚七十載風云 鐫刻永不磨滅的追求——浙江日報報史館側記
國慶報道:看70年變遷的“中國范兒”——浙江日報國慶報道梳理分析
構建關于愛國的“集體記憶”——《浙江日報》國慶70周年報道創新探索
“內容+”,為主流媒體賦能——浙江日報改版的實踐與思考
打造輿論監督“升級版”——從浙江日報《一線調查》說起
重大主題報道的可視化探索——以浙江日報的實踐為例
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研究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淺談電視新聞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