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完善研究

2017-01-14 01:18鐘瑋琳李鵬瑤鄭一凡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4期
關鍵詞:居家養老老齡化人口

鐘瑋琳+李鵬瑤+鄭一凡

摘 要 面對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國情,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以其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和可行性備受關注和青睞。本文以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為例,通過走訪調查的方式,闡述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建議。

關鍵詞 人口 老齡化 社區 居家養老

基金項目:新疆農業大學校級大學生創新項目。

作者簡介:鐘瑋琳、李鵬瑤、鄭一凡,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法學152班。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083

一、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產生背景和基本概念

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截止2013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0243億,其中,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316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9.7%。由數據看出,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并表現出絕對數量大、高齡化趨勢顯著等特點。

伴隨老齡人口不斷增多這一事實,如何解決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討論和關注的熱點。同時,核心家庭的出現削減了傳統的家庭養老供給,機構養老由于數量有限、費用高等問題也在解決養老問題上“力不從心”。而社區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把上述兩種養老模式有機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便運營而生。

社區居家養老是指讓老年人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社區,并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其服務的一種養老模式。

二、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社區居家養老的社區老年人需求意愿調查

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共有114個社區,我們于2016年3月對其中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5個社區的50位老人進行了一次走訪調查。此次調查主要是了解社區老年人的需求意愿和實際社區服務內容,調查方法采用隨機訪談法。

(一) 樣本的基本特征

(二) 樣本分析

從表中可以看出,老年人需求度排在前三的服務分別是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醫療服務,社區提供最多的排名前三的服務分別是日常生活照料、文化娛樂活動和醫療服務,社區對老年人需求度很高的精神慰藉服務提供得很少。以下是對老年人需求度排在前三的三種服務的詳細訪談介紹。

1.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情況:

眾所周知,人的身體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每日愈下,故老年人的身體素質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變越差。他們沒有辦法再像年輕時那么自如地活動,沒有辦法再像年輕時把自己照顧地井井有條,所以,他們需要別人的照顧。但是,許多年輕人忙于工作,白天上班已經很累了,回到家里已無過多精力照顧老人;甚至有人常年在外奔波,家都回不了幾次,更別談照顧老人了。所以,老人們需要有人在身邊照顧自己的衣食起居。

2.精神慰藉的需求情況:

當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物質生活。老年人希望有人能夠經常陪他們一起拉拉家常、唱唱小曲兒……其實,老年人并不需要過多物質上的安慰,他們只是單純的希望有人能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安度晚年。

3.醫療服務的需求情況:

我們了解到,許多老年人都患有腿腳上的疾病,所以,當身體不舒服時,有的老人沒有辦法及時到較遠的大醫院就醫,而選擇附近的小診所“將就”;但小診所由于設施有限,有的時候無法治療部分老年人的疾病。所以,老年人希望在自己身邊有個離自己近、設施完備的社區醫院。

三、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社區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

2016年3月我們對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5個社區進行了走訪調查,對老年人采用了無結構訪談法。經過對老年人需求和實際社區服務的調查分析,我們得出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社區居家養老存在如下問題:

(一)養老服務內容單一,精神慰藉服務占總服務比例偏低

在所走訪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中,我們發現工作人員給予老年人的服務僅僅是洗衣、做飯、買菜、購物等維持老年人基本生活的日常起居服務,針對老年人精神世界的服務是少之又少,而從上面的調查,我們看出,老年人對精神慰藉服務的需求度還是較高的。

(二)“中心”工作人員工資偏低、業務素質不高

我們了解到一些“中心”的工作人員的工資較低;而且,許多工作人員的學歷都是在大專以下,就業前也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缺少與職業相匹配的職業素養。

(三)社會參與力度低

目前,“中心”由政府支撐來維持經營,紅十字會、志愿者協會對“中心”的投入力量不夠。很多人把家政服務的概念等同于養老服務,這導致很多人不愿意參加進來。

(四)硬件設施不完善

良好的服務設施是提供優質服務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從調查來看,社區診所設施有限,沒有辦法滿足老年人治病的需求。此外,老年人鍛煉身體的設施上多有斑駁的銹跡,這表明,設施已經用了有一段時間且沒人進行修理,長此以往,這些設施可能會威脅到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四、建議

(一)實現服務內容多樣化,增加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

現階段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多數局限于日常護理,針對這個問題,社區應當依據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及時調整、創新自己的服務內容;同時,提供一些積極的、咨詢性的服務,消除老年人的孤獨、寂寞情緒。

(二)提高工作人員工資待遇,提高服務人員專業素養

讓更多有更強工作能力的人加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這一項事業,重點在于提高從事這項工作所得到的工資。但是,由于參加這項事業的個人或組織來自于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他們的專業素質并不一定能達到應有的標準,所以我們必須要增加對這些人員的培訓力度,才能讓更多人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才能給老人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三)建立共同參與養老的社會體系

對于社會力量參與度不夠的情況,應加強政府、紅十字會、志愿者協會的合作力度。紅十字會要在必要時對社區醫療服務中心進行護理、保健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志愿者協會可以鼓勵大眾加入到居家養老服務中去。

(四)改善硬件設施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的物質文化需求越來越大,故首先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投入,其次應該優化目前社區中已經有的相關資源,將其充分利用起來,為社區養老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通過投入的資金,逐漸將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便利設施更新換代,美化老年人的居住條件,興建以老年人為服務主體的娛樂場所。

五、結論

在我國老齡化加速的今天,對養老問題的思考不僅對于老年人是有必要的,而且對于年輕人而言也是減輕了他們的負擔和后顧之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不僅可以彌補傳統家庭養老的不足,還可以彌補機構養老的“力不從心”;但是,正如每一個新生物一樣,它有不足,有和社會相沖突的地方,這就需要政府、家庭成員、機構、社會組織的共同努力,在發展這種養老模式的同時,不斷磨合它的棱角,將養老落到實處,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參考文獻:

[1]俞賀楠、王敏、李振.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出路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11(19).

[2]高紅.城市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的社會支持體系研究——以青島市為例.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1(11).

[3]任曉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法制與社會.2009(11).

[4]李川瑜.我國城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研究.杭州:浙江大學.2007.

[5]任雅麗.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廣州市為例.社科縱橫.2011(6).

[6]夏惠明.試論“政府主導,推進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新模式——居家養老”.寧波經濟叢刊.2007(6).

[7]熊躍根.需要、互惠和責任分擔——中國城市老人照顧的政策與實踐.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8]張奇林、趙青.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發展探析.東北大學學報.2011,13(5).

猜你喜歡
居家養老老齡化人口
健康老齡化十年,聚焦骨質疏松癥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試析金華市社區養老問題
試析金華市社區養老問題
“互聯網+”時代養老政策探究
健康老齡化與養醫結合
應對老齡化 中法共同課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