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意義、作用和路徑選擇

2016-12-12 01:43趙云潔
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高校

趙云潔

摘 要: 創新教育是指以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目標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活動,創業教育是使受教者具備從事創業活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創新創業教育在世界各國開展得如火如荼,這是當今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推動教育的革新,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助于大學生明確創業意向,促使其將專業知識轉化成創業成果。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成功應集合政府、高校、學生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組織引導,搭建發展平臺,群策群力,爭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6)05-0031-05

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他指出,這與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一起,構成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雙引擎”,同時創新也是改造傳統產業、打造經濟新引擎的重要手段。人民大眾是創新創業的主體,其中的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們的創業活動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的中流砥柱,這類高級知識分子的創業不應局限于擺地攤、開小店式的低端創業形式,而應與社會的大需求相結合,走創新驅動之路,促使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研發和轉化?!皠摌I是一項高風險的經濟活動,創業的高度不確定性、模糊性、創造性和資源的有限性都不斷對創業者提出高難度挑戰,這就為創業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必要性依據”[1]。高校的任務是培養人才,促進社會、國家及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高等教育要把校園所學和社會實際應用有機地融合起來,因此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社會的需要,是高質量人才成長的需要,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

一、國內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概述

創新教育概念,顧名思義,是指以培養具有創新的意識、思維、膽略和能力的人才為目標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活動,這種創新教育理念區別于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式,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新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者具備不同以往的能力,如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趨勢的分析判斷能力,識別商機和控制風險的能力,綜合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團隊建設和組織管理的能力,等等。

創新教育最早實施于美國。美國于1957年受到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刺激,遂提出了趕超蘇聯的口號,并于次年頒布了《國防教育法》,以使教育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國防實力的需要;美國科學促進學會自1985年起,耗時四年,招集了一批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精心研究出了一份報告,即《2061計劃:為了全體美國人的科學》,該報告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案,倡導把科學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訓練與科學價值觀、科學探索精神融為一體,建議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打破學科界限,使各學科之間融會貫通;同時還建議改革教學方法,不主張教師及學生就書本上的概念化知識死摳細節,杜絕學習時出現的死記硬背現象,不迷信記憶方法,號召學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學思維、技能方法培養上來,突出強調了動手實踐的能力[2]。

迄今為止,美國已有50多所大學設立了創新研究機構,歐美的其他國家也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將高質量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向[3];韓國政府于1995年也開始進行教育改革,教育重點向創造力培養方面轉移,弱化了過去以知識記憶力為主和知識傳播為主的教育方法,明確并重點強調了以培養科技和文化創造力為主的教育理念。

“創業意味著能夠最大限度地組合資本,運用還未運用到實體經濟中的新知識和新方法來生產新產品并完成商品交易,因此,知識是創業者成功的最重要的資源?!盵4]更權威的創業教育的概念,應參考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及1991年東京創業教育國際會議的定義,是指要培養富有開創、探索精神的人,使其具有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和能力。具體而言,則可以理解為使受教者具備從事商業策劃、組織管理、創辦企業等實踐活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

創業教育在歐美發達國家經歷了幾十年的實踐發展,先是彼得·德魯克于1953年在紐約大學開設了“創業與革新”課程,可謂開風氣之先,帶動了美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各大高校也相繼開設了創業教育,如百森商學院在1968年開設了第一個創業學主修專業(本科生教育階段),南加州大學于1971年開設了第一個MBA創業學專業,使創業教育再上新臺階,1997年哈佛大學商學院也開設了創業課程,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召開的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通過的《21世紀高等教育宣言:展望與行動》提出:“為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主要培養創業技能和主動精神,畢業生將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一宣言再次強調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東北財經大學副教授劉偉博士指出:“20世紀80年代創業教育開始突破商學院的邊界而面向所有學科學生,成為美國高等教育階段發展最為迅速的學術領域之一。與此同時,日本、英國、德國等高等教育發達國家開始將創業教育作為優先支持和發展的領域,高等學校紛紛開設引進創業教育課程。創業教育已經成為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盵5]

我國與時俱進,順應潮流,結合國情,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并于1996年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2002年教育部確定了清華、人大等9所高校率先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試點,2008年教育部又通過了質量工程項目建設的30個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試驗區,2010年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標志著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二、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理論的精神內核和價值追求,也可以促進高校教育方法的與時俱進,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更新陳舊的教育觀念,響應國家的號召大力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加快建立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當前世界,科技、經濟高速發展,我國傳統的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已經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長久以來我國髙等教育大眾化中的精英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一直飽受抑制,因此,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當務之急。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知識經濟日漸興起,人力資源和知識成果逐漸轉成了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對知識成果的培育、配置和調控也將會更加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因此,對高素質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是高校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只有更好地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才能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戰略構想。

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反復強調各高校要積極踐行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決策,《教育部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特別規定,為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學生自主創業,高校應該建立靈活的彈性的教學制度,既可以把學生在校的創業成果折算成學分,也可以批準有創業能力的學生休學離校創業。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中國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之一,他在座談會中再三強調,大學生是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力量,政府要為他們實現夢想和自身價值“鋪路搭橋”,創造條件,由此可見,創新創業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大趨勢。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一)推動教育的革新進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應用于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主要體現為大學生德、智、體、美、勞、意志、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創新創業教育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能使我黨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人才觀更好地得到落實。創新創業教育有助于將教育理念付諸于實踐,同時,創新創業實踐又為教育理念的提煉總結和完善提供了可能,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共同推動著高校教育教學的革新和進步。教育理念指導并驅動著教育實踐,教育理念的突破和更新直接對教育革新和進步發生作用。

高校是前沿知識和技能培訓的場所,每一位在大學里認真地系統地接受了教育的高校畢業生,基本上都會有一技之長,他們對機會敏感,有能力創建團隊、自籌資金去創辦一個新企業,從而為社會待業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是教育領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今,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值此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時代,社會各行各業都急需高質量的專業人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打破傳統教育的封閉化培養模式,更注重人才素質的培養,把理論與實踐、知識與創造、學業與創業緊密地聯系起來,直接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當今世界,知識折舊率日漸提高,科學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原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發生了變化,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代表,推動著創新經濟的發展和技術改革,使創新型經濟的時代價值日益彰顯。創新型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力資本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因為只有積累了雄厚的人力資本,經濟創新才有可能持續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帶動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和長足的發展動力,同時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有助于大學生產生創新創業想法,有助于他們解決更加復雜、聯系緊密且變化迅速的問題,進而提升了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本。

(二)創新創業教育能夠豐富教育內容和形式,提升大學生素質

“當前社會對大學生素質要求的總趨勢是:知識結構綜合化,基礎知識深厚化,知識面廣博化,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6]”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有效方式,其重點是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進行有效開發,突破了原來照本宣科、說教味兒十足的教學形式,融入了多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名副其實的素質教育,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大學生對知識資源、學術資源、環境資源等進行整合的能力得到了鍛煉提高,在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時會更科學更有的放矢,從而更大地發揮了人才的價值。

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涉及知識和技能的多個方面,既有微觀范籌的,也有宏觀領域的,例如:思維方法與思想觀念的調整、定位,人脈關系的維護與整合,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創新能力的挖掘、創業目標的把握與設定,風險與機會的評估與預測,發明專利的申報及個人權益的保護,政策法規與企業經營理念的利弊權衡,這些方面的技能既考查并鞏固了創業大學生的現有知識,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對改良知識結構的熱情,使原來膚淺的知識記憶變得更加深厚了,并進一步內化成了自己的綜合能力,這正應了那句老話兒:“實踐出真知”。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依托的素質訓練體系能為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提供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保障,使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思想政治素養、人文素質、身心素質、實踐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均得到提高和錘煉,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創造力、選擇力、決策力、適應力及發展潛力等等。

(三)有助于大學生明確創業意向,促使其將專業知識轉化成創業成果

影響大學生確立創業意向的主要因素大致分為兩種,即內因、外因。內因主要是指創業者自身的知識結構、專業深度和廣度、心理素質、年級、性別、組織校園社團活動的經驗及社會實踐經驗等;外因多指創業者的家庭經濟狀況,親戚朋友的支持或反對的態度,自己對創業政策的了解,對創業知識的儲備,對人脈關系的整合利用等,部分學生空有一腔創業熱情,看到同學都創業了,也趕潮流倒賣些小商品,他們對行業形勢和國家的創業政策缺少深層次的關注,所以一旦受挫,就會知難而退,迷茫無助,對此類創業者,需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輔導部門多加關注扶持,幫助其盡快通曉國家對創新創業的相關扶持政策,以便其順利地步入創業正軌。

“在當今以創新和變革為導向的社會動態環境中,源自于知識的創新和知識向市場價值轉化的力量在推動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7]創業教育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知識轉化為創業成果的機會,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使他們加深了對生存與發展的認識及對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渴望,反之也促使學生能更加自主、自覺地學習專業知識,獲得自我發展的原動力,為以后步入社會打好基礎,有創業經歷的大學畢業生,更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其創業成功的事跡在同學中也更具有號召力和鼓動力,會增強整個大學生群體創新創業的自信力,從而實現“教”“學”“用”的一舉多得。

四、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不足

經過多次的教育改革,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績雖然可圈可點,但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如傳統的千校一面的批量化教育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禁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導致學生難以在社會上生存發展,出現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部分高校只注重課堂教學,對學生的社會實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些學校只看學生上交的《社會實踐表》上是否蓋有企業的公章,至于學生是否真的到崗實習及實習的效果則漠不關心,這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只會空談理想、缺乏動手操作能力。

高校對人才的培養不應只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而應爭取培養出專業知識與綜合能力雙贏的復合型人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教育任務得以完成和教育體制深化改革的需要,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期的主流,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如彈性學分制),教育的主管部門也制定了幫扶計劃,但目前實施的效果還只是停留在淺層、初級試水階段,有些高校也僅是開設了幾門相關課程、舉辦了幾次相關競賽就完事大吉,即使開辟了創新創業園,入駐的也大多是快遞寄取、小商品零售、打印復印等缺乏技術含量和科技水平的小打小鬧式創業,談不上是在運用大學生自己所學的知識創業,更無創新可言。

五、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選擇

“‘創新人才戰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國家競爭力,解決社會就業壓力。探究人才強國與增強個人就業競爭力兩方面的訴求,其實均是強調人才的實踐能力,即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效,適應時代與社會所需。與職業技術學校所進行的針對固定崗位的培訓有所不同,這種實踐能力更具靈活性,可與時俱進,甚至引領時代,這就要求創新人才在思維與處事方式上打破常規、開拓創新?!盵8]為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高校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的課程體系建設,編寫適用的高質量的相關教材,“將優秀的導師、優秀的研究資源配置到學生的培養中,促進多學科合作研究及與行業、企業的科技和人才培養合作,營造多學科交叉的創新創業環境”[9],并在現有的校內外實習基地、創業園的基礎上,開拓涉及更多學科、探索更多形式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基地,實現校企聯合,促進“產、學、研”的更好結合;同時還應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盡可能使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群體化、規?;?,并逐漸形成潮流形成趨勢;高校應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和借鑒各大高校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成果,表彰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的典型人物,發揮榜樣的作用;高校應大力宣傳國家和地方政府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措施和扶持辦法,加強對創新創業活動的引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加大監管和指導力度,在宏觀上予以指導和規劃,積極主動地介入到大學生創業的個體活動中來,輔以相關的配套措施,提供適時的機會和平臺,加大政策、資金、技術、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時,教育主管機關應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行為大力宣傳倡導,爭取輿論的力挺,以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實現校園創業與社會需求的對接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六、結語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于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而國家發展目標的實現依賴于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高等教育承載著培養人才、研究科學、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必要手段是實行創新創業教育,革故鼎新,這樣才能發揮高等教育在強國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新形勢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當務之急,應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整合高校的行政、教學、科研等各方面的資源,構建創新與創業教育融合的運行機制,為創新創業教育服務,從而激發學生提高創造力和創新力的熱情,加強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提升民眾的創造力和民族競爭力。政府職能部門應為創新人才的培養設計完整的政策體系,使之具有持續性,政府各機構、各部門應通力合作,制定出促進個人、學校、產業、社會和文化等多層次、多維度共同創新發展的計劃和政策,鼓勵企業和社會各組織機構積極參與,激發高校師生及全社會成員的創造活力,開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好局面。

[參考文獻]

[1]胡彬彬.西部地區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作用機制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15(4):6-11.

[2]侯瑞君.“2061計劃”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2):37-39.

[3]Dess,Lumpkin,Covin.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mak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test of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model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9):677-695.

[4]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M].何 畏,易家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55.

[5]劉 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思考[J].教育科學,2011(5):64-67.

[6]梁紅軍.實踐能力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有力資本——對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思考[J].昌吉學院學報,2008(3):43-45.

[8]雷家驥.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分析[J].中國青年科技,2007(2):26-29.

Abstract: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ers to an education system and activities which makes cultivating innovation concepts-oriented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oriented persons as their targets. Startup education qualifies persons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tartup activities. Innovation and startup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ization of advanced education nowadays which made a great progress worldwide. It can propel the revolu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mpt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can contribute to clarify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tartup intentions,transf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to reality outputs. It should combine efforts from the governments, universities,students and society to achieve innovation and startup education, to organize and put up a platform with masses efforts,then we can achieve a prosperity prospect of “the masses startup,the public innov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startup education;cultivating persons

猜你喜歡
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高校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影響因素及路徑探索
新常態下系列化、規范化、創新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