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談義務教育部編歷史教材落實立德樹人的問題

2017-03-12 11:33
歷史教學(上半月刊) 2017年12期
關鍵詞:唯物史觀歷史教材

徐 藍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100089)

談談義務教育部編歷史教材落實立德樹人的問題

徐 藍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100089)

義務教育,歷史部編教材,立德樹人

2012年初,《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公布后,教育部正式啟動了部編教材的編寫工作。這個工作是在21世紀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從國際上來說,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人才培養成為各國發展的重中之重。從國內來說,從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人才要求出發,歷史教材要體現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融入義務教育歷史教材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全體學生的個人成長來說,“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①《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前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這些重要背景,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教材編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義務教育教材對立德樹人任務的具體落實

教材特別強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注重從歷史發展演進的角度,通過具體、豐富的史實,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及現實意義、感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體現。為此,教材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將唯物史觀這條紅線貫穿教材始終,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歷史敘述之中,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從宏觀的歷史長河來看,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從認識和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來看,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非常重要。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唯物史觀的一些基本理論包括:

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包括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以及人類社會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科學揭示了社會結構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三個層次的因素組成,闡明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服務和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階級分析的方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等。②目前流行各種“史觀”。需要說明的是,從最高的哲學層面來講,只有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它們是最上位的歷史觀。人們平常所說的“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全球化史觀”等,都是敘述或撰寫歷史的范式、視角。這些“史觀”與唯物史觀并不在一個層次上。

教材對唯物史觀教育的落實,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突出體現在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上,強調歷史學科的時序性和系統性。

為什么要強調歷史的時序性和系統性?因為時序性是歷史學科的本質和基本特征,也是唯物史觀對歷史發展的基本認識。

歷史學是記錄我們人類自己成長的學問,它所反映的是人類何以經過這樣的成長而達到今天的高度。因此,歷史學科的基礎是時間,正是時間這條線,串起了人類從古至今的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也正由于此,當我們在學習、考察、研究某一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時,就必須要把它放到一定的歷史時空環境中去作具體地、動態地分析和把握,既要弄清楚已經逝去的歷史事實的存在狀態,又要展現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對現在及未來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脫離了特定時間,就難以理解任何歷史現象,也就難以理解和認識歷史對我們今天以及未來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從縱向看,人類歷史經歷了不同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演進,即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盡管并不是所有民族、國家和地區的歷史都無一例外地按照這個序列向前發展,而是先后不一、形式各異,但是這個從低級社會向高級社會發展的總過程,仍然具有普遍的、規律性的意義。從橫向看,人類的歷史是從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漸發展為全世界成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息息相關的整體的過程。在歷史的橫向發展方面,物質生產的發展仍然是其推動力量。

關于歷史的縱向發展,馬克思曾經在1859年為《政治經濟學批判》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胞胎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頁。

關于歷史的橫向發展,甚至早于上述關于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論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于1845~1846年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已經指出,近代資本主義大工業創造了世界市場,從而“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540~541頁。

人類歷史的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互為條件,相輔相成??v向的重大歷史現象會對橫向發展形成制約,橫向發展也會對縱向發展產生反作用。因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時序性和系統性作為歷史學的基本特征,必須反映在教材當中。

第二,教材基于歷史學科時序性的基本特征,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該學段歷史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出發,按照時間的順序,精選最基本的史實,采取編年體的“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在這里,“點”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線”穿“點”,以“點”連“線”,通過“點”與“點”之間的聯系來理解“線”。而這條基本線索,正反映了唯物史觀所闡釋的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性。

這樣的教材內容呈現方式,既突出了歷史進程的時序性,又凸顯了歷史發展的主線,使學習內容依據歷史的發展線索循序漸進地展開;使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建立時序意識和時空概念,幫助學生初步獲得對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認識;使學生通過對諸多史事的掌握,以及通過這些史事之間的相互關系,潛移默化地理解唯物史觀所闡釋的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能夠有助于學生形成歷史發展的進步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教材在各年級內容的編排和選擇上,都體現了這一點。

第三,各年級教材內容的編排,體現唯物史觀,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七年級兩冊教材,是中國古代史的內容。它以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和獨特文明,以及歷代基本特征為核心,注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同時重視中外交流的發展。

八年級兩冊教材,分別是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內容。中國近代史以中華民族對外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對內反對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救亡圖存為主線,兼顧現代化因素;中國現代史突出反映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

九年級兩冊教材,是世界史的內容。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以及在歐洲、亞洲、非洲之間不斷進行的交往。世界近代史注重揭示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歷程、馬克思主義誕生和殖民地人民對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反抗,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聯系的不斷加強。世界現代史注重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和新型民族獨立國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及世界日益聯系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構成了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相互影響的復雜局面。

教材通過這樣的編排,以及對歷史發展線索上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敘述和闡釋,能夠更加具象地、生動地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與此同時,教材從歷史發展演進的角度,通過具體、豐富的史事,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及現實意義,感悟、理解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具體體現。

(二)重視革命傳統教育,深刻揭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必然性,全面系統詮釋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領導作用。

在六冊教材中,集中八年級兩冊系統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建立、發展,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史實,完整介紹了中國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全民族抗戰到最終戰勝日本法西斯歷經14年的史實,客觀講述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沉痛歷史,特別強調了中國戰場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的巨大貢獻,強調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這樣的講述,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了解更加系統,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材還具體敘述了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會議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增加了北京奧運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發展、社會和諧、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重要內容,還會繼續增加十九大關于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內容。特別是教材突出歷史教育的時代性,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的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納入教材,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學生對祖國日益強大的自豪感。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三)注重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家主權意識教育。

第一,注重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這一點,在七年級中國古代史的內容中體現得相當突出。

在這段歷史時期,我們既可以看到較為完整的中國古代的王朝更迭和各個朝代的基本特征,看到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看到中華優秀文化和獨特文明的傳承,使學生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從而更好地認識中國的國情。與此同時,教材還通過對古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而引發的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交往的不斷擴大,如通過對“絲綢之路”、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四大發明的應用和外傳等內容的描述,使學生能夠了解、感悟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第二,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

在六冊教材中,主要在七年級的兩冊集中講授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內容,涉及中國歷史文化名人40多人,科技、文學著作30余部,對傳統文化的闡釋比較系統全面,所選的人和事也極具代表性。能夠使學生了解和感悟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從根本上培養初中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人文素養。

教材更強調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團結和共同發展。如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把“融合”改為“交融”,更符合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依存的歷史實際,更突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第三,國家主權意識教育。

在國家主權意識教育方面,教材不僅比較系統地講述了中國疆域的發展變化及最后的確定,還特別講述了臺灣以及釣魚島、南海諸島等作為祖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淵源,強調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神圣不可侵犯,國家統一是祖國強盛的重要保證。

二、對教師理解教材和進行教學工作的建議

第一,在宏觀上,理解歷史的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

教師要學習并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闡述及其對世界歷史發展的闡述,從而加深對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是時序性和系統性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能夠看到,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認識,無論是中國史還是世界史的內容,教材在排列講述重要的知識“點”,即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時,都是根據歷史的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這兩條縱橫交錯的“線”來安排的。教師要注意到這種編排。具體說來:

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祖國歷史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古代的中外交流,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理解和講述外部世界對近代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近代中國的民族苦難是國內專制統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國列強入侵造成的;認識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知道救亡圖存和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中國人民奮斗的基本目標;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性;知道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從而堅定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信念。

在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能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中體會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同時看到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中國不斷融入世界、在世界上發揮重要作用,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同時使學生理解十九大報告中所表明的中國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的重要性。

在世界古代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感悟人類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樹立民族自信心,培養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華的開放心態。

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清資本主義在歐美日的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漲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也要注意資本主義發展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還要注意世界各地區前資本主義文明的相對孤立和相互隔絕狀態,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被日益發展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血腥的殖民擴張所打破,人類逐漸步入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階段。

在世界現代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述資本主義的深刻危機所引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和美蘇對峙的冷戰、社會主義制度從理想變為現實以及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中曲折前進、世界殖民體系瓦解、世界經濟在和平的環境和高科技的推動下迅速發展、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以及人類面臨的各種嚴重問題等重要內容,更要有意識地使學生能夠了解當代世界已經形成一個息息相關的、多樣性的整體,構成了世界各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的復雜局面,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合作與共贏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從而以開放的心態和開闊的視野看待世界。同時也使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中國倡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第二,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把史事放到特定的歷史時間和空間中講述。

教師在教學中,要依照歷史發展順序(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讓初學歷史的學生具體了解這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通過生動的語言講述和學生自己的感悟,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要讓學生清楚地了解這些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發生和存在的時間和地點,啟發學生探究這些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有機聯系,才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理解能力。如果沒有明確的歷史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只是講述歷史事實,那么,面對這些事實,學生就會感到雜亂無章,沒有頭緒,甚至發生歷史的錯位,無法正確地考察這些史事之間的相互關系,也無法揭示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

第三,貫徹基礎性和普及性原則。

初中教育是基礎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國民教育。初中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并充分領會教材的編寫思路和意圖,遵循教育規律,克服專業化和成人化傾向,避免追求過全、過深、過細的歷史敘述。一些較深的內容,在初中不必過多涉及,避免從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超出初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也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具有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注重對基本事實進行必要的講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探索,我們就能把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落到實處,真正解決歷史教育最終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

G63

B

0457-6241(2017)23-0003-05

2017-11-02

徐藍,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婷軒】

猜你喜歡
唯物史觀歷史教材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唯物史觀視域下的資本主義發展史教學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以岳麓版
新歷史
唯物史觀歷史進步動力學建構的基礎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