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分析與思考

2017-01-14 01:20萬露云王萍姚淇沙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4期
關鍵詞:社會融入自貿區流動人口

萬露云+王萍+姚淇沙

摘 要 近年來,眾多學者們從各個角度探析了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并分別提出了社會融入的測量維度。本課題組綜合各方見解,并立足于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的獨特具體性質,將影響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因素概括為硬環境與軟環境,具體分為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經濟條件、政策法規、文化以及心理。

關鍵詞 天津 自貿區 流動人口 社會融入 影響因素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課題“自貿區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狀況調查研究:以天津市為例”階段性成果,主持人:姚淇沙,項目編號:201510057088。

作者簡介:萬露云、王萍、姚淇沙,天津科技大學法政學院。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085

近年來,眾多學者分別從社會學、人口學、政治學等學科角度,對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理論和實踐分析。特別是在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測量維度方面。有人提出“相對穩定的職業、經濟收入與社會地位、生活方式、社會交往和社會參與”維度;有的學者認為流動人口社會融入指標體系由四個維度構成,即經濟整合、行為適應、文化接納、身份認同;還有的學者提出定居/經濟融合、文化適應、社會適應、結構融合和同化/身份認同五個測量維度。本課題組立足于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的實際情況,認為影響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狀況的因素可總結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

一、影響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硬環境

硬環境是影響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客觀因素,包括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撐、經濟條件和社會保障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支持

目前,我國與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有:1.《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2.公安部印發的《關于城鎮暫住人口管理暫行規定》;3.公安部公布實施的《租賃房屋治安管理理規定》;4.國務院公布實施的《居住證暫行條例》;5.部分省、市(區)、省轄市、較大市、經濟特區的人大及政府制度的暫?。鲃樱┤丝谥伟补芾硪幎ǎl例)。

為了更好地促進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天津市人民政府出臺了《天津市引進人才“綠卡”管理暫行辦法》、積分落戶制等一系列人才引進的戶籍政策制度。天津自貿區歸屬于天津市的行政區劃內,因此,也實施天津市政府的關于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法規、規章和政策制度。由此形成了以中央文件為總綱領,地方性法規規章為支撐和相關政策制度為補充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政策法律框架。

從理論層面來看,我國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政策法律架構已十分完善,既有中央層次的綱領性政策文件,也有各級地方政府制定的基層具體實施措施。但通過本課題組在對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實踐調研,發現流動人口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撐還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專門法。盡管我國目前與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從數量上看并不算少,但是在眾多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中,還沒有一部專門的針對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統一法典,對流動人口的范圍、管理機構與職責以及流動人口的權利與義務等進行明確的規定。對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法律法規大多散見于其他若干法律、法規條文中。

2.落戶要求設置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戶籍制,戶籍的性質直接影響到公民各項福利的享有,因此,戶籍問題一直是影響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一個重要原因。天津自貿區針對流動人口實施天津市政府制定的人才引進“綠卡”管理、積分落戶制等政策,對符合“申請綠卡”要求的公民,分別發放“A卡”和“B卡”,對持有“綠卡”的流動人口,可享有外省市調入人員關系接轉、本人及家屬落戶等服務權利。除外,其他人還可通過積分落戶,按照各項積分指標積累到一定數量的積分,最后就可在天津自貿區落戶。這兩個政策其實本身是一樣的,都是要求“無戶籍人員”達到某種要求,以此作為落戶的條件。對于這些要求,少部分受過高等教育且經濟收入高、或者在某一領域對天津自貿區有貢獻的引進人才會比較容易達到,最后成功落戶。但就大部分人而言,這種戶籍制度只是一個“大餅政策”,能看到落戶的目標但最終卻無法實現。

3.法制宣傳力度不夠。這個問題其實是由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天津市出臺了某項針對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政策,但因為政府部門的公開手段及范圍、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等的不協調,導致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最終政策執行的范圍和效果脫離預期的目標,部分流動人口應享有的權利也因此而受到影響。

(二)經濟條件

經濟條件是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也是其融入流入地的物質基礎。經濟條件對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影響表現在固定居所和經濟收入兩方面。

1.固定居所。對于流動人口來說,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和地區,首要的事情就是找個住所、安頓下來。只有在這個前提下,他們才有逐漸融入這個城市和地區的機會,并表現出融入城市、成為流入地城市的一員的渴望。流動人口在城市的居住狀況和特點,既是流入地融入的重要指標,也是能否全面融入城市社會的重要影響因素。當下流動人口的居住狀況直接關系到他們未來的發展。擁有固定的居所,政府才能對流動人口進行集中有效的服務與管理,預防并降低他們的失范行為,維持和保障社會的和諧發展。

本課題組通過對樣本的調查發現,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的住房以租賃為主,占住房情況總體的45%,有26%的流動人口居住在企業集體宿舍,僅有18%的流動人口表示在天津自貿區是自己買房居住。對流動人口來說,其戶籍不在天津,因而無法享受很多與戶籍綁定的住房政策,如只能購買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都對戶籍有要求,廉租房和公租房不僅在數量上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對租賃人也有學歷、工作等要求。因此多數流動人口會選擇市場途徑租房。

2.經濟收入。經濟收入是流動人口在天津自貿區持續生活和發展的物質保障。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直接影響到其對天津自貿區生活的滿意度和認同感,同時影響流動人口對天津自貿區的社會融入。

(三)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社會矛盾的調節器、社會政治的穩定器”,是保證人們幸福生活、社會和諧安寧的根基。流動人口和其他公民一樣,擁有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希望自己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本課題組認為,對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影響較大的、屬于社會保障范圍的有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子女教育。

1.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與養老保險直接關系到公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實現。從戶籍角度界定的流動人口一般可分為:

(1)鄉-城流動的進城務工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又可細分為流動性較強的建筑工人和相對穩定的藍領工人以及其他服務業等低收入行業人員,二者都屬于流動人口中的弱勢群體。通常情況下政府部門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對象也大多是這部分群體。

對于進城務工人員,他們部分在正規的大工廠工作,有的則進入服務業、娛樂業等,盡管《勞動法》規定,企業用人必須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并且第七十二條、七十三條規定:單位必須為職工購買社會保險(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但是除一些正規的大工廠外、很多小企業、小作坊和服務業、娛樂業的經營者為了節省成本而規避為職工購買社會保險的行為,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因此,大部分進城務工為目的的流動人口在天津自貿區未購買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但在戶籍所在地已購買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2)來津個體經營者。個體經營者屬于流動人口中特殊的一類群體。他們同樣屬于“非戶籍人員”,但因為在天津自貿區屬于自由職業者,所以無法購買養老保險。一般情況下,他們購買養老保險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回戶籍所在地參保;二是重新尋找正規工作參保。

(3)城-城流動的流動人口。這部分流動人口往往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在天津自貿區能找到較為理想的正式工作,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整體生活水平也相對較好。因此,他們大多數既參與了社會保險,也參與養老保險。

流動人口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除在覆蓋范圍上還需繼續加強外,其可持續性也需要不斷的完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統籌層次還比較低,僅能在省內或者小部分區域內能實現地區統籌。轉移續接制度需要不斷改進,公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從天津自貿區轉到其它省市時,由于地區利益使得養老保險繳納金中的社會統籌部分和企業繳納部分無法隨著帳戶轉移,公民的經濟利益被嚴重的侵害;再而,流動人口一旦將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從天津自貿區轉移到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其他地區,其所享受的退休金待遇按轉入地的退休金標準計算,這不僅加大了轉入地政府的財政壓力,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抹去了流動人口對天津自貿區所做的經濟貢獻。

2.子女教育。隨著城市流動人口規模的逐漸擴大和愈加明顯的家庭化傾向,流動人口的子女教育問題成為影響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關鍵因素。子女入學問題通常會決定流動人口是否會長期就在流入地。近年來,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關注的問題。

目前,從制度層面看,天津自貿區已基本實現了流動人口子女平等入學。從2013年開始,濱海新區逐漸把流動人口子女納入招生體系中,對流動人口子女就學途徑、學籍管理、收費辦法和教育部門的責任都作了明確規定,使流動人口有機會平等的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開始體現出基礎教育服務的均等化。隨后,東疆保稅區、機場片區及天津港片區也逐步在制度上完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入學體制與機制。

從實踐層面看,真正實現流動人口子女平等入學,體現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性與公平性,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要走。由于居住證管理制度覆蓋范圍方面存在局限性,使流動人口子女在入學上也受到限制,因無法滿足各種不合理的限制條件而無法正常進入政府公辦學校就學,使其平等受教育權受到侵害。

二、影響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軟環境

軟環境是影響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主觀因素,分為文化和心理兩部分。

(一)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差異往往會造成各地文化習俗等的不同,流動人口離開戶籍地到流入地生活和發展,這種文化差異對其社會融入也會產生影響。流動人口對流入地的文化融入表現為不同社會群體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相互碰撞、最后逐漸適應的過程。對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造成影響的文化因素包括風俗習慣、飲食和語言。

風俗習慣是某一特定的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所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和文化禮儀等。我國風俗習慣的差異一般體現在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我國的民族分布的特點之一是大雜居,天津自貿區也居住著部分不同民族的居民,他們有的是天津市常住人口,有的是“非戶籍人員”。這些不同民族的居民混居在一起,有著各自的風俗習慣,作為外來人口的流動人口也需要適應這些不同的文化習俗以更好的融入天津自貿區。

飲食和語言是地域差異造成的最明顯的體現。在飲食上,西南地區的人愛吃辣、江南一帶的人愛吃甜、廣東地區的人吃的清淡、天津人吃的咸等。飲食方面的明顯差異使很多流動人口對融入天津自貿區產生拒絕心理。從語言的角度,盡管國務院在1956年就已發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普通話,近70年后,普通話的推廣也的確效果顯著,人們在一些公共場合和正式場合都習慣說普通話。然而,普通話本身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天津方言與普通話也十分相近。盡管如此,其發音和普通話有很大的區別,再加上難懂的方言,使流動人口與其的交流存在阻礙。

(二)心理

從心理的角度理解流動人口社會融入,首先要明確的是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由不融入或排斥、到逐漸的心理認同、最終由心理認同產生一系列融入的表現。影響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諸多外在因素最終會內化為其對天津自貿區的心理認同,并通過其行為表現出來。因此,心理層面是影響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關鍵一環。

心理層面首先表現為身份認同,即流動者與本地人及家鄉人之問的心理距離、歸屬感及對自己是誰、從何處來、將去往何處的思考及認知,也是流動人口對自己的身份定位。大多數流動人口在社會融入過程中會經歷一個對身份定位茫然的階段。一方面,在天津自貿區的長時間的工作與生活,這種長時間的定居地與家鄉的隔斷使其對家鄉產生一種陌生感;另一方面,作為天津自貿區的外來人口,由于各種制約因素的共同作用,流動人口也很難在一定時間內迅速融入當地的經濟、文化、社會等,甚至表現出排斥的行為心理。這種對家鄉之間的心理距離加大與對融入天津自貿區的緩慢過程之間的矛盾,導致流動人口對身份認同存在偏差,既不認為自己是天津人,也對家鄉表現出距離感。這種偏差嚴重制約著流動人口融入天津自貿區。

三、思考與展望

本文通過對影響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因素進行分析,可以全面、系統、科學的分析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現狀和特點。同時,構建出測量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狀況的指標體系,有助于繼續深入研究認識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現狀與本質,對提出解決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問題的對策具有建設性作用。

參考文獻:

[1]田凱.關于農民工的城市適應性的調查分析與思考.社會科學研究.1995(5).

[2]楊菊華.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社會融入的指標體系——基于社會融入理論的進一步研究.人口與經濟.2010(2).

[3]雷敏、張子晰、楊莉.流動人口的居住狀態與社會融合.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

[4]張斐、孫磊.大城市流動人口居住狀況研究——以北京市為例.蘭州學刊.2010(7).

[5]孫光德、董克用.社會保障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6).

[6]繆建東.同一片藍天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探索和建議.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

猜你喜歡
社會融入自貿區流動人口
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社會復合治理機制
漫畫
數說流動人口
數說流動人口
天津自貿區輻射效應研究
自貿區談判背景下中日韓經貿合作前景分析
微信對殘疾青年社會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優勢視角與孤殘兒童社會融入
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政策支持
給流動人口更多關注目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