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中國周邊安全環境

2016-10-21 21:11劉思嘉
華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9期
關鍵詞:安全觀薩德政治

劉思嘉

【摘 要】自冷戰結束以后,國際和地區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進入21世紀,我國的安全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疆獨”“藏獨”勢力的反撲,東海、南海問題,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等等。但是無論從國際大環境還是從中國周邊環境來看,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將存在一個總體和平與穩定的形勢,而這種安全環境是有利于中國的安全和發展的。

【關鍵詞】安全;21世紀;和平;穩定

一、對我國安全環境的基本判斷

現如今,中國的安全環境存在著兩重性:一方面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安全環境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又面臨著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潛在的威脅。

(一)中國同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關系日益密切

現今的國際社會是一個各國際行為主體之間有著廣泛而普遍的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存在,隨著蘇聯解體后意識形態問題的淡化,使得全球范圍內的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市場競爭和國際貿易全球化,世界各國之間在經濟上相互包容、相互滲透,間接推動了政治互信的發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圍繞這一趨勢,世界上出現了有關相互依存的不同學術觀點:普雷維什和阿明等人提出了“中心—外圍理論”,這一理論把世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少數高度工業化國家處在世界的社會與經濟中心,另一部分是非工業化國家的不發達國家,形成世界的社會與經濟周邊或外圍。由于“外圍國家”對“中心國家”存在著不平等的依賴關系,故而只有縮小南北差距和建立國際新秩序,才能逐漸改變這一局面;卡爾·多伊奇在《國際關系分析》一書中指出:“相互依存這個詞說明依存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在國家和其他國際行為者之間,它意味著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被鶜W漢和約瑟夫·奈在《權力與相互依賴:轉變中的世界政治》中把當代世界的相互依存稱作“復合相互依存”,并指出它的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多渠道的國際聯系;二是對外事務的議事日日益龐大和多樣化;三是軍事力量在復合相互依存占優勢的某些領域的作用逐漸下降,經濟力量的作用日益上升。

兩極格局的解體,使世界正在逐步走向多極化,將出現多個力量中心。目前,中國與這些力量中心的關系發展總體來說呈上升趨勢。中美關系伴隨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出現裂痕,但是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習近平主席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出臺,戰略共同點增多,合作基礎擴大,在反恐合作、解決“朝核”問題上都有良好合作。中國與俄羅斯保持著良好的國家關系,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先后簽署了一系列協定和聯合聲明,在國際社會由于克里米亞事件集體抵制俄羅斯的大背景下,中俄兩國簽訂天然氣大單,緩解了俄的經濟壓力,雙方也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目前,中俄關系正沿著這一軌道健康穩步地發展。中國與歐盟各國也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歐盟決定把與中國的關系提高到與美、俄、日等大國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國與歐盟就建立中歐年度會晤機制和中歐長期穩定的建設性伙伴關系達成共識。中日關系則由于安倍不承認“村山談話”,修改和平憲法、集體自衛權定義,解禁“武器出口三原則”,參拜“靖國神社”等行為,兩國關系自安倍晉三第二次上臺后出現下滑,但是日本方面也明確,一個和平與穩定的雙邊關系有助于中日兩國的長期發展。

(二)中國周邊地區熱點問題總體上在逐漸降溫

在中國周邊地區的熱點問題中,對中國安全影響較大的是朝鮮半島問題。在這個熱點地區,既存在著降溫、緩和的發展趨勢,又存在著升溫、發生危機的可能性。

朝鮮半島問題的根源在于南北方的分裂局面,表現為二戰結束后朝鮮與韓國的對立及朝鮮與美國的對立。美國與朝鮮簽署了關于核問題的框架協議,雙方對立關系有所緩和。對于美韓部署“薩德”系統,中方多次表示了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并稱將考慮采取必要措施維護國家戰略安全和地區戰略平衡。俄方日前也表示,為應對“薩德”入韓,不排除將加快恢復南千島群島軍事基地的可能性。朝鮮半島的局勢也可能因為“薩德”入韓更加緊張。朝鮮7月多次發射導彈予以回應,并警告一旦美韓確定在韓部署“薩德”系統的位置和場所,朝方將采取“物理性措施”予以應對。美國全球策略信息華盛頓辦公室主任威廉·瓊斯還指出:“‘薩德不會起作用,這也被美國方面從事該導彈系統研究幾十年的相關人員所批判,他們指出‘薩德可能難以讓韓國抵御來自朝鮮的導彈攻擊,反而會因導致朝鮮作出更為激進的舉動?!睂<抑赋?,“薩德”入韓讓“新冷戰”的幽靈游蕩在東北亞上空。正如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謝爾蓋·盧賈寧所說的,美韓兩國推動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是近幾年來發生在東北亞最嚴重的軍事挑釁,根本就是在制造新的緊張氣氛。中朝關系走向有待時間驗證,中韓關系迅速惡化卻顯而易見。對于美韓部署“薩德”系統,中方多次表示了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并稱將考慮采取必要措施維護國家戰略安全和地區戰略平衡。俄方日前也表示,為應對“薩德”入韓,不排除將加快恢復南千島群島軍事基地的可能性。

雖然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給地區安全造成威脅,但是南北雙方經濟交往和民間交往逐漸增多。以中國為軸的“六方會談”自2003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顯示了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地區大國應有的責任與義務。

二、當前我國安全面臨的挑戰

傳統的安全觀主要形成于革命與戰爭年代。它主要從政治、軍事、外交角度去判斷安全環境和安全威脅,認識安全性質和安全利益,確定安全戰略和安全目標,已選擇尋求和維護安全的途徑方式。當今時代,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信息科技化的不斷發展,許多威脅和危機都不是由傳統安全因素所直接導致,而是由非傳統安全因素,如金融動蕩、石油供應、環境污染、恐怖主義等造成的威脅所導致。因此,現代意義上的“威脅”和“安全”,其內涵和外延均已大大擴展,由此引起安全性質、安全利益、安全戰略、安全目標以及尋求和維護安全的途徑等因素也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必須突破傳統安全觀的思維,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安全觀,不僅將安全領域由政治、軍事擴展到經濟、科技、環境、文化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并且要關注恐怖主義、跨國犯罪、毒品走私、人道主義救援等非傳統安全領域。

(一)主權安全問題

臺灣問題將是影響中國發展大戰略的最大隱患,是中國實現小康社會的最大不確定因素。臺灣問題涉及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祖國統一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沒有回旋余地。自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獨”分裂勢力對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不斷進行單方面挑釁,已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最大障礙。放任“臺獨”分裂勢力,不僅將破壞中國的和平統一事業,也將嚴重干擾中國順利實現和平發展,威脅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違背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中國不會允許任何勢力以任何形式將臺灣從中國的領土中分割出去。中國有決心、有信心通過最大努力,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統一問題。

(二)經濟安全問題

21世紀以來,經濟安全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已經超越傳統的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成為中國國家安全形勢中最重要的因素。今后,隨著我國經濟的繼續增長,我國的能源問題也將越來越突出,需要從戰略上認真加以思考和應對。在缺少石油戰略儲備的情況下,隨著每年中國石油進口量的增加,中國很容易受到全球原油價格的影響。這充分說明,中國的能源安全已經成為國際能源安全體系中的一部分,中國的能源安全與國際能源形勢已有明顯的互動關系。所以,一旦出現國際市場供應中斷或價格飆升,我國的能源安全將受到很大沖擊。我國與外部世界的經濟關系越來越復雜,各種矛盾與沖突在所難免,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將使我國國家利益的地理范圍擴大,利益形成將更為多樣化。從2001年開始,我國的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已突破5000億美元。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增高意味著我國的國家利益在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上大為拓展,同時也意味著與其他國家發生利益沖突與對抗的可能性在增大。近年來,我國與國外的貿易摩擦、貿易爭端越來越多,外部世界對我國的經濟影響與壓力將越來越明顯。此外,隨著我國在市場和投資領域的進一步開放,國外質優價廉的產品將大量涌入,跨國公司也將大力拓展在華業務。這不僅給我國國內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而且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也將被迫調整;在金融領域,金融全球化發展中的無序現象給金融市場的開放帶來風險。根據入世協議,中國將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在短短幾年內,外商的業務范圍和地域限制將被取消。于是,其他國家內部的金融動蕩可能引發我國的金融動蕩。

(三)政治安全與文化安全問題

近年來,國際關系中經濟政治化、政治經濟化的趨勢越發明顯。經濟活動背后往往有政治背景,而政治斗爭的背后往往是經濟利益的糾葛。作為經濟全球化重要表現形式的資本,其全球擴張一直伴隨著資本原有政治形式的擴散,經濟全球化已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美國等西方國家正把經濟全球化作為推動政治全球化和政治一體化的工具,企圖以經濟手段達到政治目的。其中,美國是影響我國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把中國作為防范、遏制的對象。其對華政策存在著明顯的兩面性。實質上,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核心一直是遏制,雖然是接觸與遏制兩手并用,但即使在接觸的一面表現較充分的時候,接觸依然只是手段,遏制才是真實的目的,從奧巴馬上臺后推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就能很清楚地看出美國的真實意圖。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國家文化主權,捍衛國家文化主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中國在文化安全領域面臨西方政治文化的滲透。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西方政治文化“外溢”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互聯網開放、共享、多向和交叉的特點使各國政府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對網民的控制力下降,國家權力被削弱已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國家仍然在堅持冷戰思維,大肆利用高科技信息手段進行文化擴張與滲透。其中,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曾表示,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對促進中國的民主極為重要,“如果互聯網以在其他國家發展的那種方式進入中國,那么自由將迅速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穩腳跟?!痹谝恍┪鞣秸稳宋锏男哪恐?,網絡已成為“和平演變”的工具。多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利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的高效傳播性、滲透性和難以干擾性,對別國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政治制度和文化進行滲透、歪曲、擴大分歧與矛盾,挑起沖突,嚴重威脅別國的政治穩定與社會安定。此外,國際文化交流也被一些西方國家看作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與擴張的重要手段。早在尼克松時代,西方就主張“利用人員的交流、交換書籍或廣播節目”,利用西方的“精神和文化價值觀”影響和動搖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信念,從而逐漸侵蝕社會主義的基礎。

(四)非傳統安全問題

與傳統安全威脅不同,恐怖主義、信息犯罪、疾病蔓延等非傳統安全問題更像是無形殺手。沒有明確的敵人,也沒有固定的戰場,但卻擁有和戰爭一樣的巨大破壞力?!?·11”事件的整個發生過程僅僅幾十分鐘,卻導致2000多人喪生,使全球經濟損失在一萬億美元左右。在信息安全方面,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廣泛利用,信息化滲透到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整個社會對信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如果信息安全問題解決不好,直接危及到一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2000年5月發作的“愛蟲”病毒,在短短的四五天內從亞洲蔓延到歐美地區,感染了至少1000萬臺電腦,經濟損失超過了26億美元。而“非典”、“禽流感”和“埃博拉病毒則屬于一場公共衛生領域危機,它不僅直接威脅到人的生命安全,而且對發生國的經濟增長、社會穩定,乃至國家關系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非傳統安全領域,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都難以單獨應對這種全面的、深刻的新挑戰,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加以防范和解決??傊?,當代國家安全的概念是一個綜合概念,要保證立體化多方位的安全。無論是哪一方面的安全發生問題,都會干擾國家發展的戰略大局。

三、結語

事實證明,以軍事聯盟為基礎、以加強軍備為手段的舊安全觀,無助于保障國家安全。中國在和平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傳統安全觀的新安全觀。這種新安全觀摒棄以往大國爭奪勢力范圍、軍事對峙或輸出意識形態的戰略框架,其核心概念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這是以和平共處為前提,以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戰略合作為紐帶,以共同發展為目標的整體戰略觀。我國身體力行地將新安全觀付諸外交活動,產生了重大的實踐意義。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先秦時期睦鄰友好的思想一直延續至今,中國會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機制的建立就是最好的證明。

猜你喜歡
安全觀薩德政治
王毅:秉持踐行正確的民主觀、發展觀、安全觀、秩序觀
巧用視頻資料進行《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教學
辦公室政治
第1課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準確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科學內涵
韓媒:追加部署“薩德”或在本周
韓暫停部署新增“薩德”系統
講政治要防止幾個誤區
“總體國家安全觀”解讀
政治法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