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德育新課程教師的角色解讀

2016-12-23 19:15盧志向李妮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6年29期
關鍵詞:德育課程角色沖突角色轉換

盧志向++李妮

摘 要 小學德育新課程具有綜合性、生活性、實踐性以及實施復雜性特點。在德育新課程中,教師要從傳統的道德權威者轉變為道德成長者的角色;由德育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德育課程的開發者;由德育過程中的發號施令者轉變為德育活動中的合作者。小學低年級,教師在德育課程中的角色應以主導型為主;小學中年級,教師的角色應以教師主導與學生自主相結合型為主;小學高年級,以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為主,教師則應充當一個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在小學德育課程實施中存在著教師角色沖突,如不同社會期望與教師主觀愿望之間的角色沖突;教師作為管理者與成為學生朋友和知己之間的沖突;教師在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角色扮演之間的沖突等。針對德育新課程對教師角色提出的要求,解決角色沖突的有效辦法是實現角色轉換,可以通過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改變學校品德評價機制來實現角色轉換。

關鍵詞 德育課程 教師角色 角色沖突 角色轉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新課程改革中,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課程中教師應該行使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擁有什么樣的角色表現?現結合品德與生活《他們需要關愛》這一教學案例來解讀教師的角色。

1教師是道德情感的體驗者

情感是促進兒童道德成長的紐帶,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去愛人,去關心人的積極情感,那么教師的情感無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六大功能,其中包括遷移功能。教師在教學中期望產生“以情動情”的移情效應,那么他自身首先必須通過體驗、移情,以自己的情感來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點燃學生愛的火花,并 “神入”品德教育之中。

有位教師在執教《她們需要關愛》一課時,作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正常人,他們難以體會這一特殊群體的艱難。執教者為了經營好這一課,親歷親為,去體驗殘疾人的生活,與殘疾兒童進行零距離接觸。教師首先走進殘疾人這一弱勢群體。去市殘聯了解我國殘疾人現狀,了解到殘疾人的困苦與他們身上的一種堅強的毅力。又去兒童福利院、聾啞學校。她說:“當我走進福利院,看到一個個身體殘疾,但仍然十分可愛的孩子,淚水充滿了我的眼眶!無辜的孩子遭受親生父母的遺棄,為什么?不就因為他們有殘疾?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執教者通過這樣的體驗歷程,將以這樣真實的情感來感染學生,呼喚學生愛的心靈,實現情感與情感交融,融入這種真實情感的教育叫感動、叫信服、叫震撼。

2教師是道德情景的設置者

教師的智慧表現在設置道德情景,讓學生成為價值判斷和建構的主體,這好比在風景區游客之間的關系一樣,他們共同的面對風景欣賞和交流。但與純粹的游客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還是道德情景的設置者和導游人。只是當教師完成了設置、導游的任務后,教師就“退居二線”,以一種道德人格的力量或普通游客的身份出現。

教學中,教師選取的道德情景大意為:一個殘疾青年,用膝蓋走路,只有兩個指頭,但他和大家一樣,酷愛學習,他三次考大學,每次都考了高分,只有第三次才有學校錄取他,他以堅忍不拔的意志頑強的生活著,生活中他還有更多的無奈……錄像中,殘疾青年在風雨中搖著輪椅前行,用膝蓋艱難地“走”進圖書館、“走”進教室、“走”進宿舍……,用那似乎不太協調的兩個手指寫字、翻書……這些情景,讓人永生難忘。教師在設置了這些真實的道德情景之后,以學習者的身份,和學生一起交流,一起討論殘疾人身殘志堅這一永恒的人生命題。

3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建構平等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此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是參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他應成為學生中的一員。教師是合作者,師生的合作過程應是愉快的,應是對學生一種啟發,一種生活智慧的頓悟過程。

教學中,教師問:假如你遇到一個盲人過馬路,你會怎么做,怎么說?這里要求師生合作表演一個小故事,故事內容為:有一位阿姨,她以前有著一雙明亮的眼睛,和別人一樣快樂地生活著,可是有一天,一次意外的事故使她的雙眼不再明亮,她再也看不見那火紅的太陽,那美麗的藍天、白云,她成了盲人,有一天,她在路上艱難地走著,一不小心摔倒在地,然后由學生去扶起。表演的背景音樂為《愛在人間》。

她先讓各個小組商量一下,然后再推選一個小朋友和教師一起合作表演。在教學現場我們看到,當由教師飾演的“盲人”摔倒一剎那,孩子們動作迅速的將她扶起。這是人間的真情在課堂上傳真,是人間的真情在課堂上的演繹。試想,在以前的品德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提出遇到殘疾人時應怎么辦這一問題時?可能誰都會說應該怎么做,但他們真的會做嗎?課堂上師生合作表演,從表面上看,教師摔倒了,兩位同學去扶起,其實,受教育的又何止是這兩位孩子,其他學生在這短短的教育細節中,也定能領悟到愛的真諦,教育學生要關愛殘疾人就在師生合作表演這一活動中完成。

4教師是學生做人的引領者

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是本課程的核心,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人、發展中的人,他們需要引導,作為社會人更需要引導。如何引導?是說教,是灌輸,還是進行巧妙的引領……,正如愛爾蘭著名作家肖伯納所說:“我是你的一個旅(下轉第67頁)(上接第61頁)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倆的前方。

教學的最后一個活動,有兩個環節,一是:執教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內容為:有個小女孩,她一生下來就和別人不一樣,她的嘴巴比別人少了一塊,嘴唇上裂開了一道長長的縫,她成了殘疾人。生下來沒幾天爸爸、媽媽覺得她太難看,就不要他了,將她丟在了馬路邊。警察叔叔看見了,就把她送到了福利院,并起名叫福偉仙。這件事被學校的學生知道了,他們想讓這個小女孩把嘴巴治療好,同學們紛紛捐出自己的零花錢。給她做手術。經過兩次手術,終于把小女孩嘴巴治好了。二是:請孤兒福偉仙和福利院的職業媽媽走進課堂。職業媽媽介紹說:在假日有許多愛心爸爸、媽媽到福利院來和小朋友一起玩,還介紹了殘疾小朋友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的有關情況。她告訴孩子們今天到課堂上來的福偉仙,是在福利院老師的教導下,學會了彈鋼琴,在課堂上福偉先彈奏了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讓所有的孩子和聽課者為之感動。在活動結束時,學生將準備好的愛心小禮物主動地送給了福偉仙以及福利院的的孩子們。

執教者讓職業媽媽走進課堂,一方面實現了教學文本的超越,體現了教學資源的開放性;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們從職業的介紹中感到了全社會都在關愛殘疾兒童。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是一個高明的引領者,她力求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用自己的心靈來感受,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她始終沒有提到殘疾人需要關愛這一道德概念,可是從孩子們表情以及行動中,我們感到了孩子們熾熱的心,這就夠了。真正地實現了有教無痕,潤物無聲的理想品德教育境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育的過程中,兒童越是覺察不到教師的教育意圖,教育的效果就越好?!?/p>

總之,作為小學德育課程的教師,應努力實現角色的轉變,順應德育課改的要求,以真情為葉,智慧為花,生活為根,努力做一個孩子們心靈的美容師!

參考文獻

[1] 鐘鏵.信息時代教師角色的定位[J].德州學院學報,2001(01).

[2] 張淑瑛,王琪恒.創新教育與教師角色[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1(03).

猜你喜歡
德育課程角色沖突角色轉換
聲音
從社會學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沖突
簡談中職學校的教育創新
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教學探討
體驗式學習模式在中職學生德育課程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初探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的角色轉變
淺論中職學校的教育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