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樂府詩《巫山高》的“同題共詠”現象

2017-03-28 20:04穆盛祺
關鍵詞:同題神女巫山

穆盛祺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慶沙坪壩401331)

論樂府詩《巫山高》的“同題共詠”現象

穆盛祺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慶沙坪壩401331)

“同題共詠”是文學史上一種重要而常見的現象,有同時代的共詠,也有不同歷史時期的共詠。樂府詩《巫山高》在整體上屬于后一種共詠現象,它在外部表現形態、基本內容、情感主調以及創作模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學特點和文化意義。

樂府詩;巫山高;同題共詠

“巫山高”原是漢代樂府樂曲名,它本屬于“鐃歌”十八曲里的一首,是漢代“序戰陣之事”[1]的樂曲。郭茂倩《樂府詩集》指出:“有聲有辭者,若郊廟、相和、鐃歌、橫吹等曲是也?!盵2]955“巫山高”本身是有音樂和歌詞的,后因音樂曲譜失傳,沒有了樂譜和曲調而只剩其詞,繼而逐漸成為一個詩題。后世不斷有文人因題而作,又使“巫山高”成為一個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詩歌集合。這個詩歌集和題目同一,且在題材、內容、情感以及創作模式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穩定性,因此,它屬于文學史上一種重要而常見的現象,即“同題共詠”?,F關于“同題共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人之間的“唱和”這一現象之中。盡管“唱和”是最為顯見的因素之一,但顯然“同題共詠”所包含的遠遠不止于此。而屬于“同題共詠”現象的《巫山高》,同樣研究甚少。本文試從分析“同題共詠”這一文學現象入手,進而闡述《巫山高》“同題共詠”的自身表現、特點與意義。

一、“同題共詠”文學現象

“同題共詠”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最為常見的文學現象之一,從先秦至有清一代,都有各種不同形式、不同人物和不同內容的“同題共詠”。我們這里所指“同題共詠”的概念范疇,主要是多個人或者某一個群體共同對一個相同或者相近的題目或題材展開吟詠。它在時間上有先后之別,而非群體共同吟唱某個題目,因此上古時期的詩樂舞相結合的群體性活動并不在探討范圍之內。在表現形式上,主要有兩種:一是同一時期文人之間的“同題共詠”;二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文人根據前人之“題”而敷衍生發出新的內容和思想情感,從而形成與之共詠一題的情況。

(一)同一時期的“同題共詠”

同一時期的“同題共詠”是文人詩歌創作的一種方式,更是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渠道。早在《詩經》里就有“萚兮萚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詩經·鄭風·萚兮》)[3]的描述,表明這種情況在先秦已經有了萌芽。這一類型的“同題共詠”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唱和”這一現象。褚斌杰先生《中國古代文體概論》認為“唱和”就是“古人用詩歌相互酬唱、贈答,稱為‘唱和’或‘倡和’”[4]。這種“唱和”往往就發生在兩個人或者幾個人之間,也可能是某個文學群體之間。例如文學史上十分著名的“元白唱和”,又如王維與裴迪,他們《輞川集》里的20首詩都是相互往來的“唱和”之作。

而在一個文學群體之中,更多則會表現出群體的風貌特性或者目的性。例如以“三曹”為中心的建安文學群體,以及齊梁時的宮體詩。在宮體詩中,有許多表現宮廷中的器物、女性之作。羅宗強先生在《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中說“所謂宮體,它是一種講究聲律、對偶與詞采華美的輕艷麗靡的文風”[5]。宮體詩一般沒有特別深刻的思想內涵,難免會出現輕綺的風貌,因為它大多僅是為了附和上級或同僚之“題”而寫作。

(二)不同時期的“同題共詠”

還有一種“同題共詠”現象也十分值得注意,就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文人對于同一題目或者主題的共同創作。這種不同時期的“同題共詠”,其題材主要集中在詠物上,特別是一些被文人賦予了文化屬性的事物。例如對動植物、器物和時間的吟詠等。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單純地同題而作,沒有與前人相呼應的主觀意向;二是為了與前人所作相呼應而作。許多詩歌作品都是前一種情況。例如對“梅”這一主題,王安石、林逋、李商隱和謝燮等眾多著名詩人都寫過相關著名作品。這一類的“同題共詠”,都有一些比較顯著的特點:其一,主題范圍非常廣,幾乎沒有題材的限制;其二,所吟詠的對象往往被賦予了它所特有的文化屬性;其三,雖然是共詠一物,題材也相同,但兩個或多個詩作之間并沒有太大的聯系,各個作品之間是散在的狀態。

與上述單純散在的“同題共詠”不同,有一類詩歌作品,雖然也創作于不同時期,但并不是散在的,而是詩人主觀上有意與前人作品相比較、類歸而作的同題作品。這一類詩作之間,總能找到某種較為穩定的創作跡象。這也不同于前文所述的“唱和”一類詩作?!俺汀币活惖耐}作品顯然是有“唱”也有“和”的,是一種雙向創作關系,而這種不同時期的同題創作是單向的,是后人不斷根據前人的題而“共詠”。這一類詩往往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如音樂上的,地理上的,神話故事上的,等等。例如樂府詩,元稹說樂府舊題“沿襲古意,唱和重復,于文或有短長,于義咸為贅?!盵6]。而反觀這種“重復”,也恰恰是樂府詩作為“同題共詠”現象的一個特點。樂府詩從漢代一直延續到清代,其本身有一個相對較為固定的體制,所以后人很容易根據它所流傳的題目和體制而創作出同題作品。

綜上所述,“同題共詠”是文學史上一個非常重要且常見的現象,從表現形式上分,有同一時期的“同題共詠”,這種現象最主要表現為幾個文人之間或文學群體中的“唱和”;也有不同時期的“同題共詠”,這種現象既存在于散在狀態的多個同題作品,也存在于基于某種內在聯系的某一類作品。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同題共詠”這一重要而有意義的現象。而《巫山高》就是這種現象中的一類作品,它有同時代的“同題共詠”,而更多則表現為不同時期的“同題共詠”。

二、《巫山高》的“同題共詠”

《巫山高》有較為穩定的外部形態、題材、內容、情感和創作模式。在外部形態表現上,既有同時代的同題唱和,也有歷經千年的延續性同題作品;在內容上,主要體現巫山的地理地勢,自然生態環境,講述高唐神女之事,抒發作者自身情感等;在情感基調上,主要表現為悲愴幽遠、哀愁相思,情感濃郁深沉;在創作模式上,有一定的固定規律和基本形態。

(一)《巫山高》“同題共詠”的兩種外部表現

《巫山高》“同題共詠”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題共詠;二是唱和,這主要表現在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之間的《巫山高》唱和。前者是其主要形式,因為它作為樂府詩的一個種類,終究更多屬于歷史上延續性的單向的“同題共詠”。

1.延續千年的《巫山高》同題作品。從漢代的“鐃歌”十八首之一的無名氏《巫山高》開始,歷經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巫山高》逐漸從樂曲變成了脫離曲譜的樂府詩歌。有研究者據相關文獻資料,列出可見作品114首[7]。

這百余首作品,其詩名幾乎都同題為《巫山高》,而只有極少數略有變化,如《巫山高篇》(何承天)、《巫山高并序》(范成大)、《巫山高二首》(邢昉)、《巫山高二章》(程頌萬)、《擬巫山高》(施補華)等。這些題目雖然有些小的變動,但其中心詞依然是“巫山高”。不僅如此,在寫作這些詩歌的時候,詩人顯然是有意與前人作品或者最初的“鐃歌”《巫山高》相類的,作品中有許多的共性可以為證。比如詩歌體裁、表達方式、主題內容和情感基調等,都有跡可循,能夠很好地體現“共詠”這一因素。因此,它們實屬不同時期的“同題共詠”之作。

2.王安石與司馬光的《巫山高》唱和。在現今所能見到的百余首《巫山高》中,王安石與司馬光的《巫山高》唱和是最為典型的“唱和”型“同題共詠”。王安石在讀到葛蘊《巫山高》一詩時,寫下了兩篇同題作品:

葛蘊作《巫山高》,愛其飄逸,因亦作兩篇

其一

巫山高,十二峰。上有往來飄忽之猿猱,下有出沒瀺灂之蛟龍,中有倚薄縹緲之神宮。神人處子冰雪容,吸風飲露虛無中。千歲寂寞無人逢,邂逅乃與襄王通。丹崖碧嶂深重重,白月如日明房櫳。象床玉幾來自從,錦屏翠幔金芙蓉。陽臺美人多楚語,秪有纖腰能楚舞,爭吹鳳管鳴鼉鼓。哪知襄王夢時事,但見朝朝暮暮長云雨。(宋·王安石《巫山高》)

其二

巫山高,偃薄江水之滔滔。水于天下實至險,山亦起伏為波濤。其巔冥冥不可見,崖崖斗絕悲猿猱。赤楓青櫟生滿谷,山鬼白日樵人遭。窈窕陽臺彼神女,朝朝暮暮能云雨。以云為衣月為褚,乘光服暗無留阻。昆侖曾城道可取,方丈蓬萊多伴侶。塊獨守此嗟何求,況乃低回夢中語。(宋·王安石《巫山高》)

王安石寫下這兩篇詩作之后,又邀請司馬光和詩一首:

介甫作《巫山高》命光屬和,勉率成篇,真不知量

巫山高,巫山之高高不極。寒江西來曳練長,群峰森羅十二戟。清狖悲號裂翠崖,老蛟怒斗摧丹壁。輕生重利三馬客,一葉直沖高浪白。船頭吟嘯坐自如,仰視長天不盈尺。叢祠象設儼山椒,巫祝紛紛非一朝。云是高唐神女之所處,至今暮雨常蕭蕭。我聞神理明且直,興亡唯觀惡與德。安肯來從楚國君,憑依夢寐為淫昏。襄王之心自荒惑,引領日望陽臺云。獨不思懷王西行不復返,甲光照地屯秦國。蠶食黔中下荊門,陵園宗廟皆燒焚。社稷飄零不復存,嗟嗟若敖蚡冒將,篳路藍縷皆辛勤。(宋·司馬光《巫山高》)

葛蘊所作《巫山高》文本現在難以找到,但我們可以從王安石的《巫山高》題序中得知,葛蘊這首《巫山高》風格飄逸,王安石對此非常喜歡,一時詩興大發而寫下這兩篇作品。這就已經形成一次“同題共詠”了。王安石這兩首詩寫神女與襄王的故事,其風格在飄逸之中還顯出奇幻浪漫,應該是有意與葛蘊之作相應對。而司馬光在題序中明確表示這首《巫山高》是應王安石邀請而作,與王安石的作品唱和呼應,并且自謙是率性隨意而為。二人以《巫山高》為題的“同題共詠”就形成了。簡單比較兩人的作品,在內容上都寫到了巫山的地勢特點,都寫到了神女襄王的典故,但在表達的主旨側重上略有不同。王安石似乎更側重于表達神女愛情的纏綿密麗,而司馬光則更多了一些對國家社稷的深重思考。

從兩人的同題唱和來看,應屬于前文所述的同一時期個體文人之間的“同題共詠”。這在形式與創作動因上都符合前面所述的情況,只是在具體內容上,是以巫山之地的地勢地貌特征以及本地的神話故事傳說為基礎,從而生發出略微不同的主旨。而從整個《巫山高》的作品來看,不同時期的“同題共詠”才是主要的表現形式。

(二)基本內容與情感主調

《巫山高》百余首作品中的內容與情感因詩人和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體內容與情感基調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和穩定性。在內容上,《巫山高》絕大部分都寫到了巫山的地理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巫山神女和君王的典故;在情感上,悲愴哀愁是其主基調。

詩中所寫到的巫山地理自然生態環境,幾乎都具有奇險峻峭、深遠縹緲的氛圍:

巫山高不極,望望下朝氛。莫辨啼猿樹,徒看神女云。驚濤亂水脈,驟雨暗峰文。沾裳即此地,況復遠思君。(唐·盧照鄰《巫山高》)

陽臺出天半,高壓大江湄。暮雨連三峽,朝云合九嶷。猿啼青嶂急,鳥度翠屏遲。莫作峰頭夢,魂迷十二時。(明·胡應麟《巫山高》)

巫山高不極,遙隔楚江西。峽暗蛟龍護,峰晴雷雨低。半空飛鳥絕,終古有猿啼。目斷朝云出,毋勞夢里迷。(清·錢澄之《巫山高》)

以上三首《巫山高》分別是唐代、明代和清代的作品,都同時寫到了巫山之地的險峻陡峭,寫到了山水相連,寫到了猿啼。這些對巫山地勢生態的描述,都充分地體現了巫山的地理特點。

《巫山高》的另一個主要內容是描寫神女與君王的故事。例如:

巴江西上巫峽深,奇峰十二江之陰。陽云高臺不可尋,但見丹楓碧樹攢幽林。昔聞瑤姬在其下,月為環玦風為襟??丈骄锚毦?,偶感襄王心。楚宮閟秋夢,仿佛來同衾。神仙會遇嘗有道,豈效世俗成荒淫。千秋遺賦應多恨,暮雨蕭蕭猿自吟。(明·高啟《巫山高》)

巫山接云漢,望望有高臺。宋玉不作賦,神女何時來。雨氣黯巫峽,仙風吹不開。幽夢無跡尋,但聞猿聲哀。(清·華長卿《巫山高》)

這兩首詩都是有感于神女與君王相思相戀的故事,為他們相戀卻又未能在一起而發出嘆息。

關于《巫山高》“同題共詠”的情感基調,大多是哀傷悲愁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些作品描寫的內容大多是有關神女與君王的愛情故事,加之巫山本身地勢險要,山高路遠,環境幽深靜寂,很容易讓人產生低沉濃郁的情感。上述幾個例子,無論是寫他們的相思、孤寂和迷茫,還是寫幻想他們最終在一起的結果,都是以這種深重濃郁的哀愁為基調的。

(三)《巫山高》“同題共詠”的創作模式

《巫山高》作為一種“同題共詠”的形式,在被歷朝歷代文人不斷創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有跡可循并趨于穩定的創作模式?!扮t歌”十八首之一的《巫山高》,作為最早的作品,就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的形態:

巫山高,高以大?;此?,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梁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漢·無名氏《巫山高》)

這首《巫山高》應是古代巴蜀之地的賨人用本地語言所歌[8],因而部分字句及標點[9]有些難解,但并不影響從整體上分析它的結構。從每句的字數上來看,這是一首雜言詩。首句以“巫山高,高以大”開頭,寫巫山非常高大,第二句寫水之深,深不見底。后面寫到“我”想要向東歸去,卻因不能實現而傷心思念。郭茂倩指出此詩是“古詞言,江淮水深,無梁可度,臨水遠望思歸而已”[2]199,是一首思歸之作。如果將這首詩和它后面的同題之作相比較,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相似或共同之處:首先,詩的開頭,都以描寫巫山之高或大或險展開,句式非常接近。例如朱成泳“巫山高,高以聳”(明·朱成泳《巫山高次童士昂黃門韻》),王士禎“巫山高,高際天”(清·王士禎《巫山高》)等。還有何承天“巫山高,三峽峻”(南朝宋·何承天《巫山高篇》),范云“巫山高不極”(南朝齊·范云《巫山高》)這類的變體,以及根據這些變體句式再進行寫作的,如與范云《巫山高》的開篇首句相同的就有張循之、盧照鄰、文彥博、黎民表和錢澄之等人,以及稍有變化的如司馬光“巫山高,巫山之高高不極”(宋·司馬光《巫山高》),胡應麟“巫山高高,望不可極”(明·胡應麟《巫山高》)等。其二,和這首無名氏的作品相近的是,絕大部分作品在開篇描寫巫山的高大險峻之后,都進一步寫巫山的地理地勢環境?;蚶^續寫山勢的奇險,或寫水勢的湍急幽深,或寫云霧的縹緲迷蒙,或寫植物的蔥蘢茂密,或寫猿、鳥等動物的各種狀態,都從不同對象和各個角度對巫山的環境作更詳細的描寫。其三,在對環境刻畫完成之后,以這種相應的氛圍來抒寫情感。有表達與這首無名氏之作相似思念的情感的,有表達哀愁的,有表達嘆惋的。

從最初的雜言詩,發展到后來的五言、七言,這些作品,基本不超出上述模式范圍。王立增先生認為,這種“固定模式”事實上是《巫山高》的一種仿擬現象[10]。而這種據題為之的“仿擬”作品,也就是“同題共詠”的一種表現。前人不斷對更早的作品進行創作,同時也逐漸開啟新的“變體”,成為后人描寫的范本或框架,而后人又根據前人的這種模式進行“同題”創作。這體現出了“同題共詠”的傾向性或者說一致性,說明它們既是“同題”,而且有意“共詠”。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就是文人實現了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對話與交流,形成“同題共詠”的默契。

三、《巫山高》“同題共詠”的成因及文化意義

《巫山高》能夠形成“同題共詠”這一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巫山高》最初的音樂性質;巫山本身的文學創作吸引力;以及詩人自身的心理心態。

一是它本身最初的音樂樂曲的性質。黑格爾說:“分配給音樂的艱巨任務就是要使這些隱藏起來的生命和活動單在聲樂里獲得反響,或是配合到樂詞及其所表達的觀念,使這些觀念沉浸到上述感情因素里,以便重新引起情感和同情共鳴?!盵11]這里指出一首樂曲要引起情感的共鳴,需要音樂和樂詞的配合。這兩種元素應當是按照一定的規則或模式結合起來的。雖然后來樂府音樂的樂譜失傳只剩下歌詞,但這些歌詞仍然保留了其樂曲的一些特點,比如韻律、句式等。而當這些文本逐漸成為后世詩歌創作的范本時,它較為穩定的模式就形成了,《巫山高》就屬于這樣的情況。后人有范本可依,這就為他們“共詠”創造了條件。

二是巫山本身的文學創作吸引力。首先它具有獨特的地理條件:巫山山勢奇險,水流湍急,植被茂盛,有著許多原生自然狀態的生物。這種原始野生狀態的環境和它所帶來的悠遠神秘奇幻之感,應該對詩人有著非常大的創作吸引力。其次,巫山的一些神話故事傳說也是重要的同題創作素材,這些神話傳說與巫山本身的地理環境結合起來,自然能夠驅動詩人的創作熱情。

三是詩人自身心理狀態。從先秦開始,詩人或者文人之間本來就有詩酒唱和的興致與習慣,在看到同題作品或者身處相同之地時,自然會產生與前人“同題共詠”的心態,特別是當詩人在相同地方產生與前人相契合的心情時,更容易激發與前人“同題共詠”的創作欲望。

以上三點共同形成了《巫山高》“同題共詠”現象的最主要原因,而《巫山高》的“同題共詠”作為一種具有較強地域文學特點的現象,也有一定的文化意義。

首先,它體現出中國詩歌文化的某些特點??鬃诱f“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群體性詩歌創作確實是中國詩歌文化的一個顯著現象,“同題共詠”就是詩歌群體性創作的一個重要形式?!段咨礁摺返摹巴}共詠”也能夠體現這一特點??梢哉f《巫山高》的“同題共詠”是長江流域群體性詩歌創作的典型代表之一,通過對它的管窺蠡測,可以見知“同題共詠”這一詩歌文化現象的基本情況。

其二,它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文人之間的心理默契。文人之間是有某種心理默契的,例如將梅蘭竹菊等植物賦予人格特征,例如對高山大河的向往與追尋,例如對琴棋詩酒書畫的迷戀等?!段咨礁摺返摹巴}共詠”也展示出了這類默契。比如《巫山高》這些同題作品對巫山描摹的方式,還有對思念、悲愴和嘆惋等這些情感的表達,都有著和諧一致之處,即使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依然具有這種跨越時空的心理默契。

其三,它是巫山這一地域文化的縮影,是我們了解巫山這一長江流域地區風貌的鏡子。通過對歷朝歷代這些《巫山高》“同題共詠”的文本進行閱讀,可以感受到巫山這一地區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獨特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風貌。例如它“南國多奇山,荊巫獨靈異”(南朝齊·虞羲《巫山高》)的獨特地理氛圍,它“此中楚王夢,夢得神女靈”(唐·張九齡《巫山高》)奇幻凄美的神女與君王的愛情故事等。從詩歌的角度展現了巫山的自然風貌和人文風情,使此地更顯得神秘、縹緲、幽深、浪漫和奇麗。

四、結語

要而言之,“同題共詠”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十分常見而重要的現象,它有同時期的“共詠”,也有不同時期的“共詠”。樂府詩《巫山高》也屬于“同題共詠”現象,它有同時期的“唱和”,更多則是不同時期的“同題”。在內容、情感基調以及創作模式上,絕大部分作品都通過描寫巫山的地理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巫山神女和君王的典故來體現悲愴哀愁的主調。而《巫山高》能夠形成“同題共詠”現象,離不開它最初的音樂性質、巫山本身的文學創作吸引力和詩人自身情況等原因。它作為這樣一種現象,能夠體現出中國詩歌文化的部分特征,展示出文人的某些心理默契,并且反映出巫山獨特的地域特征和人文風情。因此,《巫山高》的“同題共詠”這一尚未得到充分重視和研究的現象,委實值得我們去發現,去關注,去領略,去探究。

[1]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701.

[2]郭茂倩.樂府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周振甫.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119.

[4]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260.

[5]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6:412.

[6]元?。〖痆M].北京:中華書局,1982:255.

[7]古玉芳.樂府詩《巫山高》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8]王建緯.漢鼓吹鐃歌《巫山高》試解[J].四川文物,1998(2):19-23.

[9]陳衛星,張伶俐.聞一多《樂府詩箋·巫山高》商兌[J].蘭臺世界,2013(7):15-16.

[10]王立增.漢唐時期《巫山高》仿辭探論[J].中國韻文學刊,2009(3):8-13.

[11]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45.

責任編輯:羅清戀

On the Phenomenon of“Poets Pens Poetry in a Unified Theme”in the Yuefu Poetry“Wushan High”

MU Shengqi
(Faculty of Arts,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Shapingba Chongqing 401331,China)

“Poets pens poetry in a unified theme”is an important and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and there are contemporary unified themes,and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unified themes.The Yuefu poem“Wushan High”belongs to the latter phenomenon,and it has certain region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aspect of external manifestation,content,emotional tone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mode.

Yuefu poem;Wushan High;Poets pens poetry in a unified theme

I222.6

A

1673-8004(2017)02-0030-06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2.006

2016-11-27

穆盛祺(1988—),男,重慶渝中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明清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同題神女巫山
同題大作戰
同題大作戰
同題大作戰
醉美巫山賞紅葉
神女游
同題PK
看桃花憶舊游
巫山
巫山怪石——天巖記
唐詩接受巫山神女考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