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價值

2017-02-10 18:42李春琴
博覽群書·教育 2016年10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傳統文化

李春琴

摘 要:雖然在傳統文化中有著諸多的不適應這個時代的東西,但是也有著很多值得我們去探尋、傳承的東西。特別是在傳統文化的道德教育價值是值得我們去進行積極開發的。在文中就結合思想政治課,探討了如何去挖掘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價值,以期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成長。

關鍵詞: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價值;思想政治課

如果站在學生成長的角度看,思想品德課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一些道德觀點,還能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再提供點什么?筆者以為,除了一般道德觀點外,提升自我的道德涵養,追求內心的善也應該成為政治學科的核心價值,而這一點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點。因此,筆者嘗試著將傳統文化引入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學。

一、世界是永恒發展的,人生也是發展的

現代理性的惡性膨脹,造成了當代人生存價值和意義的迷失。經濟理性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由大眾傳媒帶動的時尚潮,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感性欲望,同樣也影響著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的消費、娛樂、校外輔導都被商品化了,甚至參加公益活動的部門證明印章都可以花錢買到。人們習慣于按照市場價值來設計自我,往往注重收入、財富,甚至以物質取代道德,精神、德性、情感乃至整個內心世界被輕視甚至“荒漠化”。物質財富的富有并沒有帶來更多的快樂和幸福,浮躁、焦慮、煩惱、憂郁、孤獨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并不鮮見,其根本危害是人生存價值和意義的迷失。為此,筆者在講授“世界是永恒發展的”這一框時,在學生理解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都是發展的之后,為了給學生更大的人生啟迪,補充了儒家的人生價值觀,談談人生也是發展的。

孔子對超然于此岸的事很少表現出興趣。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痹唬骸拔粗?,焉知死?”鬼神是彼岸世界的對象,死則意味著現實人生的終結,相對于二者而言,人及其現實的存在(生)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儒家既不像存在主義(海德格爾)那樣把死視為本真之我的實現形式,也不像后來的道教那樣因畏死而追求個體的長生久視??鬃訌纳淖匀谎永m與歷史延續(文化延續)中尋找有限的超越與存在的價值(人生的價值)。 孔子對孝非常注重,“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惫P者以為,“孝”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文化特征,因為哺育幼子動物也具備,“孝”是人所特有的仁道,它是對生命從何而來的文化回答,它的深沉文化內涵便是生命的綿延。在孝的形式下所表現的對生命綿延的注重,既超越了人的有限性,同時又擺脫了宗教將人生價值寄托于彼岸世界的靈魂延續,超越了對生命價值的虛無主義態度,使人的生命價值落實到現實的、具體的歷史過程之中。

二、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時更要堅信人生的前進方向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的現代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人們的精神領域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本來應有高尚追求的精神家園被粗俗化、占有式的物質欲望所替代。當傳統文化中的善、德性、理想等價值觀念受到現代性的消解、放逐、吞噬,人們突然感到物質世界的富裕卻沒有帶來更多的快樂和幸福,卻感到更失落、困惑和不安。尋找失落的精神家園,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當代青年學生應有的精神風貌。筆者例舉了傳統文化中的兩個經典事例。

司馬遷受腐刑、下蠶室,本可一死了之。卻忍辱負重,“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彰于后世也”。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將“文”這個字的意義看得高于形體生命,高于一切世俗榮辱之上的,是司馬遷。第一次將生命的精神不朽意義,人格的真正尊嚴,寄托在文化創造之中,給予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的,是司馬遷。第一次自覺地用創造的、積極的態度,去戰勝屈辱、戰勝逆境、戰勝人生大不幸,自己去拯救自己,讓生命放出光來的一個活生生的人,是司馬遷。這就是他“成一家之言”一句話背后所包含的無限深遠、無限崇高的思想意義,是中國思想史中關于生死觀、榮辱觀的一個非常大的見解。 很少有人知道西漢有多少位皇帝,更不知道他們的姓名了,但司馬遷和他的《史記》的光芒能穿越2000多年的時空,今天我們閱讀《史記》依然讀到司馬遷的人格修養、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堅定的人生信念與曲折的人生道路似乎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相行不悖。

三、精神修煉也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

無論是認知領域還是道德領域,人的每一點進步都不可能是脫離身體的,因為“踐行先于接受,閱讀先于運用,情感先于認知,表意先于結構,率性先于控制,釋放先于灌輸,游戲先于邏輯”。所以,無論信息方式發生怎樣的變化,主體的精神修煉離不開身體產生的情感、想象力、創造力、理解力,同情、尊重、包容、欣賞等人格養成都不是靠“存在之思”、“道義呼喚”或“范式轉換”,而必須在現實的人的社會關系中,在現實的物質性的社會實踐中,進行精神世界的量的積累。

孔子對人格培養的闡述,可以看出不斷學習對人生發展的意義,這種量的積累使本然之我與理想之我之間具有一種連續性??鬃诱J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薄拔曳巧?,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笨鬃铀^“生而知之者”不過是一種假設,他并不認為會有什么人真能生而知之??鬃臃浅娬{后天學習,反對“不知而作”,他的學習包括“多聞”與“多見”兩個方面。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薄岸嗦劇奔催x擇接受前人已有的知識,屬于間接認識;“多見”是積累經驗,屬于直接的感性認識??鬃硬粌H肯定感性認識的對獲取知識的作用,而且重視理性思考??鬃佑幸淮螁栕迂曊f:你們認為我是“多學而知”(博聞強記)的人吧?子貢回答:是這樣,難道不對嗎?孔子說:不對,我是“一以貫之”的?!耙灰载炛笔且环N理性思考,即有一個統一的原則把所學知識貫穿起來。學習與思考不可割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闭沁@種不斷學習、思考,孔子被認為是博學的人,其境界深不可測。

挖掘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價值,是筆者在領會并完成了國家課程目標的基礎上,試圖增加自己課堂教學的學科核心價值,讓教學不僅是國家意志的貫徹,而且教師有教學的內在目的性。當筆者在做這一嘗試時,發現我的教學改革熱情從來沒有這么高漲,一節課可能會失敗,但總在期盼下一節課能成功。

參考文獻:

[1] 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3頁.

[2] 胡曉明.中國思想史話[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年,第42頁.

[3] 唐松林,范春香.身體:教學世界蘊藏其中[J].教育研究,2012(4):98-102.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課傳統文化
PBL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
思想政治課中加強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徑探究
高中與高校思政課銜接的問題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有效性研究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論思想政治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