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舉措探析
——以重慶市為例

2017-03-28 20:04王曉萍
關鍵詞:重慶市校園文化文化遺產

王曉萍,劉 茜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北碚400715)

基礎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舉措探析
——以重慶市為例

王曉萍,劉 茜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北碚400715)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基礎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基礎教育緊密結合,不僅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也有助于基礎教育煥發新活力。本文分析了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點,著重闡述重慶市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展基礎教育的具體舉措,揭示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基礎教育的意義。

基礎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文化劇烈變遷,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正在一點點被侵蝕。隨著文化生態的變化,我國幾千年以來口傳身授的傳統民族民間活態文化面臨著急劇的流變和消失,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面臨消失或變遷、演化的現狀和趨勢,我國眾多“非遺”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面臨著巨大挑戰。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對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主要通過正規、非正規教育)和振興?;A教育是否應該承擔起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重任,答案無疑是肯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非遺”地區的基礎教育,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基礎教育的良性互動,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基礎教育雙方生命力的勃發。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重慶市基礎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并漸漸發展為雙贏局面。

一、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發展基礎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珍貴的文化記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產生于保護的需要,并經歷了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以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备魅后w或團體隨著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①。

根據上述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授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人類在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過程中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創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展示。從歷史角度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形態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包含了更多隨時代變遷而容易淹沒的文化記憶,更應加以珍視[1]。

(二)重慶蘊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慶位于我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轄區面積8.24萬平方公里,轄38個區縣(自治縣)。戶籍人口3 371萬人,常住人口3 017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彝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近200萬,占總人口數的6%。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中山地占76%,有“山城”之稱。重慶域內水系豐富,流經的重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等②。重慶特殊的地理環境、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統計數據顯示,重慶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11項③,以及數量眾多的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涵蓋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如此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重慶歷史文化的發展,展現了當地人民真實而多彩的生活,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意義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學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場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基礎教育,可以讓廣大中小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陣地,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同時,讓廣大師生了解與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豐厚的土壤。

對基礎教育而言,一方面現存的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傳統道德觀念,有助于提高中小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以重慶走馬鎮民間故事為例,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馬鎮民間故事流傳于重慶市九龍坡區走馬鎮,已有四五百年歷史。這些民間故事主要包括動植物傳說、民俗傳說、生活故事等。這些故事內容豐富,類型多樣,數量巨大,講述者眾多。其中,不少傳說和故事折射出人性美,宣揚了勤勞、善良、孝順、公正等優秀品質。如《是相不是相,難過走馬崗》傳說,宣傳儒家“仁愛”的思想,闡釋了人間自有真情、做人要懂得感恩的道理。因此,學生通過認識和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能夠在這些作品蘊含的道德取向指引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觀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精神的載體,體現了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保留了民族特有的心理模式、意識形態等,極富精神傳承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基礎教育,可以讓民族精神通過后天教育、學習以及人際交往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小學生,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重慶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基礎教育的舉措

(一)傳承教育基地建設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攜手重慶市中小學建成了一批傳承教育基地。例如:(1)2012年10月29日,重慶市萬盛經濟開發區金橋小學被命名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橋吹打傳承教育基地”。(2)2013年11月28日,重慶市涪陵城區第五小學校成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涪陵御鑼傳承教育基地。(3)2014年2月10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柱土家啰兒調傳承教育基地在楓木小學正式命名掛牌成立。(4)重慶梁平縣教委與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培育并命名了西苑小學、來寶小學、雙桂中學等1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非物質文化作為民族(社群)民間文化,它的存在必須依靠傳承主體的實際參與,體現為特定時空下一種立體、復合式的能動活動。如果離開這些活動,其生命便無法實現?!盵2]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承載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與發展中必不可少的角色。然而,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狀卻不容樂觀。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人數較少,群體高齡化嚴重。調查數據顯示,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傳承人共441人,60歲以上約216人,約占總數的49%④。隨著大批傳承教育基地的建成,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入學校指導,向學校師生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培養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讓任何一名教師和學生都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可能,大大壯大了非物質文化傳承的隊伍,解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傳承人的困境。

(二)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指在學校這一特定的場所,師生依據學校的條件在課內外活動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的規章制度、組織活動和物質形態等。它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層面[3]。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越來越多地走進重慶中小學校園,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了包括智力文化、道德文化、個性文化在內的校園文化或活動成果。比如:(1)在重慶大足區萬古小學,鯉魚燈舞成為文體活動的必備節目,鯉魚圖案在萬古小學的校園隨處可見,鯉魚燈舞演出中蘊含的協作、創新等理念也成為萬古小學德育工作開展的重心;(2)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小學以特色大課堂的形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校園,并連續開展了第1、2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廟會活動;(3)重慶市梁平縣中小學積極拓展思路,用“非遺”文化扮靚校園文化,并培育了知德文化、禮讓文化、鳳凰文化、大禹文化、蓼葉文化等有品位的校園文化。重慶梁平縣實驗小學則用梁平年畫制作名言警句、文明禮儀規范等;(4)重慶市九龍坡區第一實驗小學開展了“走馬古鎮民間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實踐活動。

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作用是提高學校師生員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了解、認識世界的窗口。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學生可以提高辨別美丑、善惡、真假的能力,可以獲得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增強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了解工農群眾,了解國情,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4]。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建設校園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不僅能使校園文化更有內涵、更具特色,而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基礎教育發展大有裨益。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課程與教學

1.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課程

學校課程在學校教育活動中從來都是一個重要因素。在重慶市中小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課程主要通過兩種方式:(1)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音樂、美術、體育、語文、歷史、社會等課程中進行滲透。如重慶市萬盛區叢林學校將面塑學習融入美術課程中,并在每周設置三節面塑學習課程;重慶市銅梁二中將“銅梁龍舞”融入體育課程中,每個班、每個年級都有一支舞龍隊。(2)開發校本課程。所謂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5]。近年來,重慶各中小學紛紛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了適合學校發展的校本課程。如重慶市九龍坡區九龍小學校開發了楹聯校本課程,傳承楹聯文化;重慶市涪陵城區第五小學校開發了“涪陵御鑼”校本課程,傳承涪陵御鑼;重慶市北碚區晏陽初中學開發了泥塑校本課程,并建成了泥塑操作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課程使學校課程學習的范疇擴展到更廣的領域,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特點,增進對非物質文化的了解,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2.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教材

教材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知識、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的主要資源和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為了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學校教育的發展,重慶各中小學積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融入教材。(1)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語文、美術、音樂等教材。如重慶銅梁龍舞被西南大學出版社編入七年級下冊音樂教材第四單元《民族民間歌舞瑰麗多姿》。(2)編寫地方教材。如重慶市銅梁縣教育局組織專家編寫了《銅梁龍舞藝術》簡裝本,作為地方教材納入全縣中小學體育教學。(3)編寫校本教材。如重慶市梁平縣實驗小學編寫了《梁平年畫》校本教材,用于梁平年畫教學;重慶市巴川中學組織專家編寫了一套適合初中教學的《銅梁龍燈》校本教材在本校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融入教材不僅豐富了教材內容,也讓非物質文化知識普及更加生動活潑。

四、結語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重慶市中小學基礎教育已取得顯著成果,讓年輕一代在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形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豪感中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最終使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發展基礎教育實現互利共贏。但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重慶市中小學基礎教育仍有很大空間值得我們去發現和挖掘。在全體教育工作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基礎教育必將呈現出更廣闊的前景。

注釋:

①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的概念及所包括的范圍做了詳細界定。

②見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重慶概況.網址為:http://www.cq.gov.cn.

③數據通過查閱重慶市文化委員會網站和相關報道進行統計。截止到2014年12月,重慶市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44個(將金橋吹打和接龍吹打算為兩項)。2016年6月22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了重慶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至此重慶市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511項(第一批62項,第二批97項,第三批119項,第四批110項,第五批123項)。

④數據由重慶市文化委員會網站2014年11月20日發布的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傳承人名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傳承人年齡統計得來。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2):103-109.

[3]謝文平.論校園文化在基礎教育中的功能發揮[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4(4):23-25.

[4]楊新起,吳一平.校園文化建設導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5]門秀萍.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穆剛

Analysis on the Measures of the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Basic Education——Taking the City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WANG Xiaoping,LIU Qian
(Fa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 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basic education is ongoing.The comb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basic education,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new vitality of basic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Chongqing,focuses on the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us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Chongqing,and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basic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inheri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122

A

1673-8004(2017)02-0019-05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2.004

2016-03-17

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礎項目“巴渝非物質文化傳承之教育機制研究”(13SKB001)。

王曉萍(1992—),女,四川達縣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人類學研究;劉茜(1963—),女,重慶市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人類學研究。

猜你喜歡
重慶市校園文化文化遺產
重慶市光海養蜂場
重慶市光海養蜂場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鑄造輝煌
——重慶市大足區老年大學校歌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