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山瑤人工營林生計的水土保持研究

2017-01-19 21:08吳聲軍
廣西民族研究 2016年6期
關鍵詞:水土保持

【摘 要】通過對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F寨過山瑤刀耕火種的混農林業的考察,從生態人類學的角度研究了這種耕作方式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及其生態補救措施。研究結果表明,過山瑤在人工營林中,針對不同的林地采取小面積分散地開墾,堅持最小改動的原則,采取淺坑堆土定植幼苗、林地間種經濟植物和其他農作物、間伐代撫的操作方式,從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地表土壤的原有結構,實現生態補救,以防止水土流失,達到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系統維護相兼容的目的。這種生計方式包含了瑤族人民樸素的生態智慧,并非所謂的破壞生態環境,在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中仍然有著借鑒價值。

【關鍵詞】過山瑤;人工營林;生態人類學; 水土保持

【作 者】吳聲軍,賀州學院南嶺民族走廊研究院專職研究員,博士。廣西賀州,542899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6)06-0096-006

一、引 言

“刀耕火種”是生活在高山叢林中的居民一種原始的農耕方法,也稱“火耕農業”。這種耕作模式是通過焚燒刀斧砍伐之后的山林,再撒下種子進行耕作,一般耕作三到五年之后再另開辟山地進行耕作。至今,這種古老的耕作方式在亞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的熱帶雨林的山地中仍然還在使用。[1 ]80 在我國南方省區及海南島的一些少數民族也還采用這種耕作方式,如歷史上居無定所的瑤族人民,他們長期遷徙在我國南方高山叢林中以刀耕火種為生計,過著“以木葉履屋,種禾、黍、粟、豆、山芋,雜以為糧,截竹筒而飲,暇則獵山獸以續食”[2 ]153-154 的“吃一山,過一山”的生活,因而也被稱為過山瑤。過山瑤定居之后,除了在刀耕火種地種植雜糧以度日外,他們還進行以人工營造杉樹林為主的混耕農業。

然而,這種耕作方式被認為是破壞生態環境的罪魁禍首,美國威廉·拉迪曼(William Ruddiman)教授認為,幾千年以來的刀耕火種砍伐了大量的森林,焚燒之后釋放的二氧化碳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同時,長期的刀耕火種也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加劇水土侵蝕和洪澇災害的發生,減少了水源涵養。面對質疑,美國人類學家康克林以人類學的方法對刀耕火種進行了實地調查后反駁,并進行了民族生態學研究。[3 ]3 此后,致力于人與環境之間復雜關系的生態人類學開始興起,對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這些成果主要包括刀耕火種的技術體系在內的本土性知識,這些知識包含了山地民族在適應特定的生態系統中生存的生態智慧。[4 ]338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刀耕火種是在維系整個生態系統穩定的前提下進行的適度開發,在向自然環境索取物質的同時也保護了自然,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5 ]在這種生態文化的規約下,生態平衡得以維護,基本上不會導致水土流失。[6 ]本文選擇了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一個以刀耕火種營林為生計的過山瑤村落為個案,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從生態人類學的角度對過山瑤人工營林過程的技術操作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展開探討,以期揭示瑤族地區本土性知識中的生態智慧。

二、田野調查點概況與研究方法

(一)田野調查點概況

富川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賀州市西北部,地處湖南、廣西兩省區交界的都寵嶺和萌諸嶺的余脈之間。F瑤寨位于富川縣西北部朝東鎮西南方,村落地處都寵嶺西嶺山東面海拔800~1000米的半山腰,村落中心坐標為北緯24°57′06",東經111°07 ′07",海拔900米,距縣城58公里,距鎮政府駐地17公里。由于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在4.8~17.5℃之間,年均降雨量為1700~1800毫米,土壤以紅壤、黃壤為主,為高磷、高鉀土壤類型。植被主要有杉、松、竹等植物,也有柏、楠木、檫木、栲樹等植物,其中五針松、水杉為國家珍稀瀕危野生植物。

F瑤寨共32戶,178人,全為瑤族盤瑤支系后裔,因保持有嫁兒子到女方、招女婿上門的習俗,所生子女可隨母姓或父姓,因此村落中有鳳、唐、周、鄧、黃、李、趙等七姓村民。據村民講述,他們的先祖幾百年來一直在都寵嶺一帶的高山地實行“吃一山,過一山”的刀耕火種游耕生活,直到民國初年才在F村定居下來,是南方典型的過山瑤村落。村落腳下為一個長約10公里的峽谷,峽谷中的溪流長年綠水長流,也是下游4公里處鳥源水庫的主要水源。全村山地的坡度一般為40°~60°,山勢陡峭,因而沒有農田,人均山地100畝左右,村民以在山地刀耕火種種植玉米、生姜、花生、木薯、旱稻等農作物和以杉樹為主的人工營林為生計。

(二)研究方法

文中資料及數據來源于筆者在2015年10月16~18日在F瑤寨的田野調查。在田野調查中運用了深度訪談法和實地踏勘法。首先,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深度訪談,主要是對21戶45歲以上的中老年男子家長進行了訪談,數量占總家長數的65.6%。訪談方式主要是筆者在村民鳳DF家參加招婿婚禮,利用村民參與婚禮聚會時通過集體訪談的方式進行,同時也進戶進行個別訪談。訪談內容主要為村民的山地的種植概況,包括刀耕火種中農作物種植時間、品種和方式,以及人工營林的方式及栽培管理措施。其次,通過訪談之后,在村民的帶領下對村民刀耕火種山地及其種植的農作物和栽培的杉樹林進行了現場踏勘。

三、過山瑤人工林水土保持結果與分析

(一)林地整理對水土保持的作用

富川縣F村過山瑤居住的高山林地按地表土壤的含量可分為石頭山、沙土山和深土山三種類型。石頭山主要位于溪邊及半山的陡峭地帶,植物腐殖質難于附著在石塊上,風化的碎石也隨著雨水流走,僅在石縫中有少量的土壤和碎石,因而也生長著少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在較大的石縫中也生長有喬木。沙土山一般位于石頭山下一帶,土壤層深度一般在10厘米至35厘米之間,風化的沙石較多,也有裸露的大石塊夾雜在林地中。這一地段是過山瑤山區生態系統最脆弱的,地表植物遭到破壞之后,雨季容易引發水土流失,甚至可能會發生塌方和泥石流災害。沙土山在瑤族山區所占比例較高,因而成為過山瑤主要進行人工營林的場地。深土山主要位于山腳及山沖一帶,土壤多為沙壤土和紅壤土,P、k等元素含量較高,土壤深度在25厘米至45厘米之間。因土壤層較厚,無機元素含量較高,深土山一帶的林地歷來就是過山瑤進行復合人工營林的主要場所。據清光緒《富川縣志》記載,過山瑤人民在林地主要種植杉、樟、桐、松、柏等木本植物,同時也間種稻、粟、麥、姜、豆、花生、芋等農產品。[7 ]28

過山瑤一般在秋冬兩季整理林地。在煉山造林過程中,過山瑤針對不同的林地,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林地整理。石頭山上的草木一般不會砍伐,雖然石縫里的土壤也能培育出林木來,但這是一種舍本求末的做法,植被被砍伐后,石縫中種植的林木長勢很慢,因此過山瑤對石頭山的草木從不擾動,而是加以蓄禁。經過長期的保護之后,石頭山成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場所,加上藤蔓植物的覆蓋,降低了山上地表的溫度,減少了石山上的水資源的無效蒸發,從而增加了水資源的蓄養量,因而在石塊表面出現了一層層青苔,苔蘚植物所形成的生物壩有效地為石頭山的生物生長提供了水分,同時在雨季也有效地截留了雨水,防止了水土流失。過山瑤在沙土山和深土山砍山整理林地時,對林地的喬木不是采取遍山倒的砍伐方式,而是保留少量高大的樹木,僅對這些大樹進行修枝。而砍伐的雜木墩不會挖走做燃料,特別是砍伐杉樹等較大的喬木時不會使用鋸子,而是用斧子砍成堆形,以免樹墩積水而腐爛不能再生,同時所砍伐樹墩的高度保持在30厘米以上。林地砍伐整理之后,再把較小的枝葉用火焚燒。這樣一來,雖然過山瑤對林地采取砍伐地表植物的方式造林,但他們并沒有破壞地表的土壤結構,特別是砍伐后的喬木樹墩也能再生,其根系繼續起著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蓄禁的喬木還能飛播種子,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林地生物的多樣性。

雖然過山瑤的林地整理技術盡量保持了地表土壤原有的結構,有效地避免了雨水對刀耕火種地直接沖刷而造成滑坡和泥水流的形成,但砍伐地表的植物畢竟會對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生存和發展,村民一邊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又積極地恢復生態系統的平衡。F瑤寨人均山地面積上百畝之多,村民也認識到所處自然環境對他們生存的重要性,因而他們并不是大面積連片地刀耕火種進行人工營林,而是實行逐年分塊分散地進行,避免了大面積大規模經營所帶來的生態失衡后生態難以及時有效恢復的后果。村民根據家庭人口的多少,幾乎每戶每年都按計劃新營林地30畝左右,而且經常還是分散在四到六塊不同的山地,基本沒有在同一地塊開墾。這樣一來,村民通過在林地進行林糧間作,也滿足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之需。這種耕作方式與當今林區提倡的連片大規模人工營林、提高經營效益來說是反其道而行,村民對自己的做法自有理由。在田野調查中,76歲的村民趙MW老人說:“我們過山瑤歷來每年所耕作的山地就只二三十畝,并不是我們不想一次性大規模地種植幾百畝甚至上千畝,而是我們以家庭為單位的勞動沒有那么多的勞動力,也不想欠債雇請那么多的勞動力一次性耕作。我們需要的是每年都能上山勞動,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就夠了,這樣做還能及時恢復植被,保持綠水青山?!闭鎸嵉难哉Z道出了過山瑤村民的勤勞與樸實,也道出了村民對其所處自然生態系統的認知,毫無節制地向自然生態環境攫取,則會過度干預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必然會引發水土流失,造成生態災變而危及自我的生存。因而,瑤族村民采取分散的小面積刀耕火種實行人工營林時,又積極地恢復和重建了生態平衡。

(二)苗木定植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F寨過山瑤人工營林的樹種主要是杉樹,因杉樹是淺根性喬木,其根系一般都橫向生長,而且杉樹幼苗細根都分布在40厘米的土壤層之內,具有很強的趨肥性。[8 ]153~154 經過林地的整理之后,村民根據山高坡陡的生態環境,在春天時便進行苗木定植,為了防止挖深坑后擾動地表土壤原有的結構而造成水土流失,他們采取了不挖深坑的苗木定植方法。

首先,過山瑤根據培育一年后的杉苗根系的長度,一般只挖一個10厘米深30厘米寬的淺坑,定植時先把杉樹苗的主根切除,然后根據杉苗的生長態勢定好朝向。先是看杉苗梢,把彎曲的一面朝向山谷定植,如果杉樹苗梢很直,則看其根系的情況,把根系密集的一面朝向山外定植,或是把杉樹皮顏色較淺、較光亮的一面朝山谷定植。杉苗定植方向定好之后則把杉苗側根系在淺坑內平展開來,再把林地的浮土回填到淺坑內,最后用鐵鋤把回填的土壤敲緊,而且要在淺坑上把土壤壅成堆形,以防止下大雨時積水造成杉苗根系呼吸不暢而“淹死”杉苗。這樣的操作方式保證了杉樹苗趨肥、好氣、怕水漬的生長特點,因而定植的杉樹苗成活率達到98%,生長速度也較迅速,主梢每年可生長1~1.5米。由于是淺坑定植,對林地地表土壤結構的干擾性較小,可以避免雨季來臨時雨水的沖刷,也可防止土壤的重力侵蝕。

其次,過山瑤在人工營林中不是種植純杉林,而會根據林地情況適當地選擇其他經濟樹種進行復合林經營。油桐、黃柏、厚樸等本地生長的經濟林木是村民在林地里復合種植的主要物種,但這些柏科、樟科、木蘭科等植物物種在以杉林樹為主的復合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只占林地樹種的30%以下。過山瑤之所以這樣營林,主要是想充分利用復合林中不同的植物所形成的錯落有致的林相在自然條件下的光合作用,人為地建構一種復合的生態系統。在這種生態系統中,各種不同的植物在人為的操縱下就像一個仿生的自然生態系統,各種物種相互促進,促成了林木的快速生長。同時有著不同生長周期的經濟植物留下的落葉、枯枝等在土壤表面形成的腐殖質,在雨季時能起到截流保土作用。如油桐樹初期生長態勢比杉樹快,其根系能快速地起到固土保濕作用,而且三年就可以掛果。這樣一來,油桐樹不僅可以為杉苗的生長遮陰,而且還給村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

再次,林地整理時留下的高大喬木及鄰近山地的喬木可以飛播種子,特別是松樹的種子在風力作用下落到刀耕火種焚燒過后的林地里的草木灰里,飛禽走獸很難覓食,而且松樹種子在刀耕火種后的草木灰里發芽后,其根系能直接接觸到土壤吸取水分而發芽生根。由于種子落床于剛焚燒過的林地中,大量的無機肥使松樹種子快速生長,往往在第二年春天過后,刀耕火種地里就會出現青悠悠的松樹苗。在沒有進行刀耕火種的山地,雖然飛落在地上的松樹種子非常多,但由于地表植物及落葉較多,落到地表腐殖質上的種子不是被飛禽走獸吃掉,就是在種子發芽后其根系不能及時進入到土壤中吸取水分而枯死。因而過山瑤在刀耕火種的林地里保留了一些高大的樹種,憑借風力進行飛播而定植樹苗,飛播定植的樹苗生長速度快,而且省時省力,更重要的是能在焚燒過后的林地里及時地恢復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同時也對林地生物的多樣性保護起到促進作用。

(三)林糧間種方式對水土保持的作用

由于地理環境的原因,F瑤寨村民所居住的高山沒有平坦的山地來開墾農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需主要是依賴在人工營林中間種一些農作物來解決。黃小米作為一種耐干旱、耐貧瘠的作物,適合在海拔1000米的環境中種植。沙土地適宜黃小米生長,村民一般都是在第一年焚燒之后的沙土山林地里間種黃小米,是以免耕的方式直接均勻地撒播在林地中,村民不會用鏟或鋤擾動林地的表土層。由于焚燒過后的沙土地有堿性的草木灰,不用再施加其他肥料,黃小米即生長得非常健壯,產量也比較高。黃小米發芽生長之后,村民只需要人工割去雜草和把長得密集的小米苗以及飛播的其他樹苗進行疏苗,沙土山即長滿均勻的黃小米。有大石塊的地方,村民則用浮土壅成小堆而種植豆類或南瓜等藤類作物,讓這些作物的枝藤覆蓋在石塊上。這樣一來,免耕的小米快速地生長在林地的土壤中,對人工營林地起到了固土保水作用,能有效緩解雨水對地表土壤的沖刷,小米桿能給幼小的杉苗遮陰,呵護著杉苗的生長。村民在石塊旁種植的藤類植物覆蓋在石塊上,有效地防止了石塊在陽光下快速升溫,從而降低林地的溫度,促進杉苗及作物的生長。

在深土山斜坡的刀耕火種林地,村民第一年也實行免耕種植小米,在平緩地帶則松土種植旱稻、蕎麥、芋頭、木署、生姜等作物。雖然在深土山林地動土種植作物,雨季時在作物根系的作用下,平緩地帶的土壤并沒有很大的流失,而林地間作的作物促進了杉苗的生長。在第二、三年里,杉樹還沒有郁閉之前,過山瑤仍然在林地里進行林糧間種。在沙土山林地種植玉米、豆類等作物,與種植小米一樣,一般也是實行免耕種植。村民在種植玉米時,只是把正在生長的雜草清除,而對上年種植黃小米和玉米等作物留下的枯桿不會連根鏟除,而是用刀割斷,或是讓它保持原樣在林地里腐爛。種玉米時挖一個小洞把玉米種子埋進土壤中,以免野生動物取食。由于玉米種植面積較廣,對于玉米的采收,過山瑤不是一次性收回家,而是分批采收,甚至在十一月份林地里仍然還有未收取的玉米棒,從而也引來了不少飛禽走獸覓食。對靠山吃山的過山瑤人民來說,雖然遭遇了暫時的損失,但瑤族村民自有他們的生存技能與認知。根據田野調查,村民的做法有三點理由:一是玉米長期不收割能有效地為弱小的杉樹擋風遮陽,固土保沙,避免雨水沖刷土壤,而且使杉樹在人為的生境中保持一種生長的競爭性;二是能持久地吸引鳥類及禽類動物的覓食,從而也吸引了它們捕捉林中的害蟲,減少了害蟲對杉樹苗的侵害;三是對耕獵民族瑤族來說,他們種植玉米等農作物被野生動物食用之后,村民再捕獵這些動物作為美食,則直接實現了一種由“植物—動物—人”的能量轉換。在這個能量轉換過程中,既保持了林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又保持了生物的多樣性,而且人與自然都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過山瑤在人工營林中實現林糧間種,特別是在瑤山生態系統最脆弱環節中的沙土地實行免耕種植小米和玉米等作物的做法,可以說是過山瑤人民在長期與環境相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生態智慧。林間種植農作物不僅可以緩解過山瑤村民的日常生活物資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作物枯萎之前為杉苗的生長營造了一個適宜的生境,而在作物枯萎腐爛之后也能繼續發揮作用。首先,這些作物腐爛之后形成的腐殖質能為杉苗等喬木植物的生長提供有效的有機物質;其次,由于在沙土地實行免耕,農作物收摘后留下的根系在土壤中腐爛之后形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狀通道,提高了地表土壤的通透性,能有效地截留一部分水流,同時也防止雨水對地表土壤的沖刷,降低地表水流量。人工營林的第一年杉樹還處在幼苗期,其根系也相對較短小,村民此時種植根系較小的小米,其根系腐爛之后正好能為淺坑定植的杉樹苗根系的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氣,同時也能為杉苗的生長提供水分和營養,這種通透性也使在高溫高濕土地上生長的厭氧微生物的生長受到了抑制。[9 ]6 第二年后,隨著杉苗的壯大,村民也在林中間種玉米等有著不同根系的作物,腐爛的根系又繼續為林地保持通透性,維護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庇護著林木的生長。

(四)林木撫育對水土保持的作用

經過三年的林糧間種之后,杉樹幼苗已經郁閉成林,過山瑤的人工營林進入了幼林的撫育管護階段。這個時期也是杉樹幼林快速生長的階段,為了保證林木的積材量,過山瑤通過以砍代撫的方式進行林地管護。第四年后,過山瑤的人工營林地不再進行農作物的種植,但林糧間種過的林地中作物的腐殖質等有機肥料助長了雜草和雜樹生長,特別是藤類植物的生長會快速地纏繞住林木,因而過山瑤村民每年的春秋兩季會上山對林中的雜草進行清除。清除雜草的方式為以砍代撫,村民只是把雜草憑土砍斷,而不是用鏟鋤把雜草連根清除,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林地里表面的土壤結構受到破壞。雖然經過幾年的林糧間作之后的林木已經郁閉,但生態系統脆弱的沙土山仍然存在著水土流失的問題。過山瑤采取以砍代撫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一問題。

過山瑤清理雜草的工具為砍刀,這種砍刀是根據林地的自然生態系統情況而特制的??车兜奶貏e之處在于其彎曲頭部沒有突出的利尖,而是平鈍的形狀,刀柄可以根據林地的實際情況而隨時更換長度。這樣一來,村民用砍刀砍草木時,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刀尖與土壤的接觸,從而保證了地表土壤結構的完整性,同時也防止刀尖傷到林木的皮層和木質,避免了林木因傷口感染細菌而影響生長。

由于過山瑤營造的是多種樹種并存的復合人工林,油桐、黃柏等樹種往往在營林初期的長勢比杉樹快。在5~8年時,油桐已經到豐果期,這時村民栽培的杉苗也已經郁閉成幼林,到10~15年時,杉樹的生長速度已經超過油桐樹、黃柏等經濟林木,而油桐樹也已經開始老化,黃柏等藥用植物也已經可以收獲,于是過山瑤村民采取間伐的方法,對這些間種的經濟林木逐步進行砍伐,人為地讓杉樹在營林地中的生長獲得優勢生態位。為了保持水土,村民對間伐的樹蔸進行了蓄禁,特別是對黃柏等以樹皮為主的經濟林木的樹蔸,過山瑤村民沒有因追求經濟上的價值而連根挖走,而是讓它繼續在林地中起著保土固沙的作用。

四、結論與討論

F寨過山瑤村民根據所處自然生態環境,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生態系統脆弱環節的情況下,通過刀耕火種的混農林業耕作方式向自然索取生命物質。這種耕作方式雖然在初期對原有的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平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村民對保持生態系統平衡最基本的土壤結構的保護基本上堅持了最小擾動的原則,并主動地實行小面積分散開墾耕地,因而并沒有造成過度的山地水土流失。通過農作物和林木的混合種植以及林地的撫育,利用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和調節功能,符合人類需要的生態系統得以重新建構,形成了一個人為改性的生態系統,最終達到生態平衡的恢復,實現自然資源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直至今日,F寨幾百年來的刀耕火種耕作方式并沒有造成生態災害,其森林覆蓋率在65%以上,并沒有成為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破壞生態環境,反而成為山下平地壩子農田的水源地。

在刀耕火種問題的研究中,如何看待它背上的生態破壞的惡名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在生態人類學角度看,F寨過山瑤人民以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作為生計是他們針對所處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選擇。為了可持續發展,這種選擇不可能是竭澤而漁,必然包含了他們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本土生態知識和生態智慧,有效地實現了資源的利用與生態系統維護相結合,否則F寨過山瑤村民現在也不可能還生活在他們先祖幾百年來一直生活的高山叢林中,因而這也是一種文化的選擇。由于社會和文化的原因,在“技術至上”主義泛濫的今天,堅持辯證的思維方式去發掘、整理和創新利用本土生態知識,對民族地區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10 ]

參考文獻:

[1] 王恩涌.文化地理學導論:人·地·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校注[M].嚴沛,校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3] VirginiaD.Nazarea,A View from a Point:Ethnoecology as Situated Knowledg[G]//VirginiaD.Nazareaed,Ethnoecology Situated Knowledge/Located Lives.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9.

[4] 尹紹亭.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5] 藍勇.“刀耕火種”重評——兼論經濟史研究內容和方法[J].學術研究,2000(1).

[6] 廖國強.云南少數民族刀耕火種農業中的生態文化[J].廣西民族研究,2001(2).

[7] 〔清〕顧國誥,等.富川縣志[M].富江書院,板藏,光緒十六年重修.

[8] 彭鎮華.杉木速生豐產栽培[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9] 楊庭碩,楊曾輝.清水江流域杉木育林技術探微[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3(4).

[10] 羅康智,楊庭碩,彭兵.對本土知識價值評估失實的社會與文化原因剖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7).

Abstract:Based on fieldwork of slash-and-burn agro-forestry in a Guoshuan Yao village of the Fuchuan Yao Autonomous County,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this mean of cultivation on los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medial measures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the Guoshan Yao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changes to exploit small forest lands dispersed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orest lands in artificial forestry. They operate in many ways such as planting young trees in shallow pit,growing cash crops and other crops in forest lands,selected logging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soil to the extent of maximum,to realiz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and to achieve the compatibility of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maintaining of ecosystems. This way of livelihood contains the simple ecological wisdom of the Yao people rather than the so-called destroy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still worthy of referenc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day.

Keywords:Guoshan(crossing-mountain)Yao people;artificial forestry;ecological anthropology;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責任編輯:黃潤柏]

猜你喜歡
水土保持
我國鄉村生態安全中的水土保持研究熱點研究
新時期水土保持政府購買綜合性服務工作方法探討
怎樣做好農田水利建設施工的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工程質量控制措施解析
淺議將水土保持管護經費納入水保項目預算的必要性
試論水土保持方案落實階段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地理信息技術在水土保持監測管理中的應用綜述
探究如何強化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措施
對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探究
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