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德勒茲的褶子思想*

2017-03-09 23:57崔增寶
關鍵詞:褶子萊布尼茨德勒

崔增寶

(鄭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河南 鄭州 450001)

論德勒茲的褶子思想*

崔增寶

(鄭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河南 鄭州 450001)

褶子最初存在于巴羅克藝術之中,彎曲是褶子的基本特征,褶子就是無窮變異的曲線。德勒茲把巴羅克藝術中的褶子概念發展為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并且整合了萊布尼茨的單子概念。他將萊布尼茨的三種點發展為褶子點、位置的點以及包含的點,這三種點都體現了折疊關系。視點不僅與變異和彎曲有密切關系,而且與真理的判定亦有密切關系。他用褶子概念來解決身心問題,指出上層的靈魂世界與下層的物質世界相互聯系、相互折疊,褶子穿越于同一世界的兩個層次,形成上下相對的折疊線。

褶子;彎曲;單子;折疊

德勒茲善于運用形象思維表達哲學思想,認為哲學更像繪畫中的肖像藝術,概念就是哲學思想的肖像。在《哲學與權力的談判》中,他承認自己把思想設想為有待雕刻的線條整體。這種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同樣體現在《褶子》的寫作過程之中,他用巴羅克藝術類比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將深奧的哲學思想通過藝術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我們在不同的場合會發現,他使用諸如線條、彎曲、曲線、運動等概念。此外,他還善于使用諸如變異、微分、積分、微分商、無窮系列、級數等數學概念來展現他對世界的數學化的闡釋。因為數學是表達世界的抽象方式,數學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真實的現實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彎曲、曲線、變異是褶子(le pli)①的各種表現形式,彎曲數學則是靈魂褶子的恰當表述。

一、褶子與巴羅克藝術

褶子最初存在于巴羅克藝術之中,如格里科的繪畫和貝爾尼尼的雕塑。詩人、音樂家、畫家、建筑師都曾對褶子有一定的研究。比如,法國詩人米肖曾作《在褶子中生活》,法國音樂家布萊創作《依據褶子的褶子》,法國畫家昂塔依將褶子作為一種創作方法。馬拉美、普魯斯特、漢泰、布雷等諸多藝術家更是給我們塑造和展現了一個個不斷折疊和展開的世界。這是一個褶子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交叉路口,呈多點連接狀態,分叉在世界中不斷地延伸、分化,猶如博爾赫斯所描述的“分叉小徑花園”。這意味著世界并非近代機械因果論所描述的必然世界,事物的秩序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世界的不同部分,或者開放透明或者封閉陰暗。

巴羅克風格與事件概念密切相關,是一種風格主義或者功能主義,并非本質主義。它并不揭示事物的本質,也不描述事物的本質屬性,而表示世界的流動變化和差異化:“沒有兩個事物和懸崖以相同方式起皺或打褶,同一個事物也不存在有規律的皺褶。在這個意義上,到處存在著褶子,但褶子不是一個共相。它是‘求微分’和‘微分’?!盵1]我們在巴羅克藝術中可以容易地發現這些主要特征。例如,丁托列托和卡拉瓦喬在紅棕色的底子上直接作畫,色彩向陰暗處弱化,改變了色彩及光線的形式,藉此來表達事物多樣性和偶然性。巴羅克的建筑設計獨具特色,極具夸張性,固態的物質具有了流動的性質,好像溢出了自身的空間界線,以致于達到如此的效果:固體的建筑物仿佛變成了流體,被賦予了某種運動感;靜止的建筑物呈現出行云流水般的景像。德勒茲認為,褶子的特點恰恰在于顯示事物的差異性和變化多樣性。萊布尼茨所言:“自然界中絕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事物”[2]221,世界上沒有具有相同褶子的事物,事物的差異性通過褶子表現出來,事物之所以存在差異,就是因為它們具有不同的褶子。褶子的主要特征是彎曲、變異、折疊。巴羅克風格反對簡單的、直線性的線條,推崇圓弧形的、非線性的線條。褶子剛好能夠恰當地表達這些特征。

德勒茲在整合了萊布尼茨單子概念的基礎之上,把巴羅克藝術中的褶子概念發展為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他認為彎曲是褶子的核心特征,褶子是無窮變異的曲線,“一系列的奇點構成了褶子”[3]。由此可見:無論就物質還是就靈魂而言,只要存在彎曲,就有褶子的存在。彎曲的線條具有潛在性,它既在靈魂的褶子中實現自己,又在物質的褶子中實現自己。這就是說,物質的重褶和靈魂中的褶子具有不斷分化的潛在性,表明褶子的生成性。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德勒茲將萊布尼茨單子論發展為褶子論。因為萊布尼茨哲學已包含著褶子思想,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發現許多關于彎曲和折疊的思想。例如,萊布尼茨認為沒有混合曲線的直線根本不會存在,所有的直線其實都混合了曲線的因素;所有的事物皆是折疊之后展開、展開之后再折疊的循環過程;甚至不存在嚴格意義的死亡,死亡僅僅是形體折疊為一個點。在這個意義上,盡管萊布尼茨未明確地運用褶子概念,但是他的思想表明其本身是一名非常杰出的褶子式的思想家。

褶子是變化的曲線,其理想的遺傳因素是彎曲,因為“彎曲是真實的微粒、彈性的點”[4]20。貝爾納·卡施把彎曲解釋為固有的獨特性,認為彎曲是自由的,擺脫了坐標的束縛,但正因如此,它處于失重狀態,如同進行歡快的舞蹈,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行為充塞著萊布尼茨所謂的“模糊特征”。此外,彎曲在不停地變化、不斷地產生變異、不斷地產生事件,彎曲是“一種直線或點的純粹事件,一種潛在的東西,一種杰出的理想性”[4]21。根據上述分析,我們知道彎曲是褶子的核心特征。如果宇宙是由褶子構成的,那么宇宙就是彎曲的;同時,彎曲是事件,是一種過程,是“宇宙產生的地方”,是“沒有體積的點”,是“維度與維度之間的點”[4]21。因此,宇宙可以說就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

二、褶子的相對主義

萊布尼茨在《新系統》中區別了三種點:形而上學的點、數學的點和物理的點。形而上學的點即單子,它們構成事物絕對的最初本原,是靈魂的原動力,具有知覺以及某種生命性的因素;數學的點是表現宇宙的視點,它們是精確的,但只是樣式;物理的點指當有形體收縮時,它們的器官收縮為一個點。在德勒茲看來,從物理的點、數學的點直至形而上學的點,這一過程體現了從物質層面的彎曲到靈魂層面上包含的過渡,是一種漸進的折疊過程,是一種從物質的褶子到靈魂的褶子化過程。德勒茲認為“物理的點是一種遍布彎曲或者就是彎曲的點自身的點”[4]32。換句話說,物理的點是褶子點;數學的點是視點,是位置、地點、結合點,它成為線條的焦點,攫住人們目光;形而上學的點是靈魂的主體,它占據視點,意味著包含。在這一點上,德勒茲發展了萊布尼茨關于單子表象世界的思想,即靈魂的主體從視點出發去包含世界,形成主體與世界的對折。簡而言之,德勒茲將萊布尼茨的三種點發展為褶子點、位置的點以及包含的點,但無論是哪種點,都體現了一種包含和折疊關系。

視點不僅與變異和彎曲有密切關系,而且與真理的判定亦有密切關系。在德勒茲看來,視點“代表變異或者彎曲”,“它不是一個確切的點,卻是一個位置、場所、地點,是焦線,是來自線條的線條”[4]27。這意味著視點是我們判定真理所依據的條件,因為在判斷事物時,我們從視點的不同維度把握事物。在這個意義上,視點是觀相主義的基礎,任何視點都與變異有關;“視點是潛在的主體抓住變異(變形)的條件”[4]27。不過,德勒茲認為這種相對主義不同于傳統的相對主義,它是一種依賴于“變異的真理出現于主體的條件下”[4]27式的相對主義,而不是那種根據給定主體而產生真理變異的相對主義。換句話說,這種觀相主義不同于傳統相對主義的關鍵之處在于,它根據主體所依據的條件(即視點)來判定真理。

視點是思維判斷的標準,是我們對變異進行分類的標準。在不同的場合中,視點是決定一切情況的標準。如果沒有視點,那么思維也許會陷入混亂和雜亂無章的狀態。在萊布尼茨看來,視點是事物的秘密、焦點和密碼。德勒茲進一步認為視點包裹變異,“變異的視點代替了圖形或輪廓的中心”[4]28。例如,依據剖面圖不同的傾斜度,我們可以從圓錐的錐點出發畫出無數剖面圖。這些剖面圖是實際平面圖的不同折疊形式,亦可認為實際平面圖是一個展開的褶子。當然,視點是非連續的,但非連續并不與無窮變異的連續性相矛盾。德勒茲認為,自康德以來的許多哲學家誤認為二者是矛盾的,實際上,這種錯誤在于沒有區分連續性和領域。事實上,視點的間距不可分,連續性由視點的間距構成;同理,彎曲的點確定了越來越小的褶子,褶子又構成了曲線的長度(即連續):“最小的點……都依賴于褶子?!盵5]所以,現代意義上的相對主義是一種多元主義,其基礎不是非連續,而是視點的不可分性。

總之,在萊布尼茨哲學基礎上,德勒茲對靈魂之褶的分析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變異的彎曲過渡到彎曲的焦點;從變異過渡到視點;從褶子過渡到包含。簡而言之,靈魂從視點出發,到達彎曲,從彎曲過渡到靈魂或主體的包含,“靈魂總是包含從它的視點所抓住的東西,即彎曲”[4]31。我們可以用彎曲定義褶子,用包含定義靈魂或主體,那么世界存在于靈魂之褶中,也就是說,世界以不同的方式被折疊進了褶子。

三、物質的褶子與靈魂的褶子

德勒茲用巴羅克建筑形象地解釋世界圖式,認為世界分為二個層次:上層和下層。他使用上層和下層等術語,便于實現哲學和藝術的溝通,因為它們形象地表達了巴羅克建筑的風格,“世界僅具有兩個層次,被褶子分隔開來,褶子從兩邊按照不同的規則回射,這是巴羅克風格的杰出貢獻”[4]41。

事實上,上層就是精神世界,下層就是物質世界。靈魂的褶子構成了上層的精神世界,物質的褶子構成了下層的物質世界,因此“褶子在上層與下層之間”[6]。在萊布尼茨哲學中,單子是精神性的單純實體,沒有部分。在這一點上,德勒茲深化了萊布尼茨的思想,他將單子比喻為沒有門窗的暗室,即一間用褶子裝飾的封閉房子或暗室,在其內部“覆蓋著靈魂或精神的自發的褶子”[4]41。在這個暗室中,由于單子既沒有門,也沒有窗,一切都是內在的,它不斷地制造靈魂的褶子,靈魂中充滿了褶子。在此,靈魂的褶子實際就是萊布尼茨的“天賦觀念”,意味著純粹的潛能和潛在性。展開褶子就是褶子活動的延伸,是從一個褶子到另一個褶子的運動,從認識論角度上理解,它就是“天賦觀念”的現實化。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褶子是在單子的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豐富了單子的內涵。

萊布尼茨處于神學正在崩潰的時代,在其身心觀上具有明顯的調和色彩,他的身心先定和諧最終求助于上帝。德勒茲用褶子概念來解決身心問題,他指出上層的靈魂世界與下層的物質世界相互聯系、相互折疊,褶子穿越于同一世界的兩個層次,形成上下相對的折疊線,“當褶子分化時,褶子從兩旁分散:在褶子銜接上層和下層時,褶子分化為漫入內部的褶子和溢向外部的褶子。這是外在性條件下物質的重褶和封閉條件下靈魂中的褶子”[4]49。同時,德勒茲認為在巴羅克風格中的上下層關系與單子的內部和外部關系相對應。對于單子來說,它是封閉的,內部的自生性和外部的獨立性被無窮的褶子分開,與此同時,內部和外部又是相互溝通的,因為褶子具有不斷分化的潛在性,它處于持續的生成過程之中。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德勒茲用褶子重新思考單子和世界的關系。萊布尼茨認為單子表象世界,世界是單子的表象;對于德勒茲來說,世界是以不同的方式折疊于單子的不同區域,世界和單子是一種折疊的關系,形成世界和靈魂的褶子。換句話說,世界和單子通過彎來曲去的無窮褶子聯系起來,“折疊不僅發生在物質之中,而且還發生在靈魂之中”[7];靈魂中的褶子構成的精神世界與物質的重褶構成的物質世界,彼此相互聯結,糾纏在一起。

四、褶子式的世界觀

萊布尼茨認為每個單子以自己的方式表象整個世界,“雖然每個單子表象整個宇宙,但它特別清晰地表象與它有特別聯系的形體”[2]236。德勒茲將萊布尼茨這種思想發展為單子包含整個世界,從而把單子的表象功能理解為包含功能。例如,他在《哲學與權力的談判》中指出,每個單子或靈魂在其黑暗的內部包含著整個世界。包含意味著一種折疊關系,包含物與被包含物形成一個褶子。在這個意義上,德勒茲將萊布尼茨身心關系理解為一種折疊式關系,由此描繪了一條身心的對折線,認為世界是以巴羅克方式折疊進靈魂之褶的某一區域。

在德勒茲看來,世界是彎曲的。他利用數學手段形象地描繪,相信世界就是無窮變化的曲線,“世界是在無窮的點上與無窮的曲線相觸的曲線,即單一變量的曲線、所有級數的收斂級數”[4]34。他從巴羅克數學角度討論彎曲,當波動起作用時,兩點間產生的不再是角而是褶子,在此,兩點之間不是點到點,而是從褶子到褶子。這種彎曲打破了傳統的對稱性和投射圖案,使彎曲變為旋渦狀。當曲線的變化開始起伏不定時,曲線變成了旋渦。與此同時,“直線事實上折疊成螺旋”[4]23。螺旋以分裂的方式產生了旋渦,新的旋渦不斷加入舊的旋渦,直至無窮??傊?,褶子的存在離不開彎曲,變化的彎曲則是褶子的重要特征,“總是有一種使變異成為褶子且將該褶子或變異載向無限的彎曲”[4]25。

如果世界是彎曲的,我們該如何理解世界和靈魂之褶的關系?在德勒茲看來,世界被折疊進靈魂之褶,這種觀點基于如下的思考:第一,彎曲的數學將多個級數假定為一個收斂級數,而這個收斂級數就是靈魂之褶,在這個意義上,彎曲數學即是靈魂之褶子的表達;第二,世界是彎曲的,彎曲的線條具有潛在性,既可在物質中實現自己,又可在靈魂中實現自己??傊?,靈魂中的褶子表象了一種巴羅克式世界,世界是靈魂之褶的表象。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再也不會發現任何的中心和基礎,因為它是由相互穿插和折疊的褶子構成的,失去了一切確定性。

德勒茲用褶子描繪世界的圖景,提出褶子式世界觀,認為世界以不同的方式被折疊進了褶子。這意味著世界以某種方式組織起來,被折疊進不同的時空秩序,而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并沒有充分顯露其全貌,看到的只是打開的世界部分,因此,我們無法窺視折疊起來的那部分世界,我們不可能了解世界深處的秘密。褶子不是靜止的,而是永遠處于變化運動中,處于分化中,處于交叉延伸中,并且褶子生出褶子,直至無窮,但永遠沒有最終的褶子。換句話說,褶子不停地自生自滅、轉化流動,世界就是無窮的褶子,時而折疊,時而打開,展示了一個多樣性的世界,因此“德勒茲的哲學或許可被稱為‘多樣性的哲學’”[8]。隱匿的世界部分和顯露的世界部分相互轉化,相互同在,陰暗的世界部分逐漸變得明亮起來,明亮的部分卻又逐漸變得暗淡下去。簡而言之,由于世界褶子的無限性,我們永遠不可能看到世界的全貌,也不可能把握世界的全部秘密。這也意味著,即使上帝的理智也不是完全展開的,因此并不存在所謂的絕對真理。對于人類來說,我們的認識則更加有限,只限于世界的敞開部分,而折疊起來的部分對我們來說永遠是一個迷。

注 釋

① Le pli 一詞根據《拉魯斯法漢雙解詞典》解釋為具有褶、裥,折痕,信封,褶被,皺紋,腹股溝等意思。翻譯為“褶子”較符合原意,因為“褶子”一詞不僅含有物質層面的意味,而且還包含精神層面上的意蘊。此外,“褶子”是德勒茲在萊布尼茨的“單子”的基礎上提出的,在其它作品中他又提出“游子”概念。根據上述分析,單子、褶子、游子形成對照。有譯者將其譯為“褶皺”,但精神層面上的意蘊似乎沒有表達出來。

[1] Gilles Deleuze.Pourparlers:1972-1990[M].Paris:Les éditions De Minuit,2003:214.

[2]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 suivi de Monadologie[M].Paris:Gallimard,2004.

[3] Arnaud Villani.“Pli,” in Robert Sasso et Arnaud Villani ed.,Le Vocabulaire de Gilles Deleuze[C].Paris : Centre de Recherches d'Histoire des Idees,2003:281.

[4] Gilles Deleuze.Le Pli:Leibniz et le Baroque[M].Paris:Les éditions De Minuit,1988.

[5] Jay Lampert.Deleuze and Guattari's Philosophy of History[M].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6:16.

[6] Simon O'Sullivan.“Fold,” in Adrian Parr ed.,The Deleuze Dictionary[C].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103-104.

[7] Simon O'Sullivan.Art Encounters Deleuze and Guattari:Thought Beyond Representation [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6:139.

[8] Philippe Mengue.Gilles Deleuze ou le Système du Multiple[M].Paris:éditions Kimé,1994:15.

(責任編輯 陳詠梅)

On Deleuzean Thoughts of Fold

CUIZengbao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1)

Originally,folds exist in Baroque art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flection,and so folds are infinite curves.Building upon Leibniz's concept of monad,Deleuze exalts the concept of fold in Baroque art to a philosophical concept.Thus he develops Leibniz's three types of points,so they become the point of fold,of location and of inclusion in Deleuze's philosophy.These three types of points express a kind of pleating.The point of view is not only related with variation and inflection,but also with the judgment of truth.He employs the concept of fol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body and mind.Therefore,he believes that the upper level of world (soul) and the lower level of world (body) are connected,the one is pleated into the other,and folds travel across two levels of the world and form a line of pleating.

folds;inflection;monad;pleating

2017-06-06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4.006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德勒茲欲望政治哲學研究”,項目編號:13CZX060;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梅洛-龐蒂著作集》編譯與研究”,項目編號:14ZDB021;河南省意識形態與社會治理優勢特色學科、鄭州大學意識形態安全研究中心招標課題“當代法國哲學的意識形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YSXT-2017-021。

崔增寶,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法國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

B565.59

A

2095-4662(2017)04-0036-04

猜你喜歡
褶子萊布尼茨德勒
尋找德勒茲
萊布尼茨與微積分
如何“機器地”思考倫理學?——以德勒茲《反俄狄浦斯》為分析中心
褶子的迭奏:德勒茲論巴洛克藝術
萊布尼茨“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的思想基礎及其認識論意義
《回憶之旅》可愛老人的日常遛彎
從笛卡爾到萊布尼茨身心二元難題的產生與發展
自動美顏
三峽強德勒紅心柚果實疏果套袋試驗
強德勒紅心柚果實生長發育規律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