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路徑探究*

2017-03-09 23:57張斌斌
關鍵詞:培育理念綠色

張斌斌

(湖北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路徑探究*

張斌斌

(湖北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綠色發展理念是一場從認識論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性變革,其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需要新的文化形態與之適應。大學生是實現“兩個百年”夢想的主力軍,是未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中堅力量。培育高校生態文化,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是時代的訴求、歷史的必然。目前高校生態文化培育面臨的現實困境在于學生、學校、社會的生態缺失。突破困境,需要加強大學生生態意識教育,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需要推進高校發展模式創新,確立“生態人”培育目標;需要重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

綠色發展理念;高校生態文化;路徑探究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訴求也不斷提升。自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作為“五位一體”建設目標提出后,“生態文明”這一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黨和政府的各類文件中,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據2014環保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公民對國家建設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高度認同[1]。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并將“綠色化”納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五化同步”協同推進之中。同年9月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通過加強生態文化宣傳教育,使人們樹立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理念,養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費觀與生活觀。是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將“綠色”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與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承載著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應積極主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扛起生態文化培育這面大旗,將培育生態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學校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強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增強生態教育的實效性,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一、綠色發展理念與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邏輯關系

(一)綠色發展理念及其哲學基礎

理念是指人們對事物的一般觀點、看法和信念[2],發展理念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人們對發展方式的認識、看法及其具體運用。綠色發展理念是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面改革進入深水區,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加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立足于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瓶頸性”難題,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樹立的一種新發展理念。其摒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反映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及對發展目標的科學設定。綠色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關系為邏輯起點,其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就現階段而言,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就是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樹立生命共同體理念。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中人與自然內在統一的思想。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基本立足點。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3]。自然界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須與之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4]161。同時,人不僅是自然界的產物,也是自然的存在物,在人的身上存在著各種自然的屬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4]209。這說明人與自然是互相依存、息息相關、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

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辯證統一的思想。生態問題歸根到底還是發展方式問題,發展中的問題還得依靠發展來解決。掌握發展的辯證法,“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在本質上并不矛盾。加強生態保護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經濟發展又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關鍵在于發展理念的轉變。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對立統一中,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堅持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一定條件下生態優勢可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生態保護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樹立生命共同體理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中人的發展與自然的發展是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的思想。人與自然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這里的人、自然都不是抽象的,“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4]220。在實踐的基礎上人與自然關系實現了“人的自然化”與“自然的人化”。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是在對黑格爾、費爾巴哈自然觀批判基礎上的超越和發展,無論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力量還是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都沒看到人類發展(社會歷史)與自然發展(自然歷史)的統一?!皻v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個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盵5]20生命共同體理念體現的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觀,這種發展觀從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出發,避免了發展路線的片面、極端。

(二)生態文化的內涵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關于“文化”的概念十分豐富,針對本文研究的特定對象,筆者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著手來理解文化的概念?!案鳌绻园l地進行,而不是有意識地加以控制——會導致土地荒蕪”[6],這里馬克思從人與自然關系出發,表明文化是人類適應自然的方式?!皻v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5]43,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并決定了新一代人的生活條件,說明文化具有傳承性。結合以上分析,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考察文化的內涵,文化是人類在具體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伴隨人類歷史發展不斷變化并能隨著代際遺傳而傳承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人類在自然界生存、享受和發展的一種特殊方式,是物質、社會和精神三個方面的總和[7]。

生態文化概念源自西方環境教育理論,所謂生態文化是指人們生產實踐活動過程中保護生態平衡、追求“天人合一”的活動成果,也包含著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生態文化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物質形態層次,即自然界所創造和擁有的物質財富,這個層次是基礎與前提;二是制度形態層次,如環境保護的法規條例,這個層次是保障;三是精神形態層次,如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等,這個層次是動力。

(三)綠色發展理念與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辯證關系

綠色發展理念與高校生態文化培育辯證統一,綠色發展理念要求高校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高校生態文化培育有利于綠色發展理念在全社會的樹立與踐行。

一方面,綠色發展理念作為未來一段時間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是立足于當前我國面臨的生態困境而作出的科學研判,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導作用。高校作為培養高級人才和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其發展理念也必須隨著社會發展理念的轉變而轉變,生態文化培育是高校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通過生態文化培育,讓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增強科學的生態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態情感、培養堅定的生態信念、規范自己的生態行為。另一方面,高校生態文化培育會極大推動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青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青年群體中最富知識、最有創造力、最具發展潛力的大學生,是未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主力軍。據《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顯示,2015年2 856所各類高校的在校生規模達3 700萬[8],以4年為一個培養周期計算,到“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約有1.5億青年完成學業走向社會,到“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這些人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生態素養直接影響著綠色發展理念踐行的效果,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

二、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現實困境

文化的積淀是一個歷史的實踐過程,高校生態文化培育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目前高校生態文化建設還不能達到綠色發展理念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學校、社會三個層面的生態缺失所致。

(一)學生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未樹立

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是指人們能夠辯證地看待人與自然關系,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在日常的生產生活過程中能夠考慮自然的承載能力,作出順應、保護、尊重自然的抉擇。受校內外各方面因素影響,高校學生還未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生態意識淡薄。生態意識是生態認識、生態憂患意識、生態責任感、生態法治意識的綜合。生態認知是生態意識的基礎與前提,由于生態教育的缺失,學生的生態認知存在許多先天的不足。他們沒有認識到自然的內在價值,沒有意識到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缺乏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因此,他們在日常行為中,總以自我為中心,凌駕于自然之上,而不是把自己當作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員、當作整個生物鏈中的一環,陷入了“人類中心”的泥潭卻不自知。生態認知的不足會直接導致生態憂患意識的不足。不能認識到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環境破壞對人類自身生存和整個生態系統的威脅,不能從整體和全局來考慮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會做出許多利己不利人、利己不利自然、利己不利社會的事,到最后于人于己都不利。生態憂患意識的不足會產生生態責任感的缺失。不能對生態問題產生深刻的認識,不能對生態危機作出敏銳的反應,也就不會產生對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能形成“生態保護,人人有責”的責任意識。認知不足也導致生態法治意識的缺乏。一方面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不能正確地約束自己,進而觸犯法律的底線;另一方面,遇到自身生態權利被侵犯時,維權意識淡薄。

另一方面是消費觀念的非理性化。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頭,這是愚昧的年頭[9]。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100多年前寫下的名篇依然啟示著當下。生活在今天這個偉大時代的青年大學生,無疑是幸福的。他們所面對的是物質與精神生活都非常豐富的社會,再加上大多數人是獨生子女,從小家長對他們的消費需求一般都會盡力滿足,這也養成了他們“消費至上”的非理性消費觀念,超前消費、攀比消費、過度消費、炫耀性消費在高校盛行。他們還未步入社會,不能體會到勞動創造出價值的艱辛與不易,消費全靠家人負擔,在他們潛意識里形成了“反正總會有人為我買單”的思想,產生了消費依賴和消費慣性。近年來,高校各種“校園貸”事件頻發,雙“十一”過后校園快遞點排起“長龍”拿快遞,部分高校食堂開設了“高檔窗口”等,都反映出了高校學生消費觀念的非理性化。

目前,高校學生生態意識、消費觀念與綠色發展理念還不相適,學生正確生態價值觀的缺失是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現實困境。

(二)學校生態德育體系未建立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高校德育的內涵由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領域,但高?,F行生態德育體系與綠色發展理念的要求相去甚遠。其一是,生態德育的課程體系未建立。課程體系是高校生態德育的基本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國只有少數以農林為學科優勢的高校開設了生態文明教育通識課程,只有少數與環境相關專業的學生接觸到了生態學等專業課程;更多的高校則只是利用一些課程中與生態環保內容相關的章節,才提及生態德育,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生態法規章節、“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生態文明”主題等。其二是,生態德育的教學體系未建立。沒有完善的課程體系就談不上完善的教學體系。德育原本就需要所有老師參與,生態德育同樣如此。但目前高校許多老師存在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在他們眼中,只要學生把專業知識學扎實了,其它的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在部分教授“兩課”的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眼中,只要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處理好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就行,哪還管什么人與自然的關系。教師的生態素養直接影響著整個生態教學過程的效果,受制于學科壁壘和專業細化,高校教師普遍缺乏對生態危機現象的本質認識,也就很難將生態德育貫穿其整個教學過程。其三是,生態德育的實踐體系缺乏。與傳統德育的困境一樣,生態德育也存在“知易行難”“知而不行”等知行不一現象。講的再多、學的再深,不去踐行都是竹籃打水,到最后只能是一場空。目前大部分高校只能通過一些志愿者活動、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來進行生態體驗,生態實踐的平臺與載體極其匱乏。

無教材、無課程、缺實踐平臺,生態德育處境尷尬:“第一課堂”沒有自己的位置,“第二課堂”的開展也捉襟見肘。生態德育在許多高校成了可有可無的“附屬品”,有的甚至連“附屬品”的地位都沒有。目前,高校生態德育體系還不能達到綠色發展理念的要求,學校生態缺失是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現實困境。

(三)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未形成

高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高校生態文化的培育受整個社會生態氛圍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無論是認識高度、實踐深度還是推進力度都前所未有,人們對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也表示高度認同。但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因受到我國歷史發展條件及對發展認識水平的限制,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還未在全社會形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生態環境宣傳教育體制機制不完善。著名環境科學家曲格平教授曾指出:環境保護靠宣傳教育起家,也要靠宣傳教育發展。公眾對生態文明知識的掌握度、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度、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度以及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踐行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的高度、深度和廣度[1]。目前,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生態環境宣傳教育雖然得到了加強,但并沒有形成體系。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豐富,但宣傳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卻存在“大一統”,不能針對特定的群體進行精準傳播;生態宣傳多以公益性質出現,環保部門作為主體機構難以承擔起全社會的宣傳教育職責,在宣傳教育的人、財、物方面難以得到長效的保障。長期以來,我國環保工作都是政府主導型,生態宣傳教育模式也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公眾看的多、聽的多、接受的多,而參與的少,同時,不僅公眾參與度低,部門參與度也不高,以為生態宣傳工作只是環保部門的職責。生態宣傳的參與、協作機制缺乏。

二是社會生活方式的非“綠色化”。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整個社會氛圍的具體表現,受傳統生活方式的影響,人們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游等方面還未實現“綠色化”,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未在全社會成為主流與時尚。在“衣”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衣服已經遠遠超越其原本遮體與御寒的功能,加之網絡購物的便利化,許多人的衣柜已經“不堪重負”。受某些所謂“成功學”等“心靈雞湯”文章的影響,在沖動性購買的誘導下,他們的衣柜“永遠少了一件衣服”。在“食”上,人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食物的稀有、食用方式的奇特來追求感官上的刺激,點餐不按量、按需,而講究排場、面子。在各種“養生學”的盛行之下,人們似乎又開始“返璞歸真”,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轉而集體走向大自然,“發掘”各種野草、野菜,造成更大的浪費和破壞。在“住”上,不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一味向大海、湖泊、河流要空間,搞大開發、大拆遷、大建設。在“行”上,習慣以車代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還未形成市場。在“游”方面,許多景區游客走后一片狼藉,隨意采摘花朵、翻越護欄到花叢中攝影留念、隨意投喂動物致其死亡等等,都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的非“綠色化”。

目前,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還未達到綠色發展理念的要求,社會氛圍對高校文化建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社會生態缺失是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現實困境。

三、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路徑選擇

到“十三五”規劃完成的2020年,剛好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夢想的時間節點,“中國夢”不僅是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夢,更是中國美麗的夢。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10]。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的最高學府和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應主動回應時代發展的訴求,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突破生態文化培育的現實困境。

(一)加強生態意識教育,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盵5]72生態意識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結合學生日常實際生活,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理念,喚醒他們對生態環境破壞的憂患意識,培養他們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們從“自我”中走出來,關注、關心、關愛自然環境。具體來說,高校加強生態意識教育就是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生態認知、良好的生態情感、堅定的生態信念的培育,錘煉學生的生態意志品質,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要通過生態認知教育,讓學生明確自然的內在價值。與人類追求自己的價值活動一樣,自然界也有其自身的權利與運行的規律,這就是其內在價值。要教育引導學生在尋求自身權益得到滿足時,充分考慮自然界的“感受”與承載能力,尊重其發展的規律。與此同時,還要培育學生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一方面要告訴他們,自然界為我們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讓他們認識到自然的重要性,對其加以愛護;另一方面,要通過一系列生態體驗活動,讓他們到大江南北的風景名勝區感受自然秀美的風景,使他們對優美的生態環境由衷地產生一種熱愛之情。在此過程中,要讓他們對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熱愛自然產生堅定的信念,無論何時何地、處于何種境地都能對自然產生“感到對的情感”[11]。不僅如此,還要在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時刻提醒與監督他們養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健康環保的習慣,通過日常的行為實踐來錘煉學生的生態意志品質。比如,不因圖一時方便而使用一次性餐具,節約用電、用水、用紙,使用環保文具,重復利用書籍,愛護校園環境等。特別是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理性消費,不攀比、不奢侈、不炫耀、不沖動,弘揚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面對消費誘惑能夠保持理性的定力。

學生是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主體,也是高校生態文化的創造者。通過科學的生態認知、良好的生態情感、堅定的生態信念的培育,讓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再在日常行為習慣中錘煉其生態意志品質,使其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是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重要路徑。

(二)推進高校發展模式創新,確立“生態人”培育目標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10]這是第一次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我國教育發展戰略方針的深刻闡述,為我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新形勢下,面對我國生態環境所出現的危機,高校應創新發展模式,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將培育“生態人”納入人才培養目標?!吧鷳B人”是具有真、善、美價值理念的人。所謂真,即認知上的求真,能夠遵從自然生態規律,辯證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所謂善,即意志上的向善,以善的心態對自然萬物;所謂美,即情感上的樂觀,熱愛欣賞自然中一切美的事物,富有生態審美情趣[12]。

推進高校發展模式創新,首先是管理模式創新。一方面在校園的基建和硬件設置上,要通過合理規劃讓校園在建筑布局、綠化、人文景觀等方面都能給人以美的感受,選擇使用節能環保的設施設備;另一方面學校各職能部門在日常的行政過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生態人”的培育也需要有“生態化”的管理模式。其次是教學模式創新。教學過程是教育的基本環節,高校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到生態育人的部分,給培育“生態人”留出空間。建議高校把有關生態文明理論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在全校開設,普及學生的生態知識,提升其生態修養。要堅持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教學全過程,積極創建生態課堂。如果說創新教學模式是開辟生態教育的“第一課堂”的話,那么引導學生參與生態實踐,創新生態實踐模式則是開辟生態教育的“第二課堂”?!吧鷳B人”的培育不僅需要理論,更需要實踐。要充分利用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通過野外實習、志愿活動、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形式,開展生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的錘煉中樹立“生態人”的價值目標。

發展模式是發展理念的具體表現,一所高校的發展理念與其校園文化的積淀密切相關,有怎樣的發展理念就會形成怎樣的校園文化,同時,樹立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就會培育出什么樣的人。創新高校發展模式,確立“生態人”培育目標,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重要路徑。

(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

生態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化培育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我國傳統文化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思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道法自然”等思想對校園生態文化培育具有重要啟示,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形成生態氛圍突出的校園文化。

方克立先生曾指出:面對著困擾當今人類的兩大難題——生態破壞與文明沖突,古老的中國哲學早已為此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智慧成果,或者說其中早已蘊含著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的正確思想,這就是“天人合一”與“和而不同”[13]。首先,“天人合一”思想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的運行規律?!捌埖闷漯B,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上》)、“不違農時,谷物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這些論述都提醒學生在能動改造自然過程中,要遵循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律。其次,“天人合一”思想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無論是儒家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孟子·梁惠王》),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莊子·齊物論》),都反映出了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體,要教育引導學生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最后,“和而不同”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處世之道?!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生態問題雖然表現出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但其實質卻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內在反映。生態文化是一種包容的文化、尊重差異的文化,高校要教育引導學生在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時,能夠摒棄“自我中心主義”,多進行換位思考,尊重自然,尊重他人的感受?!耙磺斜举|的和偉大的東西都只有從人有個家并且在一個傳統中生了根中產生出來?!盵14]校園生態文化的培育,應該回歸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從中汲取養分。

高校校園文化對社會文化氛圍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使高校形成生態氛圍突出的校園文化,進而讓高校良好的生態文化對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產生積極作用,反過來,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又對高校生態文化的培育產生積極推動。因此,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生態文化培育的重要路徑。

綠色發展理念是21世紀人類發展的大勢所趨,是一場從認識論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性變革。生態文化是人類在經歷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之后,正在不斷壯大和崛起的新文化形態[15]。馬克思恩格斯告誡我們:文明如果是自發的發展,留給人類自己的只是荒漠?,F代文明發展的出路在于我們能否吸取前人的教訓,化解人與自然的危機,走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文化是文明的具體過程,建設生態文明離不開生態文化的培育。高校作為培養高級人才和傳承文化的陣地,對社會文化氛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盵16]青年大學生是實現“兩個百年”夢想的主力軍,是未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中堅力量,培育高校生態文化,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是時代的訴求、歷史的必然。

[1] 環保部宣教司.全國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研究報告[N].中國環境報,2014-03-24.

[2] 廖福霖,等.建設美麗中國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64.

[3] 恩格斯.反杜林論[M]∥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39.

[4]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M]∥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7] 余謀昌.生態文化論[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327-329.

[8]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摘要)[N].中國教育報,2016-04-08.

[9] 狄更斯.雙城記[M].石永禮,趙文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1.

[10]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11] 吳潛濤.正確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學內涵[J].教學與研究,2011(4):45-48.

[12] 張斌斌.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及其現實價值分析[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67.

[13] 方克立.“天人合一”與中國古代的生態智慧[J].社會科學戰線,2003(4):207.

[14] 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1305.

[15] 余謀昌.生態文化是一種新文化[J].長白學刊,2005(1):99-104.

[16]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

(責任編輯 龔 勤)

On Ways of Cultivating Ecological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ZHANGBinb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whose philosophy is based on the Marxist ecology, is a historical change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new culture form is required to adapt to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green development.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in achieving the "The Two Centennial Goals" and the backbone in the practice of green development.So cultivating ecological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and facilit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ecological value are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However,the lack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wareness in students,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prevails.To solve the problem,we need to raise university students' ecological awareness and help them develop correct ecological values;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mode and set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ecological person";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advocate ecological though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ecological culture in universities;ways exploration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4.013

2016-12-05

湖北師范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6SZB10。

張斌斌,助教,碩士。

G641

A

2095-4662(2017)04-0070-07

猜你喜歡
培育理念綠色
綠色低碳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改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中醫理念的現代闡釋
開展『三扶』 培育新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