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競爭度對銀行穩定性的影響

2017-01-24 20:35殷開睿姚君
現代管理科學 2017年2期
關鍵詞:系統性風險

殷開睿+姚君

摘要:文章按照理論視角、變量估計、影響機理與實證結果三個部分對文獻進行梳理,一是按照競爭—脆弱和競爭—穩定兩大視角總結了已有研究中的理論文獻;二是總結了文獻中對于銀行競爭度與銀行穩定性的計量指標選??;三是總結了實證研究中出現的房價波動渠道、多元化業務渠道、效率績效渠道以及決策行為渠道等四個銀行競爭度對穩定性產生影響的作用機理,并對相關實證研究的結論進行總結;最后,文章就當前已有研究普遍存在的不足,并且結合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關鍵詞:銀行競爭;影響機理;銀行穩定性;系統性風險

一、 引言

關于銀行競爭是否有利于銀行以及整個金融系統穩定性的討論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這一問題也因其與金融系統性安全緊密相關而為金融監管機構所關心?;仡櫹嚓P文獻的歷史脈絡,長期以來在許多國家,銀行競爭一直被視作銀行不穩定和經營失敗的誘發因素之一。不過也有反對的觀點認為銀行不穩定性更多反映的是監管失敗和市場紀律的無效,而非銀行競爭的過錯。Padoa(2001)認為如果銀行能經受住市場競爭帶來的考驗,那么它們在面對危機的沖擊時會更加靈活、從容。時至今日,學術界仍舊無法在銀行競爭與穩定性關系的問題上形成共識,但相關理論與實證文獻關于銀行競爭對銀行穩定性影響機制的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依然能為我們研究問題帶來啟示,為此本文對國外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進行梳理,望能為國內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借鑒。

二、 理論視角

1. 銀行競爭—脆弱視角。銀行競爭—脆弱視角也被稱作銀行集中—穩定視角,基于本視角最為傳統的理論是“特許價值假說”,競爭程度較低市場中的銀行擁有高市場勢力,并且依靠制度保護下的“特許價值”獲得租金,該假說認為由于銀行破產的機會成本是特許價值的遞增函數,所以特許價值的增大抑制了銀行追逐風險資產的動機。同時也有從其他角度支持該視角的理論文獻,Hellman 等(2000)認為集中度更高的銀行市場是一個共謀市場(Collusive Markets),銀行從市場中獲得的超額利潤收入可以減輕銀行受到危機的沖擊,同時也抑制了銀行業務人員承擔過高風險的動機。Keeley(1990)提出在一個競爭更為激烈的銀行業市場,銀行業務人員及其所代理的股東的收入均會被競爭削弱,而這更鼓勵業務人員去承擔高風險。Allen等(2004)則認為在競爭程度更高的市場下,銀行的風險暴露于更為緊密的同業聯系之間,一旦發生負面沖擊,多米諾骨牌式的系統性危機會降低銀行穩定性,Allen等(2004)的研究假設市場是完美的,所有銀行均為價格接受者,因此個體銀行的體量與整個市場相比較小,此時沒有銀行有動力為陷入困境中的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這導致系統性流動性危機繼續擴散。Broecker(1987)、Nakamura(1993)、和 Shaffer(1998)也提出支持競爭—脆弱視角的觀點,他們的研究把重點放在銀行信貸篩選機制上,銀行之間的競爭削弱了各家銀行的信息篩選機制,認為競爭的銀行市場惡化了逆向選擇的問題,而低質借貸者獲得信貸的概率是銀行數量的遞增函數,因此競爭程度上升導致銀行市場整體的信貸質量下降。

2. 銀行競爭—穩定視角。與前文的競爭—脆弱視角相對立,許多學者也支持銀行競爭促進了銀行穩定的觀點,并提出了相對應的理論。Boyd 等(2005)提出在競爭不夠激烈的信貸市場,借貸利率越高,借款人的風險承擔越高,這會導致更高的違約率,進而發展為系統性危機,該研究認為由于大型銀行會認為發生危機時,政府機構會考慮其系統重要性而提供幫助,所以高度集中的銀行業市場結構導致更多的追求風險行為。Caminal等(2002)提出銀行競爭與銀行穩定之間存在著不確定的關系,并通過完全壟斷和完全競爭模型推演得出高度集中銀行市場并非危機發生的概率更小,該研究的分析結果表明完全壟斷市場中銀行比在競爭市場中更容易發生破產危機。Perotti等(2002)的研究提出另外一種解釋,將市場勢力作為銀行之間動態策略交易機制下的一個內生變量,而由于銀行對存在自身市場勢力下降的預期(即可能發生制度改革或者銀行準入門檻下降),短期內通過投機性的借貸最大化自身利益,進而損害銀行整體的穩定性。Martinezmiera等(2008)在Boyd等(2005)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理論分析,該研究認為Boyd的研究關注了競爭產生的“風險轉移”效應(Risk-shifting Effect),即競爭降低了借貸利率,進而降低了貸款違約概率,而Martinezmiera的模型中考慮邊際效應(margin effect),即競爭降低了借貸利率,同時降低了銀行的貸款利息收入,進而銀行由于缺少覆蓋風險的收益,整體風險增大,該研究綜合了兩個效應,得出銀行競爭度與銀行穩定性的相關性呈U型曲線狀。

三、 變量估計

1. 競爭程度變量的估計。國外學者已使用了多種計量方法來表征銀行競爭程度,其中包含市場整體競爭度和個體銀行市場勢力兩個層面。Keeley (1990)使用托賓Q比值來間接地表示銀行競爭度,之后學者們的重點轉移到研究直接表示銀行競爭度的變量。Gan (2004)使用銀行業內包含的銀行個數作為競爭度的計量變量,Beck等(2006)使用了銀行集中度比例,而Boyd等(2010)選用在產業經濟學研究中較多使用的赫芬達爾指數來表示競爭程度。在監管機構方面,由美國司法部制定供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和美國財政部貨幣監理局(OCC)參考的橫向并購指引(Horizontal Merger Guidelines)中使用赫芬達爾指數和集中度比例來衡量金融機構的競爭程度,并且在該指引中特別指出,監管機構在對并購交易進行反壟斷初步判定的時候,應當依照赫芬達爾指數做出相應決定。以上幾個指標均為從市場層面描述競爭程度的指標,Fernandez de Guevara(2005)使用勒納指數來研究歐洲銀行業的市場結構,Berger等(2011)建立勒納指數來描述銀行個體層面的市場勢力大小,表示產出價格對于邊際成本的偏離,勒納指數在0到1之間變動,依據該變量來研究銀行競爭程度對于銀行穩定性的影響。

2. 銀行穩定性變量的估計。從各類實證文獻看,對銀行穩定性的計量主要是運用銀行風險指標來反向表示。Berger等(2011)提出三類衡量銀行穩定性的變量,分別為不良貸款總額占總資產比例,還有表征銀行整體風險的Z-score,以及權益資產比。其中Z-score是研究者使用最多的變量,由(Roy,1952)提出,可以表示個體離破產的距離,具體計量方法如等式(1)所示:

等式(1)中ROA為資產回報率,E/A為權益與總資產比,(ROA)表示資產回報率的標準差,Z-score越大,則銀行穩定性越強。值得注意的是,Z-score作為一個絕對度量指標,無法體現個體銀行的風險配置能力,即擁有相同Z-score的銀行所承擔的風險資產比例可能完全不同。

除了計量個體銀行風險的指標外,也有學者就系統穩定性衡量指標進行了研究。Segoviano等(2009)對銀行系統穩定性的衡量做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它把銀行穩定性衡量指標定義為能夠包含以下三部分的量化指標:(1)整個銀行體系內共同面臨的系統性壓力;(2)個體銀行之間的壓力情形;(3)個體銀行面臨的壓力與行業系統性壓力的聯系性。

四、 影響機理與實證結果

1. 影響機理。在銀行競爭—穩定和競爭—脆弱兩個理論基礎上,有文獻對銀行競爭度影響銀行穩定度的影響機理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提出不同的影響渠道。

(1)房價波動渠道。Atkins等(2016)以2009年美國金融危機為研究背景,將房價表現作為銀行競爭與金融穩定性的傳導中介,對銀行競爭在金融危機中通過房價波動影響金融穩定性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該研究以次貸危機的發生作為時間分界點,分別檢驗了銀行競爭在次貸危機前后對于個體銀行的違約風險、抵押借貸利率和房屋價格的影響,結果表明在銀行競爭更為激烈的州,有著更多的被銀行拒絕的抵押貸款申請,而這體現了更高的信貸標準。結果也同時表明銀行競爭程度較低的州,由于不夠嚴格的信貸審批標準,房價出現了明顯的泡沫現象,該研究認為銀行更高程度的競爭有效地維持了金融穩定性。

(2)決策行為渠道。Bushman等(2016)首先依據已有文獻,確定三個主要的決策行為影響個體銀行風險度的渠道,然后通過實證檢驗得出更高的銀行競爭與更低的信貸審批標準、更不及時的預期貸款損失的會計確認和對于非利息營業收入的依賴呈正向相關性,表明通過這三個渠道,更高的銀行競爭度惡化了銀行穩定性。

(3)效率績效渠道。Klaus 等(2014)采用了能夠反映績效對于成本變化彈性的銀行競爭表征變量-boone指標,而該變量可以捕捉到銀行競爭度與銀行效率的聯系,通過檢驗boone指標對銀行穩定性的影響,可以獲得銀行競爭度通過效率影響銀行穩定性的作用機制。為了避免金融危機后政府對銀行救助所導致的扭曲,作者采用了金融危機之前歐洲主要經濟體的銀行數據作為研究樣本,主要實證結果表明銀行競爭度顯著地通過效率渠道促進了銀行穩定性,研究還發現銀行資本與盈利能力隨著競爭度的提升也同時提高,而不同特質的銀行對于競爭度反應也有差別,自身能力較弱的銀行從銀行競爭度的提高中獲益更少。

(4)多元化業務渠道。Amidu(2013)研究了銀行競爭度、多元化業務與銀行穩定性三個變量之間的互動關系,作者采用了55個發達、發展中國家的978家銀行2000年~2007年數據作為研究樣本,該文采用勒納指數來衡量個體銀行的競爭度,使用HHI指數(Herfindahl Hirschman Indices)來測量各家銀行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的多元化程度,以及Z-score指數來衡量銀行穩定性,實證結果表明銀行競爭度促進了銀行穩定性,其作用機制為銀行在更為具有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下,以多元化資產配置作為回應策略,進而促進了銀行的穩定性。

2. 實證結果?;阢y行競爭—脆弱和銀行-穩定兩個基礎理論視角,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有大量文獻的結論支持銀行競爭-脆弱視角,Berger(2011)分別采用不良貸款率、Z-score和權益資本比來表示銀行的穩定性,用勒納指數表征個體銀行的市場勢力,以23個發達國家的銀行數據作為研究樣本,結果表明市場勢力更高的銀行有著更小的風險暴露,即銀行穩定性更好。Beck等(2006)檢驗了69個國家的銀行的20年數據,結論顯示市場結構更為集中的銀行系統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更小。Levy-Yeyati等(2003)采用H-statistic作為銀行競爭表征變量,對拉丁美洲8個國家的數據分析得出隨著銀行業競爭度上升,銀行業穩定性隨之降低。Turk-Ariss (2010)使用勒納指數衡量銀行市場勢力,用Z-score表示金融穩定性,數據來自60個國家的821家銀行,實證結果顯示個體銀行市場勢力增加有助于金融穩定性。Beck等(2013)發現銀行市場勢力與銀行穩定性之間存在正向相關性,并在分析不同國別的異質性時,發現監管體系與制度特征對結論產生影響。

亦有許多文獻得出支持銀行競爭-穩定視角的結論,Schaeck等(2009)采用非結構化的H-statistic作為銀行競爭度的表征變量,基于45個國家于1980年~2005年的銀行數據,研究銀行競爭度對于危機的發生以及危機發生前的時間長短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銀行競爭度提升減少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延長了危機觸發的時間,說明銀行競爭促進了銀行業穩定。

Anginer等(2013)使用銀行層面競爭度和關聯度的計量指標,發現銀行競爭度與銀行系統穩定性之間存在著正向的相關性,實證結果表明更激烈的銀行競爭促使銀行去承擔更為多元化的風險,從而使得銀行系統更能承受系統性危機的沖擊,而在監管與制度效應分析中發現,監管能力較弱、政府擁有銀行產權高以及對銀行實行政策保護的國家的銀行系統更為脆弱。

五、 研究展望

本文按照理論視角、變量估計、影響機理與實證結果的結構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從內容來看,既包含了理論推演,也有實證檢驗分析,總體上從理論與實證兩個角度給出了兩者之間存在的關系。從結論來看,不同學者之間依然無法就本問題達成共識,結論分為競爭—脆弱和競爭-穩定兩大視角。綜合以上研究,我們可以對未來研究方向做出以下展望:

第一,目前大多數文獻采用的銀行穩定性變量為Z-score,但是由Z-score的構建原理看,其捕捉的更多是償付風險(insolvency risk),而對于表征銀行穩定性來說,需要的是能衡量銀行所面臨的全面風險(aggregate risk)。在未來研究中,特別是針對中國國內的研究,應當充分考慮中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的特殊性,在構建全面風險指標時,應當包含新市場環境下出現的風險如流動性風險。

第二,當前中國銀行業的漸進化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對于商業銀行“靠壟斷賺取超額利潤”的說法在媒體屢見不鮮,雖然媒體觀點有言過其實之處,但民營銀行的設立以及商業銀行退出機制的逐步完善等都預示了我國商業銀行環境將會變得更加開放、競爭。因此在這樣的新環境下,如何將監管政策和制度因素納入分析,以更有效地對政策實施與制度改革進行后續評估工作,將會是未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Allen F, Gale D.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 tabilit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2004,36(3):453-480.

[2] Allen F, Gale D.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s[J].Mit Press Books,2001,1(2):209-215.

[3] Ariss R T.On the implications of market power in banking: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 34(4):765-775.

[4] Anginer D, Demirguc-Kunt A, Zhu M. How does competition affect bank systemic risk?[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3,23(1):1-26.

[5] Amidu M, Wolfe S. Does bank competi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lead to greater stability? Evidence from emerging markets[J].Review of Development Finance,2013,3(3):152-166.

[6] Atkins B. Bank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Evidence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2016,51(1):1-28.

[7] Broecker T.Credit-worthiness tests and interbank competition[J]. Discussion Paper Serie A,1987,58(2):429-452.

[8] Berger A N, Klapper L F, Turk-Ariss R. Bank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M]. OECD,2011.

[9] Bushman R M, Hendricks B E, Williams C D. Bank competition: measurement, decision-making and risk-tak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6,54(3):777-826.

[10] Beck T, Demirgü?-Kunt A, Levine R.Bank concentration, competition, and crises: First result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30(5):1581-1603.

[11] Beck T, De Jonghe O, Schepens G, et al. Bank competition and stability: Cross-country heterogene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3,22(2):218-244.

[12] Boyd J H, De Nicoló G. The Theory of Bank Risk Taking and Competition Revisited[J].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60):1329-1343.

作者簡介:殷開睿(1991-),男,漢族,江蘇省鹽城市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金融風險管理;姚君(1980-),女,漢族,江蘇省無錫市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金融風險管理。

猜你喜歡
系統性風險
基于DCC—GARCH模型的我國上市銀行系統性風險研究
基于DCC—GARCH模型的我國上市銀行系統性風險研究
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法制研究
系統性風險與小額貸款公司的宏觀審慎監管
新常態背景下PPP模式系統性風險預警機制研究
對建立我國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思考
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評估
我國貨幣市場基金流動性風險問題研究
影子銀行及其金融監管
網絡結構、危機傳染與系統性風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