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2016-11-09 21:49吳龍吳華山
戲劇之家 2016年20期
關鍵詞:文化傳承課程

吳龍++吳華山

【摘 要】面對當今多元文化的發展,高校應該自覺肩負起優秀戲劇文化的傳承責任和使命,充分利用和挖掘地方優秀文化資源,開設優秀戲劇類課程,并且將其納入人才培養計劃,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可行的。

【關鍵詞】廣東漢??;文化傳承;課程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016-04

一、觀感

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地處廣東省梅州市,是我國現存的兩所專門從事漢劇表演與研究團體之一。2008年6月7日,廣東漢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劇進入廣東有300余年,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建院已有57年歷史,它匯聚了國內優秀漢劇表演人才,是目前國內漢劇劇種最主要的表演傳承基地。進入21世紀,該院面對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市場生存考驗,沒有退縮,而是勇敢面對現實,主動融入文化市場,接受現實的種種考驗。為了弘揚和傳承廣東漢劇,也為了劇院的生存和發展,他們克服種種困難,始終堅持不斷地探索和創新,這種執著的敬業精神,令人由衷地欽佩!近5年間,筆者先后應邀觀看了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創作公演的兩場截然不同的大戲,這兩出大戲無論是從品格定位,表現形式,還是在藝術探索路徑上,都充分反映了當代我國傳統戲劇的處境,以及當代戲劇人身處當今文化大潮中的一種矛盾掙扎的心態。

2016年3月11日晚,筆者應邀觀看了新編廣東漢劇《夢@時代》,置身現場的第一感覺,就是這部劇是以往從未見過的,完全突破傳統戲劇表演體系的,很徹底的,具有顛覆性意味的創作與探索,讀者可以從筆者挑選的兩張劇照中體會到筆者當時的感受。

圖1所展示的舞臺形象,已經突破了傳統戲劇的表演程式,動作形態具有典型的現代歌舞劇的形體意蘊。如果說創新,全劇幾乎以音樂劇的樣式貫穿,無論是演唱、表演、音樂、舞美,等等,幾乎完全突破或者說放棄了漢劇傳統表現方式。由于該劇內容是反映當代漢劇人生存現狀的,僅僅是為了劇情的發展需要而偶爾出現一些反映傳統漢劇表演場景的片段,但觀眾置身現場幾乎感受不到傳統漢劇表演氛圍,全劇已經看不到傳統戲劇程式化四功五法的表現技法,它融入了大量的現代文化氣質,這種變化,令筆者感覺有點陌生。

從圖2可見,該戲是一部表現現代題材的作品,從內容、表演形式等諸多方面均以迎合現代青年觀眾口味而設計,特別是在音樂、聲腔以及舞臺表演方面大量借鑒了音樂劇的表現手法。演出結束后,記者請筆者談談感想,筆者有感而發:“《夢@時代》是一出集歌舞、音樂劇、現代舞臺等表現手法和電影蒙太奇場景轉換于一身的新的舞臺表現形式。它在音樂、聲光、舞美、歌舞等方面的表現符合現代人,特別是青年觀眾群體的審美需求,是一個能夠迎合當代文化市場走向和發展趨勢的一次積極的探索。它是廣東漢劇發展歷史上一出具有典型創意的作品,是一次嘗試,也是一次探索,它的意義和價值如何?有待時間和市場去檢驗?!?/p>

4年前,2011年9月18日晚,在相同的地點,筆者也應邀觀看了由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歷時4年傾力打造的大型新編廣東漢劇《金蓮》的首演。觀后,筆者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該劇是在守護傳統漢劇表演程式基礎之上創作的一部具有創新意義、探索意義的大戲。它的創新在于全劇運用了戲曲假定性原則,時空高度轉換自由多變,以線性時空序列為主體,輔助多層空間交叉運行,借鑒了電影蒙太奇場景設計手法,也借鑒了某些話劇舞臺的場景轉換方式。由于現代舞臺轉換方式、現代舞美創意和燈光的合理融入,舞臺畫面展示如詩如畫,舞臺立體唯美,全劇在有效保留傳統漢劇表演程式基礎上,大膽借鑒和融入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成功經驗,極大提升了漢劇的觀賞性,也為傳統漢劇未來發展創造了廣闊的舞臺表現時空,做到了‘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金蓮》首演女主角的扮演者,廣東漢劇表演藝術家、二度梅花大獎獲得者李鮮花女士在聲腔表演上大膽借鑒了一些美聲唱法的表現技法,這種嘗試對未來廣東漢劇聲腔演唱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具有非常積極的引導意義?!?/p>

筆者也選取了該劇的兩張劇照對《金蓮》的評價加以說明。

單從上面筆者展示的兩部戲4張劇照的對比,足以顯示兩部戲所立足的創作基礎和思想的差異。

二、思考

同一個劇種5年里推出兩部創作理念完全不同的大戲,筆者不禁要問,劇院沒變,人員沒變,為什么反差會如此之大?這種現象背后隱喻著什么?

筆者與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非常熟悉,通過與該院領導和主創人員交談感受到,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5年里花費巨資創作出兩部風格截然不同的大戲,從本質上講,這既是一種戲劇人的文化自覺行為,也是當代戲劇人求生存、求發展的艱辛探索。它實際上也為我們提出了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下傳統戲劇文化共同面臨的問題:在現代多元文化沖擊下,已經融入文化大市場的漢劇是傳承歷經數百年淬煉的程式化表演模式,為維系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脈而堅守?還是迎合市場和當代文化市場走勢,為生存和票房而進行改革創新?

受多元文化與多元媒體的沖擊,如今諸多傳統劇種,但凡走進它們的演出劇場,幾乎可見同樣的境況,即臺上演員比臺下觀眾多,臺下觀眾日趨老齡化,青年觀眾幾乎流失殆盡。置身這種環境中的你會感覺到我們傳統戲劇的孤獨和悲壯!是老一輩戲劇表演藝術家們失去了進取心?還是年輕的后生們不努力,不求上進?其實不然,我們一大批戲劇界的藝術家們沒有停止教學、練功、排練、演出,他們還在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忍受著清貧和孤獨。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我們在文化傳承方面出現了問題。

“文革”對傳統戲劇發展的影響眾所周知。但是,為了彌補“文革”對傳統戲劇的影響,國家教育部在2000年進行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有一項引人注目的舉措,即增加和頒布了《義務教育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在《義務教育國家藝術課程標準》中,首次增加了戲劇、舞蹈內容,使之與傳統的音樂、美術并列。但十余年過去了,在實際運行的基礎教育領域,我們又有哪些學校開設了戲劇課程?據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基礎教育開設有戲劇課程的學校比例沒有超過10%。截止2016年6月,筆者所在的廣東省梅州市712所中小學校,尚未見開設有戲劇課程。

2015年9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該《意見》中,再次提到“學校美育課程主要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各級各類學校要按照課程設置方案和課程標準、教學指導綱要,逐步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有條件的要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000年《義務教育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和2015年《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都談到了戲劇,傳達了國家對傳統戲劇文化價值、審美價值,以及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建設、道德修養提升等諸方面的重視和認同。

筆者認為,國家先后兩次頒布的指導性文件并非只是針對基礎教育的,高等教育如果不在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豐富與完善戲劇課程內容,為基礎教育培養輸送大量的合格的美育教師,基礎教育戲劇如何傳承?如果今天我們的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師范教育不積極針對傳統戲劇文化傳承開展實質性的課程體系改革,傳統戲劇文化傳承都是空談。

三、實踐探索

為了配合國家2000年《義務教育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的實施,肩負起高校文化傳承的責任和使命,也為了學校特色建設,筆者之一的工作單位廣東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為之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在此介紹,供大家參考。

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地處廣東梅州。梅州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截止目前,梅州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6項,省級27項,市級57項,縣級211項,合計295項。廣東漢劇又是梅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嘉應學院作為地方高校,有103年的辦學特色,百年來嘉應學院已經形成了“植根僑鄉,服務地方,弘揚客家文化”的鮮明辦學特色。為進一步弘揚優秀的傳統客家音樂文化,特別是傳統戲劇文化,2011年音樂與舞蹈學院依托梅州市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首先在課程體系中增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課程》《客家音樂文化》兩門課程,為了確保該課程正常有序化進行,我們將其納入到培養方案,面向學院一二年級全體學生授課,實施學分化管理。為建設好這兩門課程,我們改變了過去一門課程由一名教師負責的傳統教學管理模式,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課程》及《客家音樂文化》豐富的課程資源,建立授課教師組,人員名額不限,凡是省內在廣東漢劇和其他客家音樂類非遺表演項目和研究方面有成就的專家、演員、民間表演者都可以進入教師組,我們每學期根據教學計劃,定期特邀他們來音樂與舞蹈學院進行授課和表演,并且與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這種特邀專家、演員、民間表演者進入高校的授課方式,獲得了師生們的高度認可,他們認為“非遺表演進高校成為課程,即推廣和普及了非遺文化,同時也提高了傳承人的社會地位”。

為了更好地普及和傳承廣東漢劇,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依托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強大的師資力量和完善的場地設施,在2013年與其共同申報“廣東省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獲得廣東省教育廳的立項。3年來,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的教學與活動內容豐富,教學規范,成效顯著。我們正式聘請并簽約了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十余位漢劇和漢樂表演藝術家來音樂與舞蹈學院兼職授課,為音樂與舞蹈學院開設了《漢劇表演與演唱》《漢樂演奏》《舞臺美術與燈光》《客家民俗舞蹈》《戲劇化妝》等課程。凡進入音樂與舞蹈學院的學生,每學期都有機會進入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觀看漢劇或漢樂表演,并且自由選擇參與上述不同課程的學習。目前,廣東漢劇表演藝術家來學院授課和表演已經常態化,并且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為了檢驗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課程教學情況,我們針對漢劇和漢樂所開設的課程,每學期以展演匯報的形式結業,每次的展演匯報,場面都積極而熱烈。

經過幾年的實踐,觀看漢劇、學唱與表演漢劇和漢樂,在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已蔚然成風?!斗俏镔|文化遺產專題課程》《客家音樂文化》,以及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已經成為音樂與舞蹈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品牌。學院很多學生已經成為了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一些表演藝術家的忠實“粉絲”。學院專門成立了“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辦公室”,每學期初討論工作計劃,并且嚴格執行工作計劃,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第二課堂”。2013年音樂與舞蹈學院民樂團正式掛牌為“梅州市漢樂人才培養基地”。同年,音樂與舞蹈學院也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成為戰略合作伙伴共建單位。

四、結語

2016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睂τ趦炐愕膫鹘y文化,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支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p>

2011年 4月24日,胡錦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講到:“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并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后代,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p>

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多年實踐證明,充分挖掘和依托地方文化資源,將豐富的地方戲劇、曲藝、民間藝術、非遺文化引入課堂,對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民族自信,自覺抵制外來不良文化侵略具有積極的意義。從文化自覺和傳承的角度講,青年是祖國的未來,也是祖國的希望,重視對青年人的傳統文化教育,自覺地把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是高校應該肩負的重要責任和使命。

(備注:本文引用照片承蒙梅州市梅江區攝影家協會主席張文祥先生支持!特此鳴謝?。?/p>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吳 龍(1990-),男,四川江油人,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音樂系教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和文化傳承;

第二作者:吳華山(1962-),男,遼寧撫順人,廣東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音樂文化傳承與研究。

猜你喜歡
文化傳承課程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學而時習之”的課程值得贊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