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就業視角的大學生非專業能力構成?探討

2016-11-28 11:29王俊改
求知導刊 2016年28期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就業

王俊改

摘 要:大學生的非專業能力是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就業與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本文基于就業的視角,從非專業能力的內涵、大學生非專業能力在就業中的作用、就業過程中一般企業所關注的非專業能力等方面,對大學生的非專業能力構成進行了探討,以便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非專業能力教育體系。

關鍵詞:非專業能力;就業;大學畢業生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一方面,許多用人單位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真正的高學歷人才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大學生因為自身缺乏就業技能等原因難以找到合適的就業單位,從而出現用人單位人才招聘供不應求與大學生現實就業市場供過于求兩種現象并存的局面。

導致這種矛盾產生的原因很多,而大學生非專業能力不足正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專業能力區分度并沒有想象中明顯,而非專業能力則成為判斷學生未來工作能力的重要標準,成為用人單位選擇員工的必要條件。從現實情況看,非專業能力往往是畢業生就業的“短板”。

因此,探討大學生非專業能力對就業的影響,切實提高大學生的非專業能力,能夠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一、非專業能力的內涵

大學生的能力可以分為專業能力和非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指大學生所修專業領域要求必須具備的特殊能力,而非專業能力是指大學生所修專業以外的各種有利于自己全面發展的能力,這種能力具有普遍的適應性,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有相同或相似的非專業能力。目前,對于非專業能力的組成,見仁見智,尚無權威的解釋。有學者認為,大學生的非專業能力主要表現為適應力、學習力、實踐力、發展力與創新力;也有學者認為,大學生的非專業能力主要表現為理解與交流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管理能力、應用分析能力與動手能力;還有學者認為,大學生的非專業能力一般分為社會能力、情感能力和方法能力。本文從就業的視角探討大學生非專業能力的構成。

二、大學生非專業能力在就業中的作用

在當前以信息密集和不斷創新為特征的信息經濟時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從單一型人才逐漸演變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調查顯示,專業性很強的財經類、外語類與理工類大學畢業生擇業注重專業對口的比例分別為30%、42%與16%。蓋洛普公司2010年開展的雇主調查結果表明,在雇主認為“非常重要”的各項能力中,團隊合作能力、專業技能、溝通能力分列前三名。 上述數據表明,當今的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都認為非專業能力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專業能力,非專業能力往往更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特征。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大學生的 非專業能力,而不完全是專業能力。

三、就業過程中一般企業所關注的非專業能力

有研究顯示,上海地區的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個人能力關注程度由高到低的順序分別為性格與崗位的吻合度、溝通技能、專業技能證書、學歷、團隊精神和學習成績,認同度依次為46.3%、45.1%、28.1%、27.4%、22.1%和7.3%;而民營企業與三資企業選才第一位考量的是溝通能力,其認同度分別為50.2%與50.6%。

應聘者的性格特質是否適合其應聘的崗位,是用人單位招聘人員時首要考慮的問題。人的性格有內向型、外向型與中性型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性格。不同的性格適合的崗位也不同。若性格與崗位不吻合,不僅會影響工作,還會對員工本人的職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溝通能力、管理能力與團隊合作能 力,是一個職業人士所需的基本能力。溝通能力包括自己理解別人的能力與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能力兩個方面。溝通能力是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能力,也是一個人事業或生活成功的必要條件。溝通能力是個人素質的重要體現,是大學生非專業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團隊精神是大局意識、服務精神和協作精神的集中體現。當今社會,企業分工日益細化,每一項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團隊中的成員群策群力、互相幫助。團隊精神包含與別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企業是團隊的產物,在企業中個人是團隊的一分子,承擔著相應的任務與責任;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團隊隊員之間的和諧共處與交往是團隊目標完成的效率與質量的保證。

學習能力是企業判斷一個大學畢業生能否適應應聘工作職位的重要依據之一。大學生畢業后步入工作崗位,要求大學畢業生學習并掌握工作技能;隨著產品的競爭加劇,職位與技能的要求亦與時俱進,要求大學生畢業不斷自主學習。學習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等,獲得理想的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大都是具備較強學習能力的大學生。

組織協調能力是當今社會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的必備素質之一,也是大學畢業生必備的非專業能力之一。人,是社會的人,只有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才能妥善處理與上級、與下屬、與同事之間的關系,才能妥善處理個人與團體的關系,才能妥善處理與協作部門之間的關系,才能使得團隊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營造一個融洽、和諧、向上、寬松的工作環境,才能使得團隊產生合力。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主要由人際交往能力、獨立生活能力、應對挫折能力、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構成。大學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決定了其能否較快融入團隊并發揮作用、能否較快創造價值,因此,在招聘過程中,用人單位特別青睞那些自我定位明確、善于協調、努力溝通、積極表達的大學畢業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企業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創新能力。創新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根本保證,優先招聘創新型人才是企業招聘的必然選擇。創新能力必然是用人單位對應聘人員重點要求的能力之一。

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學習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與創新能力是當前就業視角下的非專業能力的一般構成要素。

四、結語

非專業能力是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業視角下的非專業能力要求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動態變化的,但由于受當前的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等因素的制約,并沒引起大多數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足夠的重視。

探討大學畢業生非專業能力與就業能力之間的關系,研究非專業能力的教育模式,提高在校大學生的非專業能力,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非專業能力教育體系,是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與思考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孟現志.就業困境下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9(7):88-89.

[2]林昭雄,龐永師,孟 強.大學生成才與“非專業能力”培養[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5):45-48.

[3]李 強,徐元彬.大學生非專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及效果評估[J]. 中國成人教育,2014(17):58-60.

[4]李 安.論職業教育中的“非專業能力”[J].中國建設教育,2012(Z2).

[5]丁笑炯.基于用人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調查——以上海市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1): 42-50.

猜你喜歡
大學畢業生就業
高校圖書館嵌入大學畢業生就業服務模式探討
大學畢業生租房消費影響因素研究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準備三步法則
應屆大學畢業生創業現狀及對策研究
淺議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工作
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對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淺談高校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力
如何指導大學生提高面試技能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