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分課堂”在《路基工程》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

2016-12-19 20:45馮瑞玲劉建坤沈宇鵬魏靜田亞護
教育教學論壇 2016年46期
關鍵詞:路基工程對分課堂思考

馮瑞玲+劉建坤+沈宇鵬+魏靜+田亞護

摘要:針對目前高校講授式課堂所面臨的挑戰及存在的問題,在了解了“對分課堂”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在《路基工程》課堂教學過程中選擇了部分內容實踐了“對分課堂”。通過實踐感受到了“對分課堂”可以使老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可以拓展老師的思維,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可以增強教師的職業成就感,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調查了學生對“對分課堂”的實踐效果的反饋。

關鍵詞:對分課堂;路基工程;課程;教學方法;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107-03

一、前言

信息化時代,知識無處不在,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廣泛。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中以教師講課為主的傳統的講授式課堂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是教師教學理念陳舊,缺乏大膽創新;另一方面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狀況較差,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的動機。這兩方面的因素使得目前的高校課堂學習效率急劇下降,“手機控”、“低頭族”、“60分萬歲”已經成為了傳統講授式課堂中學生的普遍狀態,這就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整體下滑。

鑒于此,本文結合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理念,在《路基工程》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實踐,通過實踐感受了“對分課堂”實現“教學相長”的過程,總結了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調查了學生對“對分課堂”的實踐效果的反饋。

二、目前課堂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滿堂灌。目前,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先進有效的教學手段,已經成為《路基工程》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但是,多媒體教學仍然以教師課堂教授為主,學生被動接收教師所灌輸的內容。

2.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注意力下降。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現多元化趨勢。在多樣性、趣味性、及時性方面,教師傳授的知識無法同網絡相比,因此讓學生長時間保持對教師的注意力比較困難。如若不采取措施加強師生互動,則課堂氣氛非常沉悶。

3.學生失去了思考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不是要記住各種事實,而是要訓練大腦如何思考?!比欢趥鹘y講授式課堂模式下,學生被動跟隨教師的思路,不能主動參與知識構建,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無法落到實處,長期的講授式課堂使得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能力,這在“對分課堂”實踐之初體現得尤為明顯。

三、“對分課堂”基本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創立同輩互助教學的馬祖爾把學習分為“知識傳遞”和“吸收內化”兩個步驟,并指出傳統教學只重視“知識傳遞”但忽略了“吸收內化”。內化作為一個心理認知過程,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不同學生的內化速度和內化方式不同,學生要以自己的節奏去完成內化過程。

針對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缺陷,并結合馬祖爾的學習理論,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了一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稱為“對分課堂”。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且討論是在學生聽教師講解后隔堂進行。在講授課堂上,教師著重講授內容的基本框架、重點、難點;課后,學生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內化吸收;再回到課堂分組討論,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

四、“對分”在“路基工程”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在了解了“對分課堂”的基本理論及操作步驟的基礎上,在《路基工程》課程中選擇了路基受力特性、路基穩定性分析等章節內容進行“對分課堂”的實踐。

1.“對分”——教學相長的有效手段。對分課堂實施過程中,老師首先在課堂講授重點、難點,然后給學生留綜合作業,并要求做作業過程中每人至少提出3個問題,下次討論時每組同學先對本組每位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小組同學不能解答的問題,再進行組間討論,最后提煉出共同的問題由教師集中解答。

(1)對分課堂可以使老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通過對分課堂的實施,使老師充分了解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比如在講授了路基受力部分內容后,給學生留了兩個綜合題目:基床厚度是如何確定的?論述動強度控制法與彈性變形控制法確定基床表層厚度的過程。對于這兩道題目,均要求說明附加應力的確定過程、變形量的計算方法等。

通過做作業以及隔堂討論后,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動應力是如何從軌道結構傳遞到路基面的?傳遞到路基面上的荷載分布情況如何?路基面上的動應力幅值如何計算?

通過隔堂討論,從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感受到了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的難點,但同時也使我感到困惑:學生們理解不透的地方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強調,為何還存在這么多問題呢?經過調查后了解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首先,學生們已經習慣了在期末突擊學習,因此前面講授的很多基礎知識沒有掌握好,導致在聽這部分內容時,學生不知道老師說的是路基的什么部位。比如在講授該部分內容時,會涉及到基床、基床表層、基床底層、道床等概念,而且會反復提到。諸多的術語已經使得學生們一頭霧水了。其次,這部分內容綜合運用了土力學中的很多理論,而土力學是同學們一年前學過的課程,現在已經基本全部忘記了。這兩方面基本知識的缺失造成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

針對第一個原因,在后續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涉及到基本概念且會影響聽課效果時,在課堂上留3—5分鐘時間讓同學們進行復習,把對基本概念的理解用圖示或文字形式寫下來作為隨堂作業交給老師。收完作業后,老師再對重要概念進行一次復述,這樣既可以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又改變了學生上課只帶眼睛和耳朵的狀態,同時還可以起到點名的作用。

針對第二個原因,則根據所涉及內容與后續知識之間的緊密程度,可以選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復習或課后自己復習兩種方式。如果涉及內容對后續講授重點影響很大,則必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否則后續的課堂講授對學生而言將會變成空中樓閣,學生的聽課興趣會急劇下降,課堂教學目標也就很難實現了。

(2)對分課堂可以開拓老師的思維。在隔堂討論的過程中,有些同學提出的問題可以開拓老師的思維。比如在路基受力部分,計算路基面上動應力幅值時,要求列車速度超過300km/h時后均按照300km/h計算。講解時補充了一組實測資料分析了為何提出這樣的要求。在隔堂討論時,有學生提出“為何列車速度超過300km/h后路基面上的動應力幅值不再增大呢”?學生的這個問題引發了我的深入思考。

在討論的過程中,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時地會出現,比如特殊地區臨界動應力的確定方法等。通過這樣的隔堂討論,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拓展了教師的思維。

(3)對分課堂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經過了幾次課的“對分”實踐之后,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共收到68份課堂反饋意見,63份均認為這種上課方式好,贊同這種教學方法的同學占到了調查同學的93%。與此同時,同學們都積極地寫下了他們對這種教學方法的感受:學生感覺到上課累了,但是能真正學到東西;學生們都積極地參與到了課堂教學中,減少了上課玩手機、走神等情況,活躍了課堂氣氛;課后會及時消化吸收所學內容,提高了后續內容的學習效率,使得課堂學習變成了良性循環;通過小組討論可以鍛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等等。

(4)對分課堂增強了老師的職業成就感。作為老師,實踐“對分”課堂后,教師的職業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在“對分”課堂中,教師不再是單向地進行知識輸出,而是變成了在既定的知識框架中為學生“解惑”,這樣既可以改善課堂氣氛,同時也增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學生會因為老師能夠給他們“解惑”而從內心開始尊重老師。

2.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提不出問題。由于大部分學生在長期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下已經失去了思考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剛開始實踐時學生很難提出問題。

比如在講到“路基填料的分類”這部分內容時,在課堂上先回顧了“土力學”中學過的土的分類方法,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路基填料的分類目的、分類方法及各組填料的特點,之后給學生留了填料定名、分組的作業,下次課交作業并進行分組討論。隔堂上課時,同學們都能按時交作業,卻不能進行討論,也提不出問題。這給我一種錯覺,以為學生們對這部分內容完全理解了,因此跳過討論環節,繼續后面的內容講授。

然而作業卻并不盡如人意,有近70%的同學都不能正確運用分類方法對填料進行定名及分組。后來了解到,學生們不知道哪些問題可以問,也不知道怎樣提問,因此也不敢提問,這樣就習慣了遇到不理解的問題時自動跳過。

針對學生不會提問的情況,在后續的實踐過程中將講授內容劃分成微單元,先鼓勵學生勇敢地把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具體做法是:將原本課后自學的時間放在課堂內進行,先給學生留5—8分鐘時間自學,然后給2—4分鐘時間小組討論,老師根據學生討論及提問情況引導學生如何提問。

比如在講授路基壓實質量檢測指標時,先講授了常用指標的理論基礎、含義及測試方法,然后請同學們自學各個指標在普速鐵路和高速鐵路路基質量檢測過程中的使用情況。自學過后進入討論及提問環節,此時學生們都低頭不語。于是將討論環節改為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回答環節。老師先根據前面的講解情況提出第一個問題:“7d飽水無側限抗壓強度”的含義、測試方法及適用條件是什么?這時所有學生都很茫然,因為之前并沒有講解這個指標。

此時教師則先適時地告訴學生在聽課及課后內化吸收的過程中,碰到不明白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提出來進行小組討論,要先努力將不明白的問題解決了,討論的過程中對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遵循“是什么——為什么——合理嗎”這樣的思路去思考。經過了這樣的引導之后,再給學生2分鐘時間去討論,很快學生就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為什么高速鐵路的物理指標統一使用壓實系數而普速鐵路則根據填料類別分別采用壓實系數、孔隙率和相對密度呢?”等等。

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了3次課內的微單元對分討論之后,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大漲,為后面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對分課堂”奠定了基礎。

(2)教學進度變慢。采用“對分”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后,由于重點、難點問題需要先講授、后討論,或者基礎知識需要強化復習,這樣占用的學時數會增多,就會使得課程的總體進度變慢。如果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可能在有限的學時內,不能完成全部教學內容。

針對這一問題,在實踐過程中采取的應對措施主要包括類比法講授相似內容,或者對于相對比較簡單的內容要求學生自學掌握等。

比如在講授路基邊坡穩定性分析時,不同分析方法的共同點是都采用了極限平衡法,都根據靜力平衡條件和摩爾-庫侖破壞準則分析某一滑裂面滑動的可能性。因此,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詳細分析了直線滑動面和瑞典條分法的計算過程。在此基礎上,對畢肖普條分法和傳遞系數法則對照前兩種計算方法,分析了他們之間的異同,詳細推導過程則要求同學課后自學并提出問題進行隔堂討論。

(3)學生課后學習時間增加。采用“對分”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后,同學們需要課后及時消化吸收所學內容并提出問題,而且增加了課后自學的內容。對此情況,實施“對分”課堂之前,設計調查問卷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0%的同學都選擇了重點講授、適當自學的方法,并會積極完成自學內容。在《路基工程》理論教學中的“對分”實踐也證明了這種方法確實會增加學生的課后學習時間,但是學生們愿意接受,因為他們感受到了這種方法帶給他們的好處。

五、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為了保證高校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出有競爭力的人才,教師必須要適應時代潮流,實時做出改變?!皩Ψ终n堂”的實踐證明:“對分課堂”可以使老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可以拓展老師的思維,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可以增強教師的職業成就感,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當然,在實踐“對分”的過程中,也會碰到學生不會提問、課堂教學進度變慢、學生課后學習負擔加大等各種問題,這就需要老師根據課程的性質、難度等積極探索有效的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2]蔡雪珍.手機對大學生課堂學習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0):46-47.

[3]燕彩蓉,萬燕.高校課堂“低頭族”解決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6,(3):5-7.

[4]陳慧英,孟文科.多管齊下,讓大學課堂“低頭族”抬頭[J].知識經濟,2014,(17):151-152.

[5]許曉濤.論高校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5(3):29-31.

[6]馮瑞玲.《路基工程》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4-45.

猜你喜歡
路基工程對分課堂思考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及質量控制技術
淺談信息化平臺背景下“對分課堂”的教學意義及思考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電影史課程中的應用
少兒圖書館小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思考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語用”環境下對古詩詞教學再思考
邊坡處治方案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